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未获诺贝尔奖的化学大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担任讲师 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未获诺贝尔奖的化学大师

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未获诺贝尔奖的化学大师

2024-07-10 08: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41年路易斯卸任化学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但继续着他的研究工作,直到1946年3月23日,路易斯在做实验时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奠基现代化学热力学

路易斯进入到化学热力学领域是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当时化学热力学研究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一是以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为代表的群体,基于化学系统与力学系统的类比,利用熵和热力学势,应用演绎法得到了系统、严密的理想系统化学热力学理论;另一是以奥斯特瓦尔德、范特霍夫和阿累尼乌斯为代表的群体,被称为“离子学家”,以应用归纳法为主,研究了化学亲和、质量与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反应速率、渗透压现象和电解离解等许多新老问题,建立了物理化学学科的理论框架。

路易斯立志要改革化学热力学,使两种理论体系统一起来,以一种化学家更容易理解且更严谨的方式来呈现化学热力学。

他首先从分析相平衡现象入手,认识到如果含有某种物质的任一相与不含有该物质的其他相接触,每一种物质都有脱离其所处相的倾向。

1901年,路易斯提出了“逸度”概念,体现了气体的非理想行为,建议如果用逸度这个参量系统地替代蒸气压,所有化学热力学的近似方程都可变成精确的方程。

1907年路易斯提出了“活度”这一重要概念,指用浓度维度表示物质在某一特定状态的逃逸倾向,体现了化学系统的非理想行为,扩大了逸度的意义。

路易斯利用活度推导出许多重要的热力学方程,它们的形式与理想系统的近似方程相同,但用活度来表示时得到的结果是精确的。

路易斯提出的逸度、活度概念并没有立即引起化学家的关注,1920年代以后被世界各地的化学家开始广泛使用,“逸度”“活度”这两个词也成了物理化学学科中的基本词汇。

1921年,路易斯和兰德尔为解决单个离子活度无法测定的问题,提出了离子“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的概念;为了测定不同价型混合电解质溶液的活度系数,提出了“离子强度”的概念,发现了稀溶液中强电解质的活度系数由离子强度决定的经验定律,为电解质溶液热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3年路易斯和兰德尔为计算真实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逸度,提出了路易斯-兰德尔逸度规则。

热力学的发展表明,衡量化学亲合力的正确标准是“自由能”(现称为“吉布斯自由能”),诺伊斯和路易斯意识到,编制一个自由能数据表对化学有巨大的价值。

1906年美国科学院批准了诺伊斯申请的一个合作项目,由路易斯负责联合几个实验室对自由能数据进行收集和测定。

1912年路易斯到伯克利建立了实验室后,数据测定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精确测量了一些物质的生成自由能和电极电势的标准值。

1913年路易斯首次提出了自由能数据的计算基准,为后来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规范热力学数据提供了基础。

元素熵值也是一个有意义的热力学数据。1917年路易斯与乔治·欧内斯特·吉布森合作,经大量的计算得到了48种元素熵值的数据表,之后,二人通过对理想溶液和纯液体在降温过程达到绝对零度时熵变的分析,认为纯物质的完美晶体的熵在绝对零度时消失,提出了热力学第三定律更准确的表述,沿用至今。

在同兰德尔合作的专著《热力学和化学物质的自由能》中,路易斯第一次成功地将吉布斯建立的统一的热力学理论体系具体地应用于化学过程,奠定了现代化学热力学的基础。

发现共价键

路易斯对化学键理论的兴趣始于1898年的硕士论文。

1902年,路易斯意识到一个立方体有8个顶点,有8个位置可以用来排列外部电子,故而提出“立方原子”模型,即原子是一个立方体,由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的固定同心立方电子层组成。

1905年路易斯到诺伊斯的实验室后,就他的“立方原子”模型与同事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但并没有形成共识。

1913年10月,布雷和路易斯的博士生杰拉尔德·布兰奇发表文章提出,原子之间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结合:极性结合,即电子从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的结合;非极性结合,即电子在原子间没有运动的结合。

路易斯在同一期发文赞同此观点,并正式采用了他们的新术语,提出必须承认存在两种不仅在程度上而且在种类上不同的化学键合。

1916年4月,路易斯终于发表了划时代的论文《原子与分子》,提出共用电子对键的概念,这是20世纪化学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了解化学键基本性质的重要一步,开启了化学领域的“电子结构革命”。

