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孙家三位领导人孙坚、孙策、孙权的个人能力分别怎么样?哪位最出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播放孙策 三国时孙家三位领导人孙坚、孙策、孙权的个人能力分别怎么样?哪位最出色?

三国时孙家三位领导人孙坚、孙策、孙权的个人能力分别怎么样?哪位最出色?

#三国时孙家三位领导人孙坚、孙策、孙权的个人能力分别怎么样?哪位最出色?|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分析一下孙策:字伯符,孙坚的长子,孙权的大哥,赫赫有名的江东小霸王。

虽然站在历史的舞台上,即将成为这一幕戏的男主角,但孙策面临的形势是相当差的。

首先,老爹战死了,葬礼还没开始办,手下的将领士兵就都作鸟兽散了。

其次,老娘还活着,需要好好赡养,还要抚慰她丧夫的悲痛之心。

最后,兄弟们还小,都还不懂事,需要人照顾,无法和他们商量这些事。

这所有的事务,都落在了孙家新的顶梁柱——孙策头上。这个十七岁的少年,表示「压力山大」,但是他知道为人子要守孝道,明白长兄如父的道理,也还记得他的父亲在他这个年纪所做的英雄之事。

「父亲,好好安息吧,母亲和兄弟们我会照顾好的。我会继承你的坚毅、胆略,你的遗志将由我来实现。我会为你报仇的,我发誓。」

孙策将父亲的灵柩运回曲阿(江苏省丹阳市)下葬后,又把母亲和兄弟们从舒(安徽省庐江县)接到江都(扬州市江都区)居住,至此完成了孙坚的后事。

其实孙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虽然他的兄弟们(包括孙权)都还小,但他还有一个可以为他出谋划策、劳心劳力的兄弟——周瑜。

一、义结金兰

这一切,都是拜孙坚所赐。可以这么说,作为父亲,孙坚是不合格的。

孙坚年轻的时候,起义兵,征战四方,常年在外,所以,子女的教育就落到了他老婆吴氏一个人身上。

吴氏具体怎么教育孩子的我不知道,但是从最终的成果来看,那是相当成功的。因为她的四个儿子,有两个成了大器,其中一个还当上了皇帝。后来,她被追封为武烈皇后。

作为两个大器儿子中的第一个,孙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之所以说良好,是因为他妈吴氏是个有才有德的女子,忠孝礼仪、道德仁义这些东西必然是经常挂在嘴边的,有事没事肯定还会说你爹当年如何如何了得。

就这样,孙策的性格逐渐形成了,跟他父亲很像。十来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声名远播,因为他豪爽义气,喜欢结交朋友,可谓现实版的宋江。

居住在舒地的一个少年,也是英勇豪气之人,听说了孙策的名声之后,决定去拜访他。两人一见如故,倾心交谈,结为知己。

后来,孙策听从这个少年的建议,把全家都搬迁到了舒地,那少年也把自家的一座大宅让与孙策居住。然后两人分别去对方家的后堂,拜见了彼此的母亲,结为世交通好。

你猜得没错,这个少年,正是周瑜。如果看不大懂上面的礼仪,那我用一句话说得明白点——孙策和周瑜拜了把子,结为了异姓兄弟。而这,只是他们一世缘分的开始。

等到孙策得知父亲战死的噩耗之后,周瑜过来安慰他,让他节哀顺变云云。孙策却对他说,我要报仇。

对于一个男人,确切地说是对中国男人而言,有两种仇恨是刻骨铭心、不共戴天的,一个是杀父之仇,一个是夺妻之恨。

就这样,一心要报仇的孙策拜别了自己的把兄弟,举家搬到了江都。在这里,孙策结交当地豪杰和青年才俊,积蓄着力量。

二、谋定此生

江都当地有一个名士,很有谋略。孙策听说之后,数次去拜访他,向他讨教天下大事,当然也有私仇之事。

「现今天下大乱,汉室衰微,各地英雄豪杰拥兵自重,一心为己,没有哪个人能扶危济乱。我爹与袁氏兄弟曾共同讨伐董卓,可惜没能成功,最后竟被黄祖所害。我虽年轻学浅,但也有些志向,我想先去袁术那儿讨要我爹的旧部士兵,再去我舅舅丹杨太守那里,招兵买马,然后攻占吴郡(江苏省吴县)、会稽(浙江省绍兴市),以便报仇雪恨,做臣服于朝廷的外藩。您以为如何?」

