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搜索》呈现的2000年代中国文化及影片分析(搜索)影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搜索这个视频的电影 电影《搜索》呈现的2000年代中国文化及影片分析(搜索)影评

电影《搜索》呈现的2000年代中国文化及影片分析(搜索)影评

2024-07-09 19: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00年代,中国社会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全球化趋势的国际大背景下,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相应的,中国当代文化依附于当今社会之上,其发展变化也令人瞠目结舌。虽然,当代中国文化三十年,不同时期确有不同方向和形式的巨大变化。但是,不同于80年代“改革”“政治”为导向的文化潮涌新生;90年代市场逐渐开放下,清晰可分的新型文化群体及风格,譬如小资文化、上海怀旧风;2000年代的文化显得有些喧嚣,有些混乱,有些泡沫。恰如爱尔兰诗人叶芝在面对工业时代发展态势时曾说的“一切都散了,再也保不住一个中心。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     纵观200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于2012年上映的《搜索》,在我看来,导演最直接最全面地试图去表达对2000年代中国社会的观察。而且,陈凯歌导演对这十年中国文化,即中国生活方式变形的把握,不知是否因为十年文化本身的浮躁气息,影片的人物设置、情节分支也相应得给人以纷繁之感。当然,影片《搜索》的外文名“Caught in the web”,则更能准确描述影片主旨,即网络对大众传播机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而且,虽然影片叙述的故事显得有些极端化,却也不影响引起人们对这十年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反思。    影片《搜索》讲述的是都市白领叶蓝秋,在得知自己癌症晚期的消息后,在公交车上拒绝让座,并因一时气话,成为社会新闻热点,被人肉搜索,同时,与其牵连的数人的命运也被彻底改写的故事。    首先,《搜索》以网络对大众传播媒介、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为故事主线。这一点,恰恰是2000年代中国文化最鲜明的特点和变化,无孔不入的互联网。毫无疑问,这十年是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十年,也是中国社会各层面发生深刻变化的十年。叶蓝秋因为一个不道德瞬间,不雅视频立即传遍互联网。一时间,众人纷纷在网络上议论“墨镜姐”事件,曝光叶蓝秋的私人信息,恶意篡改叶蓝秋的照片,袭击叶蓝秋的个人博客,网络成为一个开放平台,亦是一把利器。这十年,网民的声音日益壮大,他们代替了知识精英成为发表公共意见的主体。事实上,知识精英本身也不得不借助网络力量去传达自己的见解。网民的身份鱼龙混杂,他们囊括了社会不同群体,代表了不同趣味和价值取向,却开始针对同一事件,通过网络,发表意见。网民文化,错综复杂,有震人心魄的正面力量,亦有乌七八糟的负面阴暗,既可以联合力量反腐寻找丢失儿童、老人,也能造成药家鑫事件失真、踩猫女人生活被毁。民众的表达,也往往会因为轻易地“站在道德至高点”显得非理性,在各种主义之间剧烈摆动,语言行为中泛出浓烈的暴力色彩。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所提到的,心理上形成了群体气势,行为就再不受个人控制。这十年,人们意识到,通过互联网自由表达的快感,民主也好,责任感也罢,互联网不但占据了人们大量现实社交时间,也造成混乱社会现象,情理之中得不可避免。    其次,影片《搜索》虽然以网络暴力为故事主线,反映得则更多是网络背后的社会问题。这十年,各种媒介争相斗艳,信息大爆炸,媒体完全窜入了人们的生活。你需要不断通过媒体了解天气,商品,社会事件等信息。影片中,就餐的莫小渝、开会的沈流舒、病危的叶蓝秋,统统需要接触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不断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同时,媒体人的日子也变得格外艰难,陈若兮需要从众多新闻中筛选“真实”新闻。陈若兮的上司在知晓“墨镜姐”事件引起强烈反响后,立即鼓动陈若兮进行专题制作,完全不顾及新闻真实性和所涉及的媒介伦理问题。文化产业急速发展,全然已经衍生成为“眼球抢夺战”,陈若兮需要不断叮嘱两位专家“你们一定不要一团和气”。当然,即使是,“墨镜姐”如此争议强烈的事件,本身具有了强烈新闻性,也需要陈若兮不断叮嘱媒体友人“帮着推一下呗”。文化在市场面前失味了,还是过于多样化、自由化了?文化已经开始摆脱不了商业的影子,纷繁复杂的丧失纯粹了。影片《搜索》在千姿百态的人物选择上,也触及了种种社会问题。陈若兮和杨守成“吃得起最贵的吐司,买不起最便宜的房”式蜗居生活,“蚁族”实习生杨佳琪倍受压制的事业起端,沈流舒和莫小渝虽属富人阶层,坐拥顶尖社会资源却遭遇情感冷漠。