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腹部视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振水音的检查部位 第二节 腹部视诊

第二节 腹部视诊

2024-07-14 21: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视诊方法:进行腹部视诊时应注意保暖,被检查者应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全腹,上自剑突,下至耻骨联合。躯干其他部分应遮盖,暴露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腹部受凉。光线宜充足而柔和,从前侧方射入视野,有利于观察腹部表面的器官轮廓、肿块、肠型和蠕动波等。医师站立于患者右侧,自上而下按一定顺序视诊腹部。有时为了查出细小隆起或蠕动波,检查者应自腹部侧面呈切线方向观察。腹部视诊的主要内容有腹部外形、腹壁皮肤、腹壁静脉、腹股沟、呼吸运动、胃肠型及蠕动波,以及疝等。

二、视诊内容:

(一)腹部外形:视诊应注意腹部有无膨隆或凹陷及其对称性、有无局部隆起等,有腹水或腹部肿块时,还应测量腹围。

一、视诊方法:进行腹部视诊时应注意保暖,被检查者应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全腹,上自剑突,下至耻骨联合。躯干其他部分应遮盖,暴露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腹部受凉。光线宜充足而柔和,从前侧方射入视野,有利于观察腹部表面的器官轮廓、肿块、肠型和蠕动波等。医师站立于患者右侧,自上而下按一定顺序视诊腹部。有时为了查出细小隆起或蠕动波,检查者应自腹部侧面呈切线方向观察。腹部视诊的主要内容有腹部外形、腹壁皮肤、腹壁静脉、腹股沟、呼吸运动、胃肠型及蠕动波,以及疝等。

二、视诊内容:

(一)腹部外形:视诊应注意腹部有无膨隆或凹陷及其对称性、有无局部隆起等,有腹水或腹部肿块时,还应测量腹围。

(四)呼吸运动:正常人可以见到呼吸时腹壁上下起伏,吸气时上抬,呼气时下陷,即为腹式呼吸运动。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而女性则以胸式呼吸为主,腹壁起伏不明显。

(五)胃肠型和蠕动波:正常人腹部一般看不到胃和肠的轮廓及蠕动波形,除非腹壁特别松弛或菲薄,如老年人、经产妇、极度消瘦时可见到。

(六)上腹部搏动:上腹部搏动大多由腹主动脉搏动传导而来,可见于正常人较瘦者。腹主动脉瘤和肝血管瘤时,上腹部搏动明显。

三、腹部听诊:腹部听诊时,应将听诊器膜式体件置于腹壁上,全面地听诊各区,尤其注意上腹部、脐部。腹部听诊内容主要有:肠鸣音、血管杂音、摩擦音和搔弹音等。妊娠5个月以上的妇女还可在脐下方听到胎心音。

(一)肠 鸣 音: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产生一种断续的咕噜声或气过水声,称为肠鸣音。正常情况下,肠鸣音大约每分钟4一5次,其频率、声响和音调变异较大,餐后频繁而明显,休息时稀疏而微弱,只有靠检查者的经验来判定是否正常。肠蠕动增强时,肠鸣音达每分钟l0次以上,但音调并不特别高亢,称肠鸣音活跃。各种原因的肠壁肌肉劳损,肠蠕动减弱时,肠鸣音亦减弱、减少,或数分钟才听到一次,称肠鸣音减弱。如持续听诊3~5分钟未听到肠鸣音,称为肠鸣音消失。

(二)血管杂音:腹部血管杂音对诊断某些疾病有一定作用,听诊中不应忽视。血管杂音有动脉性和静脉性杂音。动脉性杂音常在腹中部或腹部一侧。

(三)摩 擦 音:在脾梗死、脾周围炎、肝周围炎或胆囊炎累及局部腹膜等情况下,可于深呼吸时,于各相应部位听到摩擦音,严重时可触及摩擦感。

四、腹部叩诊:腹部叩诊的主要作用在于叩知某些脏器的大小和叩痛,胃肠道充气情况,腹腔内有无积气、积液和肿块等,常需与触诊配合进行来协助判断。直接叩诊法和间接叩诊法均可应用于腹部,但一般多采用间接叩诊法,因其较为准确、可靠。腹部叩诊内容如下。

(一)腹部叩诊音:正常情况下,腹部叩诊大部分区域均为鼓音,只有肝脾所在部位,增大的膀胱和子宫占据的部位,以及两侧腹部近腰肌处叩诊为浊音。

(二)腹部各脏器叩诊:

