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滞留池和植草沟设计指南 / 城市道路海绵方案设计指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排水沟渠图集怎么画 生物滞留池和植草沟设计指南 / 城市道路海绵方案设计指引

生物滞留池和植草沟设计指南 / 城市道路海绵方案设计指引

2023-12-28 18: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公共建筑、居民小区等如果需要雨水再生利用,可使用生物滞留池作为前处理设施。

3 设计计算 3.1设计步骤

生物滞留池组成部分包括预处理区、进水系统、过滤层、过渡层、排水层、排水系统以及植被等。预处理区以沉淀作用为主,主要去除悬浮大颗粒;进水系统降低水流速度并均匀布水;过滤层吸附、截留污染物,净化雨水;过渡层采用较大粒径的填料,防止过滤层填料进入穿孔排水管;排水层则传导过滤后的水到排水管中;排水系统包括穿孔排水管、冲洗管、溢流管,排出渗滤雨水,冲洗生物滞留池。

图1 生物滞留池剖面示意图

生物滞留池设计步骤如下图2所示。

图2 生物滞留池设计步骤图

3.2面积计算

生物滞留池面积应根据城市雨洪管理目标和场地限制共同确定,采用集水区面积百分比法进行计算。

生物滞留池面积百分比由目标污染物种类(TP、TN、有机物等)及其预期去除效率确定。

a=Rx×A (3-1)

a—生物滞留池面积,m2;

Rx—面积百分比;

A—集水区面积, m2;

当生物滞留池总面积占整个汇水区面积0.5%时,各污染物去除率出现明显的边际效应。

3.3进水系统设计

生物滞留池进水方式多为集中进水,须设计防冲刷保护措施。采用石块可降低流速并分散水流,应在集中进水口布置石块,石块大小和位置可按下图3-3所示。

3.3.1设计流量

进水流量可按下式计算:

Q=α·q·A×10-3 (3-2)

Q——设计流量(m3/s)

α——综合径流系数

q——暴雨强度(mm/hr)

A——集水区面积(ha)

暴雨强度公式如下:

(昆山)(3-3)

q—暴雨强度,L/(s·hm2),下同;

P—降雨重现期,a,应取2~10a进行设计,50~100a进行校核;

t—降雨历时,min,包括地面集水时间t1(10min)和雨水流行时间t2,t2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计算确定。

表2 径流系数

3.3.2路缘石开口

道路旁生物滞留池进水口设计时需额外考虑一下两点:

(1)进水口最大宽度应符合相关规范;

(2)进水口须使设计水量顺利流入生物滞留池内。

下式可计算路缘石开口宽度:

Q=Cw·L·h2/3 (3-4)

Cw——是堰流系数(1.7)

L——开口宽度(m)

h——水流深度(m)

3.4预处理区设计

集水区内径流如果没有经过植草沟等前处理设施,将携带粒径较大的悬浮颗粒,须在生物滞留池前设置预处理区去除粗颗粒,避免植物窒息、填料功能受损。预处理区应能去除粒径大于1mm的颗粒,并能暂时存储这些颗粒。预处理区尺寸按下式计算:

VS=AC·R·LO·FC (3-5)

VS——预处理区体积(m3)

AC——集水区面积(m2)

R——截留效率(设定为80%)

LO——沉淀负荷率(1.6m3/ha/年)

FC——清理频率(年)

预处理池面积由下式计算:

As=VS/DS (3-6)

DS——预处理区深度(最大不超过300mm)

截留效率可通过下式校核:

R=1-{1+(1/n)·[vs/(Q/1)]}-n (3-7)

vs——截留沉速(100mm/s)

Q/A——流量除以预处理区面积

n——湍流系数(0.5)

3.5过滤层设计

过滤层不可或缺,主要作用包括去除污染物和为植物提供营养等。植物能够加强过滤,使过滤层不板结,还能够去除部分污染物。过滤层应有足够的深度使植物正常生长,深度一般为600—1000mm,在深度控制区,最小深度可取300mm。如果植物中含有深根植物,则过滤层深度应大于800mm,以免生物滞留池被植物根破坏。

滤料表面必须水平,确保水流可完全侵入过滤层,防止冲刷破坏滤料。表面的临时塘水深最大为0.3m,降低水流速度,提高生物滞留池蓄水能力。

过滤层填料渗透系数须在50—200mm/h范围内,若不满足要求,可通过现场实验或实验室试验矫正,渗透系数过低则添加适量无角砂,渗透系数过高可添加部分软黏土。

含盐量高和有机碳含量低(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