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市“十四五”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发展规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收官十三五谋划十四五文章内容 文昌市“十四五”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发展规划

文昌市“十四五”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发展规划

2023-06-12 13: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昌市“十四五”旅游文化广电体育

发展规划

2022年01月

目录

前言 5

发展基础与背景 6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6

(二)“十三五”发展问题 13

(三)“十四五”发展背景 16

第二章“十四五”总体思路 21

(一)指导思想 21

(二)发展原则 21

(三)发展目标 22

第三章、“十四五”旅游发展重点任务 25

(一)打造世界级产品,培育航天旅游龙头 25

(二)深化供给侧改革,打造三类精品工程 30

(三)促进旅游新消费,提升旅游产业效益 33

(四)优化旅游全要素,助推文昌高质量发展 36

(五)城乡一体新版图,建设文昌休闲大环线 39

(六)推进标准化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41

(七)创新需求侧管理,提供高品质旅游服务 44

(八)提升系统化营销,塑造文昌旅游品牌 46

“十四五”文化发展重点任务 50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0

(二)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52

(三)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53

(四)繁荣文化艺术创作生产 55

(五)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合作 56

(六)培育发展文化产业 57

第五章、“十四五”广电发展重点任务 59

(一)大力推动精品内容建设 59

(二)提升现代广电公共服务体系 59

(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61

(四)建设新型广电人才队伍 61

第六章、“十四五”体育发展重点任务 63

(一)持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63

(二)提升群众体育发展水平 63

(三)全面夯实竞技体育基础 65

(四)促进体育产业创新发展 66

(五)打造体育消费创新业态 67

第七章、“十四五”旅文广体融合发展重点任务 69

(一)聚焦产业深度融合 69

(二)加大推进旅游文化广电体育融合力度 70

(三)加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72

第八章、“十四五”规划保障措施 74

(一)健全工作机制 74

(二)优化政策保障 75

(三)强化人才配备 75

(四)完善要素保障 76

(五)丰富资金支持 77

(六)夯实环境保护 77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衔接“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是海南省自由贸易港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关键时期。文旅产业作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发展不平衡的协调者,将成为后疫情时代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力量。文昌市作为海南省自贸港建设的坚实力量,肩负着发展好文旅产业、培育好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事业的新时期使命,因此《文昌市“十四五”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发展规划》对于指导我市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新的战略环境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面启动的背景下,在海南省全面建设自由贸易港发展机遇下,文旅产业从数量扩张、高速增长进入到质量效益提升的新阶段,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产业事业迈向品质化、共享化,“十四五”时期文昌市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发展面临新的要求。

为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期间我市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产业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举措,加快推进全市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产业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承前启后、融合发展、创新引领,根据《海南省“十四五”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发展规划》《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及驿站概念规划策划》《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文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上位规划以及《文昌宋氏文化度假区深化策划方案》等项目规划,特编制本规划。

发展基础与背景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1.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格局初显

(1)旅游产业数据连年向好

产业贡献度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文昌市接待过夜游客总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实现48.5%、77%的高速增长,其中2019、2020年接待过夜游客增速排名全省第一;2019年文昌全市接待游客384.68万人次,同比增长14.3%,旅游总收入19.68亿元,同比增长26.8%,旅游直接增加值19亿元,按现价同比增长15.64%,贡献率7.39%。疫后旅游市场强劲恢复。受新冠疫情影响的2020年,文昌市接待游客354.01万人次,同比下降9.6%(按同口径计算),其中接待过夜游客259.87万人次(含候鸟人数),实现旅游收入24.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5%,旅游市场恢复至疫情前的96.3%,恢复进度排名全省第一。

(2)旅游产品供给逐步优化

旅游品牌创建工作快速推进。A级景区实现新突破,新增2家国家4A级景区(铜鼓岭景区与宋氏祖居分别于2021年10月、2022年1月创建成功),新增2家国家3A级景区,宋氏祖居获评第七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乡村旅游全省领先,成功创建2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个椰级乡村旅游点与92个美丽乡村。旅游要素供给不断扩大。2020年底,旅游饭店备案数增长至128家,客房数突破5000间,旅行社网点发展至58家。

(3)航天品牌加速发力

高标准迈向航天旅游时代。近年来,文昌市高起点编制完成了《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概念性规划》《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起步区概念性规划》等顶层设计,将文昌国际航天城纳入海南自贸港11个重点园区并实质性启动建设,2016年航天科普中心试运营,日平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累计共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龙楼镇好圣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以航天科技小康村为发展方向,“航天小学”“航天农庄”“航天集贸市场”等主题产品不断涌现;鲁能希尔顿酒店推出航天主题下午茶,“火星之旅嘉年华”“中国航天日”等航天主题系列活动精彩不断,航天研学旅行、航天文创体验广受关注,文昌市航天旅游元素日渐丰富,航天效应加速升级。

(4)旅游基础设施加速发展

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两桥一路”等重点项目竣工,海文大桥、清澜大桥建成通车,文琼高速公路投入使用,近百里滨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串联多处旅游资源;新建农村公路1408公里,实现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建制村全部通客车;全力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和改建旅游厕所63座。深入开展旅游脱贫攻坚。编制印发《文昌市旅游扶贫专项规划(2018-2020年)》,明确从创建旅游扶贫示范村、分类开展旅游扶贫、开展旅游商品扶贫等角度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十三五”以来,我市通过旅游扶贫直接带动脱贫1287户4670人,占脱贫总人数的28.7%。

(5)交流活动丰富多样

旅游推介积极开展。近年来,我市积极举办旅游推介活动,向广大内地游客及东南亚华侨等目标客群进行全域旅游资源推介,推出旅游精品线路,扩大宣传营销力度。节庆活动不断丰富。以海南自贸港建设为契机,依托海南国际旅游消费年专项活动,文昌积极策划13类50项活动,包括南洋文化节、国际排球文化节、体育旅游节、文艺交流节、马术文化节、航天文化节等,促进旅游文化体育消费提质升级,推动夜间经济、美食经济等消费领域发展。

2.文化建设新上台阶,内容逐丰

(1)公共文化设施持续完善

公共文化设施不断丰富。“十三五”期间,老年人活动中心、新青少年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市级公共文化设施持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218间行政村文体活动室的建设工作完成且已全部投入使用,并建成255间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点;镇级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文体活动室实现全覆盖,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2)惠民活动精彩不断

文化惠民工程全市开展。2016-2020年,文昌市创办全省首家由政府文化部门牵头创办的国学讲堂—孔子学堂,至今已举办近400场;以“迎新春文化惠民”活动为代表,我市持续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开放、免费艺术培训活动,年均送戏下乡80场次,文艺下乡15场次,图书下乡10万册,摄影、书法等展览10场次,免费艺术培训6期,形成了覆盖全市17个镇的“送文化下乡·乐农家”公益性文艺演出品牌,惠民演出在全市各镇(村)铺开,不断满足基层群众新时代文化需求;对贫困人口较多的农村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倾斜,组织文化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培训辅导,提高农村文艺骨干业务技能。

(3)文化艺术创作繁荣发展

文艺创作硕果颇丰。文昌华侨中学舞蹈团参赛节目《琼崖岁月》喜获2016年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文昌琼剧团创作编排的现代琼剧《椰乡儿女》入选2020年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会演剧目,成为海南省唯一入选的地方戏曲剧目;由文昌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组织编创、文昌市华侨中学表演的群舞《锄禾》,入围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是海南省唯一入围决赛的作品,代表了近年来海南群文创作的最高水准。

(4)文保非遗工作取得新进展

文物普查全面开展。“十三五”期间,全市积极开展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盘查、保护,其中两处文物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文物入选第四批省级文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市文化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全面普查、挖掘和保护,共普查梳理出我市7大类4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2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文物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推进。完善文物保护体制机制,实施文昌孔庙、宋氏祖居、溪北书院等文物修缮保护工程,其中先后启用300万元资金实施溪北书院一期与二期维修工程。

3.体育发展不断完善,体系渐成

1)公共体育设施日趋完善

“十三五”期间,我市加大公共文体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有较大幅度增加,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拥有1450个体育场地、822个室外体育场地。15分钟健身圈在城市社区的覆盖率达到100%,并完成了170个农村健身工程,在镇及行政村的覆盖率达到100%。平均每万人口拥有体育场地24.7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2平方米,提前达到国务院下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平方米的目标。桥头公园、清澜公共体育场建设完成并启用,高水平打造霞洞湖体育公园,建成环湖跑道,为市民游客提供休闲健身好去处。

2)全民健身水平不断提高

深入贯彻实施《文昌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我市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46.41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18.97万人,比例达到45.8%,比2016年增长了6.5%,达到预定目标;成功创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示范区,积极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开展文昌首届越野车场地赛、文昌市迎春杯九人排球邀请赛、海南文昌新春马术嘉年华、文昌市庆春节系列赛事活动、文昌市“体育大拜年”全民健身贺新春趣味游园,大大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文体生活。

3)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建成乐骑汽车摩托车运动公园并于2019年正式对外开放,举办第一届“海华控股·五龙杯”全国女子沙滩排球邀请赛、南洋文化节“侨乡力量”排球精英赛、海南亲水运动季文昌海钓经营邀请赛海南省九人制排球全明星赛(文昌)、“奔跑海南”环岛全民健跑活动(文昌站)、2020年海南汽车系列赛(文昌站)、第四届中国MBA海岸赛、2020年全国健身健美总决赛等体育活动和赛事30多场,带动了体育产业发展。

4)竞技体育实力不断提升

我市业余体校排球队代表海南省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山投集团杯”男子排球U16(社会俱乐部组)比赛获得第6名的成绩,为海南省参加青运会该项目级别中历史最好成绩。组织文昌中学田径队参加2019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赢得初中男子组4×400米接力第2名并打破全国纪录。全市各体育竞技项目参加省级以上比赛共获得前三名32个,四到八名40个。

4.广电工作扎实推进,愈加健全

1)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全市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十三五”期间,文昌市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全面完成,市、镇、村三级广播电视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率先成立融媒体中心。作为海南省首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之一,文昌市融媒体中心于2019年正式启用,并入选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突出案例;“云上文昌”客户端同步上线运行,盘活文昌全市大数据资源和政务服务资源,为广大群众提供“新闻+政务+服务”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力发展公益电影事业。持续推进电影下乡活动,满足农村居民文化需求,“十三五”期间,年均送电影下乡3060场次。

2)播出管理进一步强化

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高清化播出。文昌市广播电视台在广播电视数字化和高清化建设方面积极贯彻总局、省厅及市委宣传部的工作精神,于2018年建成高清播出系统,2019年5月实现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高清化播出。广播电视节目彰显文化内涵。文昌春节特别节目《话说文昌年俗》等节目策划落地,彰显地方文化内涵。

5.产业融合初见成效,活力始现

(1)文旅融合稳步推进

认真落实省政府“文物+旅游”三年行动计划,积极践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策略,文昌孔庙、宋氏祖居先后被评为国家3A、4A级景区,海南椰雕文化展览馆等场馆顺利开馆。

(2)各产业融合开始起步

统筹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战略,航天科普中心、春光椰子王国、琼北大草原、乐骑摩托车汽车运动公园等产业融合类项目相继对外开放,文化旅游、航天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等产业融合工作渐有成效,旅游新业态布局取得新进展。

6.体制机制日趋优化,环境有序

(1)机构协调助力市场管理

文昌构建“1+3”旅游综合执法监管模式,与市场监管、公安、法院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加强联合执法,有效打击和遏制了旅游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重拳整治“三无”船舶非法载客行为,严厉打击“黑车黑导黑社”,保障旅客出行安全,旅游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