路易斯提出:化学键由2个原子共用的1对电子组成。他认为共用电子对导致分子中除了氢原子之外的绝大多数原子的价电子层有8个电子,也就是惰性气体分子的价电子层,路易斯称之为“八规则”。

然而,路易斯无法解释为什么电子即使互相排斥似乎还有一种特殊的能力来形成电子对,也无法解释为什么2个电子可以在原子之间形成1个键,但他确信电子对是理解化学键的线索。

“立方原子”是路易斯共用电子对键理论的一个主要特征,虽然并不正确,但这是路易斯进入化学键理论领域的第一步,为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洞见。

在1916年的论文中,路易斯发明了一种巧妙、方便的符号表示“共用电子对键”,即用2个圆点来表示电子对,以这种方式或用短线表示一个键或共用电子对的分子电子结构式被称为“路易斯结构式”。

路易斯发现的共用电子对键被成功地用于理解和解释复杂的有机反应,得到了广泛认可。

《化合价和原子与分子的结构》深刻地影响了化学家对原子和分子间化学键合的思考方式,书中另一个重要的贡献是路易斯对酸碱的定义,提出了酸碱电子理论,也被称为“路易斯酸碱理论”,是理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重要里程碑。

该理论认为,凡是可以接受外来电子对的分子、基团或离子为酸;凡可以提供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为碱。

路易斯的理论是当代化学中最广泛使用的模型,为描述分子的结构和反应性提供了一般的基础。

后世纪念

路易斯生前获得了很多荣誉。

路易斯191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由于他认为科学院的事务被某些人过度地控制而在1934年辞职),获得了美国化学会纽约分会颁发的尼科尔斯奖章、美国化学会芝加哥分会颁发的威拉德·吉布斯奖章、美国化学会东北分会颁发的西奥多·威廉·理查兹奖章、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戴维奖章和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阿累尼乌斯奖章等。

1955年出版的路易斯传记公开为他错失诺贝尔化学奖发表遗憾,随后多人为路易斯鸣不平。

2016年在加州圣地亚哥举办美国化学会全国会议专题研讨了诺贝尔奖颁奖史上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失误和失察,认为路易斯未能获奖有2个原因:诺贝尔奖评委当时未认识到路易斯工作对化学的重大意义,个别诺贝尔奖评委有意阻止了路易斯的获奖。

为纪念路易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48年将新建成的化学大楼命名为“路易斯楼”;1951年美国化学会加州分会设立了“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奖章”,奖励做出杰出贡献的理论化学家;1993年马萨诸塞州宣布1993年10月23日为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日。

为纪念路易斯领导下的化学学院对化学科学的开创性成就,1997年美国化学会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大楼——“吉尔曼楼”命名为美国“国家历史化学地标”。

第183届美国化学会会议上,召开了纪念路易斯专题讨论会;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在2007年出版的专刊“化学键90年”中,发表了9篇研究路易斯、路易斯的工作及其影响的论文;2016年,欧洲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迈克尔·明戈斯组织30余位世界理论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编撰了3卷本文集《化学键》,评述了路易斯的开创性思想 对现代化学的巨大影响。

路易斯“作为一个人,他是一个伟大的灵魂,他的精神将永远不会被那些了解和热爱他的人遗忘”。他的名字与化学热力学、共价键理论和酸碱电子理论同在,永志弗灭!

作者简介:沈玉龙,唐山师范学院化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学史、科技史。

论文全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21年第22期

内容为【科技导报】公众号原创,欢迎转载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

精彩内容回顾

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今年升空,聚焦“一磁两暴” | 2022年空间科学任务展望

以科技之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于产业振兴的视角

孙昌璞院士:培养战略科学家不是培养部长和大学校长 | 战略科学家培养系列(专访)

孙昌璞院士:战略科学家应具备科学判断、抓准领域的特质 | 战略科学家培养系列(视频)

张玉卓: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辟中国道路和人类文明发展新境界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

《科技导报》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于2014年,主要刊登《科技导报》期刊内容要点,报道热点科技问题、科技事件、科学人物,打造与纸刊紧密联系又特色鲜明的新媒体平台。

科技导报公众号聚集了数万名专心学术的未来之星和学术大咖,添加编辑微信,让优秀的你有机会与志趣相同的人相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