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巩固】每日一题:近二年新高考I卷语文真题详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拉奥孔高考第一题 【考前巩固】每日一题:近二年新高考I卷语文真题详解

【考前巩固】每日一题:近二年新高考I卷语文真题详解

2024-07-11 02: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常年发行高考第一品牌──华师语文月刊(代码46-88)的高考专辑,每本定价12元。分别是:每年8月的第8期《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及优秀作文专辑》、12月的第12期《新高考语文分类练习专辑》和次年4月的《新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模拟试题》二套。

订购、手机:15220038456

2020、2021年新高考I卷语文真题详解—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2021年新高考全国1卷语文:

(一) 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 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 如果依史诗, 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 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 “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 ”,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 “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 亦必化静为动, 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 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 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 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 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 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能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 连续的猿啼,四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 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 钱锺书读《拉奥孔》)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 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C. 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 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 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 “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 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 观点的一项是( )

A. 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 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

D. 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 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 目送归鸿难” 。请结合材料,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

1. A2.C 3. D

4. 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5. 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 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 相比,“目 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有误,原文只是说“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并没有“第一人”的说法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错误,根据原文“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可见,只是用语言来描述一件事情更容易,并不是说绘画来描述事情比不上诗歌生动明白。

B.“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过于绝对、武断,根据材料一“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可见,画作也可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

D.“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错误,根据材料一“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可见,绘画也可以叙述动作,抓住一个关键画面表现动作全过程;诗歌也可以描绘静物,只是要化静为动,如王维的诗歌,大多是以动衬静,故而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非没有道理。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能力。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意思是:诗歌要空灵,才是好诗, 可以入画的诗还是眼中有“金屑”,即诗歌如果能入画,那就还有障眼之物,不算空灵的好诗。本句主要强调的是诗歌要有空灵的意境,而画则要有形,二者虽不同质,但莱辛的观点是“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是从空间与时间来划分的,此选项不能支持莱辛的观点。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意思是:文章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文章,两种艺术形式不同而志趣一致。这是诗画同质。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认为诗画能圆满结合,显然是认为诗画同质。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这句描写中前一句写图画摄取的连贯动作的某一画面,而后句写诗歌可以描绘出人被爱神之箭射中的后续过程,能支持莱辛的观点。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先以莱辛的著作《拉奥孔》来引出论点“诗画并不同质”,接着概述史诗内容和莱辛对比史诗中对拉奥孔被蛇缠绞的描写与雕像中的三点不同来得出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接着是作者阐述自己对莱辛观点的理解,“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并各自举例论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紧跟着针对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进行了解答,即“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式,通俗易懂。

材料二的作者是把莱辛的观点与中国古人的观点进行对比,首先提出“绘画宜于表现‘物体’ 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接着引用中国古人对于绘画和诗歌的议论来证明该观点,指出中国古人划分“丹青”和“雅颂”的界限是一善于状物一善于记事。接着分析莱辛的议论更加深刻,他“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而该观点在中国古代中也有例子可循, 举例沈括质疑王维可以通过图画看出乐曲处于那个节拍,提出“凡画乐,止能画一声”的观点,又由此联想到唐诗“欲作三声出树难” 的理解,通过这些例子,证明“菜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的观点。把中西方艺术观点进行横向对比, 突出画作不能表现时间上的“后续”的特点。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两句,通过诗歌文字可以让人想象到诗人目送鸿雁飞去,双手拂动琴弦的画面。而呈现在画面上,由于“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 所画出、 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 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 , 所以画“手挥五弦易”,因为琴不移动,手指也可以抓住某一刹那的动态进行描绘;而“目送归鸿”则是一个连续性的动作,画家只能画出诗人遥望高飞的鸿雁的姿态,却无法画出“目送归鸿”的连续画面,故说画“目送归鸿难”,符合材料一“画只宜于描写静物”“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和材料二“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的观点。

2020年新高考全国1卷语文: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 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 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 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 1 世纪的《汉书· 《地理》 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 6 世纪的《水经注》 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 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 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 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 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 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 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 20 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 向《历史》《地理》 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 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 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 935年,《禹贡》开始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 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 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 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

《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 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 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 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000~5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1 00~3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 刘盛佳《《历史》《地理》 学的研究对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禹贡》和《汉书·《地理》 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 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 学的成分。

B. 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 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C. 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 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D. 《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 《地理》 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B. 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

