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余本“世界最美的书”,一次全收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推荐一本好书图片设计 200余本“世界最美的书”,一次全收录

200余本“世界最美的书”,一次全收录

2024-07-10 09: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莱比锡

图源 Leipziger Buchmesse

每年3、4月份,出版行业从业者、作家、设计师和读者,都会不约而同地赶往同一座城市。

踏进这座城的那一刻起,你就会立刻感到,自己被书包围了。从街边精品店橱窗,到酒店的自助餐台,再到公共交通工具,不是摆满了各色书籍,就是张贴着书展海报。

这里就是被称作“书籍艺术之城”的德国莱比锡。

2023年“世界最美的书”

图源 Stiftung Buchkunst

从15世纪的印刷出版行业中心,到20世纪初的大型跨国书展举办地,再到今天的“全球出版行业的风向标”,莱比锡这座不足300平方公里的城市,每年吸引着无数爱书人前去“朝圣”。

除了能够一次看遍来自全球各地的新书,书籍设计界的奥斯卡——“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结果也会在这里公布。

“世界最美的书”评选现场

图源 Stiftung Buchkunst

从1991年起,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奖,与书展同步,一年一届。每届选出14本书,并授以金字符奖1本、金奖1本、银奖2本、铜奖5本以及荣誉奖5本。

2004年,我国第一次开展“中国最美的书”评选,获奖作品代表中国图书走进莱比锡,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图书共同角逐“世界最美的书”。

20年间,来自中国的书籍设计中,已有25种书荣获“世界最美的书”称号。

左,《莱比锡的选择:世界最美的书2019-2004》

右,《翻阅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1991-2003》

为了将这些来自全球的美书分享给国内读者,书籍设计师赵清搜集购买、梳理统计、逐一拍照、编辑排版、拆解内容、撰写说明……最终将它们集结成一本本“关于书的书”。

从2019年的《莱比锡的选择:世界最美的书2019-2004》到2020年的《翻阅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1991-2003》,很多读者称它们为“移动的书籍艺术博物馆”,设计与出版同行则将它看作“字典式”的书籍设计参考书。

赵清

赵清,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瀚清堂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导师。

从事书籍设计30多年,他的作品曾38次获得“最美的书”奖,至今仍未有人打破这一纪录。

今天我要推荐给你的,正是赵清的新作《莱比锡的选择:世界最美的书2004-2023》。

它以2004年——中国参评“世界最美的书”的元年——为起点,收录这20年间历届获奖作品,共计253本。

本书内容翔实地记录了这些“最美的书”所属国家、作者与设计师、所获奖项、开本、页码、装帧方式、印刷工艺等图书规格详细资料。

配文部分除了收录评委会评语原文,编辑团队还精心为每本书撰写说明,让这些不同语种、不同主题的书都有了一份简洁清晰的“自我介绍”。

书内图片皆由赵清亲自带领团队拍摄。

从快递包裹到书籍设计展示,再到印刷细节放大图,即便没有原书在手,仿佛也与这些书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

世上有电影批评、文学批评、设计批评、歌剧批评,却没有排版批评或书籍设计批评这样的概念。本书的出版,正是填补空白的开始。这本教育类的书,其实并不重在说教,而是介绍书籍设计的魅力。

——乌塔·施耐德

“世界最美的书”评委会主席

《莱比锡的选择:世界最美的书2004-2023》▼

“最美”标准何来?

无论你是否为爱书之人,可能都忍不住要问:

“书籍设计,美的标准是什么?”

“书,为什么需要美?”

曾担任12年“世界最美的书”评委会主席的乌塔·施耐德,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书籍设计不止图封面好看,而是整体概念的完整;一本好书不仅在于设计的新颖,更在于书的内容编排与整体关系的贴切,并十分清晰地读到内容;好的设计,从功能的翻阅感受到内容诗意的表达,均有完整的思考。

“概念的完整、设计的新颖、诗意的表达”是如何体现在作品中的?

就以2019年摘得“世界最美的书”最高奖——金字符奖——的这本《阿姆斯特丹的“宝藏”》(Amsterdam STUFF)为例。

阿姆斯特丹市政府于2018年开通了南/北地铁线。在地铁隧道挖掘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工作都有考古队参与。本书集中展示了发掘工作的成果,收录了其中13000件精选挖掘物品。