2)增强作风建设提升工作效率

文昌市旅文系统以“一转变 两提高”专项活动为抓手,加强理论学习,深入查摆问题,建立督办机制,压实责任,抓实抓细抓到位,成效显著。特别是2019年市县高质量综合考核中获得全省第一的好成绩。

(3)环境优化促进营商建设

文昌高度重视营商环境优化工作,近年来连续开展“作风建设年”“营商环境建设年”等专项活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大幅增加,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持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着力培育新兴产业。

(4)多项行动优化消费环境

制定实施《“放心消费在文昌”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开展诚信文昌旅游、文化行业放心消费等重点行动,培育一批放心消费乡村旅游示范点、示范海鲜排档、示范景区、示范旅行社、示范酒店,培育和规范新型文化业态,为消费者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消费环境。

(二)“十三五”发展问题

1.产品开发层级低,缺少龙头引领

(1)旅游景区等级较低

文昌旅游资源丰富,覆盖面广、类型多样,但全市旅游业整体开发水平不高,优质的旅游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高品质、高等级的旅游景区。目前我市仅有2家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与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A级旅游景区(点)和省级及以上优质旅游度假区暂为空白,层次分明、要素齐全、功能完善的旅游项目体系亟待构建。

(2)龙头产品未形成

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首个开放性滨海航天发射基地,文昌文旅尤以航天旅游为最,但是现阶段文昌航天品牌效应尚未彰显,受发射场区工作安排影响,航天科普中心面临火箭发射期临时封闭问题,全年运营区域及天数受限。航天王牌文旅产品延展性较弱,主题游乐类、文创衍生类、研学教育类等主题产品开发停滞不前,游客文旅体验较差,航天旅游目的地名不副实。

(3)产品业态较单一

我市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具有原真性与初层次两大特点。一方面,文昌部分滨海自然景观、多处在地文化等潜在旅游资源未有效利用,目前仍处于开发不足的状态,配套缺失、可进入性差,亟待系统规划设计与创新开发;另一方面,铜鼓岭、东郊椰林等老牌景区多以自然人文观光为主,设施老化、体验单一,产品业态需要更新迭代,乡村旅游区及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初级,缺乏核心吸引点,夜游产品等新消费业态布局不充分。

2.区域竞争力较弱,消费有待提升

(1)旅游综合效益不高

“十三五”期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较少、旅游总收入较低,旅游业未有效发挥对全市经济发展及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纵观全省各市县行业发展情况,文昌目前处于海南省第二梯队末位,与同梯队琼海、儋州、万宁、陵水、澄迈等市县相比,旅游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差距;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旅游人均消费位列全省第九(640元),仅为海南省人均游客消费的二分之一,与三亚、海口两大标杆性旅游城市差距明显。

(2)旅游产品供给单一

从旅游要素维度来看,文昌餐饮以大众性餐厅、海鲜市场为主,特色美食品牌尚未形成,高品质餐饮场所供给不足;现有住宿设施61家,其中度假酒店5家,住宿产品档次不高,缺少国际型和五星级度假品牌酒店;旅游商品附加值低,未形成旅游文创品牌,旅游购物场所供给不足,商业氛围不浓;文化演艺、节庆活动与夜间游乐等旅游娱乐业态发展滞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3.公路基础不通畅,交通网待打造

(1)景区可达性待提升

文昌市内县道、乡道等较低等级道路呈支状自然生长,部分旅游资源聚集地的交通道路质量不高,可进入性差;各乡村旅游点之间的交通联系较弱,部分通景道路崎岖,亟待打通景区交通“最后一公里”,构建交通网络新格局。

(2)滨海旅游公路未达其效

滨海旅游公路除起到串联滨海资源的作用外,还是展示滨海景观的重要窗口。文昌现有旅游公路沿线的部分景观被绿植阻隔,且多处滨海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有待提升,缺乏休憩观景站、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未能充分发挥滨海旅游公路的最大效用。

4.旅游形象不鲜明,品牌有待推广

(1)城市旅游品牌缺支撑

“航天之城 魅力侨乡”的文昌城市形象缺乏文旅精品项目及特色品牌的有力支撑,现阶段“航天”与“侨乡”旅游产品体验单一,市场吸引力有限,无法满足全国慕名而来的游客需求。

(2)品牌影响力仍显不足

从抖音播放量、微博话题讨论度、B站视频数量、小红书城市打卡人数、携程社区讨论度、百度指数搜索热度等多方平台指标综合考量,文昌网络关注度位于省内第二梯队的中上游,但和三亚、海口两大热门城市存在显著差距。

5.公共服务不均衡,缺乏设施供给

(1)文化设施全域供给不足

文昌现有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设备陈旧、利用率低,展览馆多依托景区建设,游览率低;缺乏市级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镇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基础文化设施布局不均衡且缺乏协同化服务管理。

(2)体育设施城乡差距明显

全市乡村的体育场地数量面积均低于城镇,在111个室内体育场地中,乡村有18个,仅占16.2%,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尤其是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3)旅游设施缺乏智慧建设

现智慧旅游服务以基础功能为主,缺乏功能融合、高效运营与游客市场推广的智慧平台;旅游标识导览系统普遍缺乏二维码导览、线上解说、智能标识标牌等智慧基础设施;新基建数字化建设不足,需要加快景区5G、WIFI等新基建的全域覆盖。

6.产业关联度较低,融合有待深化

文昌市文化底蕴浓厚,体育特色鲜明,但尚未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旅游产品普遍缺乏体验性。

(1)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发展不足

航天科技、华侨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民俗等特色文化资源的旅游化运用仍停留在观光层面,以参观科普为主要模式,高质量的文旅融合项目有待建设,业态品质有待提升。

(2)体育旅游融合深度不够

体育赛事对游客吸引力度不足,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低,游客参与度不高,应加快建设一批主客共享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与赛事,发挥体育旅游乘数效应,打造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品牌。

(三)“十四五”发展背景

1.时代新形势

(1)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动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逐渐形成,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定调“十四五”文旅发展重点,国家指明新方向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多处重要内容涉及文化与体育建设、旅游与广电发展,包含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全面发展服务消费、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等内容,多项利好政策助力文昌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产业发展。

(3)文旅融合观念和文旅运营思维上升为国家层面战略思维

文旅融合的理念贯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始终,《规划》强调以文化引领旅游发展、用旅游促进文化繁荣,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要求“十四五”期间,努力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

(4)多级政策助推产业发展,战略叠加促进文昌旅文广体升级

以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等战略部署为背景,文化复兴、健康中国、智慧广电、乡村振兴等多重政策叠加,深刻影响文昌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产业发展格局。文昌应充分把握战略叠加机遇与溢出效应,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文昌市旅游文化广电体育质量升级、效益升级、创新升级、融合升级。

2.政策新视野

(1)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对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重大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明确指出,党中央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为省域及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文昌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海南自贸港建设助推文昌文旅消费复合升级

“十四五”时期是海南省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关键时期,《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将旅游业确立为全省三大主导产业之首,促进“旅游+”深度融合,为文昌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产业升级提供良好条件。

(3)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指导体育旅游新发展

《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将文昌划分至北部综合体育旅游区,提出重点发展木兰湾、东郊镇、会文镇等区域,推进文昌排球体育小镇、国家沙滩排球南方训练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培育国家沙滩排球等赛事品牌,支持发展帆板、骑行等运动,探索发展航空运动,促进文昌体育旅游加速发力。

(4)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明确旅游消费供给新方向

为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海南省“十四五”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规划》对旅游消费质量、品牌、供给、环境提出发展新要求,在免税购物、夜间经济、新型业态等方面提出方向指引,明确以文昌国际航天城为核心发展航天应用示范场景,推动传统消费向体验化、品质化和数字化提档升级,加快培育新型消费。

3.规划紧衔接

(1)坚持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化

《海南省“十四五”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发展规划》明确了海南构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文化强省、智慧广电、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升级打造世界一流的文旅项目,培育国际级旅游产品和业态,发挥文昌国际航天城、铜鼓岭国际生态旅游区等地的集聚优势,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

(2)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示范区,打造琼北旅游目的地

《文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期间应以彰显文昌特色为主导,充分发挥航天、侨乡、椰乡等特色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旅游公路和旅游驿站,擦亮“航天文昌 魅力侨乡”城市名片,重点发展航天主题旅游、滨海度假旅游、文化体验旅游和乡村旅游等四大类产品,积极打造文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示范区,建设独具侨乡椰乡特色的琼北旅游目的地。

3)滨海与腹地联动,全域均衡共助文昌全域旅游发展

《海南省文昌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2)》中提出依托“中国椰子之乡、华侨之乡、排球之乡、文化之乡、航天之乡、书法之乡以及长寿之乡”等文昌市地域特色,把文昌市建设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独具航天、文化、侨乡特色的国际航天滨海旅游城市形象和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生态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

4.发展新挑战

(1)消费升级,海南旅游市场面临转型新关头

近年来海南旅游市场保持高速稳定增长,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海南旅游市场的转型体现在:一是旅游偏好从观光型到体验型旅游的转变,呈现出高重游率、高停留率、高消费力的特点;二是旅游供给从大众化产品到个性化、品质化产品的转变;三是旅游服务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服务升级的转变;四是智慧旅游在旅游业中的作用愈发明显。全域化旅游市场布局与高端化游客外溢效应为文昌市打造差异化文旅目的地提供新思路,促进文昌市文旅供给市场转型升级。

(2)后疫情时代,外部环境不稳定性影响旅游业发展

一方面,全球新冠疫情大爆发及国内疫情的反复、极端天气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社会人员流动性“停摆”,重创了强烈依赖于客流空间流动的旅游业,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对文昌在“十四五”期间处理好旅游行业复苏,做好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保障工作提出新课题。另一方面,“宅经济”渐渐失色,“走出去”逐占上风,国民旅游意愿大幅提升,2020年海南省旅游数据恢复约八成,成为全国旅游恢复情况最好地区之一,文昌迎来国内旅游消费市场重大机遇。面对危机并存的时代机遇,“十四五”期间,文昌需勇担使命,完善高质量产品供给、做好高水平市场服务、提供高效能管理服务,全面提升文昌旅游市场能级。

第二章“十四五”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海南省“十四五”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发展规划》等规划部署,抢抓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海澄文定”加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机遇,借助全省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和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的有利契机,“十四五”期间以“自贸港建设者”的使命担当,创造文昌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航天速度”。

(二)发展原则

正确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贯穿于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发展各领域、各环节,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筑牢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创新驱动。贯彻自由贸易港政策,践行“文化强国、高质量发展、数字化发展”等战略要求,以创新作为文昌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业发展的驱动力,推动旅游文化广电体育领域高水平发展。

质量优先。贯彻特色化、品质化、全域化、标准化等理念,推动文昌旅游文化广电体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谋划高品质供给与服务,实现产业供给侧升级,促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贡献逐步攀升、产业效益充分释放。

品牌引领。着力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强化品牌意识,构建主题突出、传播广泛、社会认可度高的文昌文旅品牌体系,深入挖掘独特文化内涵,以文化创品牌,以品牌建设引领文昌旅游走出海南,迈向全国市场。

融合发展。强化系统观念,立足文昌市资源基础与优质产业,促进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互促,突破狭义的产业受众市场,推动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立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大局,紧紧围绕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实际,依托独具特色的“椰风海韵 魅力侨乡”资源基础,至2025年航天旅游城市、文化强市、体育强市、智慧广电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拓文昌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旅游目标:打造国家航天科普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示范区与琼北滨海休闲目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旅游消费实现转型升级,旅游产业成为文昌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

