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4

14

2024-05-21 18: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 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文中精妙细腻的语言描写。2.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赞美、悲凉等复杂情感。3. 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文中精妙细腻的语言描写。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赞美、悲凉等复杂情感。教学方法:诵读、讲解,点拨教学过程:导入正如郁达夫在本文中所说,在我们“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比如李白的“ 人烟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在这些颂秋的文字里或者写秋天的形:橘柚生寒,树老藤枯;或者写秋天的声:秋风萧瑟,枯荷听雨;或者写秋天的色:霜叶黄花,秋水长天。秋有形、有声、有色,那么秋是否还有味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天,看看他是如何来描摹这故都的秋味的?朗读课文(薛飞),把握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在郁达夫看来,故都的秋别具怎样的韵味?清、静、悲凉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三个词的具体理解:清——北国的秋是与南国的秋相对而言的,可以从南国的秋中去寻找这个“清”的具体意思。“只能感到一点点的清凉”“清”应该是与“清凉”呼应在一起的,然后古人写诗的时候常常会在秋前加一个“清”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所以这里的这个清其实就是从古典诗歌中的“清秋”一词中截取出来的“清”.它代表了秋天的一种什么特点 冷清、清冷。清冷——主要是从哪种感官揭示秋的特点?触觉和视觉(也即主要是从秋色的角度揭示故都的秋的特点)寂静——主要是从哪种感官揭示秋的特点?听觉(也即主要是从秋声的角度揭示故都的秋的特点)悲凉——主要是从哪个角度揭示秋的特点?(心理感受)然后清冷的秋色、寂静的秋声和悲伤凄凉的心理感受便共同构成了作者所说的故都的“十足的”秋味。三、梳理结构:四、赏析秋景图(一)秋院闲居展示语段 生读 分组讨论分析如何体现“清静悲凉”?各组展示:清 冷色调:淡雅冷清——给人以清冷之感。静:境静 且心静。“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观“牵牛花(朝荣)的蓝朵”通过这些描写,你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怎样的作者形象呢?参考:作者闲坐于一清晨小院,手捧浓茶,仰观碧空,看驯鸽在青天下飞翔的姿态、听驯鸽飞翔的声音,细数日光,静对蓝朵!虽身处皇城人海,却远离喧嚣,觅得了一方清静,好不悠闲自在!此情此景,很容易让人想起陶潜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一椽破屋”竟成了作者在这“皇城人海”中觅得的一处“桃花源”!所以静的不止是环境的安静,更是作者的心境。悲凉:“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为什么“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因为蓝色、白色属冷色,蓝色蕴意宁静深远,白色代表素雅纯净,与作者微凉的心态最相吻合。紫黑色,虽然也属冷色,但带悲哀、绝望的情调,作者悲而不哀,失意而不绝望。红色为暖色调,温暖热烈,最不符合作者的心态。为什么要用秋草“作陪衬”?因为秋草,细长枯黄,常常象征生命的衰竭,与作者微凉的心境也相符合]总结第一幅秋景图的特点,再读感受清晨小院清静的环境特点以及作者的闲适中略带悲凉的情感。(二)秋槐落蕊清: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一处精致的多感官描写,不仅生动地写出了清晨槐树之下无声无嗅的极致宁静,而且还细腻地写出了作者此刻心绪的无比宁静。悲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落寞”,直接道出了此刻悲凉的心境;并且还由此写到了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看注解:古人常常会由叶落而遥想到岁之将暮。那么作者由秋槐落蕊又会遥想到什么呢?(点拨:王国维在他的《蝶恋花》词中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李煜在《相见欢》中也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可见人们看见花落与看见叶落是会有一样的感触的:很容易由叶落花落而想到时光的匆匆、生命的消逝___由落蕊产生的时光的匆匆、生命的消逝等联想令人伤感。(三) 秋蝉残鸣 :如何体现“清静悲凉”?蝉为褐色,依然为冷色调,所选景物体现了故都的秋色清冷的特点;蝉声:用残、衰弱、啼唱三个词来揭示其特点,说明这个时候的蝉的叫声不再是夏日聒噪的叫声了,而是一种衰弱的残声。这种声音在空旷的院子里啼唱,会把院子衬得更加寂静;悲凉:古人认为蝉是夏生秋死,到了秋天生命就快要结束了,所以这个时候的蝉的叫声非常凄切。如“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商隐——也将蝉和斜阳并举用来指时光的流逝生命的枯竭”,所以这样的蝉声自然就会给北平的秋天增加悲凉感了。(四) 秋雨话凉景物:灰天、凉风、层雨、云层、太阳 着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斜桥 树底——无一不是冷色调的,哪怕是太阳也是雨后没有多少温度的太阳。这画面依然给人一种淡雅清冷之感。何处有静?雨是怎么下的?——“息列索落”!这“息列索落”的雨声刚好能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雨后的环境又如何呢?雨后作者主要写了都市闲人的闲聊,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了”字的拖腔?——“了”字音抬得越高,拖得越长,回荡得越久,便越发能衬托出雨后环境的空寂!何处有悲凉?灰天、秋雨等冷色调景物本身便能带给人悲凉之感;除此以外,作者还特意给我们描写了几个都市闲人,请同学们根据相关描写体会都市闲人的特点: “咬”(没用含,说明他们不一定在吸烟)着烟管、一立(每用站,站的力量感更强):这两个动作都给人以闲散之感。再加上那缓慢的京腔京调,都体现了闲人的“闲”!但是“闲”似乎并不是这几个都市闲人的全部特点,看他们互答时的语调:“微叹”!为何而叹?仅仅只是叹天气凉了吗?(点拨:关于这几个都市闲人作者并没有介绍其年龄,那么你感觉得出这个几人的年龄吗?大约是中年人!)“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不知不觉又是一年清秋季了,或许他们还在为时光的流逝而微叹。