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人如何练出播音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播音早功视频 一个普通人如何练出播音腔?

一个普通人如何练出播音腔?

2023-12-04 11: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本来是知乎上面的一个问题。我回答过,觉得挺有代表性,就增加了点内容,发在这里。相信可以解答很多有声语言爱好者的困惑。

其实,有很多“普通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如何能像广播电视里的播音员那样,练就一副高大上的“播音腔”。

而且我也确实看到,有不少朗读爱好者的微信群,有一些人已经在忙着“付诸实践”,练习新闻播音。

其实,我先做一个断言:多数人是南辕北辙

遇到这样的问题,知乎里一般都有很多人忙着出谋划策,特别是播音教师或学播音的学生,回答得很详细。其实,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详细而复杂的练习方法,会把问问题的人吓住的。

学播音的人,应该养成分析别人内在语的好习惯。遇到这样的问题,其实应该先问一下自己,有机会也要问一下提问人:你为什么要学“播音腔”

我们从这个问题中,要看到两个元素:

第一,普通人,并非播音员。那么,你不是播音员,为什么要学“播音腔”呢?就好比学会了屠龙之技,你到哪里去找条龙去屠呢?点我领取播音配音学习资料包。

第二,要不要练播音腔?重点是第2点,什么叫“播音腔”。

我们还是先分析内在语

透过语言表面看到内在的真相,才知道他知道要问什么。他要问的,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

我先讲我以前经常遇到的一个事。视频版口部操

我平时除了工作上的一些播音任务、玩玩朗读朗诵,经常也会有商业配音的“活儿”。以前我经常收到客户这样的要求:“希望声音再厚重一些”。

我刚开始还以为是自己声音的问题。于是从自己的用声、话筒、效果器上考虑如何“厚重”并做了调整。特别是调过均衡加了效果器后,听起来“厚重”多了。但有些客户还是不满意。后来我不得已,说,要不你发个“厚重”的样音我听一下要怎么“厚重”?

对方发来以后,我一听,明白了。

其实,那个样音,根本没有我的声音“厚重”,甚至还有单薄。但特别有激情,跟打了鸡血似的,莫名其妙地极度兴奋。

我一般是看稿子的,稿子怎样写,我就怎样读。有的稿子并不是打鸡血状态,但商业客户,有时候就希望有这个状态。因为这样特别高亢、兴奋的状态,会让人觉得你的工作成绩大、产品质量好……

其实,也有很多客户会提前说,要“有激情”,这我一听就懂了;但如果说要“厚重”,确实能把人带进沟里。

为什么呢?

因为客户是外行,他不能准确地表达他的想法。你如果完全按他说的去做,有时候会碰对,有时候就会迷失在话筒前,永远找不到彼岸。

当然,我们不能强求每个客户都懂专业,但你自己要懂得听人说话的时候要抓住实质,不要太拘泥于字面。

内在语,就是隐藏在字面背后的那个真正的意思

那个意思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直接说出来。有时候是不想说,有时候是不愿说,有时候是不必说,有时候是不敢说,有时候是---说错了……

有一点我们必须了解,社会上,往往会把声音好听、有声语言表达得好,误认为“像播音员一样”,因为以前我们在视听媒体上见到的这样的人,基本上都是播音员主持人。

所以,普通人,会把声音好听、说话好听、朗读得好,叫作“播音腔”。

所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如何学习普通话、如果吐字发声、如何学习朗读朗诵,而不是如何学播音。

这种认识相当普遍。连央视的微信平台在发普通人朗诵得好的内容的时候,也常常用“播音腔”三个字,比如红砖哥和养鸡大叔们。

这就是恶狠狠的误导。

播音,其实是一种工作,而不是一种有声语言表达技巧。

只有在大众传播媒体上“读东西”或说话,才能叫“播音”。自己在家里,读一篇新闻,读得再好,也不能叫“播音”。最多只是“学播音”。

当然,这个工作,对于有声语言表达是有一定要求的。比如播新闻和播纪录片,是完全不同的方法和感觉。这就是不同的“文体特征”。

像播新闻那样的播法,普通人日常说话是一辈子用不到的。但在新闻媒体,却是极为基础和常规的一种有声语言状态。

所谓“学播音”,就是通过学习,达到这些要求,具备文体特征

有人说,学一下播音,也有助于学朗读朗诵啊。

是的,不能说无助,肯定是有助,但那是绕远路

这个问题我后面会细说,这里先打个比方:比如你现在要到你身后10米的地方,你一般会怎么走?向前走,绕地球一圈回来,还是转个身走10步?

