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丨200年前零浪费衬裙的裁剪与缝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折边缝示意图 解读丨200年前零浪费衬裙的裁剪与缝制

解读丨200年前零浪费衬裙的裁剪与缝制

2023-07-01 17: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1 作者选用质地最粗糙、幅宽最窄的亚麻布来复制18世纪衬裙,以便观察最节俭的衬裙的形态

节省面料是衬裙裁剪优先考虑的因素。为了避免浪费,女士们在裁剪衬裙时,常常会将布料对折、三折或四折。穿着者的富有程度和社会地位决定了所用面料的幅宽,面料的幅宽又决定了排版的方式。一个经验老到的裁缝可以仅仅浪费掉1%的面料,就能做出来一件既舒适又耐穿的衬裙。在17世纪末出版的一本书中,有介绍如何选用亚麻布和棉布的章节,题目就叫做“了解衬裙裁剪艺术,你就能够省下1/4亚麻布”。

衬裙的排版与裁剪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种:对称式裁剪和不对称式裁剪(如图2所示)。对称式裁剪适用于门幅较窄的面料,由于对称式裁剪能清楚地展示所有裁片的倍数关系,因此与不对称式裁剪相比,这种排版方式更加均衡、简单。对称式裁剪唯一需要的尺寸就是肩宽和衣长。尽管不对称式裁剪会耗费更多面料,排版也更为复杂,但如果不以节省为目的的话,也值得尝试。

图2 根据面料幅宽,选择对称式裁剪或不对称式裁剪进行排版

家境富裕的女性可以买3码(约270厘米)幅宽为40英寸(约102厘米)的白色亚麻布,用不对称式裁剪。做成的衬裙肩部尺寸合适,胸围一周的尺寸为46英寸(约117厘米),下摆一周的围度达到94英寸(约239厘米),从上到下呈逐渐变宽的趋势。一般的劳动者阶层需要买3码幅宽为27英寸(约69厘米)的普通白色亚麻布,使用对称式裁剪,能够满足肩宽用量,但衬裙一周的胸围只有40英寸(约102厘米),下摆也只有74英寸(约188厘米)(很明显,大多数女性还是可以穿上它的)。

进行简单缝纫只须掌握基本的手缝技巧——适当的手缝方法和毛边处理方法——其目的就是使衣物尽可能地耐穿。尽管有些人会觉得这些手缝方法有点太费时间,但做衣服的人总觉得她们多花一点时间,衬裙就能穿得更久些。毕竟布料在当时的家庭日常开销中所占比重很高,我们也可以这样想:生产3码亚麻布,所要经历的作物生长、收割、加工、纺纱、织布、完工等环节也是很费工夫的,这种珍惜物料的观念在情理之中。

接 缝 处 理 方 法

Seam Treatments

制作衬裙要用到两种处理接缝的基本方法——布边拼接(Selvage Join)和明包缝(Flat-felled Seam)。

布边拼接,是用来缝合以布边(光边)作接缝的两块裁片的,这在当时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我们知道由于织布工人的臂长有限,所以手织布的门幅不会很宽。为了取得更宽的布料,当时的人们会把两块或两块以上的窄幅布拼成一块宽幅布,用线从布边边缘的线圈中以螺旋形穿入,将两块布沿布边拼在一起,不需要留出缝份用量,表面既平整又美观(如图3所示)。在当时,面积较大的桌布、床单也都是这样做的(译者注:这类工艺的发明,是以生产力不发达时期的窄幅手织布为土壤的,连缝份用量都要省出来,以追求最大限度的面料利用率)。

与事先拼接两块窄幅布去取得一块宽幅布相比,18世纪的裁缝更在意的是如何最大程度地使用整块布。裁片要经过仔细地排版,尽可能地让布边充当缝份,使三角布和衣身裁片沿布边裁剪,以便使用布边拼接法使布边与布边缝合在一起。

另一种方法,明包缝,通常是用来缝合以斜边作接缝的缝份的。这种方法共分两步。第一步,把两条缝份正面对正面地对在一起,用平针法沿接缝线缝合。第二步,把其中一条缝份修剪得只剩原来宽度的一半,再把宽的缝份折过来包住窄的缝份,使用针脚细密的锁缝针法固定,毛边就被包在了里头,以防脱线。