文化目标:持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保单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保护与有效传承,国内外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打造侨乡文化中心城市

体育目标: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基本建成城乡协调、全面覆盖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排球之乡”体育品牌进一步强化,打造以排球为特色的体育名城

广电目标:夯实惠民服务基础工程,智慧广电服务有序推进,融媒体传播能力全面提升,做好具有文昌特色的广播电视精品内容输出,守正创新推动广电发展。

2.市场定位

文昌的基础市场客群从来源上分为省外客群与省内客群。基础游客市场聚焦省外游客,文昌在“十四五”期间应通过航天科普、文化侨乡、椰乡旅居三大主线在竞争激烈的海南东部滨海旅游线上差异化截留;“十四五”期间应立足琼北,面向全省,锁定年轻的亲子家庭客群和城市近郊休闲度假客群。

同时,从产品吸引的角度形成文昌独特的产品梯度客群定位。面向国内乃至国际研学科普、会议会展客群推广航天主题产品系列;面向东南亚、港澳台等境外市场推出文化侨乡系列深体验产品,扩大华侨文化情感纽带的积极影响;面向海岛度假的省外游客,利用优良海岸线开发更多差异化滨海度假产品;面向东北、川渝等反季节康养旅居市场,以椰乡旅居品牌从省内突围;面向省内游客,尤其是海口周边的近郊休闲度假客群,推出微度假系列旅游产品。

同时在“十四五”期间产品谋篇布局上要本着远近结合的理念,做好面向新一代年轻客群的迭代准备。

3.指标任务

“十四五”期间,全市旅游接待量及旅游总收入稳步攀升,分别实现16%及26%的年均增长率;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实现新突破,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稳步增长,到“十四五”期末达10万,群众文化机构年服务人次达到50万;“十四五”期末,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过半,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比例突破80%,再上新台阶,青少年体育素质不断提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达标率超过5%。

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努力方向,积极推进创建工作,到2025年,文昌市高质量旅游产品供给愈加完善。4A级景区达到3家以上,努力争创1家5A级景区;成功创建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努力争创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家省级旅游休闲街区、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新型业态布局不断丰富。落地2家免税购物中心,新增3个特色民宿集群、3家高端度假酒店及40家特色乡村精品民宿,新开发3条特色美食街区。

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多项定量目标。建成5个市级文体场馆,新改建A级以上旅游厕所10个,依托环岛旅游公路打造7个环岛驿站,新开通1条旅游公交串联城区及中东部核心景区。

第三章、“十四五”旅游发展重点任务

(一)打造世界级产品,培育航天旅游龙头

1.一大核心王牌

高质量打造世界级航天旅游产品。充分发挥中国唯一开放性滨海航天发射基地的资源优势,高标准改造升级文昌航天科普中心,高水平规划建设航天主题公园等航天旅游精品项目,高标准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航天科普、体验研学、国际交流于一体的“航天+旅游”基地,“十四五”期间,将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成文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逐步深化文昌王牌旅游“IP”的衍生价值。

科技赋能提升航天旅游体验性。促进旅游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充分运用高科技智能化设备与现代化AR/VR等技术,打造太空生活模拟、球幕影院等互动体验项目;以“中国飞天史”为故事背景,设计推出演艺光影秀,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的文旅体验;创新举办太空电音节、星辰大海露营节、中秋太空赏月会等跨界节庆活动。

多元化融合发展航天旅游配套。开发以航天为内涵的大型主题乐园,通过创新科普传播形式,将高科技互动体验项目、展览展示、航天实践活动渗透结合,拉近普通民众与航天科技的距离;培育航天主题住宿及餐饮设施,布局太空舱、星空酒吧、失重餐厅等特色产品;创意设计文昌航天IP,推出公仔盲盒、航天积木、太空寄信等高品质和高颜值的旅游商品,打造“太空驿站”主题旅游商店,强化航天吸引。

深化国际国内合作,打好文昌“航天牌”。加强国内旅游合作,与国

内的中小学校、高等院校、研学教育机构等单位联合,打造一批科普性、趣味性、实践性兼备的“中国梦·航天梦”精品研学游线;深化航天国际交流,争取国际航天航空论坛永久会址落户文昌,积极举办航天科技、空间信息等技术产品展览交易会,借助会展提升文昌的城市知名度,打响“航天文昌”城市品牌,持续带动旅游业发展。

2.四大优势名片

(1)华侨文化旅游

打造文昌特色的华侨文化产品。以爱国爱故乡为核心,以华侨对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的贡献为主题,丰富宋氏祖居华侨文化旅游产品,形成文昌华侨文化展示新窗口;保护修复文南老街、铺前老街等南洋建筑风貌,在不违反文保原则的基础上丰富古街的旅游功能,依托侨乡文化内核对现有业态进一步更新迭代,营造浓浓“侨味”。

推进文物保护单位的活化利用。深入挖掘侨乡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以多媒体展示、主题讲解、文化剧场等手段完善符家宅及韩家宅等文保单位的南洋文化体验,引导周边村落开发主题乡村民宿、沉浸式剧本杀、旅拍换装等新业态,形成新晋网红打卡地。

丰富华侨文化交流活动。开展南洋文化交流等节庆活动,以旅游为媒增强海外华侨对文昌的情感纽带, 以乡土乡情引领华侨“心灵归乡”。

(2)红色旅游

强化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效应。突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宋氏祖居开展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加强航天与红色文化的联系,将红色军事元素导入文昌国际航天城的建设中,结合航天科普中心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基地;持续优化张云逸纪念馆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创新红色旅游体验形式,打造省内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

创新红色资源旅游利用方式。加强南阳人民革命斗争纪念园、冯平故居等红色资源旅游化利用,以现代化方式创新“红色文化+”研学、培训、科技、演艺、文创等业态,丰富红色文化创新产业链,积极发展红色文化园、红色小剧场、沉浸式革命文化馆、红色教育基地等产品。

推动红色文化进乡村。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以加美村、水吼村等乡村旅游点为核心,发展红色主题民宿、军事拓展训练、红色农耕体验等业态。

推出红色旅游研学产品。以文昌红色旅游精品景区为载体,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设一系列情景式红色经典课程,举办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鼓励高校学生参与红色旅游志愿者活动,组织红色研学旅行。

(3)滨海休闲旅游

加大滨海资源开发力度。针对海南角、潮滩鼻、抱虎角、月亮湾等资源优却未开发的滨海资源,以生态保护优先为原则,以标志性景观为特色,建设观景平台、滨海栈道等休闲设施,在五龙港至月亮湾段打造国家海岸公园。

积极拓展滨海休闲娱乐产品。对淇水湾、东郊椰林、高隆湾、冯家湾等开发浅且体验差的旅游景区进行深度开发,以滨海休闲娱乐为主题,从滨海到近海、从近海到海上,不断拓展海洋旅游产品,丰富海钓、水上运动、沙滩运动等体验型业态,完善滨海餐饮、度假酒店、自行车驿站等服务配套设施。

着力打造文昌段环岛旅游公路。围绕市域环岛旅游公路,对接省级相关规划,积极谋划滨海旅游项目,打造具有文昌特色的生态风景廊道、绿色健康的滨海发展廊道、智慧低碳的创新示范廊道。

差异化开发海湾主题产品整合开发海洋资源,以滨海旅游公路串起文昌海岸,以“文昌八景”点亮滨海旅游,精品化打造“木兰灯塔·星星点灯”海南角、“风车海岸·旅拍露营”潮滩鼻、“景心听涛·海钓天堂”抱虎角、“日出东方·品质旅居”月亮湾、“铜鼓观日·火箭观礼”淇水湾、“万亩椰林·休闲康养”东郊椰林、“人海栈道·香飘十里”高隆湾、“原海神韵·赶海猎奇”冯家湾,利用差异化主题产品丰富文昌滨海魅力。

(4)乡村康养旅居

打造“椰乡旅居”乡村旅游品牌。针对“候鸟养老”刚性需求,以“乡村+”融合康体、养生、休闲等多元功能,打造“椰乡旅居”文昌新乡村形象,通过椰元素从标识、景观、建筑、社区的全方位展示,形成独特的文昌旅居新体验。

积极推动荣誉乡村创建。持续推进美丽乡村环境整治,完善“美食、美宿、美景、美购”等配套设施,以共享农庄为抓手,“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积极推动多项乡村荣誉创建。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新增2家五椰级乡村旅游点,3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5家海南省共享农庄,成为文昌新时期乡村旅游的拳头产品。

(二)深化供给侧改革,打造三类精品工程

1.统筹谋划新发展,加快全域旅游构建

依据《海南省“十四五”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发展规划》《海南省全域旅游建设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对文昌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指示,文昌应把握海南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的契机,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评估辅导,以全域旅游发展为理念,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力争“十四五”期间再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使文昌成为海南全域“大景区”的排头兵。

2.建设一批凸显文昌城市内涵的高品质旅游景区和度假区

(1)国家5A/4A级景区

椰子大观园。对标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要求,高标准谋划椰子大观园的升级发展。“十四五”期间创成国家4A级景区,力争创建国家5A级景区;依托“椰乡文化”,做好“椰子”文章,完善旅游业态,升级改造传统景区,由短时间游览向长时间游览转变,丰富椰文化主题酒店、椰子美食街、椰子文创店、亲子游乐设施等配套设施;拓宽科普游线,增设景区智慧扫码讲解系统,针对亲子家庭、青少年研学及商务考察等客群设计定制课程;深化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的合作,带领游客参观参与棕榈植物的培育过程;积极举办猴子摘椰子、椰博士巡游、夜访椰精灵等常态化表演,特色打造椰雕创意展、椰文化美食节等节庆活动。

铜鼓岭景区。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已实现了4A级景区的创建,趁势而起,以5A级景区的标准在“十四五”期间做好对标提升,力争创建国家5A级景区。深挖自身资源,增加旅游业态,逐步打造文昌特色生态康体养生基地,成为汇聚滨海度假、生态康养、休闲旅游产业的高端旅游集聚区。

宋氏祖居。在4A级景区刚刚创建完成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宋氏文化园整体项目建设,推动宋氏祖居文化旅游组团发展,重点建设情景式旅游休闲街区、文化消费空间,以家国文化、华侨文化两大脉络为引领,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品质、海南元素的世界级华侨家国文化旅游目的地。

2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

淇水湾旅游度假区。以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为目标,合理规划度假区产品项目与度假设施,引入1-2家国际高端品牌酒店、10家乡村精品民宿、1个滨海自驾车房车露营地,加快推进国际航天免税城落地,丰富实景海滩演艺、石头夜光公园、星空帐篷营地、火箭观礼狂欢夜等夜游活动,在“十四五”的期间创成省级旅游度假区,力争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

3.提升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吸引物

(1)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大庙村。引进企业对村内闲置宅基地及老旧房屋进行改造升级,深入挖掘在地文化,品牌化、品质化打造乡村民宿集群,丰富文创体验、运动休闲、农事研学等业态,同时加强夜间活动及消费,不断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发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头雁”领航作用。

加美村。突出红色文化主题,升级改造革命纪念馆与传统手工艺文化展示室,讲述好革命红色故事,展示好民俗工艺文化。一方面,将乡村特产“加美红”地瓜与红色研学结合,引入农耕体验、军事拓展、文创集市等业态,打造沉浸式红色旅游乡村范本;另一方面,强化水吼村历史人文与建筑特色,借由邢宥故事馆、老宅博物馆等项目提升邢宥故居吸引力,合理规划村内华侨老宅资源,积极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打造人文气息浓厚的红色乡村。

