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位专家共同为杞麓湖水质造假工程项目背书,这样的评审是怎么出炉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描写杞麓湖的作文45o字 29位专家共同为杞麓湖水质造假工程项目背书,这样的评审是怎么出炉的?

29位专家共同为杞麓湖水质造假工程项目背书,这样的评审是怎么出炉的?

2023-10-03 20: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乔建华 中国环境

2020年2月5日,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高工李爱军收到一名工作人员发来的短信,邀请他参加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杞麓湖水质提升项目初设的评审会。事实上,项目已经实施好了,但需要补一个评审手续,在昆明开一个评审会。

先施工建设,再进行评审,这样荒诞的评审会,李爱军却因为种种原因同意成为评审专家。为杞麓湖水质提升及其他相关项目做评审的业内专家多达29名,主要涉及杞麓湖水质提升、补水管道向湖心延伸及柔性围隔等三个项目。

近日,专题片《杞麓湖的呐喊》第五集以《“专家”的背书》为题披露了这29位专家的行为。云南省纪委监委指出,专家们丧失客观、公正、独立的科学研究立场,履行职责不到位,给当地党委政府、施工方“背书”,造成了严重后果。

据了解,这29名专家分别来自云南大学、玉溪市水土保持工作站、玉溪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玉溪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玉溪市水利局、玉溪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云南省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云南农业大学、玉溪市生态环境局通海分局、昆明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师范大学、玉溪市环境监测站、通海县水利局、通海县农业农村局、通海县杞麓湖管理局等。

视频来源:清风云南

三个经过评审的项目共同营造了杞麓湖水质改善的假象

2021年4月,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下沉到玉溪市督察发现,上述三个经过评审的项目,均存在“采取弄虚作假手段,干扰国控水质监测点采样环境”的问题。

据了解,杞麓湖周边农业面源污染占到入湖污染物总量的85%以上,早在2016年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2018年“回头看”时就严肃指出过这一问题。但2020年,通海县全县蔬菜种植面积仍由2018年的34.5万亩逐年增加至35.3万亩,杞麓湖的水质恶化趋势明显、难以完成水质考核目标任务。因此通海县紧急上马水质提升工程,于2020年3月至12月间,投资4.85亿元,陆续在杞麓湖边建成6座水质提升站,累计日处理能力33.1万立方米,期间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

据了解,这些水质提升站主要是从杞麓湖取水,经臭氧净化后再排入杞麓湖,而不是对环湖截污工程截流的污水进行治理。现场采样监测结果显示,就在与3号水质提升站一路之隔的截污沟内,污水COD浓度高达79毫克/升,比杞麓湖平均COD浓度高出近30毫克/升。这种放着入湖污水不治理,而对局部湖水水质进行简单治理的做法,对于1.45亿库容的杞麓湖达不到有效治污的目的。

此外,玉溪市以生态补水名义,投资2650万元建设通海支管马家湾补水口工程,从大龙潭引水入湖;通海县假借增强水动力、增加水循环之名,投资2093万元,建设了5条长1.5-4.5公里的入湖延伸排水管道,将生态补水和部分水质提升站出水输送到水质监测点附近区域,稀释水体污染物浓度,人为干扰水质监测采样环境。其中,生态补水工程、1号水质提升站、4号水质提升站的入湖延伸排水管道出口,均位于湖心国控水质监测点周边700米左右。玉溪市还投资2300万元,用PVC双面涂层防水布,在湖心国控监测点周边建成内外两圈U字型柔性围隔工程,共计长约8公里、深约4-8米,内圈距监测点最近222米,外圈距监测点最近697米,从而在监测点周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水域,以达到防止好水流出去、差水流进来的目的。

通过上述人为干扰措施实施以后,2020年第四季度,杞麓湖湖心国控水质监测点位COD平均浓度由第三季度的52毫克/升骤降至40.3毫克/升,造成杞麓湖水质改善的假象。

专家评审走过场共同为造假的工程项目背书

在这部专题片中,这些专家丧失客观公正的立场,背离独立科学研究的精神,走过场式地开展评审,放弃原则立场地出具评审意见,为匆匆上马的“问题项目”背书的专家“百态”令人唏嘘。

临时凑数的“专家”。有一些参会的所谓“专家”,其实并没有资质和专业背景,只是临时过来凑数、救场的。玉溪市生态环境局通海分局科员童亮曾参与杞麓湖沿湖泵站重新改建和新建的统一规划建设的项目评审。他说:“因为我们领导说当时水利局说一个单位需要出一个人,然后我们领导李副局长安排我去,这么大的一个方案项目的评审,觉得自己还是没有什么资质去评审。”

迷迷瞪瞪、不知所以然的专家。通海县委县政府在推动杞麓湖环湖截污治污工程过程中,叫停农田回用泵站等工程建设,并变更实施主体,这就要调整初步设计,于是召开“杞麓湖沿湖泵站改建及水资源调配工程评审会”。调查发现,参会的四位专家匆匆参会,既不知道评审的具体内容,也不知道变更带来的后果和影响,稀里糊涂开了会、签署了意见。多位专家表示,在参与评审之前,没有看到过相关的材料,也没有去现场实地看过。通海县农业农村局高工李家有称:“作为我们部门推出来的,因为我并不能实际了解整个项目的运行情况,我只能从局部来评价这个项目,整个项目的运行情况,我都了解不是太多。对方案文本看得不仔细,当然自己的知识欠缺也是有的。”

