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语中词语的超常搭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搭配的词语长空 试论汉语中词语的超常搭配

试论汉语中词语的超常搭配

2024-07-10 23: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刘嘉庆

内容摘要:本文收集了充足的语料,详细分析了词语的超常搭配。首先,我们利用充足的语料将词语的超常搭配分为语法超常搭配、逻辑超常搭配,语义超常搭配三种。其次,重点分析了典型的副词“很”的超常搭配和量词的超常搭配,日常交际中常见的词语超常搭配,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偏正结构的超常搭配。超常搭配主要是出于语义表达的需要、日常交际的需要、追求特殊语用效果的需要。超常搭配产生的条件有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有两个:句内句外语义的协调性;人类认知心理的接受度。词语的超常搭配有它独特的语用效果,能够使语言表达具有形象性、使语义表达具有灵活性、使语言结构具有创新性。

关键词:超常搭配 认知心理 语用效果

词语的超常搭配是为了获得异乎寻常的语言表达效果。超常搭配在语法上冲破了逻辑的限制,将表层毫无联系的语言因素组合在一起,体现了语言的深层含义,达到了特殊的表达效果。超常搭配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法,在文学作品和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有助于加强语言的表达。关于超常搭配现象前人也做了一些研究。冯广艺(1990),从语义的整体性、多层性以及语义的强化、弱化和逆向化三个方面说明了超常搭配是一种变异性的言语表达手段。胡帮岳(2003),通过超常搭配的等价原则好使用法则来探讨诗性语言的超常搭配问题。在国内,语言学界对超常搭配现象的研究还不够完善。

我们应对词语的超常搭配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本文尝试对词语的超常搭配进行分析,探求超常搭配现象的语言特点、产生的原因和语用效果。

一.超常搭配的分类

(一)语法超常搭配

所谓语法上的超常搭配指的是词语之间的搭配不符合语法规则,也就是打破了常规的语法规则,从而表现出表层结构不符合语法规范,但深层结构却符合语法规范的特征。同时,能够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因此,分析语言现象时,不仅要遵守语法规则,而且要联系汉语实际,透过表层结构深入分析深层结构,体会深层结构中所隐含的言语意义。从共时和历时的双向视角把握语法上的超常搭配,并对此做出合理而正确的分析。

1.副詞“很”的超常搭配

语言内部成分之间的相互组合是由常规的语法规则决定的,并受语法规则的制约。但以下示例却打破了这种固有的语法规则:

(1)他们的表演很青春。

(2)他的长相很中国。

“很+名词”是非常典型的超常搭配。“很”的语法规则是修饰或者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但“很+名词”却违反了这一规则。“很青春”中的“青春”指称义即“青春时期”已经逐渐消失,而具有了[+年轻,+朝气,+精力充沛]等具有叙述描写性质的附加义。“很中国”指很具有中国的特色。“很中国”中的“中国”指称义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逐渐消失,而具有[+黄皮肤、黑头发、热爱祖国、勤俭节约、辛勤善良、团结互助]等具有叙述描写性质的附加义。

从以上分析中可得知:只有-名词具有叙述描写性质的附加义时,才能跟程度副词很构成“很+名词”这样的超常搭配。

2.量词的超常搭配

“量词+名词”是固定结构,其中名词必须具有实际意义才符合这一语法规则。“量词+名词”结构中将具有实际意义的名词替换成意义比较虚化的名词,即构成量词的超常搭配。量词的超常搭配多见于文学作品,例如诗歌。

(3)一盏离愁孤单伫立窗口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方文山《东风破》)

(4)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再别康桥》)

“一盏”、“一壶”、“一船”是用来修饰具有实际意义的名词,比如一盏花灯、一壶美酒、一船乘客,但例(3)、(4)中的“离愁”、“漂泊”、“星辉”意义已经被虚化,具有特殊的情感意义和表达效果,使作者的感情更加具象化、更加形象化。在诗歌中经常运用这样的超常搭配表现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思想情感。

(二)逻辑超常搭配

逻辑超常搭配是指词语在语义上的搭配违反了正常的思维逻辑,与常理不相符。例如以下示例:

(5)消防员在救火。

(6)防洪救灾工作要重视。

(7)政府放粮救灾。

(8)老张请假养病。

(9)老张请假养伤。

(10)兵荒马乱,百姓四处逃命。

(11)兵荒马乱,百姓死里逃生。

(12)躺下休息可以恢复疲劳。

上述例子的“火”、“灾”、“病”、“伤”都是人们所不愿意遭受的事,“救火”、“救灾”、“养病”、“养伤”这样的表达违背了正常的思维逻辑,不符合语言规则。然而,这样的表达具有合理性,并不影响人们的正常交际。