1、肝脏及胆囊叩诊:用叩诊法定肝上界时,一般都是沿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和右肩胛线,由肺区向下叩向腹部。叩指用力要适当,勿过轻或过重。当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此处相当于被肺遮盖的肝顶部,故又称肝相对浊音界。再向下叩1~2肋间,则浊音变为实音,此处的肝脏不再被肺遮盖而直接贴近胸壁,称肝绝对浊音界,亦为肺下界。确定肝下界时,最好由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或正中线向上叩,因人耳区分鼓音变浊较为容易,此时若叩诊音由鼓音转为浊音处即是。但因肝下界与胃、结肠等重叠,很难叩准,故多用触诊或听诊法确定。一般叩得的肝下界比触得的肝下缘高1~2cm,但若肝缘明显增厚,则两项结果较为接近。在确定肝脏的上下界时要注意体型,匀称体型者的正常肝脏在右锁骨中线上,其上界在第5肋间,下界位于右季肋下缘。二者之间的距离为肝上下径,约为9~11cm;在右腋中线上,其上界为第7肋间,下界相当于第10肋骨水平;在右肩胛线上,其上界为第10肋间,矮胖体型者肝上下界均可高一个肋间,瘦长体型者则可低一个肋间。

2、胃泡鼓音区:胃泡鼓音区位于左前胸下部肋缘以上,约呈半圆形,为胃底穹窿含气而形成。其上界为横膈及肺下缘,下界为肋弓,左界为脾脏,右界为肝左缘。其大小则受胃泡含气量的多少和周围器官组织病变的影响。

3、脾脏叩诊:脾脏叩诊价值不如触诊。当触诊不满意或在左肋下触到很小的脾缘时,宜作脾脏叩诊进一步检查脾脏大小。叩诊宜采用轻叩法,在左腋中线上进行。正常时在左腋中线第9~11肋之间叩到脾浊音,其长度约为4~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

4、移动性浊音:腹腔内如有较多的液体存留时,因重力关系;液体储积于腹腔的低处,故在此处叩诊呈浊音。检查时先让患者仰卧,腹中部由于肠管内有气体而在液面浮起,叩诊呈鼓音,两侧腹部因腹水积聚则呈浊音。检查者自腹中部脐平面开始向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板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度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样方法向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以核实浊音是否移动。这种因体位改变而出现浊音区移动的现象,称移动性浊音,为确定腹腔有无游离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当腹腔内游离腹水在1000ml以上时,即可查出。若于仰卧位与侧卧位叩出由鼓音变浊音的平面之后,分别划线,两线之间的距离可反映浊音移动的范围,由此可估计腹腔积液的程度。

5、膀胱叩诊:膀胱叩诊用于判断膀胱膨胀的程度。叩诊在耻骨联合上方进行。膀胱空虚时,因耻骨上方有肠管存在,叩诊呈鼓音,叩不出膀胱的轮廓。当膀胱内有尿液充盈时,耻骨上方叩诊呈圆形浊音区。

(三)肋脊角叩痛:肋脊角叩诊主要用于检查肾脏病变。检查时,患者采取坐位或侧卧位,医师用左手掌平放在其肋脊角处(肾区),右手握拳用由轻到中等的力量叩击左手背。

五、触  诊:

(一)检查方法:为达到满意的腹部触诊,应让被检查者仰卧于床上,不宜坐位触诊。头垫低枕,两手自然置于躯干两侧,两腿屈曲并稍分开,以使腹肌尽量松弛。嘱被检查者微微张口作平静腹式呼吸,吸气时横膈向下而腹部上抬,呼气时腹部自然下陷,从而可使膈下脏器上下移动。检查肝脏、脾脏时,还可分别向左、向右侧卧。检查肾脏时可配合坐位或立位。检查腹部肿瘤或腹水时还可用肘膝位。

医生应站立于被检查者右侧,面对被检查者,前臂应与腹部表面尽量在同一水平,检查时手要温暖,剪短指甲,先以整个手掌平放于腹壁,使患者适应片刻,并感受腹肌紧张度。然后以轻柔动作按顺序触诊各部。

检查的顺序一般自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依次检查全腹各区。检查的原则是先触诊未诉病痛的部位,逐渐移向病痛部位,以免造成患者痛苦和感受的错觉。边触诊边观察被检查者的反应与表情,边触诊边与患者简单交流。对精神紧张或有痛苦者应不断予以安慰和解释,转移其注意力而减少腹肌紧张,以确保检查顺利完成。

腹部触诊的手法包括浅触诊和深触诊,浅部触诊,用于腹部触诊起始,主要用近端手指的掌面轻触腹壁,不用滑动。压力约为下压腹壁lcm深度,用以发现腹壁的紧张度、抵抗感、表浅的压痛、肿块、搏动和腹壁上的肿物(皮下脂肪瘤、结节等);深部触诊继浅部触诊各象限之后施行。检查者通过掌指关节和远端手指掌面深压腹壁,压力约为下压腹壁2cm以上,可达3~4cm,包括深压、滑动触诊,有时还要用双手触诊感知肝、脾、肾、子宫等脏器,用于了解腹腔内脏器情况,如大小、形态、压痛、反跳痛以及腹内肿块情况等;双手触诊,用于感知肝、脾和肾脏的情况,检查盆腔的双合诊亦属此例;冲击触诊又称浮沉触诊,用于大量腹水时检查深部的脏器或肿物;钩指触诊,多用于肝、脾触诊。触诊的内容和项目较多,分述如下。

