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第5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拜伦经典诗歌原名 经典导读:第5期

经典导读:第5期

2023-09-08 16: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那沾有雨意的白色卷云,

远栖于西山下的烦嚣小城。

如同我匆匆地来又匆匆而去,

躲在密叶里的陌生的燕子

永远鸣啭着同样的歌声。

当我踏出这芜杂的门径,

关在里面的是过去的日子,

青草样的忧郁,红花样的青春。

经典导读

画其方圆,作以告别

01

《园》是穆旦在1938年8月所作的一首诗,被收录在诗集《探险队》里,昆明文聚社1945年1月出版。《园》写作的时间,恰好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穆旦随学校进行转移至昆明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穆旦也写了其他的诗作,也许有比《园》更好的诗作,但我的目光总是被《园》吸引着。初读是因为这首诗前三节的描述,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清新感扑面而来。但若只是这样的清新感,却是不足以维持一个诗作的发展的,这样的清新感约莫只能保持住一定的新鲜。须得把后两节也读进来,这样一首诗才算真的完整了。如果说前三节是这首诗光鲜亮丽的皮囊,那么,后两节便是这首诗实在而沉重的灵魂所在。

如果单独看前三节,也许我们只会认为诗人只是在写一个小城中宁静生活的那面。而且,诗人是从小处把这个小城逐渐放大在读者眼前。看吧,从泥土、树丛到天穹石墙,再到白色卷云、西山下的小城,诗人从小到大、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地把这些事物推到大家面前。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些意象前面都被诗人加了形容与修饰:“泥土”是温馨的,“树丛”是高举着嫩枝,“天穹”是水彩未干的深蓝,“石墙”蔓绿而低矮,“白色卷云”是沾有雨意的,“西山下的小城”是烦嚣的。

诗人为什么要给这些意象加以修饰?我想,这一切源于诗人内心对他所想要表达的事物的留恋与不舍。诗中的“泥土”是温馨的,已经表明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态度:充满柔软的留恋与不舍。而那沐浴在流转阳光中的高举着嫩枝的树丛,像一股新生的力量。诗人所想表达出的希望的力量,是在他所留恋的这块土地上孕育出芽、并会在将来茁壮成长的。天穹和石墙相连接,就像一张网,兜住了这个初夏的清晨。在这一节中,诗人在色彩的搭配上下功夫,水彩未干的深蓝带着调皮和石墙上绿色的枝条相遇交缠,构出了一幅清新透亮的初夏清晨图,清新感很足。在这一方小天地里,除了上面诗人所表达的对其温馨留恋、清新透明的感情之外,还表现出一种闲适自得的感情来:沾满雨意的白色卷云在西山脚下的小城上方悠闲地飘过。诗人为什么写“白色卷云”而不直接写“白色的云”,在这里,恰恰是通过云的形状显现出空间的足量,进而体现那种悠闲的感觉。

应该说,这首诗的前三节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像一幅水彩画一样铺在我们眼前,诗人所要表达的对这一方天地的感情隐藏在所有被修饰的意象之中,漫不经心地流露出来。但是,诗人到底是对什么那样的喜爱、不舍与留恋呢?我们把前三节与后两节拼到一起来看,也许就能找出大致的答案。

02

这首诗的后两节中,在第四节诗人开始直抒胸臆。我匆匆地来去,但躲在树丛间的燕子,尽管每次都是陌生的,但每次都用同样的声音唱着同样的歌。在这一节里,我看到的是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来去匆匆的无奈、对逝者不可追的伤怀。读这一节诗,乍读时并不会有所触动,但反复读上几次,却是读到了几分物是人非的伤怀。诗人选取“燕子”这一动物意象,并将其设定为“躲在密叶里嘤婉歌唱着的生灵”,我想,这是别有深意的,否则,诗人为何不选用其他飞禽意象呢?倘若要表达对过往的怀念,用鸿雁岂不是更好吗?事实上,在这里用燕子的意象,却是恰如其分的。因为前三节诗所描写的图景,恰恰是能和“燕子”这一意象相对应的。结合最后一节诗,我们就更能明白诗人这样安排的用意。

最后一节诗,在情感表达上,更像是诗人对过往的一种告别。尤其是最后一句,其实已经告诉大家到底在告别什么——告别过往的青春岁月。这恰恰是与第四节中的“燕子”意象相呼应的,燕子所代表的那种青春活力,是足够来引起诗人的共鸣的。而“燕子”这一意象所具有的清新之意,也与前三节诗相对应。这样看来,诗人对“燕子”意象的安排应该是举足轻重的——既承接住上文的清新,又开启下文对青春活力的感念与告别。在最后一节诗中,我所体会的到的诗人的感情流露,主要是对青春的惋惜与下定决心的告别。当我踏出这方天地,我便脱下了过去的稚嫩,蜕变成了一个成熟的我。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最后一句:青草样的忧郁,红花样的青春。忧郁总是像青草一样,一放眼一大片,望不到边际,并且草的特性之一是春风吹又生,这是诗人在暗喻忧郁总是不断的、反复的。但是,诗人又以红花比喻青春,这无疑说明了两个方面:一个是诗人对自己青春的留恋;一个是对青春确实含有足够的活力的赞赏,这样的美好是足够去和忧郁共生的,就好像红花绽放在一片青草之中,鲜艳且显眼,让人一眼就能发现。

尽管诗人在最后说他踏出了这芜杂的门径,但是,在我个人看来,诗人只是把这一方天地圈了起来,作以对过往的告别。诗人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羽化成蝶的过程极其相似。同样是将自己的过往青春框画在一介方圆之间,同样决绝地走出这一方圆,唯一不同的是,诗人将这一方独属过往青春的小天地封存在内心世界中,成为他成长的一股力量。

我们的人生常常是变幻无常的,随着年岁的增加,我们会见到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