C.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城的扩大。

D.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 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 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 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 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 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 1. A 2. C 3. D

4. ①《历史》《地理》 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 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5. ①首先对《历史》《地理》 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认真阅读文本,理解作者观点,再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 项,“沿革《地理》 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有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 知识, 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表述不准,原文是“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 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料” 。

C 项,“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于文无据,原文是“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

D 项,“《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错误,原文只是用城市的形成和演变作为例证,并没有说“《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 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C 项,“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错误,原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 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 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并没有说哪个是主要原因。故选 C。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 寻找细微的差别。

D 项,由原文“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有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 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可知,ABC 正确,由“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 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可知,D 项不属于沿革《地理》。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找到种差和属差, 然后根据被定义对象辨别助词, 突出被定义项的性质和特征,最后按照“……是……”的句式整合作答。

首先筛选出有效信息:“涉及《地理》 学的各个分支”“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 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 探索背后的规律”“《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 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 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 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然后找到主谓宾, 即《历史》《地理》 学是学科。再将有效信息整合, 用“……是……” 的句式作答。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需要学生认真, 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观点句,看段落中是否有分论点。

第一段,分析《历史》《地理》 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第二段,以《汉书·《地理》 志》《水经注》 为例,介绍《历史》《地理》 学,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

第三、四段,介绍沿革《地理》产生的原因和发展情况。

第五段, 比较《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的区别,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

第六段,论述了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改革开放后的研究成果。

二、现代文阅读Ⅱ

2021年新高考全国1卷语文: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 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 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 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 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 1938 年秋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 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

C. 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 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战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 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 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 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8.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9.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6. B 7. D

8. 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

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9. 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

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

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解析】【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在后文未见照应。

C. “‘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错。这些人物只是王木匠在讲故事时使用的称呼,是他自己编的,从文中看不出“确有其人” 。

D. “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错。文中只是说“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可见他是因为战乱才不能做。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有误,小说的主题并不多元。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写作手法的能力。

首先要在文中画出使用反复手法的语句,结合上下文语境,分别体会其作用。

第一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

第二处、“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

第三处、“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

因为反复手法是王木匠讲故事过程中出现,分析效果时可从王木匠讲和听众听的角度,以及对表现人物的角度进行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此题考查小说中“门”的含义,需要梳理文本,由浅入深地思考。

首先在文中找出写门的几处地方:“石门阵摆退鬼子兵”“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 我们就夜不闭户”“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 。

接着进行分类梳理,文中的“门”有三类:木门、石头门、没有门夜不闭户。

最后再结合小说的主旨,分别写出这三类门的作用或深层意味。

2020年新高考全国1卷语文: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建水记[注] (之四)

于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 。”(《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 20 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 、明月 、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字、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 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 ……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衡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 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 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做干巴菌,正闪亮亮的,在锅子中间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的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 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 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 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 经过几秒钟的黑暗, 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

(有删改)

[注]建水:县名。在云南省, 旧称临安。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关联起来,写的是建水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

B. 文意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的规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

C. 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 意在转向描写建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 。

D. 文章以《水浒传》 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

B. 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卷子,这种表述意在强调建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

C. 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D. 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 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 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8.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9.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答案】 6. D 7. A

8. 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 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9.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 展开对建水的描写, 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 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D 项,文章意《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意欲表现建水城的繁华富庶,而非“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狂不羁”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选项带入文中比对分析,寻找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A 项,“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错误,文章并没有一味“铺叙”建水城,里面既对《历史》的回味,也有对现实的客观描写,穿插了大量的议论和抒情。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首先根据文章写作背景,写作意图、 语段出现的关键词等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然后依据写作主旨、语段位置等回答其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首先在文内勾画出饮食描写方面花费大量笔墨的地方,然后再说明这样描写的作用。 ①文章运用大量笔墨写了建水城内临安饭店中食客满堂的场面,“铺面当街敞开, 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以此表现建水城的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文章还重点写了烧卖的做法,“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 ,并且说“这家烧麦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以此表现建水城的《历史》传承。②后文中还重点写了小巷中蘑菇的香气和小巷里的人提着蔬菜行走,并对蔬菜进行了铺陈,“草茅、莴笋、茄子、青椒、豆腐,短、肉