(三)语义超常搭配

语义超常搭配主要是打破了语言语义条件和逻辑关系的限制和束缚。即,表达字面意义的表层语义与表达真实含义的深层语义不一致。语义的超常搭配和语法结构有关。下面从主要的几个语法结构来分析和探究语义超常搭配现象。

1.动宾结构的超常搭配

动词和它的宾语叫做动宾结构。动宾结构发生支配或影响与被支配被影响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组合同样也是动宾结构。动宾结构的超常搭配,“动词+支配对象”符合语法规则,但在语义上表现出了超常的特点。比如“晒太阳”“吃大户”“吹空调”“吃大碗”“吃小灶”等。下面以其中的“晒太阳”为例进行分析。

“晒太阳”是动宾结构,在这个动宾结构中“晒”表示动作,“太阳”是动作“晒”的宾语。“晒”是动作,“太阳”是宾语类型中的施事宾语。“晒太阳”表示“人在太阳光底下接收光和热”,表达了一种状态。“晒太阳”由两个必备的因素组成,一是晒;二是太阳;“晒”和“太阳”构成的动宾关系符合语法规则,“太阳”是动作“晒”所支配的对象,但在意思上却不是。“晒”和“太阳”构成的动宾关系表述了一种现象。如果没有“人在太阳光底下接收光和热”这个现象作为媒介,也就没有必要将“晒”和“太阳”组合在一起构成“晒太阳”这样的动宾结构的超常搭配。

2.主谓结构的超常搭配

主谓结构的超常搭配符合语法上的主谓关系,由于使用了语辞使得主谓结构在语义上打破了正常的思维逻辑,表现出超常的特点。

(13)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食指《相信未来》)

(14)忧郁从你身体内渗出。(翟永明《渴望》)

例(13)在语法层面是合乎语法规则的,但语义上突破了语义条件和逻辑规律的限制,通过修辞来替代具有实在意义的内容。例(13)中通过“叹息”作谓语使主语“余烟”拟人化,具有了人的特征,即拟人化的“余烟”发出了人的哀叹。

例(14)中,在语法层面是合乎语法规则的,但突破了字面的词义,从而形成“忧郁”“渗出”主谓结构的超常搭配,形象生动,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提高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3.偏正结构的超常搭配

偏正结构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偏正结构的超常搭配符合语法上的偏正关系(状中偏正和定中偏正),但在语义上追求新颖别致,语言独具风格。

(15)望远镜扩大数十倍的乡愁。(洛夫《边境望》)

(16)正是上班的高峰,大街上车来人往,摩托车喷吐着黑烟在人行道上乱窜,自行车胆大妄为地逆行,轿车趾高气扬地鸣着响笛,这些,本是我极其厌恶的,但今天,竟也变得美好起来。(莫言《生死疲劳》第四十四章)

例(15)中用定语“扩大数十倍的望远镜”修饰“乡愁”符合定中偏正这一语法规则,但在语义上超出了常规。这句话采用具体的事物来修饰抽象的事物“乡愁”,使得“乡愁”这一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给人以非常直观的感受,进而更加准备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例(16)中用状语“胆大妄为”和“趾高气扬”分别修饰中心语“自行车”和“轿车”符合偏正结构中的状中偏正这一语法规则,但在语义上也超出了常规。这句话通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表层的语义相斥转化成深层的语义相容,给我们展示了一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繁华景象。与此同时,侧面衬托出了“蓝解放”的幸福和甜蜜,豐富了人物形象。

二.超常搭配的原因及条件

超常搭配现象能够在现代汉语语言系统中存在并被运用,有它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词语的超常搭配表面上打破了常规的语言规则和思维逻辑,仍然能够出现在日常交际和文学作品的语言中,这其中有着一些原因和条件。

(一)超常搭配产生的原因

超常搭配频繁出现在日常交际和文学作品中,肯定有其产生的原因。下面我们从语义表达的需要、日常交际的需要,追求特殊的语用效果的需要三个方面分析超常搭配产生的原因。

1.语义表达的需要

超常搭配的语义要比一般搭配的语义更加丰富、更加形象生动,更加深刻。所以,为了追求语义的丰富、深刻和形象生动,运用超常搭配达到这种语义上的要求。文学作品创作中,需要打破逻辑的限制,使词语的意义由实在转为虚化。运用超常搭配既能够满足语义表达上关于表层语义和深层语义的要求,又能够使得搭配项语义更为丰满,完备。例如:

(17)——是秋天了!人们轻微地溜出了一个迷人的叹息。(袁鹰《西风絮语·寂寞》)

例(17)在“溜出了一个迷人的叹息”这个超常搭配里,用“溜”把人们因为秋天即将到来可能会产生的寂寞、迷惘的心情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溜”的语义要比“发(出)”等词的语义更加丰满,完备。

2.日常交际的需要

在日常交际中存在常规搭配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所以需要打破常规的这一具有创新特点的超常搭配来满足日常交际的需要,保证日常交际的顺利有序进行。例如:

(18)天气这么好,你别窝在宿舍了,我们出去晒太阳吧!