孙策说了那么多,本想得到名士的指点,可是名士让他失望了。名士只是淡淡地说:

「我见识浅陋,并且还在守丧,实在是无能为力。」

这话总共三句,两句假的,一句真的——名士的母亲去世了,他确实在守丧。看来名士也是要考考孙策,看看这个娃是不是有耐心、有眼光。

孙策准确地猜出了名士的用心,知道他是想看看自己的诚意,情绪有些激动。

「您的智谋远近闻名。我今天所说的事,全都取决于您,为什么您不能指点一二呢?倘若我一朝得志,大仇得报,决不会忘记您今日的教诲!」

说完之后,孙策又想起父亲战死的惨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涕泪交加。

当着名士的面,一个无助的年轻人袒露了自己最真实的内心——我想请你帮助我报仇!

名士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孙策:感情真挚,慷慨陈词,神色间流露着忠义豪壮之气。在他看来,这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所说的、所做的都是发自肺腑,着实令人感动。

他为孙策擦干了眼泪,平静地对他说:

「去吧,孩子。你继承了你父亲的骁勇武烈,假如你真能去丹杨,召集吴郡、会稽的兵马,那荆州、扬州都是你的,报仇雪恨也指日可待。到那时,你就能凭借长江天险四处出击,诛灭群贼,匡扶汉室,必然会成就和齐桓、晋文一样的霸业,万古流芳。不过现在时局混乱,要想建功立业,当渡江向南发展。我会在这儿支持你的,等丧期一过,我就去追随你。」

孙策听完之后很高兴,因为名士不但认可了自己的想法,还给出了建议。不再哭泣的他,拉着名士的手笑了。

「原来您跟我的看法是一致的,那我马上就行动。我的母亲和弟弟们,就暂且托付给您,这样我便没有后顾之忧了。」

名士欣然答应,并且在未来履行了自己对孙策的承诺,追随他而去。这位名士,就是与张昭并称江东「二张」的——张纮。

三、郁郁不得志

按照预定计划,孙策直接去寿春拜见袁术,请求收回亡父的旧部兵马。

「我父亲当年跟您一起讨伐董卓,同盟结好,可怜不幸遇难,没能完成大业。我时常感念您对我父亲的恩德,愿意继续为您效力,一片诚心,天地可鉴!」

袁术十分诧异,也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他不愿意将孙坚旧部交予孙策。

「我已经任用你的舅舅做丹杨太守,你的堂兄为丹杨都尉,那里是出精兵的地方,你可以去那儿招募兵马。」

得到袁术的首肯之后,孙策就去丹杨见他舅舅,顺便把老娘也接了过去,让他们姐弟得以团圆。

家事做完之后,就要做公事了。孙策在当地招募士兵,总共招到数百人。孙策觉得有点少。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他,没有最少,只有更少。

孙策在带领这几百人经过泾县的时候,被当地的豪强祖郎偷袭了一把,全军覆没,连孙策本人也差点战死。

侥幸逃脱的孙策记住了一个人,明白了一个道理。

记住的这个人叫祖郎,他打败了自己,差点把自己的计划扼杀在摇篮里。

明白的道理是,实现自己的志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们相互倾轧,相互冲突,所以彼此成为对方奋斗路上的拦路虎,只有打败一个又一个的拦路虎,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虽说收获很多,比如仇人名单上又加了一个人(第一个是黄祖),人生经验又增添了一笔,但现实是残酷的:士兵一个都没有了。

就这样,单枪匹马拜别袁术去丹杨招兵的孙策,又单枪匹马地回去见他了。

看着孙策战败的惨样,袁术有些心软。既然人家都说了要为自己效力,也实在没理由不给他点兵马。于是,袁术就把孙坚旧部一千多人交还给了孙策,又向朝廷表奏孙策为校尉。

有了官职、兵马,有了容身之处,孙策的事业终于起步了。

「虽说是在袁术手下效力,但只要我厚积薄发,积蓄力量,早晚会成就大业的。」

「父亲的遗志、仇恨,我一时都不曾忘却。」

在袁术帐下,孙策把他的人格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像袁术手下乔蕤、张勋这样的大将,都对孙策很敬重、很倾心。要知道,在三国时期,将军的地位比校尉要高得多。

