西斯廷教堂烟囱冒什么烟?从教皇选举时间长短,看教会权力的兴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教宗指什么 西斯廷教堂烟囱冒什么烟?从教皇选举时间长短,看教会权力的兴衰

西斯廷教堂烟囱冒什么烟?从教皇选举时间长短,看教会权力的兴衰

2023-09-03 06: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而且,到了现代,教皇的选举也是极为神秘的,最终选举的结果还是通过西斯廷教堂的烟囱向外界传递的:如果选举出了新的教皇,那么西斯廷教堂就冒白烟;如果最终还是没有合适人选,那就燃烧黑烟。

其实,对比一下历史上的教皇选举,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教皇权力的巅峰时期,教皇的选举过程就越繁琐、选举的时间就越长;而到了权力的衰落期,往往24小时之内就将新的教皇选举出来了。

01 教皇格列高利十世:史上最长的马拉松式选举最终赢家

1268年12月1日,来自世界各地的枢机主教聚集在意大利中部城市维泰博,开始了长达两年零十个月的马拉松式选举,直到1271年9月,他们才最终选举出特巴尔多·维斯孔蒂担任克雷芒四世之后的新一任教皇,也即是史称的教皇格列高利十世。

其实在选举之前,谁也没有想到这次时间会拖延这么长久。实际上自1059年后,教皇尼古拉二世改革了教皇的选举程序,将由前任教皇或者世俗统治者任命新一任教皇,改为由枢机主教投票选举。这样一来,教皇的诞生就会有更多各方势力的复杂的博弈过程。不过在尼古拉二世之后的几十次新任教皇选举中,这样的选举程序都还算顺利,并没有发生什么致命性的问题。

但是到了1268年教皇克雷芒四世去世后,矛盾就显现出来了。发生这件事的导火索,是克雷芒四世在生前,曾经册封法兰西安茹的查理一世为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国国王,用来对付霍亨斯道芬家族出身的西西里国王曼弗雷德。曼弗雷德战败之后,意大利反教皇派吉伯林党,就请求小康拉丁进军意大利。小康拉丁就是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孙子,是霍亨斯道芬家族最后一个男嗣,当时只有15岁。而当小康拉丁兵败被俘后,克雷芒四世居然纵容查理一世将小康拉丁斩首,连小孩子都不放过,及其残忍。这使得欧洲舆论界一片哗然,教皇克雷芒四世的权威也受到了影响。

所以,在克雷芒四世去世后,在新教皇选举中,法国和非法国的枢机主教之间就产生了很深的矛盾,内部争执特别激烈,所以选举就一直僵持在那里,讨论不出结果。在这期间,有2名枢机主教确实熬不住,相继过世了。

时间到了1269年底,维泰博的地方官也熬不住了,心想这样下去实在不是办法,不仅要管吃管住管喝的,还要天天听主教们唠唠叨叨,这样下去信徒们也会怨声载道。于是他们就把这一批参与选举的枢机主教安排进了教皇宫里面,声称选不出新教皇,谁也不能离开教皇宫。

可是这群主教可不会轻易低下头颅,他们继续争吵、继续扯皮。于是地方当局变着法子,开始减少对他们的面包和饮用水的供应。据记载,当局还把教皇宫的屋顶给掀了,对外说是希望“圣灵”光临会场,早点找到合适人选。这下枢机主教们就不干了,他们骂骂咧咧的,声称要对维泰博进行惩罚。

到了1270年6月8日,又有来自奥斯蒂亚的枢机主教熬不住了,于是被困在教皇宫的枢机主教们就写了一篇红头文件交给地方官,要求放奥蒂斯亚的枢机主教回去养病,因为他已经放弃了投票权。没过多久,在法兰西国王和其他国家国王的压力之下,这17名执拗的枢机主教们终于屈服,同意将来自耶路撒冷的主教特巴尔多·维斯孔蒂推上教皇宝座,也就是格列高利十世。

有趣的是,格列高利十世并不是这17名枢机主教当中的一员,也从未列席过枢机主教的大会,他可是实实在在的坐收了“渔翁之利”,成了这次马拉松式选举的最终赢家。也许大家对格列高利十世比较陌生,然而马可·波罗大家一定熟悉,他就是前往中国的著名西方传教士。正是在格列高利十世的指示下,马可·波罗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吸取了这次教训,1274年7月,格列高利十世发布敕令,规定了教皇选举的详细流程。为了减少枢机主教的拖泥带水,敕令规定,选举的头三天为与会者提供正常的饮食;此后的五天,如果还没有结果,那就每天只提供一餐饭;到了第九天,就只剩下干面包和清水了。