书的封面采用黄黑双色布面裱覆卡板,压烫了3个银色圣安德鲁十字(阿姆斯特丹市徽的中心图案)。

护封采用土红色布纹纸烫黑色字,护封高度约为封面的一半,在位置和颜色上暗含城市的“镜像”即地下挖出的“东西”之意。

内页采用超薄纸张五色印刷,体现考古发掘过程即剥开地层和历史。

书籍最开始简述了阿姆斯特丹的历史、地铁工程的始末,以及针对当地独特松软地层的研究。

之后,分为11个部分展示发掘物,其中自然地理和早期文明部分的发掘物被划分为“0”,之后便是10个城市人造物分类。

内页设置为5×8的网格系统,根据物件的形状大小占据相应的网格。

书中采用红色标注分类编号,配合专色蓝横排文字呈现更多信息。

而专色蓝竖排文字则为发掘区域、物件材质、序列数字、尺寸和年代等物件的信息编码。

极简却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封面设计,

工程图纸般严苛精密的排版构思,

超薄的用纸在翻阅中给人以层层揭开地表的联想,

新颖的内容结构让1800年左右的干草叉与20世纪的薯片叉并置……

它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乌塔·施耐德那句“从功能的翻阅感受到内容诗意的表达,均有完整的思考。”

真正好的设计,就应如此,拥有一种为内容提升阅读附加值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仅需要纸质书,还需要一本“美”的纸质书。

《莱比锡的选择:世界最美的书2004-2023》▼

20年打造美书博物馆

瀚清堂

在赵清参与“最美的书”评奖的十数年里,他并不止步于“拿奖”,而是想要看到、摸到并研究来自全球的优秀书籍设计,与设计师同行、学生们共同分享,探讨书籍设计的内涵与外延。

基于这一想法,2004年起他开始收集“世界最美的书”获奖作品。

如今,他的工作室“瀚清堂”,藏有近400册“世界最美的书”。

每收到一本“最美的书”

赵清都会留念拍照

为了集齐这些书,他想尽了各种办法。

动用工作室的力量,每周不停刷新全球的亚马逊平台,生怕错过任何一本仍未被收藏的书。

网上找不到购买途径,就沿着出版社、发行机构、作者的信息,一轮轮搜寻一步步沟通,有时为了多入手两本绝版书以供展览,甚至要不惜翻价数倍购买,连赵清自己也记不清到底为这些书花过多少钱。

能记住的,唯有收到那些从世界各地邮寄来的书时的那份兴奋。

十来年里,他仪式般地为每一本书的邮寄包裹拍照。我想这份有点执拗的坚持,是每一个爱书人都能深深共情的。

设计师吕敬人也称瀚清堂是“中国唯一的,可称为 ‘世界最美的书’博物馆的阅读空间”。

除了展览,还有什么方式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这些书?

赵清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为书做一本书”。

《莱比锡的选择:世界最美的书2004-2023》▼

为美书编一本“字典”

如果说瀚清堂是一座“美书博物馆”,那么赵清这本新书,则像是一本“美书字典”。

作为字典,首先要“全”。

《莱比锡的选择:世界最美的书2004-2023》,收录了近20年间的253本获奖作品。

作为字典,其次要“客观”。

每本书都配有整套设计展示实拍图,从外观的书封、封底、书脊和书口,到内页的纸张与排版,再到用材、印刷的细节放大图,一应俱全。

它用客观的视角,为读者360度立体呈现获奖美书的原本样貌。

作为字典,再者要“准确严谨”。

书内收录的每部作品,都配有一份言简意赅、言之有据的说明。

记录了图书所属国家、作者与设计师、所获奖项、开本、页码、装帧方式、印刷工艺等图书规格详细资料。

收录了评委会评语,以及一段中英双语的内容及装帧说明。

作为字典,最后要“易检索”。

书内收录多个不同类型的索引表、统计图,对于设计师或学生而言,无疑是一本好用的工具书。

包括2004-2023年不同国家获奖次数统计图、1992-2003年获奖作品目录、本书作品设计师一览表、按获奖类型划分的本书索引表、安年份统计的本书索引表以及书内图标凡例。

当然,作为一本美书的“字典”,它本身也要美。

书匣及书封设计,均以莱比锡的德语首字母L为灵感。

书本身略大于书匣,让它更易放取,从视觉上也像是由内向外的延伸。

棕色的书匣让人联想到老式档案盒,质朴又充满历史感。

内里通体正红的书封,仅用一层丝印红分出哑光与微反光两部分。

书脊上的烫金,为它增添了一份典雅的韵味。

在这小小的一方书籍上,点线面的微妙和谐也做到了极致。

内页采用了超薄圣经纸,四色印制。

难得的是,在如此轻薄的纸上,图片色彩依然得到了超高水平的还原,色彩丝毫没有渗透到反面。

翻完这本书,我想读者会忍不住感慨:

也许这就是一位专业做书人,用自己的“语言”与来自全球的设计师“对话”的绝妙方式吧。

在电子书大量取代纸质书的今天,书籍设计在其传递出的独特物质性中,显得愈发重要。

而一本设计精妙的书,能够让读者在触碰到它的一刹那便被唤醒五感,在翻阅过程中,逐渐被拉入一个独属于纸质书的阅读空间。

原标题:《200余本“世界最美的书”,一次全收录》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