不了解、掌握项目整体背景,蒙在鼓里的专家。在杞麓湖入湖河道提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杞麓湖柔性围隔工程实施项目评审会中,主办方刻意隐瞒、不告知上马项目的最终目的,而一些参与项目评审的专家,也缺乏对项目的整体把握,最后陷入“懵圈”的尴尬境地。李爱军说:“我觉得专家的意见从职业道德来讲、职业要求来讲,专家应该在了解整个项目背景的情况下,应该否决。但是事实上,每一个参与的专家都不了解整个项目的全貌。”

提了反对意见,最终放弃原则立场的专家。有一些专家学者,在参与项目论证、评审的时候,发现了问题,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最后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还是签下了认可意见。昆明理工大学副教授王海娟说:“我们当时应该严格拒绝一下,但是也没有严格拒绝,应该是觉得不能过就不应该给过的,觉得哪里有问题明确提出来,这个应该说到要做到的,但是这一点上做得不够到位,没有严格坚持这个原则。”

为出场费,丧失原则立场,甚至收受贿赂的专家。根据《云南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劳务报酬支付暂行办法》等规定,专家参加各类项目评审会,可以领取几百元、上千元不等的评审费,作为劳务报酬。调查发现,一些专家参加杞麓湖有关的项目评审会,只是把评审费当做“出场费”,至于评审项目具体如何,则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参与杞麓湖有关项目评审的一位专家称:“不知道怎么把柔性围隔放到水里,我要教他怎么把它完成施工。工程正式开工以后,(对方)就说那你到底要多少钱,我就说大概10万,他说没问题,过了几天,他先给了我五万,后续又给了我五万,这项目没过多久就动起来了。那完全就是打水漂了,给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损失,而且给他们后续的弄虚作假开了个口子。”

评审专家圈内有着不少老“规矩”

在项目决策、推进过程中,专家要保持中立,给出地方党委政府和工程承建单位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审意见。特别是地方党委政府主推的重大工程项目,专家出具的意见至关重要,是作出项目决策的直接依据。然而,评审专家圈内却有着不少大家心知肚明的老“规矩”。

首先是评审专家和企业关系走得太近。

在各种项目评审过程中,在甲方即地方党委政府、乙方即工程承建方之间,专家应该扮演独立第三方的角色。为防止企业干扰专家评审意见的客观、公正,《云南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劳务报酬支付暂行办法》等文件规定,承接项目建设的企业不能向专家支付劳务报酬费用,以此避免企业、专家“瓜田李下”之嫌。

然而调查发现,此次参与杞麓湖水质提升相关项目评审的部分专家和企业走得很近。“有些公司或者熟人邀请自己当专家的时候,很多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是否合法合规。” 昆明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高工何锋说。

其次,领导干部“着急”、专家 “救急”,为地方党委政府 “问题项目”背书。

云南省纪委监委调查发现,一方面,专家在明知项目存在瑕疵和问题的情况下,在地方党委政府提出不合理要求情况下,出于“帮助”“补台”的心态,给予项目肯定性评价。另一方面,地方党委政府得到专家的“专家论证”意见后,更加坚定了推动“问题工程”的决心和力度。就这样,杞麓湖相关项目的评审,在领导“着急”、专家“救急”的“互动”之中迅速通过,“问题项目”匆匆上马。

评审专家、通海县水利局高工官翠玲说:“2月份才进行评审的,工程基本上已经开始动了。”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高工金竹静则说,“我是在纪委那才知道,方案其实提前已经上过他们党组会了,专家签不签字,这项目其实已然立项了。”

再次,专家之间多熟人,评审往往是相互帮衬。

调查发现,各类专家都有各自的小圈子,或同学关系,或师生关系等。一位专家接到“订单”要开展项目评审,会邀请自己较熟悉的人,也是为了项目“好通过”。

高工田军应公司所邀,帮忙做柔性围隔项目评审。随后,田军找了其所认识的4位专家参加项目评审,评审时除了一位专家临时有事未参加外,其他专家都参加了评审。把专家评审作为一个子项目承包给田军,田军组成“亲友团”式的专家评审组,这种专家在评审时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最后,睁只眼闭只眼,项目评审能过就“原则同意”。

《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规定,评审专家应当在评审报告上签字,对自己的评审意见承担法律责任。对需要共同认定的事项存在争议的,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结论。对评审报告有异议的,应当在评审报告上签署不同意见并说明理由,否则视为同意评审报告。

其实,专家评审意见也是“讲规矩”的。一般情况下,如果项目方案很完善、具体、论证很充分,专家会给出“一致通过”的意见;如果项目可行,但还需要完善的,即使有问题,也会给出“原则同意通过”的意见,评审会之后由召集会议的人自己修改;除非项目非常糟糕,没有可行性,才会给出“不予通过”的意见,但这种情况非常少。如果专家提出的意见较多,或者不予通过,就会被专家组其他专家认为不合群,以后基本就没有机会参加行业评审。

专家,不仅是头衔和待遇,更是责任和担当。专家身上承载着人们对公平、独立、科学等价值的期待。

“我觉得还是要加强管理专家的准入制,什么人可以做专家,那么他通过的这些项目,如果像花巨资又不产出的这种,他就应该上黑名单,就是属于失信专家,这种专家就没有资格做专家。”玉溪师范学院化学生物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周元清说。

原标题:《29位专家共同为杞麓湖水质造假工程项目背书,这样的评审是怎么出炉的?》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