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许家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抗美援朝战争伤亡情况 004.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许家朋

004.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许家朋

2023-04-20 00: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04.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许家朋

朝鲜战场上的安徽籍战士:许家朋,在朝鲜最后一战中,用生命进攻

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爆发的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高举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旗帜,同朝鲜人民一道,经历了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打击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伟大胜利。

在这场双方武器装备水平、经济水平对比都完全悬殊的残酷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以其英勇不屈的顽强斗志和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打出了我军历史上甚至是世界军史上最多的英雄群体、最悲壮的英雄事迹和最最可敬可爱的英雄个人。

今天,我们来说说这些感人故事中的其中一位—安徽籍战士许家朋的故事。

1、“我一定会勇敢杀敌,打胜仗,立大功!”

1931年9月,许家朋出生在安徽省绩溪县磡头乡磡头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因为贫穷,许家朋自然没有念书的机会,在今天许多孩子还守在蜜罐里什么也不懂,就会撒娇的年龄时,6岁的许家朋就不得不去地主家放牛,不知道那时候放牛会有什么报酬,大约钱应该是没有,可能就是为了讨一碗饭吃,以便给家里减少一份口粮而已。

即便是这样,他的父亲还是没有办法,就将全家搬到了绩溪县金沙镇兵坑村,在这里的西直坞开荒种地,希望在这里稍微有一些好的改变。

兵坑村一带是新四军皖南支队的敌后抗日游击区。

童年的许家朋在这里一边放牛,一个睁着好奇的眼睛看着这些穿着和自己一样破烂衣服的队伍,看着他们在敌后游击区不断和那些欺压百姓、残害百姓的日军作战,看着他们为保护群众,不惜牺牲自己的举动,看着他们省吃俭用甚至挨饿也要救济穷人的事情,他感觉到了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和蔼可亲,特别是他们已经成为乡亲们所敬仰的英雄,在这个时候,他的心里可能已经在暗暗的发誓了,长大了,也要成为这样的一群人。

所以,许家朋和乡亲们一样,和新四军的战士们打成一片,还经常主动给游击队提供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一次,皖南支队的同志们要去端掉驻扎在宁国县金沙堡的伪军,看着伶俐的许家朋期待的目光,支队长就让他配合游击队员李二虎侦察敌情,以掩护他完成任务。

许家朋自然当仁不让,马上和李二虎化装成一个卖柴人去金沙堡赶集,几乎没有任何惊险,他们俩就摸清了伪军据点的地形、街道、设施工事、装备、兵力等情况,随后的战斗中,掌握了一切情况的游击队战士们全歼金沙堡的伪军。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家朋渐渐地长大了,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绩溪县,18岁的许家朋亲历了新中国的诞生,充满了翻身做主人的喜悦,积极参加了基干民兵的队伍,和解放军一起加入到土地改革、清匪反霸的斗争中。

在一次他们村里的反革命分子程华生畏罪潜逃的时候,许家朋主动请命,追捕逃犯,他带着另外4名民兵战士,冒着大风雪,顶着夜色翻山越岭,一口气追了20多里路,终于在宁国县的蜀洪村将程华生抓捕归案。

1951年5月,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半岛激烈地进行着,为了支援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全国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军运动,已经有了民兵经验的许家朋,没有一点犹豫,立即赶到绩溪县城报名,成为了一名光荣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并被分配到皖南警卫部队。

当他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向父母辞行的时候,他的母亲对他说:“到了部队,一定要好好干,不要挂念家里。”

父亲也一再叮嘱他:“咱们穷人家,没有解放军和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一家,你一定要记住,打仗的时候不要装孬怕死,要多杀敌人!”许家朋自豪地挺着胸部回答:“我现在是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了,我一定会勇敢杀敌,打胜仗,立大功!”

