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2024年,如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拥抱的正确方式 拥抱2024年,如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拥抱2024年,如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拥抱2024年,如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拥抱2024年,如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作为一家投资机构,如何拥抱2024年?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我认为不能模棱两可,要以自己的擅长、特色和价值观来保持一定的宏观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达到未来想要的成绩。

“良币驱逐劣币”

看了现实中很多困难的例子后,我越来越认为,我们进入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时代。

现在资金不再像以前那么充裕,缺乏生命力的公司逐渐融不到下一轮融资。但与此同时,那些有顽强生命力的公司会更受到追捧,不愁融资。没有以前那么多非理性的资金搅局,优质公司反而能够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这些变化对于有准备、有能力的创始人都是机会,以前那种“劣币扰市”的现象会少很多。

所以这些创始人需要思考:你是不是“良币”?怎么证明自己是“良币”?如果是,当前你要怎么跟竞争对手拉开更大的距离……

从纯投资的角度来说,虽然移动互联网赛道已经停滞好几年了,但中国市场蓬勃发展,持续有新的领域在崛起和超越,甚至达到全球最顶尖的水平。比如电动车、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等,都在不同的细分方向上持续超越海外。

因此,我们要充分认清客观条件的限制,充分认识自身能力的限制,要关注那些容易在顺境里被忽略的、本质的、不变的东西。

然而,有耐心不等于躺平,更不是一刀切地停止投资,我们还是要看到那些结构性机会。

当前,新能源产业是能源结构转型的代表。中国在2023年上半年的整体汽车出口(包括燃油车)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首位。其中,电动车出口占整体的25%,贡献了非常重要的增量。

经纬创投同时投了理想和小鹏,我们以这两家公司为新能源领域的“节点公司”,顺着电气化、智能化,再延伸到新能源产业链的各个细分领域。

其实稍微细想一下,如果没有电动车的普及,就不会有今天动力电池的发展,而动力电池又拉动了储能电池,让人类储存电力的成本大幅下降。如果没有储能,光伏和风电这些不稳定的电力就无法高比例并网,而它们恰恰是改变能源格局的基础。

严谨对待每一分钱

以前基于大环境的宽松、上市的便捷,在竞争中导致整个头部基金都很“浪”,但这种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在投资上,对每一分钱的严谨程度,就要以这是最后一期基金为底线。

从早期的移动互联网到今天的硬科技,顺境也好,逆境也罢,这些都是做早期投资所必须经历的一部分。我们始终在尽全力研究眼前和未来的机会,力求找到当下和后续最合适的投资逻辑,这才是重中之重。

我们谈创新时,有些是领头羊式的创新,有些是基于工程、应用型的创新。创新从来没有唯一的方式,只有你在技术曲线上处在的位置所带来的方式。未来“卡脖子”一定会存在,在高端领域,比如AI、量子计算、先进制程的芯片等,硬脱钩不可能。

我还认为,未来会有一波非常惊人的中国公司迈向全球化2.0。这类公司不像以前的App、广告营销,不再是轻资产的公司。它们也不同于更早一辈企业家,因收购把产品带回中国的出海。这新一波公司在走出国门后,他们在当地建厂、建立研发子公司。他们更在意形成一个闭环的组织体系,把中国优秀的制造能力外溢出去,比如智能制造、新能源、机器人、生物医药上游等领域。

当然,新航海时代也并不容易,很多可能会失败。我很高兴看到很多经纬被投公司,在全球化2.0上开始有了自己的雏形。我也会把创始人在全球化这方面有没有思考、有没有具体行动、天花板有多高,变成一个核心的判断因素。

任何一家投资机构,80%的收益其实来自五个人,甚至更少。我们少数几个资深合伙人,最需要做的就是判断当下、中期,谁能成为这最核心的四到五个人,然后把他们放到正确的岗位,赋予他们更多的投资权力。

我现在花更多时间在“压舱石”项目上。什么叫压舱石?就是我们过去投资的特点是大金额、高增速。不管是早期还是成长期,每一支基金都要有三到五个压舱石项目。很多时候我们回头复盘,越有争议的项目,越有可能最终做大。

在内部,合伙人之间也经常互相“拍桌子”,我希望能促成一个良性的、数据导向的、有深入调研之后的“拍桌子”氛围,最终再去达成投资决策,往前推进。这里面也许会有失败,但是我相信最终的大项目,一定来自这样的争论环境。

练好内功,竞争有底线

以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过很多商业模式,看过很多团队,脑袋中形成了好几种模型的总结,可以很快做出一些判断。如今硬科技时代虽然方向变了,但方法也是如此。我们一年看几百个项目,就是希望能够从中总结提炼出模型。

每当遇到一个新行业,我们先去研究产业链,研究上下游,看国内和国外的成功上市公司是怎么做的,再去扫几十个、上百个项目,寻找其中占据产业链高地的公司,在董事会讨论中学习,最后建立认知形成模型。

很多人说硬科技领域太难研究了。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从电动车开始,顺着电气化、智能化的大逻辑,在电动车新车销售渗透率在不同的阶段时,就对应了不同的投资主题。比如销售渗透率在2%-5%时,对电动化和智能化影响最大的元器件就是最佳选择;在5%-20%的爆发期中,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底盘、车身、控制五大领域都是很好的选择;在20%以上,一些应用成为了新主题。

由电动车还可以深入到泛新能源行业,包括从动力电池到储能。当然具体的顺序,没有固定模式,完全因人而异。

现在我们更加重视练好内功。我们对每个项目都要求极致的尽职调查,花大量时间。

我们有内部的尽调团队,也有外部的专家团队,完全数据导向。再加上对行业的判断、对人的判断,哪怕投资节奏会放缓,但要力求找到最适合我们的项目。

最近一年,我能明显感受到很多行业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包括我们自己。哪怕再强的公司,稍一放松,就会被对手追赶。有的时候,一个行业会被盲目竞争拖垮。甚至在最疯狂的时期,不少竞争手段都是病态的。

如今我更加看重责任感这个品质。既然选择做某件事,就要把它做好,要细心、用心、有超强执行力,还要有底线思维。即使面对惨烈的竞争,但依然不可突破道德底线。

我们支持的很多创始人,未来都可能成为各个赛道的头部公司,或是某个区域的龙头公司。我也希望大家不要迷失在短期的激烈竞争中,而是站在更高的层面,抱更大的格局,争取能把公司,甚至整个行业带上国际的舞台。

(作者系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本报记者沈春蕾整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