当然孙策并非只会结交朋友,作为校尉,他治兵严谨,坚持原则,不留情面。

有一次,他手下的一个骑兵犯了罪,逃到了袁术大营,藏在马厩里。孙策知道之后,派人直接进去,就地斩杀了那骑兵。然后,他亲自去拜见袁术,为自己的无礼谢罪。

袁术表现得也很大度:「算了算了,有些士兵就是喜欢叛变,我和你一样也很厌恶这种事,你有什么好谢罪的?」

看着孙策为人处事那么老道,那么美妙,袁术常常叹气:「要是我有个像孙策那样的儿子,就算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啊。」(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可惜孙策并不是袁术的儿子,所以袁术虽然很看重他,但并不重用他。原因很简单,这种有能力的人,一旦给他施展的空间、合适的机遇,便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就像俗话说的,「一遇风雨便成龙」。

他又不是我儿子,他成了龙我怎么办?

袁术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只是他的手段比较老道,忽悠得孙策团团转。

起初,袁术曾经许诺让孙策做九江太守,但后来却任用了另一个人。又过了不久,袁术要攻打徐州,向庐江太守陆康讨要三万斛米作为军粮。陆康拒绝了,袁术愤怒了。

愤怒的袁术派遣孙策去攻打陆康,为了激励他,袁术一副痛心疾首的表情:「伯符,之前的九江太守我用错了人,这不是我本意,我深表遗憾。这次你要是打败了陆康,那庐江就是你的了。」

孙策不知道袁术这个承诺的可信度有多高,但是没关系,对于此时的孙策来说,打陆康这件事不需要动员,可以立马抄家伙就上。

原因很简单,陆康得罪过孙策。孙策曾经去拜见陆康,陆康不知道是看不起孙策还是事多太忙,反正没有亲自接见,而是让主簿代表自己接见了他。孙策很生气,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受到了侮辱,从此仇人名单上又多了一个人。在这一点上,孙策跟他爹孙坚真是一个样。

仇恨的力量是巨大的,孙策抄家伙对着陆康就是一顿狠削,不破城不罢休。围城打了两年,终于打下来了。

陆康在城破之后一个月,就得病去世,他的宗族百余人在这场战争中,战死饿死了近一半(大部分是被围城后饿死的)。可是,后来,他兄弟的一个孙子,却娶了孙策的女儿,做了孙家的女婿,当了三军的大都督,打败了来犯的强敌,保住了孙吴的江山,这个人就是陆逊。

人生,很美妙;命运,很奇妙。

虽说袁术这个人的承诺值不了几毛钱,但孙策还是怀有几分期望的。可当他看到庐江太守任职令的时候,期望变成了失望,那上面的名字并不是孙策。说白了,孙策又被袁术忽悠了。

我本想在袁术手下磨砺自己,积蓄力量,以便得志报仇,可袁术这个人,就会画饼忽悠我,对我没有丝毫重用之心。我的机遇在哪里?我的未来会怎样?

孙策,不要着急,休息,休息一会儿。你的机遇马上就要来了,在这之前,你必须先准备好。

抓住这个机会,就会得到江东六郡,就会奠定孙吴基业,就会一朝得志不负此生。

四、战争的起因

本来,寿春这个地方是扬州的治所(可理解为政府机关所在地),但此时已经被袁术占据了。

这样一来,新任扬州刺史刘繇就尴尬了:自己的窝被人占了。去跟袁术讲理,他自然是不听的,毕竟天子权威、朝廷法令在东汉末年都是虚的。去打他,夺回寿春?开什么玩笑,袁术兵强马壮,势力庞大,不来打我我就千恩万谢了,怎敢去招惹他?