2、拖不垮、累不倒的钢铁战士。

1952年7月,许家朋所在的连队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67师200团9连。9月,第23军在军长钟国楚、政治部主任卢胜的率领下,奉命进入朝鲜战场。

那时候,志愿军战士们进入朝鲜,都需要步行,负重在40公斤以上,经过几千公里长途跋涉,而且还都是在夜里马不停蹄地行军。

这对于年龄不大、身材瘦小的许家朋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一路上,许家朋的班长都在注意着他,特别担心他承受不了,就想让另外两位战士给他分担一些重量。许家朋却对班长笑着说:“没事,别看我个子小,力气可不小,大家负重都差不多,别人行,我更行,保证不会掉队。”

行军几天,许家朋的脚磨出了血泡,又肿又疼,连鞋子都穿不上了,但是,就这样,每次一到宿营地,他连喘口气的时间都不耽误,放下行装就忙着挖坑搭帐篷,似乎比谁干得都欢,搞得战友们都竖起大拇指,说这小不点不错,有点钢铁的味道,拖不垮、累不倒。

此时,刚刚进入朝鲜的23军并没有完全加入到战场上,由于朝鲜战争处于相持阶段的后期,停战谈判不断遭到美国的破坏。

美国新当选总统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急于结束朝鲜战争,一直试图策划在志愿军和人民军侧后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一鼓而胜。志愿军和人民军各部为了应对敌人的战略意图,在东西海岸加强兵力,调整部署,构筑永久性工事,囤积大量粮食和物资,进行大规模的反登陆作战准备。

23军的任务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建设,以便尽快地熟悉战场。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爆发,此后,在战场上涌现出一位特级战斗英雄,他就是用胸膛堵枪口的黄继光,黄继光不怕牺牲的精神鼓舞着前线所有的志愿军战士,全军掀起了学习黄继光精神的热潮。

在黄继光精神的感染下,许家朋所在部队的大练兵活动热火朝天。

许家朋为了尽快练好本领,上战场杀敌,每次在白天训练完了以后,总是感觉到自己的技术还不够,特别是手榴弹投得不远也不准,于是,他经常晚上一个人偷偷地跑到训练场上继续练习。

当时的朝鲜已经到了寒冷的冬季,夜里的气温更是低到不可忍受的地步,然而他依然不畏严寒,不分昼夜地投掷。他的勤学苦练很快就让他的技战水平突飞猛进,投掷的手榴弹不仅命中率高,而且投掷的距离也远,扎实的军事技术让他的各项成绩都跃居前列,并因此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不久,许家朋就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3、石岘洞北山反击战始末。

1952年11月,第23军正式开赴朝鲜战场中线作战,并替下了前线第38军的作战部队,进入朝鲜江原道铁原郡地区,和同样在这一地区的美军第7师部队对峙。

第23军进入战场后,就开始寻找合适的战机,经过仔细的观察,23军的目光看上了石岘洞北山高地驻守的石岘洞北山高地上的敌人。

石岘洞北山高地,美军称之为猪排山高地,标高300米,位于朔宁以东的三八线附近,是中线的平川、永康交界处,直通朝鲜江原道铁原郡,是朝韩在铁原郡分界线的骑线点之一,高地总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能放上的兵力最多只能一个连。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考验的美军王牌“精锐”部队第7步兵师就驻守在这个要害阵地上。

不过,由于这个高地的地形环境易攻难守,所以,之前和美军第7师对峙在这里的第38军、第39军都将这个高地当成了进攻的最佳地点。

那时候,抗美援朝战争进入阵地战阶段以后,为化解敌人主动进攻的意图,志愿军总司采取了新的作战策略,主张以零敲牛皮糖的方式,达到牵制敌人,并渐次消灭美军有生力量的目的,志愿军战士们把这个战术叫着“放血”,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最终就有可能将敌人的十个指头都给扳断。

所以,志愿军故意不去占领这个高地,反而任由美军驻守在这里,然后,冷不丁就发起一次袭击,打上去以后,也不占领,就主动撤退下去,敌人又再次占领。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第39军、第23军先后8次对石岘洞北山的驻守美军发起过反击战,前7次都是占领了高地之后就立即撤离,到了第8次的时候,23军最终占领了这个高地,并且一直持续到了停战之后,敌人也没有攻打下来,所以,今天的石岘洞北山是属于北朝鲜的领土。

1952年6月,志愿军第39军117师349团在12天内,3次进攻石岘洞北山,第一次,夜间突然发动袭击,仅用58分钟就全歼守敌一个连,然后主动撤出;第二次,敌人在志愿军撤离后,刚刚重新占领阵地,志愿军就进行了一次炮火覆盖,然后实施穿插合围,与敌激战2小时,最终在歼敌百余名后,胜利撤退;第三次,也是突然对高地上的敌人发起炮火猛烈突袭,然后在正面佯攻,侧面主攻的策略下,激战1小时,全歼守敌一个连。

