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服装造型结构[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拼接服装款式图 【服饰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服装造型结构[下]

【服饰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服装造型结构[下]

2024-01-22 10: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苗族服装

特有的“双重结构”排列与划分方式是每个民族所特有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标识。

苗族女子服饰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的双重性结构特征与半成型类服装的审美特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服装与人体之间的空间越大,它与人体本身的关系愈小,其合体性略居其次,而其造型上面的构成被更加的重视。研究少数民族服装平面结构与空间造型的关系,使我们了解到民族服装的宽松结构为衣服在人体上的着装效果留下了巨大的发挥空间。即在动态的着衣过程中充分发挥平面结构的优势和穿着者的能动性,进行了“第二次造型”。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中平面结构向立体转化

穿着支点的改变使服装由平面向立体转化

平面裁剪的服装,可以铺平在水平面上,但是却因其与人体之间的矛盾和着装支点的变化所造成的倾斜而产生了着装后的立体效果,促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的平面性结构向立体的转化,表达了东方服装由静态到动态的着装审美特点。如:大多数的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因平面性的开领位置靠前,领片也是平面的直线型,几乎没有对脖颈所需空间量的考虑,使得肩线的位置经过穿着造成了支点的向后转移,使服装从平面的形状变化为不仅是被撑开的立体形状,而是前后衣身的尺寸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少数民族服装中非常常见的直领对襟服装,因穿着支点的原因使得前衣身向上变短,使对襟因此变成互相交叠形成立体。在瑶族狗尾衫中,其领围线是完全的矩形,而且后领线是在前身部分。下图中的布朗族服装的领线也完全在前身部分,没有任何的挖领。甚至整件衣服在平摊时,衣服的宽度很小。在穿着的时候,整个衣服前衣身会被脖颈牵引连同肩袖线向后移动,侧缝线也随之向后移动形成服装的立体感。

布朗族服装(复制)

巧妙的拼接方式形成了立体的造型

我国的民族服装虽然都是十字形结构服装的变体,但是却利用身与袖的宽窄比例变化、穿着方式、裁片与人体的矛盾性、裁片的拼接方式和工艺的处理等等使得服装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造型,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民族服装中有很多巧妙的拼接方式,将平面的服装造型向立体进行了延伸,我按照其结构尝试着给这些拼接方式起了名称,例如:“正裁斜拼”和“正裁起墙拼接”等。

“正裁斜拼”就是直线裁剪与斜拼工艺的组合。“正裁”是直接利用面料的幅宽来裁剪,最大限度的提高面料的利用率。而“正裁斜拼”是指利用面料在斜纱方向具有弹性的特征,与直纱方向的裁片相互成一定角度进行拼接,使穿着过程中需要活动的身体部位所对应的裁片变为斜纱,在客观上增加了面料的弹性,使长度得到了增加。同时,在满足服装的功能性与舒适度上得到了提高。下图中哈尼族奕车支系的扭裆裤即是将平面的服装裁片利用“正裁斜拼”转化为立体的典型例子。

哈尼族奕车支系扭裆裤

哈尼族奕车支系的扭裆裤是从结构角度来定义的,指前裆裁片扭转到后裆,而后裆裁片扭转到前裆,将前、后片通过裆部互借量使裆弯处呈现出扭结状,故称扭裆裤。扭裆裤是典型的直线裁剪,同时采用了斜拼的方式。从下图中可以看到,每条短裤均由四片梯形裁片构成。由于裆部的前后借量加大了臀部的围度,导致裤腿向上翻折时必须有相应的内外差量,以确保裤腿向上翻折是有足够的围度。因此,其中两片呈梯形,补充了向上翻转穿着时的功能性需求。在缝制中采用了“斜拼”这一拼接方式,极大的提高了有限面料的使用率。通过将两条裤腿裁片分别倾斜45°的斜向拼接,在完成档部缝合的同时,前后两片相互借用,将前面的部分扭到后面,后面的部分扭到前面,使臀围相应的服装部位由原本的直纱通过斜拼方式变为了斜纱,增加了臀围和裆部的量,面料纱向在由直变斜的同时发挥了斜纱面料的弹性特征,既符合人体体型的厚度要求又能满足穿着的舒适性。哈尼族奕车人的扭裆短裤的裁片虽然都采用了直线的平面裁剪方式,但正是巧妙的利用了 “正裁斜拼”这一裁剪缝制方式,借助扭转借量这一特殊的结构,使得服装不仅舒服适体而且实现了短裤的结构由平面向立体的转化。

“正裁起墙拼接”的方法是指在平面直线剪裁的裁片上,将直线边缘的裁片与边缘有角度的裁片拼接,使得平面的衣片形成如同竖起了立体墙体一样的造型。然而因为面料是柔软的,所以在摆放时依然是平的,当穿着时成为立体的样貌。在图6中,这件贵州苗族服装领子的裁片虽然都采用了直线的平面裁剪方式,但正是因为采用了“正裁起墙拼接”的方式,从而实现了领子的结构由平面向立体的转化。其先在完整的前后衣身上做前门襟与领口呈丁字形的剪口,然后将绗缝的厚梯形后领直接拼接在丁字形领口上。因梯形的后领直立而厚硬,使得前门襟的方向得到合理的控制,将前面的直领被带起,与后领形成非常立体的造型。

贵州安普苗族上衣

在下图中,瑶族狗尾衫的腋下片为直裁的矩形裁片,利用起墙拼接的方法将其拼接在衣身和袖子的90°直角边缘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立体造型,同时满足了手臂抬起的功能性。

由于在平面裁剪方法中,着装支点的变化和“正裁斜拼”与“正裁起墙拼接”等方式促成了服装的结构由平面裁剪向立体造型的转化,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平面化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由平面向立体的结构转化特征。

然而,中国少数民族结构中的立体表达与西方服装的立体塑造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的立体,是以面料包裹人体,通过省道和分割线去掉人体与面料之间的多余空间余量而达到的对人体本身的立体塑造。而中国民族服装的立体是对面料因势利导,以构成服装本体造型为优先目的。

广西瑶族狗尾衫结构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多元一体。南方农耕文化的民族以平面结构为主,而北方狩猎、畜牧民族的服装则具有更多的立体结构特征。通过文化谱系和聚落形态的综合研究,以中原为重心的中国大部地区文化彼此连锁、交流、共同认知,共同构建了中国的民族服装体系。关于北方等民族的服装结构特征将在另外的文章中探讨。

备注:

本文经过改编,原文2012年1月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装饰》杂志

本论文中所用服装实物图片中的服装均为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品。

课题来源: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