无奈之下,刘繇只好寻找新的治所。几番衡量之后,他挑选了曲阿。曲阿这个地方当时有两个人驻守,一个是丹阳太守吴景,一个是丹阳都尉孙贲。前面这人是孙策的大舅,后面这人是孙策的堂兄。之所以要强调这层亲戚关系,是因为孙策能够建功立业,宗族势力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刘繇毕竟是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丹阳郡本来又属扬州,所以当刘繇率军渡江来到曲阿的时候,吴景和孙贲作为下属自然要来迎接。这样一来,丹阳郡的一把手换成了扬州刺史刘繇,他掌握了话语权。

这个时候孙策在干什么?他正在拼命打庐江,为了袁术那不值几毛钱的许诺。

但这事在刘繇看来就没那么简单了:吴景、孙贲本来就是袁术的人,与我不是一条心;他们又都是孙策的亲戚,等孙策攻下庐江来打我的时候,这两人必然会跟他里应外合谋害我。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可设想的事毕竟还没有发生,你总不能用这个理由把人杀了吧?再说,他也不敢杀,吴景、孙贲的老大是袁术啊。

既不能杀,又不能留,那只好驱逐了。于是,吴景、孙贲被驱逐出了曲阿城,率领本部兵马退守历阳(安徽省和县)。

撵走了两人之后,刘繇还是不放心。看这架势,袁术早晚是要来打自己的,还是先做好战斗准备吧。于是刘繇派遣部将樊能、于糜驻守横江,张英驻守当利口,布防以抵御袁术。

五、袁术的烦恼

袁术很生气,自己安插在丹阳郡的人被赶出来了,势力受损不说,面子上也过不去。既然刘繇已经表明了态度,那我也就用不着客气了。

他一方面表奏举荐自己的亲信惠衢为新的扬州刺史,一方面派吴景为督军中郎将,与孙贲一起率军攻打樊能、张英。

让袁术没想到的是,樊能和张英着实是个硬骨头,吴景、孙贲打了一年多也没打下来。袁术很恼火,可手下又没有强将可用,真是憋了一肚子鸟气。

同样憋了一肚子鸟气的还有一个人,他空有一身好武艺可就是没有用武之地,胸怀大志想建功立业却屡遭失败,一心要为父报仇可到现在还没有一点资本。不错,这个人就是在幕后憋坏了的伯符兄。

这时候的孙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要兵没兵,要地没地,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父亲的旧部就那么点兵马,自己好不容易招了点兵还没出道就被祖郎给灭了,屈居袁术手下还不受信任、不受重用,并且还屡次被他忽悠。

到底该怎么办呢?

其实不受重用倒也不能全怪袁术,因为孙策实在是一员猛将,太能打仗,智商情商也挺高,人格魅力也挺足——这是袁术及其手下诸人公认的。让这么个人受重用,任其磨砺发展,那不是养虎为患吗?所以,袁术的态度是:既不重用也不放弃,时不时忽悠一把给自己出出力。

六、猛虎出笼

就在孙策苦恼的时候,曾在孙坚手下担任校尉的一个老部下来求见他。这个人叫朱治,他觉得袁术此人不论为政还是德操都不行,就劝孙策早点脱离袁术去收取江东。

先来说下江东的地理概念: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芜湖(安徽省芜湖市)和南京段长江为界,南岸的地区被称为江东。在当时,江东包括六个郡: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安徽省庐江县西)。

收取江东是个好主意。因为当时天下比较乱,中原地区的割据势力都比较强,相比而言,江东地区比较弱;另外,孙坚生前在江东素有威名,广播恩惠。

朱治也没有白献此计,之后他跟随孙策征战江东,立有战功,不光为自己挣得了前途,也为自己的儿子赚了一个老婆——孙策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朱治的次子。

主意拿定了,就先收取江东作为根据地吧。但这时候,孙策还有一个难题尚未解决——怎么让袁术放自己走?

在袁术等人的眼里,孙策是一头猛虎,拴住了还可以用来吓唬吓唬人,但要放了他,那就要吃人吃自己了。所以,正常情况下,袁术是不会放孙策走的。

但随着与刘繇战事的发展,情况变得有些不正常。屡攻不下让袁术很无奈:「总不能就这样一直耗下去吧。收兵?我可咽不下这口气!」

好了,机会来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