02 教皇权力的巅峰,在11-13世纪

为什么1268年的教皇选举这么艰难?显然是因为教皇位高权重,而主教们选择有利于己方利益的教皇,自然在政治方面可以捞到很多好处。

对上时间表,我们能够看到,实际上,11-13世纪,也就是选一次教皇要吵翻天、僵持很久的年代,正是教皇权力臻于顶峰的时候。

而教皇权力臻于顶峰,有一个标志性事件,那就是教皇拥有了自己的独立领地:教皇国。这样一来,教皇便不再只是天主教国家的精神领袖,实际上他还是一个国家的实际元首,权力可谓是达到了巅峰。

而教皇的独立领地也不是一开始就拥有的。在8世纪中期,罗马帝国日渐衰败,而附近又有伦巴德王国的侵袭,相应的教皇的安全和地位也有所下降。这时候,教皇开始寻求新的依托,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权威。

而这时候的法兰克王国,正好由宫相丕平把持朝政,国王没有实权。矮子丕平是一个野心家,早就想发动政变,自己当国王。但是,如果没得到教皇的加冕,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那国王的统治也不会稳固。751年,矮子丕平就派了使者去见当时的罗马教皇扎恰里,试探教皇的态度。

使者问教皇:“是徒有虚名的人当国王好,还是拥有实权的人当国王好呢?”扎恰里立即明白了丕平的用意,于是就说:“在我看来,让有实权的人当国王好些,掌权者应为王。”

矮子丕平等的就是这番话。有了教皇的撑腰,很快他就废黜了墨洛温王朝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由教皇涂上圣油,最终名正言顺当上了国王。

随后,为了酬谢教皇,丕平派兵攻打伦巴德王国,并将占领的部分国土送给了教皇。这个事件历史上称为“丕平献土”。

有了新的依托,兼之有了“教皇国”,教皇的身价随之水涨船高,权力盛极一时。到了11-13世纪,教皇曾多次号召欧洲基督教国家联手,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进行一系列大规模军事袭击,为的是抵抗伊斯兰教的侵蚀,夺回圣地耶路撒冷,史上称为“十字军东征”。

这个时候的教皇,可谓是一呼百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第一,最基本的,是基督教本身的教义,“神的国度”吸引了广大民众,同时教皇的形象也被神化,在民众心目中,教皇的影响力强于世俗统治的国王。

第二,在中世纪的欧洲,同样信仰基督教的国家,有很多个,而教皇却只有一个。国王们出于统治的需要,需要借教皇的名号,来完成自己的政治目的,这就让教皇的身价水涨船高,这和古代的天子和诸侯的关系有点像。同时,教皇也需要国王的力量,铲除异类。这样一来,双方互相利用,也就让权力的兑现显得白热化。

第三,到了公元6世纪,教会开始向信徒征集什一税,后来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教会更是财力雄厚。坐拥雄厚财力的教皇,面对实力不如自己的俗世统治,当然会体现出自己的趾高气扬。

03 教皇和教会权力的由来

教皇和教会的权力,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拥有的。

这里得先从基督教的起源说起。

基督教的根源,来自犹太教。到了一世纪初耶稣生活的时代,整个巴勒斯坦有两百多万人口,归罗马帝国统治。这个时候,犹太人在罗马的统治下,生活悲惨,而他们需要对自己的宗教进行新的阐释,以化解被罗马人压迫的痛楚。这个时候,犹太教出现了法利赛派、撒都该派、奋锐党人以及艾赛尼派。

而耶稣在先知约翰处受洗后,开始了自己的传道工作。他教导自己的门徒如何才能到“神的国度”里生活,主张用宽恕和爱将信徒们连接在一起,这就是相对“旧约”而言的“新约”。随着基督教信徒的增多,耶稣引起了犹太教其他派别的忌恨,他们想方设法来阻挠耶稣传教。

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联盟,在罗马当局的支持下,控告耶稣的做法违背安息日律法,会瓦解犹太教的权威性,最终耶稣被判了死刑。

虽然耶稣被判处死刑,但他主张将“神的国度”和人类的各种勾心斗角分离,并四处传道,这其实已经酝酿出了教会的雏形。

后来,基督教在使徒保罗等人不惜性命代价的努力下,传到了塞浦路斯、小亚细亚,传到马其顿、雅典、哥林多,传到了以弗所和罗马。

公元64年,罗马皇帝尼禄开始迫害基督教徒。但是到了公元313年,基督教开始完成逆袭,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在罗马境内合法化。公元382年,罗马皇帝废止对胜利女神的祭祀,独尊耶稣一神,并将教皇一职交与罗马教会的第39任主教。随后,被称为是耶稣在人间的使者的教皇,逐步在民众心目中树立了很大的威望。到了392年,狄奥多西大帝更是将基督教尊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为什么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态度会发生180度的大转变呢?本质在于罗马的统治出现了问题,它需要利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基督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第一,罗马帝国的地缘结构比较松散,在鼎盛时期,它囊括了整个地中海,同时还嵌入到古叙利亚、埃及、巴尔干、高卢、伊比利亚等地。因地中海而显得支离破碎的地形,其实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到了后期,罗马帝国的军事力量有所削弱,单靠在意大利地区的核心力量,很难对广袤的国土进行有效把控。这个时候,就需要加强对民众思想的控制,提高民众对罗马帝国的身份认同感。