图3 布边拼接与明包缝示意图

三 角 布 与 插 片

Gores & Gussets

三角布(gore),是用来增加服装衣身宽度的三角形裁片。在与衣身缝合时,布边与布边缝合可以采用布边拼接法,遇到斜边要采用明包缝法。其实三角布不算是真正45°方向的斜裁,所以当三角布与衣身缝合在一起时,斜边会使侧缝轻微下坠。尽管如此,人们一般也不会把三角布的底边裁成弧线,可能是因为相对于追求美观,追求结构上的节省面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更为重要。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说在衬裙外面穿上紧身胸衣之后,会把腋下的布料提上来一点,底边下坠的现象就会有所减轻。

由于侧缝经常被裁成斜边,所以这里需要用到明包缝。用一块边长为3~4英寸(约7.6~10厘米)宽的正方形插片(gusset)缝在腋下,连接起衣身和袖片。矩形的插片可以分散腋下受力点,使穿着更舒适,衣服也更加耐穿(如图4所示)。同一时期的男衬衣也会使用腋下插片,男衬衣肩缝中甚至也会缝入三角形插片,与前后肩线及衣领相连。从现存的一些该时期的衣服保存状况来看,缝有插片的区域几乎完好无损。

插片沿对角线折叠后与衣身、袖片缝合,斜向使用插片为袖孔提供更多伸展性。但插片本身采用的并不是斜裁,而是直裁,裁成直边比裁成曲边能承受更大的拉力。与现代服装的曲线形袖窿相比,矩形的腋下插片有助于形成一种稳固的状态。插片的四条边用明包缝与衣身及袖片缝合,缝份向外折,如果缝份向里折叠,不仅会减少插片的弹性,接缝角也会增厚。

图4 作者所复制的衬裙的腋下插片(译者注:这个插片采用了斜裁,与作者所给的排版图不符)

腋下插片所在的位置,是整件衬裙衣身上最窄的地方,插片所在的位置越低,衬裙就越宽松。把插片装得低一点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袖肥足够宽,插片的位置就低一些。另一种是可以把插片裁得面积更大一点,这样的话,插片的对角线将会更长,使衬裙更加宽松。

衣 袖 与 领 线

Sleeve & Neckline

袖口可以做成以下几种形式。比如用面料的布边裁成布条,经对折后做成袖克夫接在袖口处,这是不准备调节袖口尺寸的做法。也可以在距离袖口向上2英寸(约5厘米)处,缝上一个3/8英寸(约0.95厘米)宽的棉布或亚麻布质地的供抽带穿过的隧道,隧道要比袖口尺寸短一点,里面穿入一根细长的带子(如图5所示)。抽紧带子时,袖口就会出现细腻的褶边。最漂亮的袖口,应该是用细布做成褶边,然后缝在窄窄的袖克夫外面。

图5 作者正在往袖口上缝一条隧道

往衣身上缝袖子是需要技巧的,这是因为袖片上端既要抽褶,又要与裁成斜丝的袖窿缝合。褶量较少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明包缝:先把袖片上端缩缝,然后把缝份剪窄,用衣身缝份包住袖片缝份,均匀分配褶量,这种缝法会使衣服正面留下针脚。如果袖片上端褶量很大,可以沿面料布边裁一根1英寸(约2.5厘米)宽的布条并对折,用锁缝法与缩缝后的袖片缝份缝合(如图6、图7所示)。衣身袖窿部分的缝份先做卷边,然后用布边拼接法与布条的折边缝在一起。

图6 袖片上端抽褶,然后均匀地缝在一根布条上

图7 缝合衣袖与衣身示意图

几个世纪以来,衬裙的领线变化不大。一般都是在领口系根带子,用来调节领口尺寸。18世纪流行的领口样式,是在领口外缝一圈褶边,而且褶边要缝在衬裙的领口上,而不是外裙的领口上(这大概是因为缝在衬裙上,可以随衬裙一同经常换洗)。如果是系带式的领口,就可以把领线的缝份与隧道缝在一起。非系带式的领口,可以留出1/8英寸(约0.3厘米)宽的缝份做卷边处理。领口的褶边,可以用面料的布边裁上一根布条,布边作褶边的外围线,毛边的那一边与领线的缝份缝合。

尽管这种衬裙在19世纪逐渐退出时装的舞台,但重视服装使用寿命和减少面料浪费的裁剪与缝纫方式至今仍有其深远意义。

原文名为“A Linen Shift: Plain Sewing Make the Most of Your Fabric”

原作者Kathleen B. Smith

刊载于1987年的Threads Magazine

译者丨jillhear

翻译时略有删减

本文系授权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联系原出处获取授权

商务合作QQ:2851257758

点击浏览“裁剪资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