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风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拉脱维亚人文风情 人文风情

人文风情

2024-07-15 10: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小凉山麓的峨边彝族属于操依诺方言、男人穿大裤脚的依诺彝族,血缘与大凉山的彝族紧相连,风俗、礼节、习惯、饮食与大凉山彝族基本相同。     峨边彝族服饰,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特色。彝族服饰吸收和升华了大小凉山圣乍、所地、依诺三大服饰的精华。服饰色彩从传统的“黑、白、黄、红”四色中增添了象征和平、和谐的“蓝、绿”两色。刺绣图案精美、庄重、大方;形成了款式多样、艳丽细腻、夺目清新、庄重大气、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峨边彝族服饰。     有信仰毕摩和苏尼习俗。凉山彝族有许许多多的毕摩,其中,居住在峨边的彝族世袭毕摩大部分都是古代最著名的大毕摩阿苏拉者的后代。如:凉山唯一的黑彝毕摩——阿鲁;演古苏布的后代,名扬大小凉山的“椅子来窝拉惹欧除”——马黑曲比;还有吉克惹石、沙马曲比、古尔曲比、阿俄李惹、吉尼惹黑、罗克、约其等。     峨边彝族婚俗程序和内容:说媒,包括:请媒人说媒,定聘金、定时间、定程序、定规矩和要求等;订婚,在媒人带领下举行订婚仪式,包括:杀猪看脾和胆卦婚姻的成败与吉凶等;送聘金、聘礼;结婚,包括:接亲(抢亲)泼水、抹黑、摔跤、对歌(佐)、唱歌(新娘的姐妹《唱阿嫫里惹》等歌如:《惹达》、《波哦留留》……等;送新娘等习俗。     峨边彝族民间文学。峨边的彝族在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而且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的彝族民间文学有《勒俄特依》、《勒俄阿补》、《勒俄阿莫》、《玛牧特依》、《阿莫里惹》、《甘嫫阿妞》、《克者》、《尔比》、《佐木莫》。峨边的彝族人平常说话,打招呼,问候,解决处理问题离不开彝族《克者》和《尔比》;办喜事、会朋友对歌、对词、说话离不开《克者》、《勒俄特依》、《勒俄阿莫》、《甘嫫阿妞》;教育子女离不开《玛牧特依》和《尔比》;举行“毕摩”仪式和办理丧事离不开《勒俄特依》、《勒俄阿补》和《阿莫里惹》;这种口耳相传、爷爷传给孙子、孙子传给儿子的彝族民间文学,丰富了峨边的生活,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彝族人的健康成长。     礼仪文化。峨边彝族是一个文武并重,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长幼之间,谁长谁幼,谁大谁小,不仅论年龄,依据父家谱蝶或母系谱蝶的长晚来定,不许直呼姓名,更不许喊错。在特殊的公共场合里,就坐排位要以辈数大小排列,长辈在场时发言不抢先。彝族有“客人长主三百岁”之俗话,凡有客人来,必须让位于最上方,至少也要烟茶相待。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牲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峨边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     彝家的室内陈设是以三锅庄为中心来安排的。正房进屋是堂屋,堂屋里的三锅庄周围是接待客人、论事、执炊之所。峨边彝族的室内礼仪是围绕锅庄为中心来讲究的,因此,人们对它并不作为普通做饭锅架来理解,而是作为十分庄严、神圣的场所来对待。它是对家庭内方位和区域的划分。不同的人不同的地位有不同的方位,主人和客人、长辈和晚辈、有地位的人和一般的人就座必须在各自的方位和区域内不得误坐。三锅庄终年竖立三方,象是室内的“界碑”,烟火将三锅庄熏得漆黑,显得格外庄严。来自不同身份的客人与主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均不可逾越“界碑”划定的规矩。三锅庄按习惯分为四个方位,上锅庄为贵客(包括毕摩、苏尼)的席位,上锅庄左侧为家庭主人席位,男主人靠上方,女主人靠下方;上锅庄右侧为一般客人、熟人、老友的席位;下方左右两锅庄之间为勤杂人员的席位,这个方位主要是增添柴火、做饭菜、传递餐具等。以三锅庄为界,家庭成员之间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媳妇和女婿在婆家和丈人家里,岳父母在女婿家里,哥哥在弟媳家里,绝对不能进对方屋里的三锅庄左侧界内,更不能进入对方的卧室。上述成员间不能直接传递物品,相互间的距离要保持三、四米远。