官新村。把握健康中国建设机遇,以文昌唯一的天然温泉资源为核心竞争优势,加快引进一家中高端温泉酒店及一批精品民宿品牌,完善水疗spa、养生美食街、水上乐园、健康步道等康养度假配套设施,将官新村建设为省内知名的温泉养生新地标。

(2)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

龙楼镇。深挖航天元素,从旅游产品到标识系统全方位突出航天主题特色,以镇域内各景点为载体,推进一核多点旅游集散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休闲购物街区、美食街巷、滨海夜市等旅游消费空间,完善龙楼镇旅游配套要素体系,打造集航天体验、滨海休闲、品质度假、休闲餐饮为一体的航天主题旅游小镇。

东郊镇。植根本地椰林资源与海湾特色,紧抓乡村旅居趋势与品质度假市场需求,以旅游项目迭代升级为抓手,开展精准招商工作,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文昌品质旅游新标杆;以东郊椰林风风景名胜区为核心,逐步提升镇域旅游服务设施能级,沿交通干线精细化打造创新休闲场景,升级餐饮住宿配套,完善东郊品质旅游村镇版图。

(3)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南洋美丽汇。积极推进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的申报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融合古典骑楼与现代潮流文化,以南洋风情为建筑风貌,导入时尚购物、特色美食、南洋文创、主题娱乐、科技体验、中医养生、民宿客栈等多元业态,形成文昌市民生活场景与外来游客观光游憩相交织的开放性、融合性商业共享空间。

宋氏祖居商业街。以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为目标,深度挖掘“宋氏家国文化+文昌属地文化”,以民国风情为风貌导向,重点引入文昌非遗老字号美食与“文昌礼物”文创品牌,建设集文化体验、特色美食、文创购物、国学教育、换装旅拍、主题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情景体验式主题商业街区。

(三)促进旅游新消费,提升旅游产业效益

积极响应海南省号召,落实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战略部署,通过提升供给侧产品品质、推动免税城建设、加快发展夜游经济等核心路径做强旅游消费,推动我市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示范区。

1.积极拓展旅游消费空间

打造离岛免税购物旅游热点。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政策,加快推动文昌免税城建设,依托清澜、龙楼地区打造两个综合性免税购物中心,争取离岛免税购物店和岛内居民日用消费品免税店落户文昌,打造一流的离岛免税购物商业设施环境,优化免税购物体验。

创建两个旅游休闲街区。打造南洋美丽汇和宋氏祖居商业街两大综合性旅游消费集聚区,突出华侨文化、南洋文化等在地文化,展现文昌历史文化风貌,塑造特色夜文化IP,成为文昌代表性主客共享的主题休闲街区。

合理布局景区旅游商品购物点。围绕椰子大观园、航天科普中心、春光椰子王国等重点景区建设旅游商品购物专卖点,差异化打造并销售极具景区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

鼓励开设农村电商网店。深入挖掘文昌乡村农产品特色,发展“农产品+旅游+电商”新模式,组织农村电商培训,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助力农民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农产品消费为乡村产业振兴穿针引线,激发乡村旅游经济活力。

培育文昌特色文旅消费场景。以文昌国际航天城为核心,利用高新科技创意开发航天应用示范场景,鼓励符家宅、文昌孔庙、博物馆等文化单位创新利用虚拟现实、全息成像、投影互动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旅产品的文化展现力与旅游体验度。鼓励沉浸式演艺、沉浸式科技馆等新消费场景的建设。

2.提质升级旅游消费内容

塑造“文昌礼物”旅游商品品牌。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企业经营、连锁推广”的思路,加快建设以“文昌礼物”为品牌的旅游商品运营平台,打造具有文昌统一标识符号、包装并具备公信力的旅游商品品牌,实现从“卖产品”向“卖品牌”、“卖文化”的转变。积极融入海南旅游商品体系,成为“海南礼物”旗下自有品牌,促进文昌旅游商品走出海南、走向全世界。

开发特色文创产品。依托文昌航天文化、非遗文化、南洋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资源,加大文创产品研发力度,培育“出圈”爆款IP,充分结合传统工艺与时下热点,打造限量版、定制版旅游商品。

打造本土特产购物亮点。重点挖掘文昌鸡、春光食品、抱罗粉、锦山牛肉干等本土美食的发展潜力,整合线上线下分销渠道推出一批好味道、高颜值、有故事的网红伴手礼。

丰富旅游消费活动。举办美食文化节、啤酒狂欢节、海鲜风味节、购物嘉年华等节庆增强游客吸引力,推出“中国旅游日”景区门票减免、景区淡季免费开放、免税优惠月等优惠活动促进旅游消费。

3.构建夜间文旅消费体系

丰富夜间旅游体验。引领全城“夜购”,在时尚商业街区、古镇古街、乡村夜市、旅游购物超市等地推广“文昌礼物”旅游商品品牌,在高隆湾、淇水湾、葫芦村、大庙村等地布局星光文创集市,丰富夜间地域特色购物场景。集结风味“夜食”,以海鲜夜市、小吃美食街、酒吧一条街等为载体,开展海鲜啤酒节、美食嘉年华等活动,创新沙滩表演、游艇邮轮、非遗艺术等与美食的融合体验。点亮光影“夜游”,鼓励景区(点)适当延长开放时间,探索开发夜间游览项目,推进景观亮化工程,推出航天主题公园、幻光椰影大观园、石头公园夜光岸礁等一系列最美夜景地标。共享欢乐“夜娱”,依托清澜港、木兰港、月亮湾等港口码头打造夜间游艇出海观光,依托滨海沙滩开展篝火晚会、音乐节、排球赛等活动,打造具有文昌特色的滨海休闲生活方式。揭幕歌舞“夜秀”,利用演艺中心建设契机,挖掘文昌华侨文化特色,积极谋划主题沉浸式情景演出,选取部分景区景点开展琼剧、木偶戏、铺前渔歌等常态化非遗戏曲表演。品位书香“夜读”,选取文城镇区、东郊椰林、高隆湾、美丽乡村、度假酒店等地,建设小而精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差异化推出海上书房、孔院风雅、椰影星空等特色主题,以高颜值夜景形象成为主客共享的网红打卡点,带动景区或度假区的夜间消费。

建设一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落实高隆湾、淇水湾、月亮湾三大片区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打造文昌夜游消费新高地,优化公共交通、餐饮住宿、文化娱乐、夜间安全等夜间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打造具有“国际范、时尚潮、烟火气、文昌味”的夜经济体系,提升文昌夜游竞争力。

(四)优化旅游全要素,助推文昌高质量发展

通过本地特色文化挖掘、强化体验及全产业链培育,把握市场需求,以特色化要素提升与品牌化要素整合为导向,将旅游产业要素打造为文昌品牌吸引物,实现旅游要素新升级。

1.旅游餐饮特色化

塑造“美食之城”品牌形象。向重庆、顺德、武汉、长沙等国内著名美食之城看齐,加快挖掘地方小吃与非遗美食,连锁推广本土老字号品牌,以“三时三餐·小城生活”为特色,推出“一镇一品”文昌美食地图及精品美食游线,加强“美食之城”旅游品牌的宣传推广,以美食金字招牌带动旅游业发展。

构建美食体验新场景。立足游客与市民需求,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打造文昌“旅游+美食”系列精品体验店及美食街区,品质化提升抱罗粉美食街、铺前美食街等存量街区,创意化开发天赐良鸡美食街、文南老街传统小吃街、凤会小吃街3条美食街区与月亮湾、冯家湾2家海鲜市场,定期举办美食嘉年华、美食文化展与创意美食开发大赛。

整治规范旅游餐饮市场。出台关于食品安全、环境卫生、餐饮物价整治等方面的规范标准,定期集中整治无证经营、证照不全、缺斤短两、两套菜单、骗客宰客等问题,全力打造一流的“品质餐饮”环境,助力文昌旅游餐饮健康发展。

2.旅游住宿多元化

差异打造旅居城市形象。利用生态的滨海度假资源、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等优势,塑造“椰风海韵·旅居文昌”休闲度假品牌形象,在充分满足游客住宿需要的基础上进行品质提升与服务完善,优化旅游住宿的结构、档次与空间分布,形成多层次、多种类、多主题的度假住宿体系。

引进国际高端酒店品牌。力争引入3家高星级和国际品牌度假酒店,以品牌化、国际化、高端化发展为引领,建设以东郊椰林、月亮湾、淇水湾、高隆湾为核心的滨海度假酒店集群。

大力发展乡村精品民宿。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民宿品牌,打造一批带有本土文化特征和设计感的品质民宿,鼓励农户改造自用住宅休闲空间,有序发展主题民宿客栈,建设以大庙乡愁民宿村、葫芦龙泉乡园民宿村、东郊椰林度假村、凤尾精品民宿村为核心的精品乡村民宿集群。“十四五”期间争取打造40家特色乡村民宿,鼓励申报全国甲级、乙级旅游民宿。

培育新型住宿业态。结合生态旅游发展理念,依托七星啼翠、木兰波光、五龙戏水、铜鼓观日等旅游驿站,打造新能源自驾车房车营地、沙滩帐篷营地等低碳住宿设施;创意运用航天、温泉、南洋风情、琼剧等文化元素,建设一批富有文昌城市韵味的文化主题酒店。

探索发展共享住宿。加强与棠果旅居、候鸟旅居等旅居服务平台的合作,有效盘活社会闲置房屋,为渴望体验“地方特色”生活方式的旅行者、追求候鸟式越冬度假的中老年客群,提供独具椰乡特色的居住设施,打造文昌旅居城市新形象。

3.旅游出行便捷化

完善大众出行方式。完善以滨海旅游公路为核心的自驾体验方式;开设旅游巴士串联各景区、乡村旅游点及旅游服务驿站;依托国家海岸公园的建设布局滨海骑行道,满足游客对大海的向往;在美丽乡村、城市公园、滨海沙滩等地增设旅游徒步道,打造椰乡休闲度假体验。

创新特色出行产品。依托文昌旅游景区的资源特色,培育多样化的交通体验方式,将景区特色交通打造为文昌旅游新亮点。依托清澜港、木兰港、月亮湾等港口建设游艇邮轮码头,打造出海游艇旅游新体验;丰富罗豆农场草原骑马体验,发展马术表演、马球比赛等活动;依托大庙村、流坑村等重点乡村旅游点建设椰林花海小火车,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网红爆款;探索滑翔伞、直升机等低空飞行体验方式,开启360度立体全景式旅游新格局。

4.旅游娱乐多样化

丰富娱乐活动形式。满足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以特色非遗表演、民俗艺术文化节庆、体育赛事活动及精品夜游活动等为核心,丰富文昌娱乐活动,形成“全域有娱乐、处处有欢乐、白天黑夜齐欢享”的娱乐体系。

拓展娱乐活动空间。推进“三馆一中心”、体育馆、城镇书房等文化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开发观赏性、时尚性、参与性、体验性的娱乐项目;将市民广场、休闲公园、沙滩游乐场打造为主客共享的娱乐核心载体,定期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演艺娱乐活动。

(五)城乡一体新版图,建设文昌休闲大环线

以空间结构为引领,以城乡肌理、资源落位、交通基础为因子,依托文昌滨海旅游公路、S201、S203,联动滨海旅游与乡村旅游,围绕海岸开发与重点产品布局,打造五大组团与七个驿站,构建文昌“大环线”旅游发展新格局。