糜、菱”,以此表现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也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 结构,具体落在行文线索上。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①作答本题,需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来把握文章内容。在空间上,第一段首先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描写建水城,然后依次抓住这些语句“一旦进入城门”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 即可得出正确答案。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既写了“原始之城”, 又写了今日的建水城,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 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三、答题小贴士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第1题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具体答法是一边读题一边读文本,以题为索引,以文本为依据,找到对应区域,仔细研读比较,重点看陈述对象、修饰词语和句间关系的变化。

第2题

本题考查依文推断。此题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有的选项甚至超出文本,做题时除对照文本外,需特别注意推断绝对、无中生有等病因。

第3题

本题考查论据能否证明某段观点。所给的选项大都是文本外的,考生一定要明确要证明的观点,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合理判断。

第4题

本题主观题4分,可以考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脉络)、论证结构、论证特点。要审好题干,厘清知识点,分条作答,还要注意分层赋分的情况,尽量多写一点。

第5题

本题主观题6分,主要考筛选概括文本信息,有概括原因结果、措施方法等题型。此类考题比较简单,注意文本中的中心句、段首段尾句,分条概括即可。同时,注意出现的开放性题,对此一定先明确态度观点,再陈述理由,做到有理有据。

此外,论述类文本的考查还可能和语言文字运用相结合,比如填写句子、概括段意、下定义等,考生要适应题型变化,对知识点合理迁移转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本大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可以是独篇的散文、小说,也可以是两个文本的关联阅读。新课程改革后,主要考查文本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读懂文本、审清题意是重中之重,避免格式化、套路化。

第6题

本题考查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答题关键是细读文本,读懂文本,可题、文兼顾阅读,但不可断章取义,走马观花,将选项一一回归文本,品读落实。

第7题

本题考查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理解。题型特点是考查面大,涉及点多,可以考结构技巧、叙述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人称特点等,还可以涉及教材中名著名篇,在品读选项时,要明确每个选项的考点在哪里,再回归文本对照,或联系教材所学做出合理判断。

第8题

本题题型具有不确定性,可以考筛选概括信息、可以考人物形象类、情节类、作用类等。答题要分条概括,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第9题

本题除常规类的题型外,特别要重视关联命题,即用文本二的“观点”去解读文本一,或写小评论,或评价某一创作理念。具体答题思路是在审清题干的前提下,先从文本二概括出要点,再用文本一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佐证,做到分条陈述,有理有据。

此外,其他常规题型的考查也不可忽视,结合2021年高考题,可概括如下几点:人物形象的心理或情感变化、布局谋篇特点、语句标题含义、句段赏析等。

你可能还喜欢:

高考语文| 最易失分的8种题型+9大经典问题!你卡在哪里

【向死神宣战!开启抗肺癌之旅】日志

今天是我【向死神宣战!开启抗肺癌之旅】的 728天--05月24日 。

05月24日是历经二十二次化疗后的228天。牛去虎来,俺又赚了一年

身体情况:

化疗反应:面部、手、脚轻度浮肿已消除;皮疹,已消除。

双腿及病灶处的右手臂怕寒冷。

记忆力减退,时常出现断片现象。

CT复查结果:病灶大小与上期检查结果同,处稳定状态。

由于从第十七个疗程起疗效就开始无新的进展,而且在第十九个疗程时,病灶出现扩大现象;后经连续三个疗程的监测,疗效不好不坏;似有抗药性迹象。

若继续参与现有的临床试验,其最好的结果是与病灶共生而延续生命。现考虑本人的身体状况,决定退出现有的临床试验,重新寻找新的临床试验去冲刺。

在终止化疗的第94天(2021.12.11)经增强型CT检查,报告显示病灶为:65mm×18mm×57mm与第22次化疗后的病灶:66mm×28mm×66mm前后对比看,病灶尚处稳定。 身体中,化疗引发的毒副作用也已基本清除。

从当前的病灶状态来看,估计带病生存几年应该有望。

2021.12.23号回院接受临床试验项目组回访的“颈、胸、上下腹、盆腔CT(增强)平扫,报告显示病灶为:59mm×22mm×58mm。

2022.02.24号回院接受临床试验项目组回访的“颈、胸、上下腹、盆腔CT(增强)平扫,报告显示病灶为:59mm×22mm×58mm。

2022.04.25号回院接受临床试验项目组回访的“颈、胸、上下腹、盆腔CT(增强)平扫,报告显示病灶为:59mm×22mm×58mm。

一日三餐:食量正常。

今日饮食反思:

今天食物中无中医学的禁忌食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