3.追求特殊的语用效果的需要

为了能达到使语义表达更具灵活性、语言结构更具创新性,语言表达和思想情感更具形象性的语用效果,语言使用者运用了超常搭配。所以词语的超常搭配是语言使用者为了获得异乎寻常的语用效果。追求特殊的语用效果是超常搭配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

(19)他们在批斗我时,硬说白素素是先被我睡了初夜然后再嫁给张大壮,这是放屁造谣,让那白素素作证,她撩起衣襟遮着脸,一味痛哭。一言不发,把假事哭成了真事,把西门闹哭上了黄泉路。(莫言《生死疲劳》第四章)

例(19)中通过“哭上了黄泉路”这样的隐含信息形象地表现了“白素素”强大的痛哭本事。同时,把“斗地主”的情景刻画地淋漓尽致。通过隐含信息转化为显性信息,从而达到反常喝道、曲高和寡的特殊语用效果。

(二)超常搭配产生的条件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超常搭配现象能够存在并被运用,有它产生的条件。下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句内句外语义的协调性

词语超常搭配表面上打破了语言规则的限定,实质上仍能够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探讨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语义内部整体的和谐和一致。语义内部整体的和谐取决于词语意义与句子意思的和谐。一般情况下,如果词语之间不搭配,显得突兀,则需要通过句子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协调。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句子中词语内部之间不搭配,不协调,我们可以通过协调句子内部语义达到和谐一致。

(20)一串干枯了的眼泪,已经蒸发了悲哀。(王蒙《相见时难》)

例(20)中“蒸发”一词后面搭配了抽象名词“悲哀”,本来“蒸发”后跟液体类的具体名词。这样搭配使得语义变得抽象,赋予“蒸发”另一含义,即“体现”“突显”等含义。“蒸发悲哀”是对前面“眼泪”的叙述和说明,这样语义之间恢复了协调,使得感情更加丰富细腻,表达了过度悲伤让眼泪流完了。

词语超常搭配不仅要求句内语义协调,更要求句外语义协调。句外语义协调指的是句子的语言搭配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语境。“语境和全部语用过程组成了一个内在的结构整体,离开了语境就谈不上语言的运用”。①

(21)有人送给她小小的首饰,细细闪闪的小戒指,承载着错愕慌忙的情感。可是他们一点也不能让她心动。(张悦然《水仙已乘鲤鱼去》)

例(21)中“错愕慌忙的情感”是超常搭配,用“错愕慌忙”来形容“情感”,让人感到突兀。结合上下文语境,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位胖胖的姑娘,当他减肥变得纤瘦苗条的时候,男士们纷纷对她展开了追求,就是这样一个情形让这位姑娘出现了“错愕慌忙的情感”。

(22)不能用声音,只能用没有声音的“声音”加以表达。(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例(22)中“没有声音的声音”属于超常搭配。结合十年动乱的特殊历史背景,不难理解作者所要抒发的那段时期言论不自由的慨叹。

2.人类认知心理的接受度

因为已有的语言构成方式不能满足表达的需求,所以出现了词语的超常搭配现象。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特别是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中,语言表达者融合了语言规则、社会文化、心理认知等多种因素,对语言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下面重点从人类的认知心理分析超常搭配存在的条件。

美学观点认为任何读者都是用自己的认知图式去解构文章和阅读文章的。②超常搭配现象会激活读者的认知图式,会让读者以积极主动的情感态度解读词语语义,从词语所隐含的感性意义体会其蕴含的深意,也就是探究词语背后所隐含的深层语义。我们看到或听到某个词语,头脑里会呈现这个词语的概念义之外,还会有心理上的感受以及在我们的心理上留下痕迹。所谓心理上的痕迹指的是这个词语所代表的相关事物的感受和体验等,我们可以称之为心理蕴含。③下面例子可以很好地证明。

(23)——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屋里。(鲁迅《祝福》)

例(23)中的“剩”表示物品没有用完,但将“我”与“剩”搭配,营造出凄凉冷清的氛围,给读者以孤独寂寥的情感体验。

词语的超常搭配现象与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激活认知图式,进而达到既能够表达真实的语义内容,也能够表达深层的情感意蕴。通过探求深层的心理蕴含,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填充和丰富他们已有的认知图式,进而获得深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享受。

