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撒尼)刺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撒尼刺绣图案大全 彝族(撒尼)刺绣

彝族(撒尼)刺绣

2024-07-01 11: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彝族刺绣种类繁多、丰富多姿、制作精美、异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彝族刺绣彝族女子善长刺绣,五彩斑斓的眼饰显示着精深的刺绣技艺。那银光闪闪,绣花簇簇的满襟大围腰,绣满鲜艳花朵、别致精巧的花鞋,做工精美的头帕、飘带等,都显示着彝族女子的心灵手巧。每个彝家姑娘都有一个绣制精巧的针线包。用以放花线、花边及各种绣制图案。田间小憩或其他闲余时间,她们便习惯飞针走线,绣出幅幅精美图案。能否善于刺绣,往往是衡量彝族姑娘们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在彝族中有“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之说,来赞美她们心灵手巧。

  彝族女子不仅为男子制作服饰,自己的服饰更是亲手精心加工制作。一般都是着做工考究精细,分里外两件的上衣,里面穿一件后长前短的长袖大襟衣,外衣则多以黑色或红、紫、绿等颜色布料做的圆领褂子。但不论内衣,还是外衣,领边、袖口都用彩色丝绣上各种花纹、图案,且还相互对称、工整。腰系围腰,围腰大都爱用黑布,上绣红花,花朵层层套叠,朵朵流芳,格外醒目耀眼,充分展示了彝族女子挑花绣朵的技能、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爱。彝族妇女的鞋子更是别具一格,脚穿船形般的尖尖绣花鞋,上面精心刺绣的花叶分明,别出心裁,而又美丽迷人,使人无不赞叹彝家妇女心灵手巧,缝制工艺精湛。女子发髻用黑布或绸子缠绕,上面插满各种加工精美的银首饰花朵,漂亮之中更显得富丽。老年妇女虽着佩戴有银首饰的服饰,但在衣着色彩上却爱穿深色衣裤,较少穿着绣花边图案的衣裤和鞋子。由于彝族支系多,居住地区不同,加之年龄、性别不同穿戴也就各异。如称“土族”的彝族支系,年轻姑娘戴绣花头勒,爱着前短后长的右开襟衣,系绣花围腰,下着蓝、绿布料加工的裤子,不绣花边,脚穿绣花布鞋;而青年男子头缠黑布包头,身上爱穿蓝、黑色对襟衣;老年男子却又爱穿长袍。有的已婚妇女背挂一圆形白毡裹背,上面绘织有太极或太阳形图案。据史书记载和传说,此裹背一是用于垫护腰背、御寒,二是象征彝族女子勤劳勇敢。

  彝族刺绣人们所说的服饰刺绣艺术是用黑、蓝、红、黄、绿、白几色线,一针一线地在呢子披风上下两边、上下装及头帕、领子、裙子、袖口等上精细地刺绣日月、江河、山川或花朵、鸟、鸡冠、孔雀等图像。在众多的彝族刺绣作品中,有具象图案;也有纯粹的抽象图案。讲究韵律和节奏,色彩淡雅或强烈,充分展示其独树一帜的魅力,内容有文字、符号、图腾、传说、植物、动物等。色彩主要以黑、白、红、黄、绿、蓝为主。彝族先民认为黑色是大地的象征,是孕育各种动物和植物的母体,属于雌性物质,同时还含有成熟、庄重、威严、主体、主宰之意,也事情和问题的根本;红色和黄色意义有两层:一层是象征红、黄花朵配合成美丽的颜色之意,另一层是体现出热情、豪放、勇敢、精神和带有超度激昂性的颜色;白色是纯洁、善良、轻柔、的代表,与污浊、肮脏、狡诈形成对立;蓝色是指蓝色的天空,认为黑色的大地和蓝色的天空是最早“清”与“浊”两种物质相配后发展起来的一对雌雄统一体物质,她俩相配后又产生了大地上和空中的万物,这无边无际的蓝色还意味着人们心情舒良、广阔与自由之意;草绿色是红色、黄色花朵的母体,指山川、江河和周围生长的草木。不同的纹样用色不同用途也不同,其艺术效果也各异。彝族刺绣一般都是以黑色和天蓝色作底色。刺绣的纹案主要有:日月、星星、鸡冠、云彩、波浪、牛角、牛眼、铁环、蟹、羊角、窗格、蕨基、穿山门、鸡肠、竹骗、火镰、马牙、彩虹等。

  彝族刺绣历史悠久。据考证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彝族克智中说:“弹毛擀毡阿约阿先来发明;三色漆器阿火且且来发明;金银饰器俄木阿火来发明;马鞍辔件支格阿龙来发明;铁器金属格莫阿尔来发明;兵法征战滋咪阿基来发明;剪裁缝补金觉乌基来发明;纺线织布濮莫尼衣来发明;改土造田普火惹所来发明;造房建屋布卢惹赤来发明;蒸酒酿酒合罗尼渣来发明;狩猎捕兽吉尼多子来发明。”濮莫尼衣发明的纺线织布,金觉乌基发明了剪裁缝补,彝族刺绣应该是顺着剪裁缝补的产生而产生的。距今最少有1700多年的历史。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中,楚雄彝族自治州从拯救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出发,支持彝族刺绣人团结协作,发挥民间性的彝族刺绣协会作用,宏扬民族文化发展彝族刺绣。同时,他们立足当地彝族刺绣服饰的需求,面向国内外对彝族刺绣的需要,联系省内外客商销售彝族刺绣工艺品,不断为彝族女子拓展市场空间,也为彝族女子在彝族刺绣上创新提供条件,使彝族刺绣既保持传统也不落伍,随应时代潮流的方向发展而发展。确保彝族刺绣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有创新,促进特色的彝族刺绣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楚雄州已经形成以10月太阳历文化园和楚雄州各驻外办事处、宾馆为窗口,以集中设计、分散加工、整体组合为主要形式,带动全州1000多名妇女参与刺绣的加工开发的产、供、销一条龙营销网络。刺绣加工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贫困山区彝族女子的收入,全州仅民族刺绣品开发一项,每年可为当地彝族女子增加50多万元的收入。

编号:Ⅶ-78

类别:传统美术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