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搪瓷杯百科 周一见

周一见

2023-07-13 23: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早报原创民生调查

  周一见

  深度 温度 锐度

  一张老照片、一个老物件、

  一枚纪念章、一本老日记……

  被三代人一直珍藏着,

  这些带有红色基因的“传家宝”,

  背后呈现的是一个个军人家庭的奉献与荣光,

  演绎着他们赓续红色血脉的忠诚与担当。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一朝戎装穿在身,终身流淌军人血。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

  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青岛早报》

  推出《军人世家》特别报道,

  走进市军休服务中心服务的三个红色家庭中,

  听他们讲述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故事1

  一个家庭的初心传承

  走进王进军和李青的家中,随处可见军装照,家里收拾得十分干净,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军事书籍,这是一个双军人家庭,更是一个三代从军的红色家庭。

王进军和爱人李青。

  在客厅的桌子上有一个杯盖稍稍有点破损、杯身保存完好的搪瓷杯,上面有毛主席像,还印着“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的红色文字。

  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搪瓷杯,而是王家三代人的“传家宝”,已经足足珍藏了20多年。这个搪瓷杯的背后是一段段什么样的红色故事呢?

家里的老物件。

  今年73岁的王进军和71岁的李青是一对军侣,他们都是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的军休干部,他们的父母都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

  王进军说,他的父亲名叫王术业,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后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我的母亲13岁参军,先是在文艺宣传队,后来到了卫生系统,他们是在战争年代为了同一个革命理想走到一起的。”

  李青的父母是一对革命伉俪,她的父亲李春信,17岁就参加了革命,在山东半岛经历大小战役三十多次。李青的母亲李翠兰13岁时就秘密地为地下党传送文件书信,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便参军入伍。

王术业全家人合影。

  “父亲用自己的好思想、好作风言传身教,感染着整个家庭。他要求子女从小立志,做新时代国家栋梁之材,五个子女个个都参军入伍,为部队建设做贡献。当兵的子女成长后找对象,家里又添了四位军人,就连孙辈也继承军人家庭美德参军入伍,成为三代14名军人的大家庭。”王进军说,父亲先后荣获了“八一”奖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章荣誉章等荣誉。

  “这个搪瓷杯是父亲生前一直珍藏的,当时一位老战友赠送的,父亲特别喜欢,一直舍不得用。后来,他把这个搪瓷杯送给我,让我当成传家宝,好好保管、好好使用。”王进军说。

  “2018年,102岁的父亲带着对党的赤诚,对祖国、人民的眷恋,对孩子们的依依不舍,离开了我们。我们深深地怀念他,继承他的遗志,传承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家风,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王进军说。

  一次参军前的“特殊谈话”

  记者采访得知,作为军人家庭,在家里的孩子参军前,王术业老人都要给孩子们进行一次“特殊谈话”,这也成为他们家里的家风传承。

  “我是1969年参军,当时条件很苦,在参军前,爸爸给我上了一堂课。”王进军回忆了参军前“特殊讲话”的内容,“父亲是农民出身,给地主当过长工,他把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为人低调当成为人之本,父亲教导我参军后要一心向党,敢于吃苦,勇于奉献。”

  1969年,王进军入伍后,刻苦钻研炮兵技术,多次参加军区技术比武均获第一名,在唐山抗震救灾,是全军第一支进驻部队,还参与引黄济青工程、国庆大阅兵等重大活动,先后荣立四次三等功,两次获山东省军区优秀共产党员,嘉奖二十余次。

  “部队的历练让我变得更加从容和坚强,也更能深刻理解父亲的教诲,这为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进军说。

  一个搪瓷杯的红色记忆

  时代更迭,岁月流逝,王家人从军报国的情怀却始终如一。

  李青介绍,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两个家庭老一辈的信念、品格、精神和作风影响、教育着家庭的子女和后辈,先后三代人踏入军营,奉献国防。“2000年,儿子参军的时候,他的爷爷、爸爸都身穿军装,在房间里三人畅谈了很长时间,更多的是勉励和嘱咐。”

  “在参军前,爸爸把爷爷赠送给他的搪瓷杯,送给了我,我知道那是一种红色精神的传承,是一种家国情怀的托付,更是一种保家卫国责任的传递。如今传到了我的手上,我还要传递给我的孩子们。当我接过杯子那一刻,我就更加坚定了要当好兵、好好报效国家的信念,我还要把它传给我的孩子们。”王术业的孙子王星从军八年,甘于奉献,连续两年获得优秀士兵,还荣立过三等功。2008年转业回到地方后扎根基层、任劳任怨,在工作中处处留心、事事用心、服务贴心。

  红色故事2

  参军接力棒 一传三代人

  “有过当兵的经历,一辈子都骄傲。”今年87岁的董连月,是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的一名军休干部,俗话说“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但对董连月一家来说,祖孙三代从军,是红色基因的传承也是信仰的赓续。

  董连月年少从军,在部队中度过了37年军旅生涯,受他的影响,儿子、女儿、孙子、外孙先后踏入军营,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祖孙三代有着一样的追求、一样的信念、一样的情怀、一样的梦想。

董连月(前排左一)在参加海军活动。

  董连月是山东莱芜人,据他描述,在他小的时候,老家就成为了解放区。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教育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董连月,从小就有一个当兵的梦想。