1.两带串联

航天滨海旅游观光带。以文昌航天城、铜鼓岭景区、淇水湾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为核心,以滨海驿站建设为抓手,依托环岛旅游公路串联文昌特色滨海旅游热点及文化节点,打造绿色生态与人文智慧相结合的文昌旅游“黄金海岸”。

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带。立足文昌优质的田园风光、迷人的椰乡风情和独特的乡土风俗,借势大庙村、流坑村、加美村、凤尾村、天赐村等美丽乡村打造,构建集生态观光、休闲自驾、文化体验、康养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精品椰乡文化体验廊道。

2.五大组团

木兰湾休闲旅游组团。依托海文大桥交通基础,跻身美兰国际机场半小时交通圈,把握省会休闲游客外溢效应,挖掘海岸优质资源与华侨人文内涵,在木兰湾片区打造集滨海观光、文化体验、旅拍摄影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区。

月亮湾运动旅游组团。联动月亮湾滨海及腹地区域,开展户外徒步、海上运动、滨海骑行和休闲度假等活动,完善高端度假酒店与沙滩露营等住宿产品,推进水上运动俱乐部、游艇码头等项目建设,在滨海度假的基础上强化运动属性。

航天城主题旅游组团。充分发挥铜鼓岭景区的山海资源优势与航天科技的产业资源优势,以生态资源保护与旅游资源科学利用为出发点,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打造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普研学、主题游乐和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航天文化旅游区。

高隆湾度假旅游组团。充分利用东郊椰林、清澜半岛和高隆湾等地的现状基础,进一步挖掘椰林、海湾资源特征,丰富创意旅游场景,提升旅游要素建设,打造滨海高端休闲旅游区。

冯家湾生态旅游组团。依托冯家湾渔业加速产旅融合,开发日落赶海体验,打造“拾海鲜、买海鲜、吃海鲜”的特色活动,以艺术海滩为名进行景观打造、文创设计、沙雕展陈,展现原海神韵。

3.七个驿站

依托环岛旅游公路,差异化打造“醉美海角、星愿灯塔”木兰波光驿站、“湿地生境、风车海岸”五龙戏水驿站、“休闲运动、海岛游乐”抱虎听涛驿站、“山海公园、主题游乐”铜鼓观日驿站、“牧场湿地、生态农家”三更菩提驿站、“航天之光、星火传承”龙楼揽月驿站、“文化探奇、生态观鸟”七星啼翠驿站七个旅游服务驿站,打造一批集旅游服务、区域集散、主题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休闲空间,形成文昌旅游发展的兴奋点、服务点、激活点。

1:“十四五”文昌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六)推进标准化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1.构建旅游咨询服务体系

依托高铁站、景区、度假区等游客集散地,构建文昌市三级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建设集交通、咨询、宣传、投诉等服务为一体的辐射文昌全域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

一级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文昌高铁站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二级旅游服务站:文昌航天城旅游服务站、文城镇旅游服务站、铺前镇旅游服务站、高隆湾旅游服务站、月亮湾旅游服务站。

三级旅游服务点:在滨海公路驿站、乡村旅游点、星级酒店、港口等地设置三级旅游服务点。

2.完善旅游交通布局

完善路网建设。以滨海旅游公路为示范,升级改造中西部低等级道路,提升服务能级,加强景区景点和旅游公路的有效衔接,打通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旅游公路沿线景观绿化美化、旅游标识标牌导引完善等工作,全面提升公路的旅游服务功能。

构建慢行系统。依托乡村旅游道路、生态河道和滨海公路,打造旅游休闲绿道、景观步行道等慢行系统,形成线性绿色开敞空间,为游客和市民提供顺畅舒适的游览和体验通道。结合文昌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将沿线的特色景点串点成线,从“水岸防护”到“水岸体验”,打造“水、路、绿”三网融合的滨水慢行系统。

高标准建设1条环岛旅游公路。以打造国内一流旅游公路线路为目标,以七个旅游驿站为支撑,高标准建设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文昌段,加强用地用海和生态保护红线等环境敏感区的交通建设管控,做好道路沿线绿化美化工作,积极推进沿途文化资源旅游化转变,推进旅游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等智慧交通出行服务,打造具有文昌特色、国内领先、经典传承的绿色、健康、智慧、人文、低碳滨海旅游带。

建成7个滨海旅游驿站。积极对接全省环岛旅游公路驿站规划,加快建设木兰波光、五龙戏水、抱虎听涛、铜鼓观日、三更菩提、龙楼揽月、七星啼翠七个滨海驿站,提供基础性旅游公共服务的同时,强化各驿站风貌特色,挖掘差异性功能,丰富创新型业态,全方位提升基础保障和精品体验。

加快布局游艇码头。加强我市游艇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出海游艇旅游新体验。努力依托清澜湾、木兰湾、月亮湾等优质资源建设海湾建设公共游艇码头、游艇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

3.推进旅游厕所革命

加大旅游厕所建设力度。“十四五”期间,依托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新改建A级以上旅游厕所10个,逐步实现旅游厕所城乡全覆盖。

推行“政府补贴+商业运营”的发展模式。推进市场多元供给,探索“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新机制,鼓励通过承包经营、企业冠名赞助、商业广告特许经营权、公私合营等方式进行管理。

4.创新智慧旅游服务

完善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以“智慧海南”建设为牵引,助力“智慧文昌”建设,全面提升旅游大数据中心,建立文昌全域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完善旅游与统计、公安、海关、市场监管、交通、气象等部门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实时监控全市游客分布情况、景区接待实况、旅游投诉情况等内容,着力提升旅游管理工作效率。

推进智慧景区建设。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建设一批智慧旅游景区与目的地,推动智慧导览、流量监测、商务开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景区的应用,及时为游客发布信息、提供咨询,建立更便捷的门票预约渠道,提供错峰游览的科学引导,实行及时有效的客流预警,不断提升景区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水平。

加快对接“智游海南”APP。通过APP实现文昌旅游信息查询与预订、智慧旅游导览、智慧旅游服务、旅游商品购买、旅游投诉与反馈等功能,覆盖游客“游前、游中、游后”全流程。

5.规范标识系统建设

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旅游景区标识标牌,结合景区特色,设置有独特地方性、有文化内涵、有视觉冲击效果的旅游形象地标和旅游导览牌,加快实现景区、酒店、民宿等公共场所的多语种标识标牌全覆盖。完善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滨海旅游公路沿线的交通标识系统,统一规范形象,逐步增加覆盖密度。完善主要旅游景点的智慧旅游标识系统,增加电子扫码导览、线上解说等高效便捷的景区服务。

6.优化自驾服务配套

加快布局露营营地。进一步落实《文昌市自驾车、房车营地布点规划(2015-2030)》,实施“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开发模式,逐步完善自驾车房车营地标准化、特色化建设,打造文昌市自驾游服务网络,积极评选自驾车、房车示范营地,切实提升文昌自驾车服务水平。

优化旅游停车配套服务。在文昌站、重点旅游景区和游客服务点设置生态停车场,面向自驾游客群,完善充电桩、换电站等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建设自动化泊车管理系统,优化智慧自驾体验。

(七)创新需求侧管理,提供高品质旅游服务

1.构建现代化旅游治理体系

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管。构建高效协调的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加强旅游综合整治工作,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游客权益保护。

构建信用分类分级监管。推进旅游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制度,分类编制旅游行业市场主体评价指引,明确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权重设置。将行业信用评价结果纳入“双随机”抽查监管事项,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对于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旅游市场主体,减少检查比例和频次;将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旅游市场主体列为重点监管对象,提高检查比例和频次,激发市场主体自我管理,进一步优化文旅市场营商环境,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探索“信用+旅游”新场景。鼓励和支持文昌文旅企业推出以信用为基础的产品和服务,向信用状况良好的消费者提供“先用后付”、“先游后付”、减免押金等便捷消费服务,打造一批“信用游”示范景区、“信用住”示范酒店等信用品牌。

2.打造规范化市场监管机制

强化旅游市场环境治理。加强对旅行社、旅游民宿、在线旅游市场等领域的动态监测,重点巡查人员密集或流动量大的场所,针对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不合理低价游等问题实施源头治理。

加强旅游安全监管。加大对旅游企业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检查和处罚力度,围绕航天发射日等重大节点和重要节日强化现场巡查、执法检查,提升景区应对台风、大雾等极端天气的应急处置能力和专项保障力度。

完善旅游市场投诉体系。充分发挥“12345”旅游服务热线和文旅市场网上举报投诉处理系统网站的作用,将投诉处理及时率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对一年内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重大旅游市场投诉的景区、度假区予以严厉的惩罚措施。

3.推进标准化旅游管理

推广旅游标准应用。鼓励旅游景点和旅游企业导入“ISO9001”“ISO14001”“ISO45001”等质量管理体系,推进旅游服务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强化标准宣贯实施,开展质量监测评价,探索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认证认可体系,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4.提升品质化服务水准

强化服务质量建设。借力行业协会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及服务技能培训,全方位提升行业人员服务意识、职业规范、文明礼仪等综合从业素质,为游客提供品质热情的旅游服务。

完善国际化服务功能。加快落实海南自贸港建设要求,强化医疗保障、应急救援、外币兑换、双语导览等服务功能,完善入境游客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不断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

(八)提升系统化营销,塑造文昌旅游品牌

1.一大品牌突围

挖掘文昌核心特质,把握游客偏好与宣传热点,明确“星辰大海,航天侨乡”的形象定位,打造城市形象LOGO、一系列VI系统设计、一部城市旅游宣传片,加大旅游品牌宣传力度。

形象定位:“星辰大海,航天侨乡”

备选方案:“去文昌,奔赴星辰大海”“海天无际,椰林秘境”

2.差异化游线营销

精准锁定专项客群,满足游客个性需求,基于文昌旅游资源与产品特性,加强全域统筹协调与产品空间联动,策划“逐梦航天”“华侨家国”等6条主题游线,串联文昌旅游景点。

专栏3-3:差异化游线营销工程

1.“逐梦航天”科技研学游线:文昌航天科普中心—航天主题公园—铜鼓岭景区—石头公园—南洋美丽汇—国际航天免税城

2.“华侨家国”文化感知游线:宋氏文化园—加美村—符家宅—铺前骑楼老街—张云逸纪念馆—南阳人民革命斗争纪念园

3.“椰风海韵”生态休闲游线:椰子大观园—海南椰子博物馆—东郊椰林—清澜游艇码头—铜鼓岭景区—文昌国家海岸公园

4.“乡野田园”精品乡村游线:葫芦村天赐村—凤尾村—大庙村—流坑村—好圣村

5.“食游文昌”吃货福利游线:铺前骑楼老街—抱罗粉美食街—天赐村—文南老街—凤会小吃街—冯家湾海鲜市场

6.“小众秘境”新潮打卡游线:铺前中心渔港—海南角木兰灯塔—潮滩鼻风车海岸—文昌国家海岸公园—符家宅—冯家湾赶海沙滩

3.系统化渠道营销

新兴媒体、传统媒体双抓手,立体营销扩品牌。整合传统媒体,通过电视媒体广度传播、杂志媒体精度传播、户外媒体深度传播相结合,快速扩大品牌影响力;拓展网络新媒体,吸引更多潜在用户与新生客群,加强文昌旅游广告在旅游垂直、兴趣社交、信息咨询、搜索引擎等新媒体平台的投放,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展现文昌旅游的新内涵、新玩法、新体验,以定制化产品获得旅游爱好者的青睐,通过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的周期发稿推广文昌旅游品牌,保持传播声量。