1952年9月18日,志愿军第38军113师337团和第39军换防后,立即组织一个连的兵力对石岘洞北山发起进攻,这次的战斗被称为教科书式的拔点作战,连消灭守军带打美军的反扑,毙伤俘敌290人。

1953年3月6日22点左右,已经接替第38军的进入铁原郡地区的第23军67师,在发现敌人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命令201团5连突然发起进攻,仅仅10分钟,5连歼灭敌人1个排又1个班,共53人,生俘美军2人李承晚军1人,随后撤出了战斗。

3月23日20点,67师201团5连和2连,在我军炮火对石砚洞北山主峰西南高地一通火力覆盖过后,勇猛突击,仅仅1小时,就毙伤敌人100余名,俘虏美军2人、李承晚的伪军5人,在战略目的达到以后,两个连相继撤出战斗。

4月16日22点,201团5连,再次在炮兵、坦克的支援下,对石砚洞北山之敌,发起第三次反击,这一次的战斗,志愿军战士在不到9分钟的时间里,就攻占高地主峰,随后与反扑过来的敌人进行了生死搏斗,5连连长朱金余不幸牺牲,5连l排在打退敌人5次反扑后,全排牺牲。

经过两天三夜的血战,最终敌人伤亡1000余人,4月18日,鉴于大量歼敌的目的已经达到,志愿军战士再次主动撤出了战斗。

这就是石岘洞北山反击战的始末,之所以说了这么多,正是为了将这场反击战的前因后果告诉大家,再现石岘洞北山反击战历史的同时,让后人更清晰的理解我们的英雄,他们会自豪地说,这就是我们最可爱的战士,这就是我们中华最优秀的儿女......

4、许家朋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英雄。

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为了打破南朝鲜李承晚破坏谈判、独自作战的梦想,决定发起夏季战役第3次反击战,以第二十兵团 68、67、60、54、21军及第九兵团24军在火炮1000余门的支援下,分3个作战团体,向朝鲜金城以南地区南朝鲜军第6、第8、第3、第5、第11师及首都师、第9师、联合国军美军第3师各1部发起进攻。

为了有力地配合东线正面战场,志愿军第23军军长钟国楚、政委卢胜决心发起第8次反击战,以67师200团4个连、199团6个连、201团3个连,共13个步兵连全部,在炮兵、坦克支援下,对石岘洞北山的美7师进行大规模反击,并达到永久占领并巩固这个阵地的目的。

第67师200团6连担任正面攻击,其余部队阻止敌人反扑。

许家朋从9连调到了6连,并被选中成为6连突击排战士,在石岘洞北山反击战任务下达连队后,他第一个向团支部递交了决心书,他在决心书上慷慨地写到:“我坚决接受这次战斗的考验,弹药打光了,用石头砸用牙齿咬敌人,不消灭敌人,不完成任务不下山,在一旦需要我的情况下,就像黄继光同志那样,为了朝鲜人民和祖国人民而牺牲自己。”

参加石岘洞北山战斗的部队战士们,出征前向祖国和毛主席宣誓

这时候的敌人,经过志愿军的多次反击作战,加上可能已经意识到的我军战略目的,对石岘洞北山高地加强了防守,美军第7步兵师防守敌人由原来的1个加强连,增至2个步兵连以及1个火器连,同时,在主峰附近增筑了大量明暗碉堡发射点、掩盖交通壕,半山腰还设置了6道铁丝网障碍物,此时的石岘洞北山高地防御阵地可谓是固若金汤。

为了出敌不意地发起战斗,并保证后续梯队适时投入战斗,67师创造性地在石岘洞北山的山腰部,距敌障碍物仅120米处,构筑了一条可容纳1个加强连的屯兵坑道,里面屯积了大量弹药、粮食、饮水、急救包,战士们把它称为“特别坑道”。

1953年7月6日晚上,天空中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不停倾泻着,整个阵地上一片漆黑,6连连长赵昌荣带领180多人的加强连,加上营长张连振、教导员秦俊凡率领的营指挥所进入“特别坑道”,等待消灭敌人时刻的到来。

许家朋所在的6连突击排,担负着以最快速度插到主峰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的艰巨任务。

