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正念:活在当下、放下执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放下执念用哪个词表达 训练正念:活在当下、放下执着

训练正念:活在当下、放下执着

2024-07-15 23: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自尊运动提倡的正向自我:从认为自己「不完美」,渐渐变成「我很完美」。

然而心理学家开始反思,若自尊一直无限提高,「过高自尊」会造成什么情况?

1996 年心理学家 Baumeister 团队以「高自尊的黑暗面 (The dark side of high self-esteem)」来描述其负面影响:拥有高自尊的人,与「具有偏见」、「具有攻击性」的特质高度相关。

「我们研究发现,广泛地倡导提高自尊,对于增进自我表现并没有用处。」Baumeister 团队于 2003 年进一步指出。

透这部分一系列的研究也发现,高自尊的人,通常会认为自己很好看、很聪明、人缘很好,但若请旁人来评估这位受试者的外貌、聪明程度、以及人际关系,会发现其实没有关联。拥有高度自尊的人,宛如套用了美图秀秀的滤镜在观看自己的人生。

当人们对自己越来越自恋,也对别人越来越不信任。

自尊运动提倡的正向自我:从认为自己「不完美」,渐渐变成「我很完美」。

根据上面这张图表,可以看见在美国社会中,随着时代演进,自恋倾向也愈来愈高。另一方面,当人们过于着重自我、执着于自我时,对于别人的信任程度也大幅下降。你不相信我、我也质疑你,社交关系将变得紧绷脆弱,与人不和,许多难题也接踵而至。

在自我膨胀与自卑之间,寻找平衡

自我膨胀不好,自我贬抑也不好,那居中的「刚刚好」比较好吗?

为了探究「过度自尊」与「自卑」之间,是否存在比较好的中间值,Young-Hoon Kim 和 Chi-Yue Chiu 两位教授作了一个实验。

实验中,学生们要在考前预估自己的成绩,并在考试后看看「预估成绩」与「实际成绩」的差距,藉以了解这位学生属于过度乐观(预估成绩远高于实际成绩),或是自我贬抑类型(实际成绩远高于预估成绩)。另外,也透过量表测量学生们本身的忧郁倾向,结果呈现一个很微妙的曲线,请见下图。

纵轴:学生个人的忧郁倾向。横轴:学生于考前预估自己的成绩,相减考后实际的成绩,两者的分数落差。

若学生对自己太有自信,预测的成绩会比实际的成绩高很多,但若太自卑,预测的成绩又会比实际成绩低太多。研究发现,这两种学生个人的忧郁倾向都很高,显示为自我膨胀不好,但自我贬抑也不好。

而对自己的成绩评价较为「中庸刚刚好」的学生,个人的忧郁倾向相对较低,这点吸引了心理学家注意。确实在自我膨胀与自我贬抑之间,存在一个可以让心理更健康的中间值,因此不该过度鼓吹学生们要有自信,从 1970 年代自尊运动发展至今,人们缺乏的可能不是自信,而是自我的平衡。

当欧美的正向心理学造就失衡的自我膨胀,是否有可能借助华人的疗愈思维,来收敛自我、回归心理平和?

在佛学中,「正念」强调「专注于当下、放下自我的执念」。而道家的「无为而治」,希望人们顺其自然,做出顺势而为的行动。

对于自我膨胀或自我贬抑者,因为过于执着「我」,很难不出手干涉、很难接受事情不顺己意。生活中遇到一些失败,例如考试考了低分、另一半劈腿、丢了客户的订单,会认为这个「事件」本身代表「我」的错,甚至代表「整个我」,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然而,有一些心理训练方式,可以帮助从「我」客观抽离、舒缓焦虑压力。其中一种现代人再忙碌也容易尝试的,就是「心理位移书写」。

心理位移书写:收敛过度膨胀的自我

在高行健所著的《灵山》这本书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写作方式,所有登场人物都「没有名字」,而是用「我、你、他」来代称。这种写作方式,阅读时会产生「我、你、他」三种不同心理位格的感受,很适合用来收敛过度膨胀的自我情绪。

变化「我、你、他」三种写作位格,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描述同一个事件时,若将事件主角用「我」代称,会放大自我的感受。若改用「你」作为事件主角,重新描述同一个事件,视角会逐渐拉开,有一个缓冲空间可以从自身情绪脱离。