4.丰富化节事营销

丰富文昌旅游节庆,打造乡村旅游文化节、“最美文昌”摄影大赛、美食年味节、免税购物旅游节等节事;扩展文化活动吸引力,开展中国航天文化节、南洋文化节、非遗民俗文化节、名仕研学节、红色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放大体育赛事影响力,举办国际沙滩排球交流赛、滨海公路自行车赛、水上运动嘉年华、琼北大草原旅游文化节、国际航天半程马拉松等大型赛事;打造精品夜游活动,丰富沙滩音乐露营节、奇遇民宿节、海鲜啤酒节、盛夏烟火灯会等夜间游乐。

5.精准化市场营销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游客为核心,以互联网渠道为路径,对文昌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细分,将其与代表性线上APP主要用户画像进行匹配,针对不同专项客源市场,匹配不同互联网宣传平台,分别制定相应的旅游营销策略和推广方式,实现定向的精准营销。

专栏3-4:精准化市场营销工程

1.小红书:针对20-35岁的年轻女性用户,推广潮滩鼻风车海岸、抱虎角水文站、

符家宅等一批网红景点,利用图文笔记打造网红效应。

2.马蜂窝、携程等:针对年轻一代自助游客群体,整合推广海南滨海大游线、航天逐梦游线等跨区域联合游线;与旅游达人合作,以摄影图片+旅游攻略形式实施KOL推广计划。

3.新浪微博:面向40岁以下年轻客群,利用平台资讯集合、热点配合的特点,制造话题度出圈,与明星、网红等名人合作实现文旅产品的直播带货。

4.微信:适用于全年龄段与各圈层客群,以图文推送、朋友圈广告等服务渠道,实现文昌本地与海南省生活号的联动,开展各主题产品专项客群推广。

5.抖音短视频:针对40岁以下年轻客群,以短视频和直播等热门方式,推出#Dou in 文昌美丽乡村系列活动、抖音文昌非遗达人培育计划等系列活动。

6.Bilibili以航天火箭发射、文昌沙滩音乐节、城市纪录片、“食在文昌”吃播Vlog等创意视频,吸引18-35岁的年轻代群体。

7.淘宝直播:与KOL直播合作,推出文昌“景+酒”自由行系列套餐,通过产品特性讲解、热门产品直播销售激发平台用户的购物消费热情。

“十四五”文化发展重点任务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加快市级文化阵地建设。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加快市级文化阵地建设,“十四五”期间,高标准完成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演艺中心“三馆一中心”及文昌文化广场等设施建设,并投入使用,提升市民文化生活质量。

增设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围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篮排球场、健身器材、简易戏台等设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做到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

2.建立一体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打造协同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等场馆总分馆制建设,依托具备条件的镇级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服务型文化中心,设立分馆或基层服务点,带动重点村镇文化馆(室)现有设施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落实标准化管理服务。健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管理、服务和评价标准,实行全市重点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加强镇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日常管理,标准化提升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服务频次。

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依托现代化科技与互联网技术,推进全市文化馆、图书馆、镇综合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功能性提升和数字化建设,运用多媒体互动设备丰富线下数字体验,将实体图书、文化资料等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打造线上数字云平台,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3.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打造“孔子学堂”文化名片。依托文昌深厚文化底蕴,做足国学讲堂系列活动,做优“国学+研学”主题品牌,做强“孔子学堂”文化名片,打造文昌精品文化活动。

举办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精准匹配广大群众需求,在“新春文化惠民”等活动基础上,增加全年传统节日公益活动场次。抓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全民阅读等文化惠民工程。缩小全域城乡文化活动差距,拓展“琼剧下乡”等活动深度与广度,满足城乡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专栏4-1: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工程

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文昌市文化馆、文昌市博物馆、文昌市图书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场馆总分馆制度、公共设施免费开放、现代化数字建设、标准化功能服务

3.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军坡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民俗活动、送电影下乡文化惠民活动、送剧下乡文化惠民活动、“孔子学堂”文化名片等系列活动

(二)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1.强化文物保护与修复

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夯实不可移动文物基础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基本完成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加强可移动文物修复,有序开展珍贵文物修复,建立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基础资料数据库。

推进重点文物保护和修缮。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开展与升级,对市域范围内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优先完成溪北书院等国保单位的修缮工作,做好郭母亭等省级文保单位日常维护与管理。

做好革命文物核定与红色遗址保护。结合文昌市革命文物资源状况,对全市革命文物进行全面梳理和认真核对,夯实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基础,加大革命文物与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力度,深化革命文物价值挖掘、阐释与传播,围绕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策划文物精品展览等活动。

2.科学指导文物系统保护

推动落实文物安全保护政府责任制。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文物保护员队伍建设,完善市、镇、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确保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田野文物的安全。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文物安全保护政府责任制,由各镇人民政府设置机构或聘请文物保护员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田野文物实施管理。充分发挥市文化部门、镇级文化中心、村民委员会和文物保护员的作用,实行上下联动,形成网络,定期联合对文物点进行巡查,确保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田野文物的安全。

统筹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制定高等级文保单位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做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十八行村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充分发挥保护规划在文物整体保护、环境风貌控制、文物展示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供科学的顶层设计指导。

加强文物保护与安全管理。加强文物安全防范和执法队伍构建,强化以物联网视频监控为基础的保护设施升级,完善安全监管人员智能巡检等功能,加强与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综合执法机制,逐步完善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工作。

3.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模式

丰富文物建筑功能。充分挖掘我市文物资源历史内涵,谋划常态展览、文化课堂等内容,植入博览、教育等功能,推进文昌铺前胜利街展示利用,推动符家宅、韩家宅、溪北书院等文保单位建成专题博物馆、纪念馆、实体书店,更好地发挥文物建筑的资源价值。

深化主题文物体验活动。对我市文物资源进行梳理,挖掘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围绕“侨乡建筑”“明清琼居”等主题开展文物研学活动,策划市域文物游览专题线路。

(三)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1.巩固非遗保护基础

推进非遗挖掘与认定工作。进行文昌市新一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申报,在全市范围开展非遗传承人评估工作,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建设非遗特色村镇,提升空间环境营造,保持传统建筑风貌,争创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促进非遗文化资料出版。对乡村技艺能人、乡贤、村史等进行全面搜集整理,培育乡土工匠,编辑各镇非遗宣传资料,出版文昌历史文化系列丛书。

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目标,积极建设文昌市东郊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探索出台我市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制度规范,提高我市区域性非遗整体保护水平。

加强传统村落非遗保护。开展文城镇下山村下山陈村、潭牛镇大顶村仕头村、铺前镇东坡村美宝村等中国传统村落非遗资源梳理统计工作,建立传统村落非遗资源清单,加强对当地村民传统生活方式的保护。

2.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做好非遗数字化记录与数据库搭建。建立非遗项目及人才数据库,完善非遗保护名录,重点做好抢救性保护与传承,对一些濒临失传项目进行数字化记录。

加强非遗分类保护。挖掘蛊盘舞、琼剧等传统舞蹈及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提高实践频次和展演水平,增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针对椰雕、文昌鸡生产技艺等传统工艺非遗,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生产性保护传承。

探索非遗传承人动态管理机制。加强非遗传承基地、传承人及项目的培育指导工作,进行重点项目品牌打造及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提升非遗保护与传承能力;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动态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审核管理办法及退出机制,进一步规范非遗传承人队伍,做好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强化非遗传承设施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引领作用,积极谋划文昌非物质文化展览馆、非遗传承体验中心等场地建设,加强非遗传承基地及项目培育、指导,开展培训、做好帮扶;支持行业、企业和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习场所,全面提升我市非遗保护与传承能力。

3.拓展非遗传播新途径

丰富非遗研学教育系列活动。开展博物馆日、中国自然与文化遗产日、文博夏令营等系列活动,加强与高校、中小学及其他部门合作,开展文遗宣传进校园等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展现文昌非遗魅力。

加大互联网新媒体宣传力度。促进“文昌盅盘舞”“文昌椰雕”等非遗文化同互联网创新平台高频共振,对接“抖音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伙人计划”等新媒体平台线上活动,采用文化创意包装、在线平台体验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

多渠道助力非遗推广。将农户增收、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结合,积极帮扶非遗项目参与电商平台营销、参加各类文旅文创展会推广等活动,探索线上、线下等新形式。

(四)繁荣文化艺术创作生产

1.持续开展文化艺术精品创作

践行核心价值观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中国精神、凝聚文昌力量,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文艺创作,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开展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紧扣“十四五”时代主题与航天文化、华侨文化、椰乡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文化内涵,加大对重大主题艺术创作的扶持和奖励力度,以文昌“椰风华侨”文艺品牌为主题,努力推出一批唱响主旋律、讴歌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体现文昌符号的精品力作。

2.增强文化艺术创作支持

拓展文化艺术展演渠道。丰富文化艺术类节事活动,以优秀剧目展演、优秀作品展览和其他各艺术门类创作成果展演为平台,不断丰富文艺创作与展示渠道。

推进文艺团体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引进、培养、扶持文化艺术人才行动计划,鼓励创作团队和个人参加专业培训、艺术赛事及交流,强化优秀艺术人才培养,提升文昌文化艺术创作竞争力。

3.推动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发展

支持文昌优秀地方戏曲、民族音乐、传统节庆的创新发展,例如琼剧、公仔戏等,制订和实施优秀传统舞台艺术作品移植改编计划,创作(包括改编或移植)一批兼具传统风格和现代表现手法的剧目。

(五)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合作

1.打造自贸港重要国际文化交流窗口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以上位规划为引领,弘扬文昌优秀在地文化,不断扩大文昌对外宣传力度,讲好海南故事,传播文昌声音,进一步促进文昌对外交流合作,把文昌打造成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重要国际文化交流窗口。

深化华侨亲缘文化交流。以“南洋文化节”等现有活动为基础,丰富华侨文化交流内涵,打造华侨文化交流的文昌品牌。善于从华侨华人中发掘“民间大使”,讲好“文昌故事”,依托华侨文化交流,将文昌的海外联谊交流扩展到国际社团、外文媒体。在全面建设海南自贸港背景下,充分利用优越的华侨华人资源,鼓励年轻一代华裔回乡寻根,与文昌发展携手共进。

加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以侨乡文化为切入点,以东南亚等国家文化交流为抓手,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助力海南省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平台建设。

2.全方位推进文化对外交流

丰富文化对外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宋氏祖居作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作用,在省侨联指导下组织开展亲情中华文化交流、中国寻根之旅冬夏(令)营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搭建文化交流推广平台。依托新青年需求、全球化视角、互联网媒介,拓展传播内容,丰富传播媒介,有计划地通过短视频网站、社交网络、官方平台等多元渠道进行文化传播,向海内外游客展现文昌魅力。

(六)培育发展文化产业

1.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打造自贸港文化高地。深入挖掘文昌“九乡”底蕴,依托深厚的传统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优秀本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发展,加强文昌文化品牌建设,以传统文化塑文化自信,以品牌文化打造自贸港文化高地。

发展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公园、产业园等项目布局,合理规划和建设1-2个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文昌文化展示窗口,丰富文化展示渠道。

加快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以文旅融合为引领,推动文化和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拓展产业融合新业态,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数字娱乐等领域,开发文化演艺、文化会展、文化研学等衍生产品,打造文化消费新模式。

扩大数字化文化产品供给。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探索“文化+科技”发展模式,推进发展线上演播、数字娱乐、网络视听、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业态。