父亲在儿子家,母亲到女儿家,弟媳到哥哥家,绝对不越过三锅庄进入左侧界内。     峨边彝族的传统节日。峨边彝族传统节日有:彝族年、男人节、妇女省粮节、儿童节、牧羊节、晒衣节、反咒节、剪羊毛节、尝新粮节等。其中,最隆重的是彝族年,彝语叫做“库施”,这是根据彝族的太阳历,一年为十个月来确定的,故有称这为“十月年”的。在不同的地区,往往是一个家族或一个村寨范围,经过选择节日确定。彝族年习惯上是三天。第一天凌晨,全家一大早清洗房屋,清洗用品。在屋侧烧起火堆,袅袅青烟就是请祖先回家来与子孙后代相聚的信号。有的还让孩子们在门外喊:“阿普(祖父)回来呀!阿玛(祖母)回来!......”天亮以后,寨子里的小伙子们便聚在一起,分别给各户杀年猪。杀不起猪的,全村多数人家都要送猪肉,以示关心和团结。杀年猪时,以猪死得快、血流得多为喜。主人家的长者还要给杀猪匠倒上一杯“杀猪酒“致谢。晚间,各家则把猪头、酒等祭品献在内室的祭台上。年节期间,全村人在晚上还要挑锅庄舞守岁,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跳舞、唱歌,炉火不熄,灯火不灭。第二天,孩童们则到郊外野炊,彝语叫“窝系拉古格”或“社任”的祝平安的活动,然后尽情的游玩。第三天是新年结束的日子,家家户户重新把头两天献上的祭品煮熟,在鸡鸣前恭恭敬敬地举性仪是送祖先,送行的人们还不停地祈祷:“但愿这一年祖先再回来同我们一起过年。从这天起,已出嫁的姑娘们,穿上簇新的民族盛装,背着酒、肉、熟鸡蛋、香肠、炒面等礼品,同丈夫、子女一起专程回娘家看望父母,走亲访友,直到此后五六天,彝家的年节才算过完。     峨边彝族的甘嫫阿妞文化。峨边是彝族“美神”甘嫫阿妞的故里。古城大堡南山的化林坪,就是“美神”的出生地。峨边彝族自治县加快“建设四川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县”的步伐,着力打造甘嫫阿妞文化品牌,展示峨边彝族风情,每年都要具办甘嫫阿妞艺术节。     峨边彝族的饮食。峨边彝族以玉米、荞麦、洋芋为主食,肉以猪、羊、牛肉为主;忌吃狗肉、马肉、猴肉、蛇肉、蛙肉等。大多善饮酒,以酒为贵的习俗。彝族“尔比”有这么两句:“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人值一匹马,马值一杯酒。”彝家人待客先用酒。大事小事都可以用一杯酒了事。彝族特别重酒、尚酒,所表现的酒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从酒的历史、制作、功能、器具到饮酒习俗、节饮思想等,可以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历史、风俗、性格和生活方式。峨边彝族的酿酒历史悠久,传统酿酒分为3大类:甜酒,类似汉族的醪糟;白酒,即蒸馏酒;泡水酒,由优质粮拌酒曲发酵翻入坛中,封口数月后渗净水浸泡而成,俗称“坛坛酒”、“杆杆酒”、“咂酒”。酒的功能尤如“万能”之法宝:迎宾敬客、喜庆娱乐、连情交友、调解纠纷、祭祀祖先、送死悼丧等。彝族酒器,种类繁多,形状各异,装璜别致,色彩亮丽。凉山彝族饮酒习俗则风格独特,无以论比:首先是形式上分场合、对象、用途、条件;其次是顺序上先尊长后晚辈,先客后主,先酒后饭。彝族特别盛行“喝寡酒”,边饮边侃,气氛热烈,歌酒并呈,情趣交融;见者有份,就地成圈,一人一口,依次传饮,俗称“转转酒”。彝族敬酒不干杯,不强求。“有酒不尽,待有来日”。把最后一口酒留给主人喝,以示主人家年年有酒,富裕安康。     彝族习惯法是彝族社会中,人们经过长期生活约定而成又口头传承的一套法律制度。法的形式是习惯法而不是成文法。彝族社会的习惯法内容丰富,涉及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对重大、有关全局性的事情作了规定,也对基于社会成员之间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引起的各类社会关系作了系统的具体规定。有惩罚妨害社会秩序的杀人、盗窃、抢劫、奸淫幼女等犯罪行为习惯法,还有保护奴隶主阶级土地、财产私有权及借贷、租佃、典当、继承、婚姻家庭等民事方面的习惯法。不仅如此,彝族奴隶社会习惯法有关调解纠纷、处理重大案件程序方面的内容也是比较详细的。这些习惯法在彝族社会中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彝族习惯法是彝族地区的案件、纠纷调解人——“德古”、“蒙柯”、“苏依”审理、调解处理案件纠纷的民间法律依据。长期以来彝族习惯法为彝族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峨边彝区德古调解”办法,聘任彝族“德古”担任人民调解员,实现了彝族传统“习俗调解”到社会主义“人民调解”的转变,走出了彝区人民调解新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