“流光容易把人抛”,这样的伤感原本是深沉的,但是闲人们在历经人世的沧桑后反而不愿意把这样的伤感表露得太明显,只将这种慨叹隐藏在对天气变化的慨叹之中。这便是中年人独有的一份隐微的落寞吧。这种心境就如辛弃疾在《丑奴儿》中所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作者要表现的悲凉是中年人特有的历经人世沧桑后,心中有悲脸上却云淡风轻的淡淡的落寞式的悲凉。学生分角色尝试表现这份悠闲中的落寞。(五) 秋枣微黄作者为何更爱成熟到八九分的枣子?淡绿微黄的清冷之色与作者微凉的心境更吻合。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看到作者紧紧围绕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通过五幅典型秋景的描绘,着重从破屋、碧空、牵牛花的蓝朵、微黄的秋草、白而微黄的落蕊、着清布单衣的都市闲人、淡绿微黄的枣子颗儿等极具秋天典型色彩的景物入手,让读者感受到故都的秋那独有的淡雅清冷之色;从驯鸽的飞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互答声等景物入手,让读者感受到故都的秋那远离人潮喧嚣的寂静之感;再以自己“泡茶、看天、赏花、数日光、听鸽声、踏落蕊、看闲人等行为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作者身处故都的秋里的那份悠闲与落寞。”五、分析第12段议论段和首尾写南国之秋的作用:通过这五幅图景的描写,应该说故都的秋味已经展现得十足,但是作者却似乎还嫌不够,因此,还在文章中添加了一段关于秋天的议论语段,还在文章的首尾提到了南国之秋。这两处内容的安排有何作用?第12段添加了一段关于秋天的议论语段,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第12段:在前文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从理论的角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第2段、13段写南国之秋在文中有何作用?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反衬北国之秋的特点:相对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到底具有怎样的特点呢?作者除了直接点明南国之秋慢、润、淡、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外,还用了一个非常形象地比喻: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这四组比喻,是从什么角度设喻的呢?从饮食文化的味道的角度设喻:相对温和的黄酒老白干味道更烈、相对稀饭馍馍更有嚼头、相对鲈鱼大闸蟹更有海鲜的浓郁风味、相对黄犬骆驼肉味道也更持久。这四组比喻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从饮食文化角度设喻,将抽象的秋味化作可嗅可尝的美酒佳肴,既形象生动又活泼有趣。板书总结手法和情感:全文通过五幅典型秋景图的选取,并灵活应用动静结合多感官结合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叙议结合、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古都的秋清净悲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的眷念之情。六、探究文章的深沉意蕴:综合全文内容说说: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到底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颂秋——从题目以及结尾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平秋天的眷恋、热爱。然而作者所表现的北平的秋天的特点却又给一人一种悲凉感。他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知人:郁达夫(1896~1945),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作家。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曾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 。抗战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论世: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1937年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均创作于此时。他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在个人际遇方面,他自幼孤独,有着抑郁善感的个人气质;②在文艺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③在时代背景方面,此文写于1934年,当时的国内形势非常复杂,郁达夫思想苦闷,游山玩水是为了排遣现实的郁闷。正是个人际遇、国家命运、时代特征让作者的心境无法明朗。因此,作者所写的“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味,已经不是客观的自然色彩了,而是糅合了作者对个人际遇、国家命运、时代发展等多方面感受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的生命的味道了。正如瑞士思想家阿米尔所说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在故都的秋这片自然风景里盛放的正是郁达夫对个人、对国家、对时代的深远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感。所以故都的秋到底是颂秋还是悲秋呢?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这篇文章的情感特征: 故都的秋其实就是一篇悲凉的颂歌。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景,既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无比怀念与眷恋之情,同时又寄寓了自己对个人、国家、时代等的深远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感。整篇文章读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完全达到了“以 情 驭 景情 景 交 融”的浑然天成艺术效果!真正是一篇写景寓情的上乘之作!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