  “我父亲和叔叔都是共产党员,在他们的教导下,我从小耳濡目染,对共产党有了深厚的感情。”董连月很小的时候就成为了儿童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又担任了青救会的会长,上初中的时候,已经成为了学校团支部副书记。

  1955年,南海舰队到莱芜征兵,董连月得偿所愿,成为了一名海军战士。

  进入部队后,董连月勤奋刻苦,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很快从战士中脱颖而出,当了班长。后来,董连月被分配到了公安军第三海上巡逻队,从广州来到青岛。

  后来公安军在部队中撤销,董连月跟随部队被编入原沈阳军区第三兵团,进入刚刚成立的海上运输大队工作。

  董连月家中挂有几年前一家八口的合照。

  一家近十口人都着军队履历

  1960年,海军大发展,全军支援海军建设,作为支援干部,董连月调到青岛,进入第四海军学校(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工作。青海、烟台、威海……从那以后,董连月的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市,也担任了多个不同的职务。

  1989年董连月调回青岛,1992年光荣退伍。37年军旅生涯,董连月对部队的情怀与热血,也延续到了他的儿子和女儿身上,两个孩子先后投身军营,并且都干出了一番成绩,儿子董震目前是北部战区海军某潜艇部队一名优秀的指战员,女儿董霖在海军医院工作。

  董连月的孙子高中毕业后顺利考了军校,现在也在海军服役,外孙大学毕业后也选择了参军。

  不仅祖孙三代投身军营,董连月的儿媳、女婿、侄女、侄子……一大家子近十口人都有着军队履历,红色基因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是名副其实的“军人世家”。

  每一次与家中小辈交流的过程中,董连月也会严格要求他们,时时教导他们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一家人要和和睦睦,与人为善,珍惜幸福,不忘初心。

  董连月对子孙的教导,如今已经成为了家里的传家家训,传承了一家人质朴而浓重的爱国情怀。

  红色故事3

  一家四代接过红色接力棒

  今年76岁的向民是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的一名军休干部。几十年来,他们一家四代几十人先后从军报国,一件件军装也成为了辈辈相传的传家宝。

向民(前排右一)带领连队训练。

  “在我的印象中,爷爷和父亲一辈多是身着军装的形象。我们家的红色基因从爷爷那一辈开始,爷爷曾当选过乡苏维埃主席,他的思想在当时十分先进,曾给许多人指明方向。”向民向记者介绍道,“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后,爷爷带着大伯和父亲参加了红军,他们那时候也不过十几岁,就坚定了革命信念。”

  向民籍贯在四川达州,爷爷任朝兴一代开始参军入伍。任朝兴不但自己参加了红军,而且还将两个儿子任思保、任思忠都带进了红军队伍,体现了老一辈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执着追求。

  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向民的爷爷曾经两次入狱,但这都没有动摇目睹了这一切的向民父亲参加革命的决心,他暗下决心,一定也要穿上一身军装。

  “1935年,我的父亲任思忠就已经是干部连的指导员了。红军抵达延安后,他又担任过延安抗战剧社队长,延安烽火剧团政治协理员等。解放战争时期,逐渐成长为部队师级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参加了抗美援朝,回国后先后在广州军区和山东军区担任要职。”向民说,父亲是他一生的榜样,那穿着军装的身影,是自己人生的标杆。

  追随父辈脚步毅然从军

  “我在中南八一小学上学的时候,父亲就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在父母的影响下,向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入导弹系学习。

  毕业后的向民被分配到了广西导弹部队,1969年被选入全军钢铁红二连,担任第39任指导员。

  进入部队之前,他为了避免因自己是干部子女而可能会受到“特殊照顾”,将名字改成了向民,寓意是永远向着人民。

  “从我和父亲一样穿上军装起,每一次通信,父亲都不厌其烦地教育我,要向战友多学习,要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要像所有子弟兵一样吃苦耐劳,不要有干部子弟的优越感,要讲团结,要高标准要求自己,在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不要搞特殊,要勤俭节约。我在部队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亲的教导与鼓励。向民这个名字我十分喜欢,它像我人生一座新的灯塔。”

将名字改成了向民,寓意是永远向着人民。

  几年以后,向民的弟弟也像他一样,在国家遇到危险时,挺身而出,保家卫国。

  那时候南方边境局势紧张,向民的弟弟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我师、团有情况是我营先上,我连主攻,我排是连的突击排。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已做好牺牲准备,请你们放心,儿子是不会给你们几十年革命历史抹灰的,是不会给你们丢人的。我是红军的后代,让大家看看我们这一代干部子弟是什么样的人吧!”父亲任思忠回信写道:“你的决心是那样大,意志是那么坚强勇敢,我们都为你骄傲。希望在战争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学到更多的东西。”

  向民的母亲李桂荣同样也是一名老红军,当年红军撤离延安的时候,她还担任过留守家属队的队长。

  军人、军属,这两个词是向民一家的闪亮“标签”,军装是这个大家庭最热爱的服装。

  向民说,受爷爷和父母的影响,红色基因在整个家族中传承,他的儿子、女儿、儿媳、女婿全部都是军人,而且他叔伯兄弟以及侄子、侄女,很多也都是军人,这些小时候偷偷试穿大人军装的孩子们如今走上了岗位,秉承着廉洁自律的优良传统,默默奉献着。

  编辑 |  爱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