而最后若进一步改成用「他」来描述同一个事件,会发现「我的事」好像变成「第三者」的事,少了自我执着与情绪起伏,较能用理性客观的角度来检视问题。

例如:「我今天被扫到台风尾,真衰」,转换成「你今天被扫到台风尾,你觉得很衰」,再转换成「他今天被扫到台风尾,他感到很衰」。

研究邀请超过两百位大学生,让这些大学生分批进行短期和中长期的心理位移书写,转换「我」、「你」、「他」三种位格,写下生活中遇到的负面事件,写作的媒介是生活中随处可得的计算机与网络平台,并与控制组比较,检测整体书写完前后的心理健康变化。

长期进行「心理位移书写」的效果:降低心理焦虑,提高生活满意度。

研究结果发现,透过心理位移书写,有助于缓解负面情绪、提升正面情绪,并且缓和情绪激发的程度。由于情绪起伏不再像云霄飞车大起大落,有助舒缓焦虑,对于整体生活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最根本的关键是,透过书写转移心理位格,受试者放下了对于「我」的执着,转而由「你」至「他」的客观视角,接受与省思眼前的负面事件。

心理位移书写的效果,并非让人狂喜或天天开心,而是达到情绪「居中和谐」,接近顺其自然的宽容。

正念训练:放下过度执着的自我

除了心理位移书写,张仁和也希望透过「正念(Mindfulness)」的研究,让自我执念引发的焦虑压力,可以回归平静。正念虽然源于佛学,但切莫急着将之贴上宗教标签,我们可以用下图来理解。

吃饭时,你是烦恼一堆的 Mind Full ,还是享受当下滋味的 Mindful ?

以日常生活的「吃饭」为例,你是否常常边吃边弄工作?又或者,走路时总想着其他事情?无法专注于当下,脑海时时追随过往、担忧未来,渐渐地眉头深锁、肩膀紧绷。

吃饭时品味食物的咸甜,洗澡时感受肌肤的洁净,享受每一个「当下」,就是一种「正念」的展现。

西方各界皆已拥抱正念,从最早的美国麻州大学医学院卡巴金博士的「正念减压」疗法,到美国 TIME 杂志以 “The Mindful Revolution" 封面专题报导如何在高压社会中提高专注力,手中的 iPhone 也内建了引导活在当下的 APP 功能。

要如何培养「正念」?手中的 iPhone 就能助你一臂之力,位于内建「健康」APP 中。

达赖喇嘛曾说:「想要」是形成「执着」的关键。一旦成为执着,人们就可能奋不顾身地追求,即便到后来可能已经不再喜欢,例如财富、功名、亲密关系。若一直害怕「得不到」,会产生深切的焦虑,进而陷入负向的情绪循环。

「像我最近很想减肥,但我又很喜欢美食,对我来说就造成一种渴求冲突」张仁和害羞地说。过往的介入方式是,透过抑制喜欢的程度,来降低想要的程度,例如看激发你讨厌食物的恶心图片,来降低你对喜好食物的欲望。

我想找出比较好的作法,有没有可能是顺应人性,维持喜欢的程度,但降低想要的执念?

为此,张仁和正在进行一项研究,透过「正念量表」来区分高正念与低正念的受试者,并以「食物、金钱、自我价值」三个项目,让受试者评估「想要」和「喜爱」的程度。

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高正念或低正念的受试者,都呈现喜欢食物、喜欢金钱、喜欢自尊的高度倾向,但若论「想不想要」,高正念的受试者就没那么执着于一定要到手。

无论是高正念或低正念的受试者,都喜欢食物、喜欢金钱、喜欢自尊,这是人之常情。但若从「想要」这个面向来看,高正念的直方图短很多,没那么执着。

拥有高度的「正念」,确实能帮助降低「想要」的执着。换个角度想,若要减少执着,可以从培养正念开始。

培养正念找回宁静自我,国内外各行各业皆已采取行动。除了台湾研究发现正念有助运动员专注于身体、从判断中消除情绪,美国许多医学院也设立正念学程,藉由训练正念改善医生的工作压力、纾解紧张的医病关系。

鼓吹自信来迎战问题,过往心理学研究已证实效用不大,反而会造成自我过度膨胀,导致心理压力与紧绷人际关系。不如转念,遇到问题时放下自我执着,而在生活中尽可能专注当下,这不只是古老的佛学、现代化的心理学,也是在失序的社会中,唤回内心平和的生存技能。

「不可能天天过年」张仁和笑说。无论是透过心理位移书写舒缓工作遇到的冲突,或训练正念降低想吃美食却怕胖的苦恼,张仁和不只将研究转化为论文形式,自身也透过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实践,练习寻回宁静的自我。

本文系“心理客”公众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审核处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