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岩:乡村旅游的环境、情境和意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拖拉机形态 郑岩:乡村旅游的环境、情境和意境

郑岩:乡村旅游的环境、情境和意境

2023-03-14 06: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文化景观、乡村生态环境、乡村生产活动和乡村习俗风情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形式。乡旅漫漫,情怀为伴。乡村旅游开发应以真实的格局和情怀,来打造满足人们乡愁情结的乡居生活方式和乡村社会状态。

作者:郑岩(教授,现任大连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

旅游让生活更美丽,乡村让生活更美好。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文化景观、乡村生态环境、乡村生产活动和乡村习俗风情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形式。乡旅漫漫,情怀为伴。乡村旅游开发应以真实的格局和情怀,来打造满足人们乡愁情结的乡居生活方式和乡村社会状态。

01

演绎真情实感,彰显乡村旅游的本色

乡村是自然的定义,是真实的代言。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认为,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包括小鸟、小溪、水仙和绵羊,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们能矫正和治疗城市人倍感困顿的心灵,时常走访大自然是解除城市生活中丑恶的必要良方。

乡村旅游源于真实。乡村旅游的真实性体现在乡居布局、乡土景色、乡民生产、乡亲生活、乡俗文化都保持原有的模样,未经雕刻和粉饰,以一种最原始的面貌,原汁原味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演绎和烘托乡村旅游的真实感就是要做到人与自然的直接对话,让游人们从喧嚣的都市和紧张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走近乡村,亲近自然、贴近生态,笃近真实。

02

乡村旅游真实感的五宗“最”

(一)最真实的乡景

乡村是四季变化最为明显的地方,春之勃发,夏之灵动,秋之丰硕,冬之萧瑟,人随时节劳作,景随四季变幻。山林、河流、村落、田地虽各有不同,却融洽和谐,浑然一体。一栋老屋、一棵老树、一缕炊烟,最能够触动人的心灵。乡村景色的美更在于它的“静”,能容纳万物却凸显纯净;能承载万籁却更显宁静。游人们期待的是一种宁静、祥和、静谧的氛围。乡村旅游忌讳打破这样的“静”,每一个项目的开发都应该符合乡村的真实状况,不属于乡村的景色即使再瑰丽震撼,将其放置其中不但无益于吸引游客,反而破坏了乡村景色最和谐天然的一面。

(二)最真实的乡音

人们在乡村听到的是最朴实的语言、最淳朴的乡音。“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乡村生活以鸡鸣开始,以狗吠结束,一天之中,各种声音充斥于耳,可能是人的吆喝声、说话声、打闹声,抑或是风吹树叶的声音、虫鸣鸟叫的声音、小桥流水的声音、牛羊在草场上欢跑的声音。这就是大自然赋予乡村最独特的声音、最自然的声音、最真实的声音。

(三)最真实的乡味

乡村味道浓厚。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田园风味(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乡村给游客最重要的是家的感觉,乡村旅游是人们对乡民们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悟。采摘园里无农药的绿色蔬果,吃的是健康,品的是乡味。吃腻了山珍海味的人们,味蕾已不再新鲜。最令人陶醉的应该是土生土长的农产品做成的农家饭菜,色香味养浑然天成,留住了客人的胃,更拴住了客人的心。源于自然而乐于生活,这才是家的味道。

(四)最真实的乡气

乡土气息浓郁。乡村的气息无疑是清新的,雨后有泥土和着青草的气味,雨前有潮湿黏腻的气味,蔬菜有蔬菜的气味,溪水有溪水的气味。清早到户外呼吸新鲜的空气,一天好心情;去山间体验花香扑鼻的快乐,怡然自得,乐在其中。乡村旅游的真实,就是能让游客感受到乡村原始、自然、纯净、质朴的气息。这种气息中又渗进了“俗”,人对天时地利的祈求,对风调雨顺的盼望,家长里短,生活琐事,恰恰是这样的“俗”气,让乡村在自然的气息中增添了“人情味”。

