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小”排球与“大”排球的策略思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排球比赛是从什么技术开始的呢 中学阶段“小”排球与“大”排球的策略思考

中学阶段“小”排球与“大”排球的策略思考

2023-04-30 08: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中学阶段“小”排球与“大”排球的策略思考

中学阶段“小”排球与“大”排球的策略思考

什么是“小”排球?教育部在今年3月1日发行的《小排球场地及器材配备规范》中已经明确,面对的群体是6-12岁的小学生。排球因其空中飞行的特性,就决定了其在“三大球”中上手难度上所处的尴尬地位,特别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初学习者来讲,确实充满了相当大的挑战,如果方法不对,或者遇到大量的困难和挫折,使得很多初学者望而生畏,在畏难情绪的作用下,选择了放弃对排球运动的尝试。因此,笔者认为在入门阶段的学习和练习中,重点考虑学习者的体验和感受,适当的降低难度或通过辅助教学的手段,在课堂或训练课上吸引初学者,充分激发初学者的兴趣是当务之急。

中学阶段的排球教学,采用“小”排球的思路和策略是否可行呢?排球在中学课程标准中属于必修内容,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排球是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多数体育课堂都是为了教学任务而完成任务,所以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真实需要,更不会过多的思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排球的课堂教学只是走了一个过程,至于学生是否理解、有没有掌握等却被无情的忽视。按照教育和教学的规律,一般坚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过程,循序渐进中使得学生能够消化、吸收,并实现不断挑战自我的成长过程。从因材施教这一点来看,“小”排球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上是适合课堂的。

笔者不只一次强调,“小”排球并不单纯的将球的重量变小和速度减慢,也不单纯是将排球场地变小、网高变低,而是让入门阶段的学生能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适合并接受这项运动,更深层次的意义应该是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排球,进而热爱运动和锻炼,形成终生的体育习惯。这也是国家教育和学校体育的初衷,当然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能受到场地、器材、气候、工作环境、学校氛围、学生情绪、教师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时候体育很难真正的落实到位。所以,体育并不是眼下所提出的量变就能解决的,只有从质变的角度出发,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突破。

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是面对全体,参照教育部“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考虑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材难度,是帮助学生越过排球的“门槛儿”,带学生走进排球的大门,从肢体上、从感受上真正享受排球运动所带来的刺激和快乐;如果学生一直徘徊在排球大门之外,仅靠一双眼睛,是无法体验并懂得排球深层次的乐趣的。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和排球教练有目的的从兴趣引导入手,千方百计的将学生领进排球的世界,才能逐步的去改善目前学校体育和校园排球所处的现状。

在普通的排球课堂教学中,虽然学生之前没有任何关于排球的基本功,甚至对于排球运动的了解和认知也没有什么基础,即使身体运动能力有限且技术粗糙,但是学生对于排球比赛的期待仍然会非常高,每当提到可能打比赛的时候学生们参与的热情明显提升。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打比赛根本无法完成,不但学习效率低,而且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很少触碰到球,更别说将球接到准确的位置,因此学生在比赛中对排球失去耐心和兴趣,达不到和完不成是这一原因形成的罪魁祸首;如果不打比赛,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受挫,枯燥乏味的基本功对学生来说,学习目标不明确,动作技术用途不清晰,这样的学习过程无疑是提不起来兴趣的。

基于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学习兴趣,设计一款适合初学者的教学比赛势在必行。通常情况下,小场地和低网高是我们执教者的第一反应,那么小到什么程度和低到什么程度呢?经过尝试,气排球场地和网高适合初学者,虽然6个人同时在场上,略显拥挤,但是多数学生在教学比赛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排球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在比赛过程中尽情发挥。比如说发球,学生可以很轻松的做到,毕竟发球是比赛的开始,如果连发球都无法掌握,那么进行比赛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再比如说低网高,学生自己就去尝试拦网,这是本能反应,不用老师去讲,去告诉他们怎么拦,而学生为什么拦不到呢?初学者不会扣球,都是垫球或传球过网,那么高的球,哪里拦的到。教师为什么不去阻止他们,或者告诉他们不要做无意义的事情,拦不到球就等于徒劳。其实道理很简单,知道拦不到就不去了。也有些学生,明知道拦不到,也偏要去,那你就练吧,把拦网的功夫练到家,等到对方学会扣球的时候,拦网的本领就会有用武之地。学生要干什么,教师不能是一味的强加,学生自主思考和主动学习是我们最需要的,我们常说要让学生有创新的精神。所以,相对传统的课堂来说,对于大孩子并不应该一步一步的教,也并不应该完全限制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讲究一定的度,前提是如果没有特别过格。比如用脚踢球,教师就应该要求,并坚决反对,课堂上既要保证安全,又要让其他学生有安全感,同时排球课堂上要求也是练手的技术和本领。