(二)检查内容:

1、腹壁紧张度:正常人腹壁有一定张力,且因年龄、性别、职业而异。

2、压痛及反跳痛:正常腹部触诊时不引起疼痛,深压时仅有一种压迫不适感。真正的压痛多来自腹壁或腹腔内的病变。浅表的腹壁病变触诊局部或抬头屈颈使腹肌紧张时触痛明显,有别于腹腔内病变引起者。

3、脏器触诊:  

(1)肝脏触诊:主要用于了解肝脏下缘的位置和肝脏的质地、边缘、表面及搏动等。触诊时,被检查者处于仰卧位,两膝关节屈曲,使腹壁放松,并做较深腹式呼吸以使肝脏上下移动。检查者立于患者右侧用单手或双手触诊。

A、触诊方法:

――单手触诊法:较为常用,检查者将右手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右侧腹部估计肝下缘的下方或叩诊肝浊音界的下方,随患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壁深部,吸气时,手指缓慢抬起,朝肋缘向上迎触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进行,手指逐渐向肋缘移动,直到触及肝缘或肋缘为止,需在右锁骨中线上及前正中线上,分别触诊肝缘并在平静呼吸时分别测量其与肋缘或剑突根部的距离,以厘米表示。

――双手触诊法:检查者右手位置同单手法,而用左手托住被检查者右腰部,拇指张开置于肋部,触诊时左手向上推,使肝下缘紧贴前腹壁下移,并限制右下胸扩张,以增加膈下移的幅度,这样吸气时下移的肝脏就更易碰到右手指,可加强触诊的效果。

――钩指触诊法:适用于儿童和腹壁薄软者,触诊时,检查者位于被检查者右肩旁,面向其足部,将双手掌搭在其右前胸下部,双手第2~5指并排屈曲呈钩状,嘱被检查者做深呼吸动作,检查者随深吸气而更进一步屈曲指指关节,这样指腹容易触到下移的肝下缘。触及肝脏时,应详细体会并描述下列内容:大小、质地、边缘和表面状态、压痛、搏动、肝区摩擦感、肝-颈静脉回流、肝震颤。 

B、触及肝脏时,应详细体会并描述下列内容:

1)大  小:正常成人的肝脏,一般在肋缘下触不到,但腹壁松弛的瘦长体形者,于深吸气时可在肋弓下触及肝下缘,但一般在lcm以内。在剑突下可触及肝下缘,多在3cm以内,在腹上角较锐的瘦高者剑突根部下可达5cm,但是不会超过剑突根部至脐距离的中、上1/3交界处。

2)质  地:一般将肝脏质地分为三级:质软、质韧(中等硬度)和质硬。正常肝脏质地柔软,如触噘起之口唇。

3)边缘和表面状态:触及肝脏时应注意肝脏的边缘的厚薄,是否整齐,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结节。正常肝脏边缘整齐、且厚薄一致、表面光滑。

4)压  痛:正常肝脏无压痛,如果肝包膜有炎性反应或因肝大受到牵拉,则肝有压痛。(5)搏  动:正常肝脏以及因炎症、肿瘤等原因引起的肝脏肿大并不伴有搏动。如果触到肝脏搏动,应注意其为单向性抑或扩张性。单向性常为传导性搏动,系因肝脏传导了其下面的腹主动脉的搏动所致,手掌置于肝脏表面感受到上下运动。扩张性搏动为肝脏本身的搏动,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

6)肝区摩擦感:检查时将右手的掌面轻贴于肝区,让患者做腹式呼吸动作。正常时掌下无摩擦感。

7)肝-颈静脉回流:右心衰竭引起肝瘀血肿大时压迫肝区观察颈静脉怒张程度可粗略估计右心功能。检查时嘱患者卧床,头垫一枕,张口平静呼吸,避免Valsalva憋气动作。如有颈静脉怒张者,应将床头抬高30度-45度,使颈静脉怒张水平位于颈根部。检查者右手掌面轻贴于肝区,逐渐加压,持续10秒钟,同时观察颈静脉怒张程度。正常人颈静脉不扩张,或施压之初可有轻度扩张,但迅即下降至正常水平;右心衰竭患者则持续而明显怒张,但于停止压迫肝脏后迅即下降(至少4cm水柱),称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为早期右心功能不全、心包积液的重要体征。其机制系因压迫瘀血的肝脏使回心血量增加,已充血的右心房不能接受回心血流而使颈静脉压被迫上升。如患者在检查时闭口、憋气,将影响结果判断。(8)肝 震 颤:怀疑有肝包虫囊肿时,可以左手中间三指按压囊肿部位;中指重压,另二指轻压。然后以右手中指反复叩击左手中指,每叩之后应逗留片刻,此时余二指即有细微的震颤感觉,为包囊中多数子囊活动,撞击囊壁形成。此试验的阳性率不高,但具有特殊诊断意义。