(五)最真实的乡情

乡民善良朴实,不会虚情假意,走在乡村的小路上,他们会向你露出真诚的笑容。卖土特产时,最后总会多抓一把给你,不让你吃亏,并乐呵呵的说,自家种的多拿点没关系。乡民们不会互相攀比、勾心斗角,大家互相分享,聊着村里的趣事,讨论致富的道路,互相帮助,和睦相处。质朴纯真的乡情、淳朴好客的民风,正是游人们最希望看到的,同时也会被乡民之间的真诚、真挚、真心、真意的情感所打动,体验到陶冶心扉的至真、至善、至美。

03

乡村旅游真实感的烘托与演绎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失真”问题也伴之而来。规范化、整齐化、标准化的旅游开发,将乡村毛糙的符号打磨光滑、笨拙的符号打扮精巧、零乱的符号收拾整齐,这些修饰看似迎合了游客的需要,实际上也侵蚀了乡村的原真性。原本风土人情浓郁的乡村变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磨房、古树、老井、水渠、梯田、石板路等等,这些烙上乡村记忆的景观遭到破坏,传统民俗文化逐渐被淡化、弱化乃至同化。规划上片面地追求完美、奢华、体量,简单粗暴地将乡民迁出村落,人为地导致了乡村的“空心化”。有鉴于此,我们需要遵循天人合一、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发展理念,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并彰显乡村旅游的本色和底色。

(一)打造真实的乡居环境

敬重自然,顺应民意,宁拙勿巧,宁缺勿乱,在简单中保持真实,在真实中体现美感。乡居村舍的建设要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融为一体,不突兀,不张扬,不求“高大上”,只要“小确幸”。乡间道路两旁可以栽植杨树、柳树、果树、经济林木等乡土树种,利用藤蔓、蔬菜、野花、稻草等进行房前屋后的庭院营造,在道路和院落的铺装中,尽量使用具有当地乡土特色的泥土、石材、木料等自然材质,打造古朴淳真的乡村聚落景观和环境。

(二)营造真实的乡民情境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乡民作为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者,是最为鲜活的旅游吸引物。在地化的乡民生活方式是不可复制的,失去了乡民的乡村,也就丢掉了乡韵与乡魂,游客也就无法体验到原生的乡村生活情境。只有通过乡民的参与,乡村旅游才能绽放出无限魅力。保留乡村原有的生产形态和生活状态,鼓励乡民参与民俗表演、指导农事活动、传授乡村技艺、开展民宿接待、从事餐饮服务;田间耕作的农人、喂养家禽的村妇、树下乘凉的老人、嬉戏打闹的孩童,等等。这些都是城里人难得一见的乡村人文情境,也是乡村旅游丝毫不能缺少的魂之所在。

(三)塑造真实的乡土意境

在乡村旅游体验活动的开发中,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村落中的乡土景观,如古藤老树戏台、庙宇祠堂牌坊、石磨草屋篱笆、小桥流水池塘、庭院炊烟家禽、农田果园晒场;以及农业生产场景,如除草、施肥、插秧、采摘、割稻、垂钓、喂养,提升游客的休闲情致,塑造出晨兴理荒秽、锄禾日当午、采菊东篱下、带月荷锄归的乡土意境。同时,建立乡村文化博物馆,保护乡村民俗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生性。比如,保留乡村传统生活的作豆腐、榨油、造酒、漏粉、磨面等手工作坊;收集闲置的扁担、犁耙、辘轳、风车、水车、牛车、马车、脱粒机、拖拉机、织布机等农业生产工具;展示民间剪纸、陶艺、刺绣、贝雕、根雕、书画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煤油灯、水瓢、风箱、簸箕、草鞋、蓑衣、婚嫁“三大件”(缝纫机、手表、自行车)等乡村生活老物件。通过一件件陈旧农具、一个个历史实物、一幅幅真实场景,让游客亲身体验古老而传统的农耕文化,留住乡恋,记住乡愁。

总之,演绎乡村旅游的真实感,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构建的是和谐融洽的人地关系。唯有嫁接在这种原乡生态上的旅游活动,才会永续发展,生生不息。

作者:郑岩(教授,现任大连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