21时30分,志愿军战士们在96门火炮、16辆坦克的支援下,向美军第7师第17团2个步兵连与1个炮兵连防守的石岘洞北主峰、次峰发起了进攻。

一阵猛烈的炮火轰击之后,隐蔽在“特别坑道”里的突击排队员在连长赵昌荣的带领下,一齐跃出坑道,利用炮火的掩护,迅速向石岘洞北山主峰发起冲击,连续突破敌人3道铁丝网,飞也似的向主峰挺进。

就在此时,突击排队员们突然遭到敌人暗堡猛烈的机枪火力所阻,突击排采取密切协作、分组打碉堡的方法,连续爆破了敌军多个地堡,不断向纵深突破。

然而,在快要接近主峰的时候,突击排再次遭受到正上方一个敌人暗堡内的重机枪疯狂地扫射,“哒、哒、哒!”地响个不停的子弹压得突击队员们匍匐在雨地里无法抬头,进攻部队前进受阻,敌人的重机枪就像收割机一样,不断地收割志愿军战士的宝贵生命,6连的战士们在雨地里都滚成了泥人,又都变成了血人。

要想拿下主峰,必须要拔掉敌人的暗堡。

志愿军战士们不断地带着炸药包冲向敌人的暗堡,但是,他们一个个的没有冲到半路,就被敌人的机枪打中牺牲,许家朋眼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心里像火一样的烧着。

他知道,如果再不迅速扑灭这个火力点,志愿军进攻部队将遭受更大的牺牲,此刻,多延长一秒时间,就多一分伤亡。

就在突击排战士孙伦求还没有跨出几步,就中弹牺牲在爆破的路上,许家朋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怒火,他没有等到突击排排长下令,大吼一声,从伏在距离暗堡20 米山坡下毫不犹豫闪了出去,随手拾起刚刚牺牲的爆破战士身边的炸药包,一路躲避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向敌人的暗堡冲去。

就在许家朋距离敌军暗堡越来越近,战友们还没有来得及欢呼的时候,突然,一发炮弹从敌人的对面打过来,在许家朋的身边爆炸。

巨大的爆炸力将许家朋炸得一头栽倒在地上,他的双腿被炸伤,鲜血直流,左脚也直接被打穿,身上7处负伤,剧烈的疼痛让他昏迷了过去。

“怎么办?”敌人的机枪依旧在不停地扫射。

这时,战友们看到许家朋忽然苏醒了过来,就见他似乎咬紧了牙关,忍着疼痛,拖着负伤的身体继续艰难地向前爬着,在敌人的暗堡前面,他放下炸药包,拉开导火索,然后翻身一滚,只等炸药包炸响,却不料,这时的炸药包可能已经被雨淋湿受潮,爆破竟然未能成功。

没有爆破成功的许家朋,再次爬了过来,他拖着已经失去知觉的双腿,不断地绕着暗堡爬行,似乎是在寻找暗堡的入口,但是却总也找不到。

这时候,战友们看见他又爬到了暗堡射击孔的对面,似乎没有丝毫的犹豫,猛然站立起来,挺身扑向了暗堡,用双手紧握住敌人重机枪脚架,用胸膛堵住正在喷射着火舌的机枪口,就听到机枪“嘟、嘟、嘟”响了几下,便成了“哑巴”。

许家朋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进攻的道路。

5、英雄难忘。

“为许家朋报仇!冲啊!”

随着战友们震天动地的怒吼声,志愿军6连迅速攻占石砚洞北山主峰,全歼守敌100多人,随后的五天五夜里,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64师英勇反击,歼灭敌人3500多人。

从此,英雄的第23军彻底占领石砚洞北山,敌人再也无力争夺了。

年仅22岁的许家朋牺牲后仅十几天,即1953年7月27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终于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至此全线停火,石砚洞反击战也因此被誉为朝鲜“中线”志愿军为“迫使敌人签字停战的最后一次战斗”。

1953年10月27日,许家朋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认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1954年2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同年,志愿军第23军67师党委根据许家朋生前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安徽省绩溪县人民政府经过批准同意,将许家朋的家乡“磡头乡”命名为“家朋乡”,并建立“许家朋烈士纪念碑”以示纪念,每年清明节,这里都会聚集了大批纪念他的人。

文章来源:天步维艰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