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58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改错英语解题技巧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58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58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024-05-08 23: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共58张PPT)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短诗五首第一首:月夜作者:沈尹默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学习目标1.准确、有节奏、感情饱满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含义的深刻性。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新青年》杂志编委,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背景资料《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字词读音墓畔( )   霜风( )海涛( ) 寂寞( )装饰( ) 舵手( )pànshuāngtāomòshìduò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词语解析霜风:既指刺骨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月光:明亮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1、“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用是什么?环境描写作用: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索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环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2、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一句体现了什么精神?写出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3、细读课文,说说你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象征意象:冬夜,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冷气袭人。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3、细读课文,说说你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主旨:在严寒中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课堂小结《月夜》中,诗人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短诗五首第二首:萧红墓畔口占作者:戴望舒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背景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指诗人对已故好友的怀念和诗人的实际感受。也是整首诗的基调。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个惯常却又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也可看作对命运多舛的人生的反省。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课文探究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拜谒萧红墓。2.题目中“口占”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口占”表明这首诗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的素养聚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裂变”,一种“反应”。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倾述对象、特定的心情,这些要素汇流在作者的笔下,由此一挥而就,成就了不朽篇章。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课文探究3.体会第一句中“六小时”“寂寞”和“长途”三个词语的含义。“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这两个词语是写实,隐指诗人对亡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同时,也隐指萧红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二者融而为一,构成全诗的基 点和最主要的感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课文探究4、这首短诗,诗人直面他所处的时代,表达了什么主旨?走出悼亡的孤寂、惋惜,探索人生的奥秘,获得一份超然的宁静。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课文探究5、走出悼亡的孤寂、惋惜,探索人生的奥秘,获得一份超然的宁静。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课堂小结《萧红墓畔口占》是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思念与缅怀,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短诗五首第三首:断章作者:卞之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集》、《鱼目集》、《十年诗草》等。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集》、《鱼目集》、《十年诗草》等。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背景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1、诗人以“断章”为题的目的是什么?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思辨意识。诗人以“断章”为题,看似一般,实则是妙语双关。其一,表明是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蕴含了思辨的哲理道理。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2、这首诗每个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1小节:以“桥”为中心营造意境。将“你”与“风景”进行主客体转换,诗人巧妙地传达出对宇宙人生的整体性的哲学思考:在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但是又互为关联。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2、这首诗每个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2小节:以“夜”为中心营造意境,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都有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3、这首诗虽然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内容探究1.《断章》描写了哪两组意象?两组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念?第一组:当你站在桥上把周围一切活动当成风景来看的时候,楼上的人又把你当作风景的一部分来观赏。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内容探究1.《断章》描写了哪两组意象?两组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念?第二组: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整个儿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的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内容探究1.《断章》描写了哪两组意象?两组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念?通过这两组相关联的意象,诗人表达了一种相对的、平衡的观念,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表现出深沉的哲理性的思考,因而辞约意丰,令人回味无穷。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内容探究2、文中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间有什么联系?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内容探究2、文中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间有什么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发生了联系。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成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课堂小结《断章》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转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思考,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升华出的哲理与智慧。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短诗五首第四首:风雨吟作者:芦荻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作者简介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省南海县人。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等。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背景资料《风雨吟》这首诗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1、这首诗每个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1小节:通过对风雨的描述,写出了暴风雨中天昏地暗的景象,喻指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第2小节:在风雨中,“大地”变成了波涛起伏的海面,“房舍”如同在海面上飘摇不定的小船。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当时严峻的生存形势及国人的抗战热情,表达了诗人征服天下的勇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展现了诗人愿以天下为己任,征服每一个险涛恶浪的广阔胸怀。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3、郊原如海,房舍如舟。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风雨之大、之猛,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4、诗歌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表面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深层指对于 “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结合时代背景,也可以理解为中华大地上的血雨腥风。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5、诗人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用这些修辞手法的目的是什么?象征比喻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当时严峻的生存形势及国人的抗战热情,表达了诗人征服天下的勇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展现了诗人愿以天下为己任,征服每一个险涛恶浪的广阔胸怀。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6、作者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分别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动静结合、隐喻象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7、读第三节,说一说:面对“大地”,“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年轻舵手”,缺乏出海经验。“年轻舵手的心”既有雄心壮志,又不知道如何把握方向。面对惊涛骇浪很想把握自己的命运,却力不从心,孤立无助,又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8、题目中的“风雨”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题目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 “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课堂小结《风雨吟》通过写一场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隐喻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凸显了在这重大变故面前,年轻人辨不清方向,握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表现出忧惧不安,甚至惊慌失措的情形。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短诗五首第五首:统一作者:聂鲁达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作者简介聂鲁达,智利当代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创作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写作背景《统一》:本诗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陈实译。写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聂鲁达晚年的作品。原收录在诗集《世界末日》中。当时,诗人已认识到原子能时代的危险,该诗集的主题均为“启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1、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一思想的?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2.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叶、花,无论姿态、形状如何,都称其为叶、花。这是作者历经生活磨难之后的感悟,由此引出下文的感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3、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繁多”就本义来看就是种类多,丰富的意思。但自然界就这么简单,所有的叶子、花朵、果实和树木都是相同的,整个大自然是美好的,隐喻着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三六九等之分。世界和平统一,皆为人类之向往。所以说,“繁多是个谎言”。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4、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细读课文5、为什么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所有的花、叶、果实的存在都是为了生命的传承,从这点意义上讲,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那就是传承生命,所以作者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课堂小结全诗紧扣“统一”,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形象地阐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道理,指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要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不要被众多的表面现象迷惑,要认清事物的本质。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几首现代诗。比起古诗,它们的形式更自由,内涵更开放,意象经营重于修辞,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下也可以自己写一些现代诗。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课后作业1、熟读这五首诗。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白话新诗。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