2.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强化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依法依规做好文化市场行政审批和管理服务,打通监管链条,提升监管效能,完善以内容监管为重点、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文化市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强化日常巡查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建立健全文化市场日常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结合日常巡查掌握的情况,对存在突出问题的行业和区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保障文化市场平稳有序、健康繁荣。

积极探索“互联网+执法”监管模式。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监控预警能力和科学执法水平。积极探索对文化经营场所的科技监管,落实视频监控接入,推动执法办案信息化、科技化水平。通过移动终端,精准执法、办公,提高案件办理效率。

第五章、“十四五”广电发展重点任务

(一)大力推动精品内容建设

1.强化精品广电内容选题规划

新时代背景下,围绕新时代重大主题主线,密切结合海南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战略部署,依托文昌历史底蕴与文化符号,聚焦文昌新时期建设成就,以广大干部群众的奋进拼搏与文昌幸福生活为核心,开展重点电视剧、综艺节目、纪录片等策划,打造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文昌城市形象、彰显文昌文化魅力的广电精品力作,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加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

2.打造特色品牌广电节目

做好特色节目内容生产。紧抓文昌特色,深化文化广电融合,以“侨乡文化”为依托,以跨时代“华侨生活”为内涵,打造系列文昌特色广播电视栏目,讲述文昌华侨的前世今生及千百余年来文昌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解读文化自信,讲好文昌故事。

大力推动创新内容建设。在内容创意生产上充分结合新形势、新潮流、新玩法,产出一批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创意内容,并有序引入优质节目,吸收海内外优秀文化成果,丰富文昌广播电视内容,促进视听文化交流。

(二)提升现代广电公共服务体系

1.大力实施广电惠民工程

全面推行智慧广电建设。推动文昌广播电视新发展,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广播电视深度融合,推广普及有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机顶盒,发展“电视+语音+互联网+智能家居+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多种综合业务,实现广播电视技术、内容、业务形态、功能等各方面的升级。

推进乡村现代广电升级。以标准化建设为引领,加大农村互联网建设力度,推动智慧广电乡村试点工程建设,补足城乡信息通信网络服务能力。持续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提档升级,提升高质量有线电视全市覆盖率,缩小城乡差距,完善城乡现代化广电体系。

实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统筹利用现有广播电视资源,建设市、镇、村三级应急广播发布平台。向城乡居民提供灾害预警应急广播、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服务、三农服务等。

完善广电惠民工程。提升服务性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支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和手语新闻节目,强化镇广电服务供给,持续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

2.切实做好安全播出工作

建设市级广播电视监管平台。加大对辖区内广播电视节目信号、节目内容等方面的管理,强化全市境外卫星电视节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和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监管工作,规范播出机构、广告播放和电视剧管理。

加强安全播出制度建设。落实安全播出专人负责制,严格执行安全播出的值班值守规定,建立畅通、快速、高效的联系机制,切实保障重大节日、活动期间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提升广电监管智能化水平。构建立体化、系统化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提升智慧广电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智慧广电监管体系建设,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智能化安全态势感知、分析研判、风险预警、处置调度。

(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1.提升舆论引导建设能力

强化广播电视主流媒体喉舌性质,突出重大主题、重要节点、重大战略,开展系列大型主题新闻采访报道,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与管理,提升网络传播力与引导力。

2.加快融合型传播体系构建

大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主流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三级贯通的传播矩阵,加快建立多样化的融媒体平台。加强各平台间沟通协作,打造“全市一盘棋,全平台一张网”的融合发展模式,加强文昌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3.大力发展新媒体渠道建设

把握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建设“双微一抖”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强化新媒体内容运营,发展新媒体融合业态,借力商业平台传播技术和渠道扩大文昌广电在新兴媒体领域的影响力。

(四)建设新型广电人才队伍

1.探索人才激励措施

建立科学合理、适应新媒体特点的人才激励机制,凝聚人才,激发活力,鼓励创新,调动从业人员融合发展积极性。通过“广电工作标兵”评比、“首席记者”竞聘以及向上级推送各类先进等活动,在精神层面给予优秀人才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2.加快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在关键岗位、核心岗位配备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专业人才,加强新兴媒体内容生产人才、技术研发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优化人才结构。加强全媒型、融合型、专家型媒体人才培训,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推动人才在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平台之间合理流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第六章、“十四五”体育发展重点任务

(一)持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1.完善现代化体育设施建设

全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将体育设施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旅游发展、文化休闲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增强体育休闲功能。力争2025年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

强化市级体育设施供给。“十四五”期间,高标准建设文昌市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等大型场馆,科学做好功能布局,高效利用室内外空间,为大型体育赛事及演出展览提供硬件设施,满足市民游客观演需求。

推进现代化设施提档升级。重视现有体育设施的升级改造,以优质化环境打造、现代化设施布局为手段,做优基础、盘活存量,努力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2.推动城乡公共设施一体化发展

推动乡村体育设施建设。以镇、农村社区为重点,丰富室内外体育场馆建设,推动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协同化发展,加快补齐乡村短板,提升体育设施的现代化智慧化水平。

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向农村延伸,提升均等化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体育新升级。

(二)提升群众体育发展水平

1.丰富全民健身产品供给

城乡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增加乡村室内外体育场地,完善清澜大桥体育馆、桥头公园、霞洞湖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建设,推动全民健身设施实现城市社区、乡村自然村全覆盖,依海、江、河、湖、岸边铺设休闲健身步道,稳步推进城乡全民健身一体化建设。

全面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继续举办排球联赛、篮球联赛等体育赛事,以赛事活动为载体,鼓励各体育协会、俱乐部、体育赛事企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为市民群众搭建平台,扩大全民健身运动项目覆盖范围。

2.大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

特色体育进校园。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特色体育进校园”等活动,大力推广校园排球等具有文昌特色、因地制宜的体育项目,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积极推广户外运动课堂。利用假期推出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鼓励广大青少年走出书本,进行体育相关的户外学习及运动体验,丰富青少年假期活动内容。

3.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公共体育设施使用率。推动现有各类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延长开放时间,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创造条件分级、分片、分时、分段逐步向群众开放,提高设施使用率。加强全民健身活动宣传,使全民了解体育、支持体育,引导人民群众进入体育场馆,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完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推进“互联网+健身”,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向广大市民游客提供数字化健身地图、个性化健身指导、科学化健身知识等信息。

专栏6-1: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程

1.重点推进项目:文昌市体育馆、大型体育场、游泳馆

2.其他公共体育设施:完善清澜大桥体育馆、桥头公园、霞洞湖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建设,依海、江、河、湖、岸边铺设休闲健身步道

(三)全面夯实竞技体育基础

1.增强竞技体育整体实力

发挥文昌沙滩排球等竞技体育项目的优势,带动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在上新台阶。加大选拔输送运动员力度,加强排球等优势项目训练力度,拓展强势项目,突破弱势项目,构建全方位基层训练网络,全面夯实竞技体育实力。

2.促进教育体育深度融合

强化学校与体育训练基地的合作。以国家沙滩排球训练南方基地等高级别的训练基地为依托,加强与中小学校合作共建,定期选拔潜力体育人才,利用寒暑假开展青少年排球训练营。

开展联合培养工作。与全国知名体育院校开展联合办校培养工作,与优质社会资源合作,建设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训中心,提高输送率和成才率,加快后备人才培养步伐。

拓宽体育培训发展思路。以文昌王牌沙滩排球培训体系为引领,面向专业体育人士推出高品质竞技类培训课程,针对全年龄段体育爱好者提供趣味运动课程,打造海南体育教育新热点。

3.重视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一方面加大引进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的工作力度,创新引才机制,另一方面不断完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运动员选拔、教练员及裁判员聘用标准,努力提高全市教练员的理论水平和执教能力,加强优秀运动员的思想教育与专业素质。

(四)促进体育产业创新发展

1.打造文昌体育产业王牌

做大做强文昌排球名片。文昌排球拥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及广泛的群众基础,落实《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弘扬文昌“排球之乡”精神,依托国家沙滩排球训练南方基地、海南沙滩运动嘉年华等系列平台及活动,做好文昌排球文章,夯实文昌排球王牌名片。

积极探索“排球+”发展策略。以创新化探索与实践,延展排球体育产业链条,积极发展“排球+”系列名片。加快培育国家沙滩排球等高等级赛事品牌,引进世界沙滩排球锦标赛等知名赛事,联合知名体育团队及个人,策划举办代表性排球类精品赛事,打造文昌金牌名片。拓展排球运动边界与活动形式,丰富沙滩排球、乡村排球、泥地排球等活动形式,增强排球运动趣味性与市民游客参与度。促进排球运动衍生体育产品消费,以休闲体育为媒介,以排球运动为切入点,推进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相融合,推出排球相关文创衍生品及主题旅游产品。

2.积极推进体育项目落地

推动重点体育项目建设。积极承接《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推进文昌排球体育小镇、国家沙滩排球南方训练基地等重点体育项目建设。

打造各类体育消费项目。把握体育休闲客群消费偏好,顺应自贸区发展大背景,推出一批具有文昌特色、顺应市场趋势、融合免税特征、提供多样体验的综合体育消费示范点,满足市民游客全方位需求。

专栏6-2:推进各类体育项目建设

1.体育产业重点推进项目:文昌排球体育小镇、国家沙滩排球南方训练基地

2.各类体育消费项目:文昌罗豆体育旅游综合体、文昌南海航空电竞小镇、海南国际赛车运动与汽车文化主题公园

(五)打造体育消费创新业态

1.大力发展健身休闲消费

发展滨海运动体验项目。鼓励利用月亮湾、高隆湾、木兰湾等海洋资源,着力推动运动帆船、帆板、摩托艇、赛艇、海钓等水上运动项目发展,拓展冲浪、浮潜等水上及海面运动产品,培育文昌滨海休闲新热点,形成体育旅游新名片。

丰富多样体育产品供给。在现有运动休闲产品体系基础上,重点支持消费引领性强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把握文昌“山、海、椰、乡”资源优势,鼓励发展沙滩马拉松、乡村骑行、山地户外等特色运动,探索发展热气球、直升机等航空及低空运动,强化陆海空立体化体育产品供给,完善文昌运动体验类型与体育消费业态,增强文昌城市休闲吸引力。

2.积极引导竞赛观赏消费

培育品牌赛事。依托文昌漫长的海岸线及滨海资源、本地深厚的排球基础及国家沙滩排球训练南方基地等专业平台,围绕“沙滩”“排球”两大核心元素培育系列文昌品牌赛事,结合市场热点与竞赛趋势,加大社会资本合作,打造连续性、有爆点、有话题的滨海活力赛事。

引进专业赛事。依托文昌体育专业场馆与配套设施,积极引进、培育各类国际国内专业赛事,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将文昌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体育旅游城市。

提升现有赛事。从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体育产品消费、完善区域联动配合等方面做好已有体育赛事提升,继续举办海南沙滩运动嘉年华—文昌沙滩排球节、中国文昌航天城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总决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巩固、提升文昌体育旅游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

专栏6-3:打造文昌体育赛事品牌

1.专业赛事引进工程:世界沙滩排球锦标赛、中国排球超级联赛

2.品牌赛事培育工程:全国沙滩排球精英挑战赛、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全国大学生沙滩排球友谊赛、文昌沙滩马拉松健步跑

3.现有赛事提升工程:海南沙滩运动嘉年华—文昌沙滩排球节、中国文昌航天城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总决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海南省青少年沙排锦标赛

  

第七章、“十四五”旅文广体融合发展重点任务

(一)聚焦产业深度融合

1.加强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立足文昌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理念,深化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对外交流融合,搭建产业融合载体,创新融合模式,推动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打破产业边界,整合全产业资源,主动链接和拓展与相关产业的交叉耦合,形成文昌经济发展新动能。

