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曲子经久不衰两百年,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播放贝多芬的故事 这首曲子经久不衰两百年,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这首曲子经久不衰两百年,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2024-07-09 16: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贝多芬献给英国皇家爱乐协会的第九交响曲封面题词

而在第一个念头兴起的将近 20 年后,贝多芬在“序曲”的草稿中写道:“将席勒《欢乐颂》中不连贯的片段连接成一个整体”。但其实贝多芬当时正在草拟《C大调第四大提琴奏鸣曲Op.102》,但他1815年的笔记本上,还是出现了一些主题和旋律。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手稿

1817年,贝多芬开始认真创作新的交响曲,并勾勒出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当年夏天,伦敦爱乐协会实际上向贝多芬订购了两部交响曲。于是,贝多芬拟了草稿和想法,但很快意识到他的“素材”不足以创作两部作品,他坚持至少创作一部大型交响曲。直到 1822 年,作曲家才有了更多的创作,他重写了第一乐章,并制定了第二和第四乐章的计划,包括著名的《欢乐颂》主题的开头。他坚持这部新交响曲的结尾应该是合唱式的,这已经是他最初构思的一部分,他指出:“终曲——欢乐,诸神的美丽火花”。

后一年,交响曲完全成型,贝多芬完成了草稿,次年2月完成了配器。作曲家用了六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整个酝酿期超过了30年!

02.

首演的故事

一幅19世纪的版画,描绘了《第九交响曲》的首演

《第九交响曲》首演的故事非常著名。由于耳聋,贝多芬无法担任指挥。迈克尔·乌姆劳夫(Michael Umlauf)在1824年5月7日的首演中担任了指挥。

贝多芬监督了排练,在演出期间,他站在舞台上,用自己的方式跟着乐谱演奏。一些合唱歌手省略了艰苦的高音,而大型管弦乐队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尽管如此,观众还是反响热烈。全神贯注于乐谱的贝多芬没有注意到演出已经结束。女高音卡洛琳·翁格不得不轻推他,让他转过身来,以便看到观众在鼓掌和挥舞手帕。

作曲家出生地波恩的贝多芬纪念馆

后世音乐家将贝多芬视为自己的音乐之源,无论是保守派还是激进派,都从贝多芬的作品中汲取养分。前者如勃拉姆斯,因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存在,他很难不去思考如何沿着贝多芬的路而又不重复的方式走下去;后者则是瓦格纳为代表,他在15岁时,在莱比锡聆听了《第九交响曲》,从而确定了自己的音乐道路。甚至在他青年时学习音乐,他就抄过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谱子,一边将交响乐改编成钢琴独奏。

03.

贝九的改编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经久不衰200年,后世有许多作曲家对其进行改编。其中比较代表性的如马勒1895年配器版。

马勒改编的乐谱

据说马勒某天听完“贝九”之后深受感动,但想来想去,他又觉得贝多芬时期的乐队编制陈旧,技术也无法表达这部伟大的作品。于是他就自己动手,声乐部分他未做增加了一只大号、一套定音鼓,并将乐队变成了四管编制;他将长笛声部的音域进一步扩大,为双簧管和单簧管的旋律选取了更高的音区,使声部旋律更加明晰;在第二乐章中增加了一只大号,前所未有地增加了和声的厚度。

另外,如前文所述,作为贝多芬的“迷弟”,瓦格纳也改编过《第九交响曲》,17岁时,他就用钢琴重新编排了这部交响曲,而后来,他又做了钢琴独奏和合唱队版的“贝九”。

而李斯特,则改编纯钢琴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从1837年开始,他就陆续改写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一一改编成钢琴曲。当然,“贝九”的第四乐章还是有些难倒了李斯特,他发现自己也没有办法忠实地改编——如果按原谱去改编,钢琴上无法展现令人满意的效果。不过,最终他还是写出来了。

04.

和“贝九”有关

除了改编、重新编排之外,一些作曲家的作品,或多或少也和“贝九”有一些关系。比如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题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欢乐颂”主题很相似;而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中运用了半音构成的四度,与“贝九”第一乐章尾声基本相同;还有马勒的《第一交响曲》首乐章的开头处,与“贝九”的开头处都以弦乐背景,也让人联想到他是否在模仿“贝九”开头的织体和氛围;当然还有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三乐章,对“贝九”第二乐章谐谑曲的致敬。

05.

“贝九”重要的版本

200年里,演绎“贝九”的版本多如繁星,其中最容易被人想到的,应该是富特文格勒的1951年指挥拜罗伊特节管弦乐团版本。众所周知,富特文格勒非常钟爱贝多芬交响曲,一生之中演奏过贝多芬交响曲不下一百次,而“贝九”,他就发行过13版完整录音。

1951年,是在二战后重开的拜罗伊特音乐节的纪念音乐会上,他受邀作为指挥。这个版本被喻为“世纪的绝响”,曾入选《留声机》百大唱片。

另外非常值得一听的,是卡拉扬与柏林爱乐在1963年出版的《贝多芬九部交响曲》,当时被英国《留声机》杂志认为是最杰出的版本之一。卡拉扬以其对细节的关注和对音乐整体结构的把握而闻名,他的演绎通常被认为是优雅而雄壮的,充满了深刻的表现力和情感。1963年版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在演奏中展现了卡拉扬独特的音乐理念和对细节的关注。他注重音乐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同时又能准确地表达出作品中的深刻情感和内涵。特别是在第四乐章的《欢乐颂》中,卡拉扬通过对音乐节奏和动态的把握,使得整个演奏达到了极致的高潮,令人难忘。

当然,卡拉扬在上世纪80年代,第四次领导柏林爱乐乐团录制“贝九”,1983年的版本相比1963年的又有些不同。在这个版本中,卡拉扬展现了他对贝多芬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对乐团的精湛指导。他对音乐的控制力和表现力使得演奏既充满了力量和激情,又不失细腻和柔美。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同样也在中国的音乐会上演出。1927年,上海工部局乐队(上海交响乐团前身)演出编制庞大的《第九交响曲》前三个乐章。

新中国成立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一次以完整演奏和原调演唱是在1959年。当时刚刚组建三年的中央乐团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根据中央领导的建议和指示,决定演出“三个高峰”,其中代表19世纪交响乐高峰的便是“贝九”。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年底,小泽征尔历史性访华,指挥中央乐团演出的也是“贝九”。

文:音协小编,资料来自于网络

图:来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