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挪威的森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挪威的森林经典书评 再读《挪威的森林》

再读《挪威的森林》

2024-01-03 15: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上一篇《海边的卡夫卡》的书评

的附言部分,我说想要把村上春树的3部代表作都读一遍。而这其中作为“物哀”的代表也就是《挪威的森林》,我在高中时期和《百年孤独》一起看过。当时班级中流行“村上热”,《挪威的森林》也是村上流传最广的小说,也是村上唯一一部用现实主义笔法写的小说。没有了《海边的卡夫卡》、《1Q84》中那么多奇幻的隐喻,咋一看会让人感觉真如村上所说“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虽然后面被村上自己否认,并承认是一种营销策略),但《挪威的森林》所表现出来的爱情观、生死观远比一部“恋爱小说”要深刻。尤其是其中被人讲烂了的一句话“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永存。”,十分准确地概括了日本传统的生死观。在高中的时候,我是完全无法理解这句话的,但为了吊书袋,还是时不时在作文里用一用这句话(如果是为了在同学面前装逼,我可能会吊一吊《百年孤独》或者《瓦尔登湖》),现在再回头看真的是黑历史。

虽说当时看书看得并不是很懂,但是跟看《百年孤独》那种半夜在宿舍越看越兴奋不一样,《挪威的森林》的人物关系简单,剧情也不复杂,再加上村上独有的大段心理描写,感觉随时都可以拿起来看,更关键的是,看的时候总有一种朦胧地被笼罩在一层薄雾中的感觉,用当时的话来讲,有点类似于“淡淡的忧伤”。即使到现在时隔8年,我再看的时候还是有同样的感觉。

第一次看到《挪威的森林》的标题的时候,我脑袋中想的是伍佰的那首同名歌,后来才知道村上和伍佰都是受了披头士乐队的《Norwegian wood》启发才创作的小说和歌曲。这里放上歌词:

I once had a girl,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

 

She showed me her room,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She asked me to stay and she told me to sit anywhere,

So I looked around and I noticed there wasn't a chair.

 

I sat on a rug

Biding my time,

Drinking her wine.

 

We talked until two,

And then she said,

It's time for bed?

 

She told me she worked in the morning and started to laugh,

I told her I didn't, and crawled off to sleep in the bath.

 

And when I awoke

I was alone,

This bird has flown.

 

So I lit a fire,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以及MV链接:

原本这首歌的名字应该叫《Knowing she would》,但因为看着感觉有点色情,就改成了同音的《Norwegian wood》。

看到歌词后会发现难怪村上能够有感而发,披头士乐队同样是用一首歌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我”和一个女生恋爱了,甚至都进她房间、喝了酒、夜聊到2点,但是最后却无事发生,等醒来之后发现人去屋空,昨天晚上的经历就好像一场梦,而开头的“once”也表明两个人最后没有在一起,一股“淡淡的忧伤”不禁涌上心头。这么看来,跟渡边和直子、绿子的关系很相似,都是曾经在一起火热过,但是最后都没有走下去。

为什么我会认为渡边没有和绿子走下去?小说结尾处这样写到:

我给绿子打去电话,告诉她自己无论如何都想跟她说话,有满肚子话要说,有满肚子非说不可的话。整个世界上除了她别无他求。想见她想同她说话,两人一切从头开始。

绿子在电话的另一头久久默然不语,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细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一般的沉默在持续。这时间里,我一直合着双眼,把额头顶在电话亭玻璃上。良久,绿子用沉静的声音开口道:“你现在哪里?”

我现在哪里?

