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接你们”,92岁志愿军老兵连续10年迎战友回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抗美援朝的老兵回家 “我来接你们”,92岁志愿军老兵连续10年迎战友回家

“我来接你们”,92岁志愿军老兵连续10年迎战友回家

#“我来接你们”,92岁志愿军老兵连续10年迎战友回家|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山河已无恙,英雄归故里。11月23日,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返回祖国,各界人士前往陵园,祭奠英烈。

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据不完全统计,现已确认的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

出征同为少年郎,如今忠骨还故乡。24日上午,回到了祖国怀抱的25位英烈,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长眠在战友们的身边。

92岁志愿军老兵连续十年迎战友回家

11月23日,初冬的沈阳云幕低垂,阴云下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庄严肃穆。一天后,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将在这里安葬。

上午9时许,陵园外已经聚集了不少前来迎接的市民。人群中,一位穿着军装、胸前戴满军功章的老人引人瞩目,他是92岁的志愿军老兵李维波,这是他第十次来迎接老战友回家。

李维波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高射炮兵,1949年9月于东北军政大学入伍。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立小功三次,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荣立三等功。

虽然已经时隔多年,但那段经历仍深深刻在李维波的心底。“指令要求我们白天30秒、夜间1分钟要打出炮去。冬天的衣服厚,脱了再穿,起码需要一分钟,我们都不敢脱衣服睡觉,身上都生了虱子。”李维波回忆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生活,他说自己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也从未吃过一顿温热的饭。

李维波说,他回到祖国70多年,战友们长眠在异国70多年。他一直告诉自己,只有好好活下去,替战友们看看祖国,才是对英灵最大的告慰。“老战友们,70多年了,今天我来接你们回家。”

上午9时20分许,沈阳的天空飘起了小雪花,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李维波在“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留言墙上写道:“老战友,我非常想念你们啊!”

一同前来迎接老战友的,还有95岁高龄的志愿军老战士程茂友、87岁高龄的志愿军老战士南启祥等人。

“每年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我都要来迎接他们。烈士墙上有我们部队1000多名战士的名字,很多人我都很熟悉,有的小战士牺牲时才17岁。每年春天我都会到烈士陵园看看他们,每一位牺牲的战友都是英雄。”程茂友感慨道。

“中国好儿女,迎接战友回家。”风雪中,南启祥在旁人的搀扶下,将这幅手写字贴在了纪念墙上,他向众人说道:“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没有志愿军的牺牲就没有胜利,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先烈。”

据了解,第十批共迎回25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从2014年至2022年,已经有913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回到祖国。

志愿军后代盼伯父“早日回家”

上午10时许,雪越下越大,留言墙上的话语也越来越多。“致敬英雄,迎接英雄回家”“待我回家、代我回家、带我回家”“山河同念,英雄归家”……

73岁的老人赵玉林握着笔,颤颤巍巍地在墙上写道:“当年跨江五尺汉,如今归国遗骨骸,桑梓之地迎忠烈,泪水涟涟流满脸。”赵玉林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的伯父赵俊是第一批进入朝鲜的志愿军,于1950年牺牲在朝鲜战场,年仅22岁,陵园内的烈士英名墙上刻有伯父的名字。

对于伯父赵俊,赵玉林没有记忆。他只记得家里人曾提起过,父亲兄弟三人出生于贫苦家庭,大伯赵俊早早参军,牺牲时年纪尚轻,未留下子嗣,“我相当于是大伯的儿子,是他最亲近的人。”

赵玉林随手拎着一个蓝色袋子,里面装着《革命军人证明书》和当年大伯写来的家书复印件。他告诉记者,他将原件捐给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留下了复印件以作纪念,“希望伯父也能像他的战友们一样,早日能回到祖国,回到我们的身边。”

陵园大门口,志愿军老兵后代白丽华穿着一身蓝色军装,正举着印有父亲头像和功勋章的塑封照片向大家展示。照片里,他父亲穿着军装,神情坚定,下方是7枚功勋章和2枚徽章。

白丽华介绍,她的父亲白振芳曾是一名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6年前,父亲去世后,她每年都会带着父亲的照片来到烈士陵园门口,替父亲接他曾经的战友们回家。

退伍军人王立祥也早早守候在烈士陵园门口,找到伯父王成山,是他们一家未了的心愿。王立祥介绍,他们一家原来住在丹东市,1947年伯父王成山参军,后随部队赴朝鲜作战,从朝鲜临津江寄过一封家书后,杳无音讯。

王立祥说,他的父亲在世时,十分挂念这个远赴他乡的兄弟,提起时常常涕泗纵横。这些年,一家人为了找到伯父王成山,几乎跑遍了当地各个军部和民政局,但都没有查找到相关信息。

如今,王立祥也担负起了寻找伯父的任务。他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人心里始终牵挂着这个亲人,他会一直找下去,如果他找不到,也会让自己的儿子继续寻找,“无论伯父是生是死,我们都希望能打听到他的下落,早日带他回家。”