向前走也一定能到达目标的,只是绕了远路而已。

如果你不在乎绕,那好吧,咱们来生再见……

播音腔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事物。它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有它的弊端,我们不能简单否定它,当然更不能崇拜它,认为它就是说话声音好听的标准。

前面说了,实际上,在专业领域,播音腔是一种文体特征,简单理解是播新闻的一种文体特征。所以狭义的播音腔其实是指新闻腔。通俗的讲,播新闻要有播新闻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新闻腔。

新闻腔其实是约定俗成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大陆播新闻和台湾香港不同,感觉是不一样的,就是说大家的新闻腔是不一样的。

凤凰卫视的新闻,像机关枪打子弹一样,特别快,特别密集。你可以理解成这是凤凰卫视的新闻腔。

而大陆的新闻比较大方,轻快自如,语势常扬,多连少停,重音少而精,语义抱团,小实声(学过专业的会看到,这就是我们新闻播音的文体特征)。

你再看一下我们的邻国朝鲜,他们也有他们的新闻腔……

所以新闻腔是一种工作需要,是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鲜性”这两个基本属性的声音表达形式。它清晰,规范,准确,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便于快速流畅准确鲜明地传播新闻事实。

并且它是一种“安全调”:人们都很崇拜“播神”康辉拿到紧急稿件,一字不差,很长的稿件都不出错。这当然是基本功很强大,但这“基本功”就包括新闻腔。

因为新闻腔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腔调,拿到生稿子,只要不到段尾,语势就可以一直上扬不落,省却了分析每句话具体语义的过程和时间,然后在这节省出来的时间中,迅速看到下一句,以保证不出错。这就是“安全调”的优势。

长期的新闻腔的基本功,就是拿到生稿不出错或少出错的强大的技术支持。

但是“播音腔”又是个毁誉参半的名词。有时候普通人会崇拜“播音腔”,认为那是朗读朗诵好听的代名词,经过以上分析,大家现在已经知道了,这是个误会。

但有的人又会对“播音腔”反感。有人朗诵一段,可能会遇到别人轻蔑的说,这是“播音腔”。

“播音腔”为什么有时候又会有不好的声誉呢?

央视御用声音大咖孙悦斌老师举过一个例子,好比有人画了一个松鼠,松鼠尾巴特别漂亮。你学会了,然后画老虎的时候也用上它,那就不伦不类了。

也就是说,播音腔只是播新闻的时候要用到的一个文体特征,你把他滥用到所有领域,播纪录片也用,播散文也用,播小说也用,朗诵诗也用,播广告也用,甚至给人物配音也用!那就完蛋了。

你看译制片,基本上大家都喜欢上译,而不太喜欢央视译,就是因为央视的译制片,人物说话的时候播音腔比较多。声音都很好听,但有时候不符合人物特点。

那就是把漂亮的松鼠尾巴画在所有动物的身上了,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可是,反过来想一下,如果上译的大咖们到央视播新闻,我相信多数也不能胜任。比如童自荣老师那样的王子状态播《新闻联播》,相信很多人会笑喷的。

因此,有声语言,必须要随着文字的要求而改变方法。我经常说:“文如河床,声是流水”。一种状态再好,如果用它以不变应万变,那早晚会成为笑话。

学播音的学生或者新闻播音员,学会播音腔是很光荣的事情。那说明已经具备了一项职业技能。

但使用时要区分场合。该用时则用,不该用时就要改变。如果滥用播音腔,就成了可笑的事了。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认为学朗读朗诵,如果先学会了播音,岂不是更容易吗?

答案是no。

还用孙悦斌老师的比喻。你想画大自然的各种动物,是不是一定要先学会画松鼠尾巴?画一手好松鼠尾巴,以后再画其他动物是不是会变得很容易?

当然不能说没有关系,但其实没有必然关系。我还有一点切身体会,就是一旦学会播音腔,你在读其他东西的时候很难摆脱它。

因为播音腔是在有声语言表达共有的表达技巧之上,加了一层鲜明的文体特征。这种特征要想学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花很多时间,下很大功夫;因此,一旦学会,你就很难在短时间里把它忘掉。

专业的播音学生,第一年学普通话声韵调变和吐字发声,第二年学语言表达基本技巧,第三年才开始学文体播音。

那么,普通的有声语言爱好者,只需要学前两项即可。不要再去学新闻的文体特征了。那样就绕远路了。

当然,如果有机会当播音员,不管是传统媒体的还是企业的,因工作需要,当然可以学习播音腔的。

只要概念清晰,不绕远路、不走弯路,那就是自由选择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