2.搭建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平台

研究制定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建立旅游文化体育资源融合发展指标体系,建立产业融合发展数据统计和绩效评估办法,完善数据库,搭建产业合作的平台。积极推进国家高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产业融合示范基地等品牌创建工作。

3.推进公共服务创新融合

综合服务设施共建。对旅游设施进行文化性、体育性改造,对景区、度假区、旅游小镇、乡村旅游点等旅游载体植入文化内涵与体育运动,让旅游设施更加生活化、休闲化,形成主客共享的旅游空间;对文化设施、体育设施进行宜游化建设,对文保单位、文化遗址、博物馆、名人故居、图书馆、剧院剧场、体育场馆、体育公园等文体设施,展览展示、节庆活动、体育赛事、表演艺术等文体活动进行分类整合与提升,通过科技创新、文创推广、二消植入等手段,盘活资源存量,激发产业活力。

公共服务活动共享。拓展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辐射范围,推动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电影剧目、体育活动等进景区和旅游场所,面向游客开展衍生服务。在乡村旅游点、旅游度假区、酒店民宿等地开辟文化体育空间,增加阅读推广、文化演艺、非遗展示、文创产品销售、休闲运动、体育器材租借等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功能。

(二)加大力度推进旅游文化广电体育融合

1.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丰富文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加大航天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挖掘力度,通过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植入与文化产品的旅游化表达,加快建设宋氏文化园、椰子博物馆、城镇书房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

拓展“文物+旅游”开发模式。保障文昌符家宅、韩家宅、溪北书院等文保单位常态化开放,推动文物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变,文物保护单位向A级景区转变;在政府指导下,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合作进行文物保护利用,合理规划文保单位周边区域,探索文旅衍生体验产品,引导和促进文物旅游消费。

推进非遗文化与旅游功能深度融合。通过整合全市文化遗产项目、非遗项目,采用课堂+讲堂(讲座)+展演等多种形式,向全市旅游景区、美丽乡村等各类旅游点持续推进文化遗产及非遗公益推广体验活动,将文化遗产有机融入休闲旅游场所;深度挖掘文昌历史文化与非遗民俗,加快推进琼剧、歌谣、公仔戏等传统非遗活化利用,丰富游客非遗文化旅游体验,彰显文昌文化魅力。

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积极拓展文旅融合新业态,围绕侨乡文化创意谋划沉浸式主题演艺,活化文昌传统文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化开发,创新推出一批具有文昌特色的文创产品,鼓励建设沉浸式博物馆、艺术美术馆、文创体验馆等文旅新场景。

2.加速推进体育旅游融合

丰富体育旅游产品类型。推动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以各类型体育旅游项目为抓手,依托滨海、沙滩、乡村、草原等多样化场地,培育多种精品体育产品,完善文昌运动体验类型,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消费需求,增强文昌城市休闲吸引力。

创新开发体育旅游新业态。探索体育旅游深度融合新路径,结合文昌康养资源,将体育康复与康养旅游充分融合,以体育运动为主抓手开发康养康复类业态;依托电子竞技趋势与重点项目建设,规划开发航空电竞赛事等产品,将电子竞技与赛事旅游充分融合,形成文昌体育旅游新亮点。

强化品牌赛事吸引。以文昌排球运动为引领,引进国际知名排球竞技类赛事,提升文昌沙滩排球节、海南省青少年沙排锦标赛等精品赛事;鼓励国家沙滩排球基地等专业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培育专业赛事,通过游客观光、友谊联赛、青少年训练营等方式,扩大旅游影响力。

3.探索广电与旅游文化体育协同发展

加强文旅产品数字化开发。依托航天科普中心、椰子大观园等旅游景区及溪北书院等文保单位,探索“掌上文昌”智慧文旅应用服务,对华侨古建筑和文昌航天史等特色资源进行立体化、数字化呈现,营造移动端互动体验,拓展线上云游的魅力。

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结合广电5G建设,推进智慧化体育场馆建设,提高体育赛事轻量化云转播能力。

(三)加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旅游+”融合互促,以产业升级、业态创新为工作重点,推动旅游业与农业、工业、康养、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旅游客源的导入,为传统旅游产业打开新的增量市场,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迭代升级,形成文昌旅游的新增长点。

1.农业旅游

升级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规模化产业优势与本土农产品质量优势,以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文昌鸡养殖园等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鼓励和引导经营者发展特色采摘、体验养殖、原产地厨房等新兴业态,探索文昌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新方向。

大力发展品牌化农产品。聚焦天赐村文昌鸡、“东郊宝椰”“东妃荔枝”“加美红”地瓜等优质农产品,培育一批具有乡村特色的“乡字号”“土字号”品牌,以新媒体营销方式提高品牌效能,以特色农产品放大乡村知名度,通过农产品溯源激发消费者的旅游兴趣,促进文昌农业旅游提质。

2.工业旅游

打造特色各异的工业旅游产品。依托传味文昌鸡现代工厂、会文佛珠小镇等地,创新推出工艺科普推广、厂房旅游观光、工厂生产体验、个性化商品购物等相关活动。

建设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鼓励企业由传统工业观光向科普体验发展,结合科技创意元素,丰富创新体验方式,以春光椰子王国为引领,打造一批面向游客的工业旅游示范点,实现文昌工业资源的优化利用,带动文昌传统工业制造品牌升级转型。

3.康养旅游

扩大康养旅游产品供给。围绕滨海、湿地、乡村、温泉等特色资源,鼓励旅游经营者探索养生养老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开发乡村旅居康养、温泉康体疗养、湿地净心疗愈等具有文昌特色的康养旅游产品。

建设一批康体养生旅游基地。积极引进知名医疗企业,以省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为目标,以温泉度假园区、温泉康体会所、温泉主题民宿等项目为载体,推动官新温泉养生基地建设,持续推进铜鼓岭、八门湾、东郊椰林等地区建设康体养生旅游基地。

4.研学教育

打造文昌研学产品体系。依托文昌的人文、产业资源,差异化开发航天研学、地质研学、生态研学、孔子研学、红色研学、工业研学、运动研学等具有文昌特色的研学旅游产品。

建设高品质研学基地。全方位提升航天科普中心、宋氏祖居等现有文化景区的研学旅游功能,建设一批高品质、有内涵的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打造省内文化研学高地。

开发系列研学课程。与全国知名研学机构、海南重点中小学校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开发“大国重器”“家国情怀”等王牌研学课程,推出多种类别和特色主题的研学旅游产品。

第八章、“十四五”规划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

落实产业链链长制。市领导挂帅,担任产业链链长,参与研究制定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成立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协同工作专班,各部门协同办公,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定期召开产业发展调度会议,统筹资源配置与产业融合,保障全市旅游文化广电体育重点工作落地落实。从顶层设计到任务落地,认真落实链长制各项工作,做优做强文昌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产业。

深化部门协作与运行监测。加强部门协作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在涉及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工作中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加强对各镇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产业发展动态的掌握,做好指标分解下达及运行监测研判,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绩效考核及奖惩办法。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信用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优化迭代评价模型、深度打造信用业务协同、全面整合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文昌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的数据资源,提升监管效能。建立健全旅游文化广电体育行业信用监管工作机制,基于市场主体信用评价结果和红黑名单信息,建立分级分类监管体系,逐步将信用监管贯穿行政审批、业务指导和执法监管流程,完善精准监管、精准服务。

多举措净化市场秩序。推动建立文昌市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市场综合执法机制,着力解决文旅服务质量和市场秩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监管体系、投诉受理机制和专项整治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净化文旅消费环境。

(二)优化政策保障

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创新。深化放管服政策改革,持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整合投资项目报建手续、简化财政补贴审批流程、统一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优化旅游文化广电体育等领域重大项目行政审批程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与社会创造力,通过现代化治理能力促进产业各要素有效配置与高质量发展。

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在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产业先行领域,对标中央、省级指导文件精神,加强招商引资,放宽外商投资与国际合作政策,落实“极简审批”投资制度,加快审批进度流程,全面提高我市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

(三)强化人才配备

加强外部引进。建立高端文旅人才库,定期举办技术咨询、企业家年会、主题沙龙等活动,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高端文旅人才,进行创作、工作奖励制度,建立文昌高端文旅人才库;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接海南人才引进政策,邀请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文化研究、旅游管理、文化创意、体育管理等方面的专家成立文昌市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引进紧缺技能人才,出台文昌特殊文化人才“柔性引进”和“特事特办”政策,采取聘用、合作等形式,引入会议会展从业者、新媒体从业者、遗产保护、文化创意工作者等紧缺技能人才。

深化内部培养。培养高端人才,依托海南大学等高校资源,实施“市校合作”“校企联合”,加强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学科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运用;城乡并举、多级联动,强化文昌各镇村等多级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人才培养与配备工作,发挥好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的作用,推进骨干人才培养与就业;持续开展的人才培训体系,宣传鼓励文昌市内各旅游景区、文化单位、文旅企业、体育基地等部门加大培训投入,通过培训、交流、参加项目等方式提升从业人员就业素质与知识技能。

(四)完善要素保障

强化用地保障。推行资源差异化管理和高效率供给,加快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报批效率;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制定集约节约用地、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处置相关政策,优先推动闲置土地和批而未供土地处置;按照国家、省、市关于促进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产业的有关精神,对于重点项目,提供绿色通道审批流程。“十四五”期间,市政府每年确定一批重大旅游文化广电体育项目名录,对纳入名录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项目用地在全市范围内给予调剂优先保障;允许临时旅游设施按规定使用临时用地,允许在非生态核心区适当建设旅游配套设施,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地,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依法使用建设用地。

规范用海保障。完善用海审查制度及工作细节,进一步明确各职能单位会审职责,实行用海审查审核标准化,提高用海审批效率;细化涉海旅游海域使用保障措施,依法保障国家重大项目用海需求,探索更加开放的海域资源开发管理;优化海域资源配置,保障重大涉海旅游项目建设,充分考虑旅游项目空间布局和用海要求,规范海洋及海岸线使用;支持荒滩、海岛的适度开发,争取国家及海南省支持,在“保护为主,适度整岛开发”的前提下,逐步允许对荒滩及无人海岛进行生态旅游的适度开发探索。

(五)丰富资金支持

优化财政投入。加大财政对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围绕统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取财政资金支持文昌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产业发展;健全完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加强绩效管理,通过科学论证筛选优质高效益文旅项目进行集中扶持,整体形成“竞争性扶持”;落实国家相关减税降费政策,切实降低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企业的经营负担;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文旅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拓宽融资渠道,盘活存量资产。

完善文旅发展专项资金。综合运用间接投入、以奖代补、政府采购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投基金、风险资金投入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产业领域,通过多渠道并举的筹资方式逐步增加文昌市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发展专项资金规模。

构建多层次产业金融体系。完善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为文旅企业融资提供担保;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大力推出文旅金融服务专属产品,构建多样化授信体系。

(六)夯实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健全环保机制,组织专家编制旅游文化广电体育项目开发的影响评估条例,开展文旅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加强科学管理、可持续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红树林等)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落实环保监督管理。在旅文和环境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落实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产业项目建设及运营过程中环境质量监管,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保障项目地环境质量,保障资源供给的安全性、高效性和稳定性,推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

文旅企业节能减排。以星级酒店、A级景区为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重点领域,从基础管理环节入手,逐渐开展设施设备的节能改造,优先改造运行中能源使用效率低、消耗量大的设备,逐步推进节能型设备投入使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