市民冒雪夹道迎接

23日上午11时30分许,搭载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空军运-20运输机,从韩国抵达辽宁沈阳桃仙国际机场。

出征70多年后,25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及335件相关遗物终于再一次回到了祖国。中午12时10分许,空军运-20飞机缓缓通过代表着最高礼遇的“水门”,随后,礼兵手捧烈士棺椁缓缓走下专机。

25位英烈在机场经过庄重的迎回仪式后,搭乘专车,在45辆警用摩托的护送下,由机场驶向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沿途,不少市民已经举着小红旗在等候,有青年人,有老人,有退伍军人,有志愿者。

尚海龙也是在人群中等候的一员,他今年30岁,已经是第8次迎接志愿军烈士回国了。为此,他特意和同事商量换了班,23日一大早赶来陵园等候。

“我爷爷当过兵,我平时很关注烈士以及烈士后代寻亲的事,所以只要有空,烈士回国我都会来看看。”尚海龙回忆,2015年春天,他第一次迎接志愿军烈士回国时,在陵园外结识了不少烈士家属、寻亲志愿者,了解了很多关于志愿军的故事。

在烈士陵园门口,尚海龙几乎能立刻认出在场的每一位老兵和烈士家属。“我见过他们很多次,这是2015年拍的照片,这是2020年拍的照片。”尚海龙一边翻手机相册,一边介绍。此前,他和朋友们为了迎接烈士回家,还专门制作了红色横幅。

同样赶来的,还有寻亲志愿者杨宁。他原本是辽宁省台安县博物馆的一名馆员,2007年做一次文物普查工作时,偶然听说很多烈士的陵墓鲜有人来祭扫,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烈士牺牲后长眠他乡却没有亲人知晓。”之后,杨宁产生了帮烈士找亲人的想法。

十几年来,杨宁一直在外奔波,通化、锦州、葫芦岛,哪里有线索,他就去到哪里。得知本次第十批志愿军烈士将顺利回国,还将在沈阳举办迎接和安葬仪式,杨宁早晨5时便出门坐车赶来沈阳。

杨宁还随身携带着一本厚厚的名册,上面是他统计的还没有找到家属的志愿军烈士姓名。因为经常被翻阅查找,部分名单纸张有些泛黄发皱。

“名册上大概有1000多名烈士,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都还没有找到家属。”杨宁说,这一次他赶来现场,也是期待能够在现场遇到寻亲的烈士家属。

中午12时30分许,随着迎回烈士的专车驶出机场,不少市民一边等候,一边通过直播确认车队位置。“下高速了。”“过桥了。”“到北陵大街附近,还有2公里,马上就要来了!”

大约1小时后,护送烈士遗骸的车队缓缓驶过陵园路口,“国富民强,山河无恙!”“迎接烈士们回家!”人群中传出一声声呼喊。

25位志愿军英烈重归故土

24日上午,沈阳天空放晴,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

风雪过后,陵园庄严肃穆,志愿军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环形的烈士英名墙下摆满了黄白相间的菊花。上午10时,军乐队奏响婉转的《思念曲》,在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战士持枪护卫下,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棺椁缓缓步入现场,全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退役军人事务部党组书记、部长裴金佳致祭文后,全体人员向志愿军烈士三鞠躬,27名礼兵鸣枪12响,向英烈致以崇高敬意。

随着《思念曲》再次低回奏响,礼兵们抬起志愿军烈士棺椁,环绕广场半周,缓缓走向安葬地宫。全场人员凝视着烈士棺椁,向烈士献花致敬,并瞻仰烈士英名墙。随后,烈士陵园向市民开放,市民们手持鲜花进行悼念。

沈阳市民张先生(化姓)来到烈士纪念碑前,献上鲜花,并在碑前深深鞠躬致敬。他向记者介绍,他朋友是志愿军烈士的后代,但由于工作原因无法赶到现场悼念,因此委托他前来献上鲜花,以表达心意。

烈士英名墙附近,沈阳市民杜女士来到印有“杜书堂”名字的墙下,将手里的一朵菊花轻轻放下,深深鞠了一躬。

杜女士介绍,她的二爷爷名叫杜述棠,当年牺牲在了抗美援朝战场上,家里只收到了一纸牺牲证明书。后来,他们在烈士英名墙上发现了一位名叫“杜书堂”的烈士,名字与二爷爷同音不同字。此后,他们每逢清明、祭奠日都会前来献花祭扫,“不管他是不是我二爷爷,我们都把这位烈士当作我们的长辈,作为后人,我们不该忘记他们。”

抗美援朝老战士李维波也来到现场,他表示自己的心情非常激动,国家以如此隆重的形式将战友们的遗骸运回国,他和其他老战士都很欣慰,“现在我的战友们终于回家了,他们看到祖国发展壮大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也能安息了。”

来源 | 极目新闻责编 | 陈睿智

编辑:陈睿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