(二)脾脏触诊:正常情况下脾脏不能触及。一旦触及,即提示脾脏肿大至正常2-3倍。此外,内脏下垂或左侧胸腔积液、积气时膈下降,可使脾向下移位。脾脏明显肿大而位置又较表浅时,用右手单手触诊即可查到。如果肿大的脾脏位置较深,应采用双手触诊法进行检查。临床上以双手触诊法应用居多。患者仰卧,两腿稍屈曲,医生左手绕过患者腹前方,手掌置于其左胸下部分第9~11肋处,将后胸向前推动并与拇指共同限制胸廓运动。右手掌平放于脐部,自脐平面开始触诊,与左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如同触诊肝脏一样,配合呼吸,逐步向上,迎触脾尖,直至左肋缘。在脾脏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到时,可嘱患者取右侧卧位,双下肢屈曲,再用双手触诊容易触及。脾脏肿大的测量与记录法:

第Ⅰ线(又称甲乙线)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距离,以厘米表示(下同)。脾脏轻中度肿大时只作第Ⅰ线测量。

第Ⅱ线(又称甲丙线)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一般应大于第Ⅰ线。  第Ⅲ线(又称丁戊线)指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超过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至正中线的    最大距离以”+”表示;未超过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与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表示。

临床记录中,常将脾大分为轻、中、高三度。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为轻度肿大;超过2cm,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即巨脾。脾脏明显肿大时应加测第Ⅱ线和第Ⅲ线。

(三)胆囊触诊:正常时胆囊隐没于肝脏之下,不能触及。胆囊肿大时方超过肝缘及肋缘,此时可在右肋缘下腹直肌外缘处触及。可用单手滑行触诊法或钩指触诊法进行。胆囊肿大情况随疾病性质而有所不同。有时胆囊有炎症,而并无肿大或未肿大到肋缘以下,触诊不能查到胆囊。此时可探测胆囊触痛。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撞及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深吸气时患者感觉疼痛并中止吸气称Murphy征阳性。

(四)肾脏触诊:检查肾脏,一般用双手触诊法。可采取平卧位或立位。卧位触诊右肾时,嘱患者两腿屈曲并作深呼吸。医师立于患者右侧,以左手掌从后面托起右腰部。右手掌平放在右腰部,手指尺侧大致平行于右肋缘向右上腹方向进行深触诊。于患者吸气时双手配合夹触肾脏。

(五)膀胱触诊:正常膀胱空虚时隐于盆腔内,不易触到。只有当膀胱充盈胀大时,才超出耻骨上缘而在下腹中部触到。膀胱触诊一般采用单手滑行法。在仰卧屈膝情况下医师以右手自脐开始向耻骨方向触摸,触及肿块后应详察其性质。

 

(六)胰脏触诊:胰脏位于腹膜后,位置深而柔软,故不能触及。在上腹部相当于第1、2腰椎处,胰头及胰颈约于中线偏右,而胰体尾在中线左侧。

(七)液波震颤: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时,如用手拍击腹部,可感到液波,震颤,或称波动感。检查时患者平卧,医师以一手掌面贴于患者一侧腹壁,另一手四指并拢屈曲,用指端叩击对侧腹壁(或以指端冲击式触诊)。如有大量液体存在,则贴于腹壁的手掌有被液体波动冲击的感觉,即波动感。为防止腹壁本身的震动传至对侧,可让另一人将手掌尺侧缘压于脐部腹中线上,即可阻止之。此法检查腹水,需有3000-4000毫升以上液量才能查出,不如移动性浊音敏感。

(八)振 水 音:胃内如有多量液体及气体存留,触诊可出现振水音。检查时患者仰卧,医生以一耳凑近上腹部,同时以冲击触诊法振动胃部,即可听到气、液撞击的声音。亦可将听诊器膜式体件置于上腹部,另一手自一侧摇震患者,或在胃部作冲击震动,以引出振水音。正常人在餐后或饮进多量液体时可有上腹振水音、但若在清晨空腹或餐后6~8小时以上仍有此音,则提示胃排空障碍,如幽门梗阻或胃扩张。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