第二,基督教吸引了众多信徒,群众基础雄厚。在罗马帝国,社会的等级是比较森严的,要实现阶级的跨越,简直难如登天。而在基督教的神的国度里,信徒们都是弟兄姊妹,是没有等级之分的,这对中下层民众的吸引力特别大,信徒凭借教义,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而且,不仅仅是苦难民众,很多罗马贵族也开始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来。无形中,传播基督教的信徒,完成了一次自下而上的改革。而罗马当局如果顺势将基督教纳入官方认可的宗教体系中,那自然能够让这个国家更具凝聚力。

第三,在后期,罗马帝国经常会受到蛮族入侵。而单靠罗马人的力量,是决计难以招架的。这个时候,将基督教纳入合法的渠道,自然会得到帝国内部的“异族”的认可,那么就可以利用他们的力量,共同抵抗外族的入侵。-

最后,基督教的发展越来越快,教会越来越多,而教皇的权力也慢慢地越来越大了。

04 教皇地位的衰落:时代的选择

美国历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在《黎明破晓的世界》中提到,教皇通过宗教来控制人们的思想,而国王则是通过政治活动来统治国家,二者合一,就能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两者存在竞争关系,也会成为彼此的障碍。

在最开始,国王需要借助教皇的威信,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就将最高祭司的职位交给了教皇,真正实行了“政教分离”。在最开始的时候,教皇虽然凌驾于国王之上,但却并没有干预政治活动。所以,借助教皇的光环,国王可以更好地进行独裁统治。

上面也说过,到了11-13世纪,教皇有了自己的领地,并发动了十字军东征,权力达到了顶峰。可是随着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加上黑死病的降临,那些民众开始质疑自己的信仰,教皇的权威也就跟着大打折扣。

这时候,长期被教皇压在头上的国王也开始不甘心,蠢蠢欲动,要脱离教皇的控制。

到最后,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航海技术、印刷术快速发展,接着文艺复兴轰轰烈烈开展,资本主义兴起,历史的巨轮终于碾压了过来。欧洲人赞成国家的殖民主义扩张,在这一方面贡献更多的是国王。

在经历了宗教改革后,教皇的声望开始衰弱,逐渐被世俗的皇权所压制。最经典的例子,是在19世纪初,拿破仑称帝的时候,居然打破常规,拒绝给教皇下跪,并且亲手把教皇手中的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紧接着又亲手为王后戴冠。随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德国威廉一世的加冕,都没有再通过教皇。这也就意味着,教皇其实已经名存实亡,已经彻头彻尾地失去了对基督教国家的控制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的权力无疑是受到了致命一击。当然,就像愿意给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颜面一样,欧洲人也愿意给教皇一个颜面。于是,意大利同意在罗马城的西北角建立梵蒂冈,承认教皇是梵蒂冈的国家元首,实行“政教合一”。其实梵蒂冈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一出了广场,就到了意大利罗马了。

至此,教皇的权力完全衰落,成为了一种宗教形式上的象征。同样的,国王也随后扮演了“统而不治”的角色。

从严格意义来讲,教皇的权力、地位归根结底还是国王赋予的,但国王要统治一个国家,就不得不考虑的民意。如果民意倾向于教皇,那国王就会拉拢教皇,巩固统治。如果民意反对教皇,那么国王也就会选择摆脱教皇,不再进行合作。当然,这也牵扯到欧洲众多国家的力量博弈。

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和国王亨利四世的故事。为了重获教籍,亨利四世翻越阿尔卑斯山,于天寒地冻的天气,来到卡诺莎城堡向教皇请罪。而后来亨利四世得知格里高利七世再次废黜自己,加封鲁道夫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时,怒不可遏,最终还是将教皇给流放了。

所以,教皇的权力,归根结底需要仰仗国王,就像中国古代天子的权力,需要仰仗各方诸侯一样。而在现代,失去了有实权的国王的支持,加上科学技术的致命一击,教皇的权力自然也就一落千丈了。

到2005年,新教皇的选举,用了不到24小时的时间,就出结果了:德国籍枢机主教约瑟夫·拉青格(本笃十六世)。以时间来算,24小时确实也能够侧面反映教皇权力的衰弱。据说,在当教皇之前,约瑟夫·拉青格连枢机主教的职位也不是很情愿担当,他只是想辞职到图书馆写书。而且,在教皇任上的时候,他提出的反对“避孕套”的言论,还被欧洲各国政府公开质疑和反对。这换在11-13世纪,是很难想象的事情。当上教皇没多久,约瑟夫·拉青格就辞去了那个象征性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而现在,我们群众所感兴趣的,也只是当新任教皇选举的时候,看看西斯廷教堂烟囱冒出的又会是什么烟罢了(史上有多次失误,冒出的是灰烟而不是白烟,搞得很不愉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