我拿着听筒扬起脸,飞快地环视电话亭四周。我现在哪里?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这里究竟是哪里?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我从哪里也不是的场所的正中,不断呼唤着绿子。

以绿子的那种热情的性格,不太可能听完渡边讲话之后还沉默良久,而之前渡边经常不加解释地在绿子面前玩“消失”,即使再喜欢渡边,绿子的热情也会消散吧。

在看过了《海边的卡夫卡》之后再看《挪威的森林》,我发现在村上的价值观里,生和死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而是经由某种特殊的东西,尤其是森林,被分隔为两种世界。一些特殊的人,比如:卡夫卡、中田、渡边、玲子,是可以穿梭于两个世界的。卡夫卡和渡边都是穿越了茂密的森林而来到了“里世界”。这个“里世界”就像桃花源一样,与外界隔绝,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大多过着简单朴素宁静的生活,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或者说“和平得过头”。时间在这里就像是凝固了一样,外界的变化也影响不到这里。而一旦外人进去,就像进入了安乐窝一样,再也不想出去,因为这里有让外人留念的人和事。这个“里世界”越看越像是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

主人公之所以能够穿行于“表世界”和“里世界”,是因为

在村上看来,死并不是生的对立,是以生的一部分存在着的。换句话说,既然死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态,生与死之间的交通亦是可能的。无论是获得了真实的生,抑或是走向了实在的死,其实不过是分别获取了生这一观念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而已。死是一种非选择的自然结果,它仍然可以被视为生的一种无声的延续。因为只要你曾经生过,这一事实本身是永恒的,只不过是死潜沉到了生的背面而已。就像是相片的底片一样。既然生与死是浑然一体的,在生的层面上当然也无时无刻不包孕了死亡的气息。

大家感觉村上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死亡,原因就在于此,在村上看来,写“死”就是在写“生”。

最后,像附上一些自己摘录的小说中的片段: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永存。

 

“也没有什么理想之类的东西吗?”

“当然没有!”他说,“人生无需那种东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

 

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

 

她把太阳镜的眼镜腿衔在嘴里,用含含糊糊的声音说:“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然后转向我:“如果你写自传的话,可别忘了这句对白。”

 

“呃,你最喜欢的菲茨杰拉德好像说过这样一句话:将自己说成普通人的人,是不可信任的,对吧?那本书,我从你手里借来看了一遍。”直子调皮地说。

 

“我也那样想。”直子说,“死的人就一直死了,可我们以后还要活下去。”

 

“那不是努力,只是劳动。”永泽断然说道,“我所说的努力与这截然不同。所谓努力,指的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

 

“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脸,“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天。你说棒不棒?”

 

“不要同情自己!”他说,“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喜欢我喜欢到什么程度?”绿子问。 “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黄油。”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参考资料

[1] 张俏岩,宿久高. 从《挪威的森林》看村上春树的孤独感[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04):61-64.

[2] 郭勇. 穿越生与死的界线——论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J]. 国外文学,2006(04):102-108+125. DOI:10.16345/j.cnki.cn11-1562/i.2006.04.013.

[3] 徐谷芃. 村上春树与菲茨杰拉德——《挪威的森林》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比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18-124. DOI:10.16382/j.cnki.1000-5579.2006.04.018.

[4] 李力. 试论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主题意蕴及艺术独步[D]. 吉林大学,2004.

[5] 李娟. 从《挪威的森林》透析现代都市人的孤独失落与自我寻找[J]. 科技信息,2009,No.307(23):599+626.

[6]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拿「酒 三角恋 殉情」对大学青春进行毒打.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T4y157yH/

[7] 江湖举人. 【举人】村上春树文学是致郁毒药吗?在《挪威的森林》里读懂日本.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M4y1576v/

《挪威的森林》太出名了,而且早在1987年就出版,所以学术界对于这本小说的分析已经相当透彻。说实话,我自己是找不到新的切入角度,所以就更多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谈我的感受。与其说是书评,更像是日记或者反思。

有时候我在想:我写文章的初衷是什么?我最开始写漫评是真的因为有感而发,而且自己也承认是想把写漫评作为一种记录的方式,来记录当下我的心路历程。但随着漫评写得越来越多,而且拓展到书评、影评,文章的重点越来越关注文艺作品本身,而不是我自己。写出来的文章虽然看着越来越专业,但是也越来越没有自我,越来越起不到记录的作用。

我想通过这篇文章来稍微找回一些刚开始写文章时候的感觉,因此,我也没有再按照之前写文章时候分章节的形式来写,而是回归最初,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可能在读者看来有些不知所以然,但是对我来说,能够作为记录就很好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