这些无不是社会问题,无不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变异。人们开始不信任,开始忙于物质,开始不自由,开始迷惘却停不下脚步。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呼吁我们“让座”“正义”,另一方面,国际化市场开放告诉我们“个性”“独立”。站在文化猛烈冲击的矛盾口,市场又偏偏不能是完全开放的市场,始终不能放弃摆脱社会主义的囹圄。    总之,一部《搜索》,稍稍超现实式得放大了2000年代中国文化的细枝末节。批判性质的呈现确实是影片主要表达手段,这些恐怕都是因为我们走得太快了,是时候,该停下来仔细想一想。      回到影片《搜索》本身,这是一部剧情片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放弃了之前广阔场景和意象的选择,放弃了浓郁大色块色彩美学,放弃了历史深处的宏大题材,开始讲述当下的现实故事。    《搜索》着力刻画的是以陈若兮、沈流舒、叶蓝秋等为代表的社会精英分子。他们属于城市的中上阶层与空间,他们拥有体面的工作和丰富的社会资源,他们拥有优秀的教育背景和斯文的外表,但他们也是权力的操纵玩弄者,时时上演着冷暴力戏码。陈若兮心安理得的将实习生拍摄的影片标注在自己名下;沈流舒随便设置一个陷阱就能使陈若兮丢失工作,也能借用自己的夫妻感情签下跨国合约;唐小华一面夸赞叶蓝秋“有个性”,转身就将其身份通过网络公诸于众。影片引爆了社会中各个层面微妙的人际关系,展现了关系之下挣扎扭曲的人心世态。陈若兮对着杨佳琪嘶喊“我做了什么让你这么恨我,我还能相信你么?”,仿佛自己不曾对杨佳琪做过任何自私自利的事情。沈流舒质问妻子莫小渝“你就这么恨我,哪个女人会在公共场合污蔑自己的丈夫?”,仿佛自己利用莫小渝,跟踪莫小渝,控制莫小渝,却又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唐小华则更显得可笑,对同事叶蓝秋满心嫉妒,嘴里全是含沙射影的侮辱之词,却只要老板一招呼,立马表现得像条上蹿下跳的狗。影片确实放大了中国城市上层空间的各种潜规则和人性阴暗面,所拍摄的封闭缝合的城市空间,也和当下中国大部分城市面貌不符,但是又有谁可以肯定得说,这些放大面没有一丝真实性呢?    影片中少有对底层人民的描绘,只有两处,分别进入了公交车和保姆介绍所,展示社会底层空间。然而,他们却显示出了非同寻常的传统道德感。“你这种人就不该来坐公交车,有本事你坐出租去,那儿没人让你让座”“这位姑娘,就当这座位是我让给你的,我不坐怎么了?”“如果你是叶蓝秋,我们还真伺候不了你。”卖票人、老大爷和保姆介绍人,他们可以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显然占据了道德至高点。在不明晓事实真相情况下,听信媒体,盲目得尊崇,死板得固执,愚昧得冷酷。当下社会,仍然蒙昧的底层人民宛如一道破旧得城墙,毅然不倒却也没有产生任何实际效用。    再看影片中存在的情感问题。莫小渝和沈流舒的婚姻,在生意场中已经成为一出戏码,再没有从前的真诚与温情。沈流舒是强势的成功人士,他的幸福就是物化的目标达成。他可以纹丝不动得面对丑闻,拙劣阴暗得陷害他人,虚伪做作得假装仁慈,却也主宰了上市公司命运,担当重大社会责任。莫小渝因为偶然瞬间就神经敏感得断定丈夫婚外情,剧情设置得确实过于粗糙。在与丈夫矛盾出现后,莫小渝反反复复转变态度,有时候架高自己,有时候低头道歉,最后又突然放弃一切,远离喧嚣。总之,莫小渝的角色不断转变,到最后展现的独立、自主,令人完全跟不上节奏。婚姻冷暴力的呈现,提醒人们,财富和幸福之间的距离完全不是同一轨道的事情。杨守成和陈若兮这对本该同甘共苦的鸳鸯夫妻,最后也落得个散场结局,何况杨守成也没能和离开人世的叶蓝秋在一起,整部影片没有一个完满。陈若兮说“你失去了你的爱人,我失去了我的”,虽然杨守成的动心早在告诫杨佳琪“你要是想要他爱上你就跟他去蹦极”时显露痕迹,影片似乎也没有留给我们足够线索去思索,到底三年为什么没有抵得上一周。叶蓝秋原本无端背负沈流舒和莫小渝之间小三的罪名,到最后却滑稽得真真实实成为了陈若兮和杨守成之间的小三,情结的巧妙设置,让人顿觉,一切都是徒劳,我们不过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搜索》各个角色的刻画设置,故事线的铺陈展开,既充满戏剧效果有极富现实意味,令人情感充沛又不得不思索当下,思索自身。    影片中还有细微亮点,陈若兮去叶蓝秋母校采访时,在影像的“影像”中,我们试图去探讨爱的教育是否缺失,人性的教育是否偏离,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和责任等重大问题。然而,就连教师本身在接受采访时也畏首畏尾,不断怀疑“我这样说对吗?”。时代的步伐似乎太仓促了,社会的发展似乎太眼花缭乱了,精神和物质之间的鸿沟不曾拉近倒是更加难以跨越。凭借如此反讽的形式,影片给我们犀利批判,给我们警醒,给我们一个模糊却深刻的答案。    虽然《搜索》不能成为众人心中的五星影片,但是它反映出的2000年代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文化现状,却值得人们深深反思。没错,我们拥有一项一项科研成果,掌握愈加丰富的生活资源,享受日益现代化的生活,但是,我们也慢慢脱离了单纯的幸福本身,深陷人与人、主义与主义间的泥淖,忘记了“人一生的奋斗和努力,与永恒的心灵相比,不过是个笑话而已”。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