超常搭配现象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交际和文学作品里面。超常搭配现象能够大量出现在日常交际和文学作品中,除了具备搭配本身符合语义的要求、符合人类的认知心理的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符合大众的表达需求、能够被为大众所接受。因为符合大众的表达需求,能够为大众所接受,所以超常搭配才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

三.超常搭配的语用效果

超常搭配的语用功能效果主要是增强了语言的修辞效果,产生新颖出奇的表达效果,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超常搭配的这一语用效果要求我们对超常搭配的理解必须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整体理解和把握。

(一)使表达具有形象性

超常搭配有着十分明显的修辞色彩。超常搭配现象存在于特定的语境当中,使语言表达具有形象性、使语义表达具有灵活性、使语言结构具有创新性的修辞表达效果。下面列举三种修辞手法加以说明。

1.拟人的修辞手法

例(13)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格,通过“叹息”作谓语使主语“余烟”拟人化,具有了人的特征,即拟人化的“余烟”发出了人的哀叹,哀叹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同时,描写当时环境的艰苦和险恶,构筑了全诗的深沉悲慨的感情基调,表达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不放弃追求理想和信念的可贵品质。

2.比喻的修辞手法

(24)我从前街转到后街,登上土围子饶屯一周,看到东边天际由白变红,看到朝霞如火,看到一轮红日升起,广大的天下,雪映红光,宛如传说中的琉璃世界。(莫言《生死疲勞》第二章)

例(24)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格使“天下”更加形象、具体。通过喻体“琉璃世界”的表达,形象生动地展示了黎明时分天空中的奇异景象。

3.移觉的修辞手法

(25)菜圃里的红豆藤还是高高的缘上竹竿,黄瓜还是肥硕的压在篱脚下,古老的桂树还是飘着金黄色的香气。(何其芳《墓》)

例(25)中的“香气”是视觉无法感知的,只能是靠人的嗅觉感受到。桂树上的桂花是金黄色的,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让人感觉空气中的香气也有了金黄色。让人着迷,让人陶醉。很明显,在这里视觉和嗅觉的界限被打破,两者勾通了起来。赋予“香气”以色彩,使“香气”变成视觉可以感知的物质实体,形象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印象,产生奇特的修辞效果。

(二)使表达具有灵活性

(26)她们被幽闭在宫闹里,戴了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例(26)中所描写的是高墙深院里与世隔绝的宫廷生活。这些女子表面上享尽荣华富贵,实则内心苦闷忧愁。无法按自己的意愿追求美好的生活,而是整日借酒消愁消磨时光,一生充满孤独与落寞。作者没有直接说出她们在深宫里的孤独寂寞,而是通过梧桐树巧妙地将这种孤独寂寞的情感表现了出来,达到物我交融统一的境界。“寂寞的梧桐树”这样的搭配灵活新奇,深刻地表现了深宫女子寂寞凄苦的哀怨之情。

(三)使表达具有创新性

(27)又一阵残暴的脚步声,震动着魔窟,渐渐近了,就在窗前经过。(罗广斌《红岩》)

例(27)中“残暴”形容“脚步声”,很明显在语言结构和搭配方面进行了创新。通过“残暴的脚步声”这样创新式的超常搭配渲染了集中营阴沉怪异的恐怖气氛,反映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恶残暴,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士的残忍迫害,真切地表现了作者深恶痛绝的思想感情。

总之,人们灵活运用语言的各种因素和逻辑思维,创造性地运用这超常搭配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能达到使语义表达更具灵活性、使语言结构更具创新性,使语言表达和思想情感更具形象性的语用修辞效果。

通过对超常搭配现象的分析研究,可知词语的超常搭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交际中。人们灵活运用语言的各种因素和逻辑思维,创造性地运用这超常搭配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能达到使语言表达更具形象性、使语义表达更具灵活性,使语言结构更具创新性的语用效果。同时,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能够引导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准确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冯广艺.词语超常搭配的语义特征[J].绥化师专学报,1990

[2]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朱德熙.语法讲义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付尚兴.谈超常搭配的语义变化及理解[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

[5]武仲波.汉语文学作品中量名词超常搭配的认知隐喻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2007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注 释

①周芸.邓瑶.周春林.现代汉语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②邵小慧,杨士荣.试析“超常搭配”的审美心理机制[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

③杨士荣.汉语超常搭配的审美意义探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思源实验学校)

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12期

文学教育下半月的其它文章如何看莫言的诗歌写作余华小说中的视觉冲击力《灵感女孩》中华人男性气质危机的形成原因以《声声慢》为例赏析李清照的词作风格《柳林风声》中的顽童形象及伦理价值作家的定位与出场:评《中国新文学史》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