展开全文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排球课上偶尔加两次气排球,给学生加点精神食粮。刚开始的时候,教师不敢上气排球,担心动作不同,影响学生对于标准排球动作的掌握,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教师要讲出两种球在规则上的区别,笔者通常在课堂上要求模式A和模式B,即标准排球和气排球,需要打什么球时,自动切换,之前担心学生容易混淆,两种球互相干扰,最终一个本领都没有学到。但是,实际上我们要相信学生,他们会经历一个短暂的适应过程,很快,学生就能厘清,也能顺畅的进行切换。

学生刚开始时,对于气排球也有一种不屑一顾的情绪,“老师这是什么啊?根本不是排球”,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第一反应。上手打一打,玩一会儿以后,学生会反馈,“哎老师,这个好,不疼哎”、“哎老师,怎么打都行,不犯规是吧”,确实,在不受限制和约束的情况下,确实符合青春期前后的学生,但是轻飘飘的,学生越来越发现,“哎老师,这个这么轻没办法控制啊,这怎么打啊”,你问我才教你,你不问老师就不告诉你,当学生自己有学习兴趣的时候,教师的教才会呈现出最佳的学习效果。

等学生再打标准排球时,那叫一个欢呼雀跃,“老师,还是这个好玩儿”,教师问“你不怕疼啦?”学生直摇头,心里想着只要不让再打气排球就行。相对来讲,初学者还是比较喜欢有份量的球,有了重量才觉得有球的感觉,两种球比对着用,对学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初学者打排球不爱移动,这个是致命的缺点,也并不是通过几次移动训练就能学会的,但是打气排球时即使移动的不多也能接到,因为技术动作不同。虽然脚步上的移动改变并不大,但学生在接到球得到了成功的体验,从意识上懂得了如何判断球的落点,如何通过移动或技术接住来球,如果把气排球的成功经验用在标准排球上,学生自己从意识上的移动,比老师课堂上的命令移动要好的多。

学生内驱力的改变,是学生能够进步的源泉。如果学生想自己去学习,想自己去玩儿,那么他一定会玩儿的非常好,这个就是以兴趣作为支撑的。笔者发现,开设排球课程和校园排球联赛以后,排球场上经常有三五成群的学生在打排球比赛,每天都如约而至,而且都会打到特别晚的时间,看得出学生对于这项运动的热爱和喜欢。作为教练也会利用这样的机会去操场挖人,“加入校队吧?”多数情况下都会一拍既合,且屡试不爽。试想,如果没有开排球课,也没有让他们进行排球比赛,那么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校园排球人口,即使教练去请、去拉他们,他们也是一百个不愿意,即使拉来了,他们也会以种种原因为借口,不参加排球社团的训练,“硬扭的瓜不甜”,这是比较浅显的道理。因此说,排球课程与排球社团是互相促进,互相弥补的,既然要开展一项运动就要将它做完整,而不是撕裂的或分割的,从教育的视角做“大”校园排球。

“当局者迷”,我们在一线做排球,在“局”里这么久,我们经常把社团和校队的竞技放在了第一位,长期忽视了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也忽视了学生的兴趣需要,所以更多的时候处于一种“欲速则不达”的尴尬状态。在校园里,我们需要做的是组一支学生军,我们需要带一支具备排球素养、具备排球创新、具有排球兴趣的队伍,这部分力量是实现“大”校园排球的重要输出。因为这样一支队伍的影响力和扩散力是巨大的,即使他们都是普通出身,但是他们是学生心目中更好、更直接、更现实的榜样,最重要的是,他们会吸引、吸收更多的学生群体,他们会带到更多的同伴一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为学校社团,我们要精准的定位,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到底要做什么样的。因此,“大”校园排球要从“小”排球做起,“大”校园排球从课程的长远规划做起。

每种队伍都有着不同的特色和特点,有特长生单招或天赋出众的学校和队伍,抓一抓竞技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满足“更快、更高、更强”的发展目标,在专业和职业方面扩宽思路,为优秀人才培养提供优质通道。但是,无论竞技队伍,还是普通学生军团,都是校园排球的引领者和推动者,都是可以将校园排球做“大”做“强”的有生力量。未来,在中学生排球竞赛活动中有必要将竞技队伍与学生军团分层进行,按照能力和水平进行更加合理的分组,一是保障更多的排球运动员参与竞技,二是突出高水平队伍的同时,鼓励普通水平的学校参与比赛,将竞技排球和校园排球同时做“大”,促进青少年排球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大幅提升,既保证金字塔的“塔尖”人才的水平,又保证金字塔“塔基”的规模,使国家排球后备人才获得双赢的局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