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抗疫英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抗击非典时期英雄事迹 致敬抗疫英雄

致敬抗疫英雄

2024-07-09 11: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北京科协 北京科协

毕生献给中医药现代化。

——张伯礼

内容引自:财经杂志《张伯礼谈中国抗疫三经验》

今年两会有个小片段在网上爆火,始终牵动着大家的心。

天津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说起在武汉的抗疫经历时,一度哽咽落泪。

被问到为何回忆起抗疫过程这样激动,张伯礼说:

“觉得很悲壮,因为当时武汉情况是很严重的,并且我们对冠状病毒的了解远远不像现在了解那么多。所以中央让我去,我这个岁数本身在这摆着,说明疫情很重才让我来负责,否则不会让我这个老头来”。

内容引自: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张伯礼哭了!为何回忆抗疫过程这样激动》

宁负自己 不负人民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

17年前,张伯礼在抗击非典前线作出这样的承诺。2003年非典肆虐。张伯礼挺身而出,迅速组建中医医疗队,担任中医治疗非典总指挥。他说:

“SARS(非典)是一场特殊的严峻考验。它考验我们的党性,也考验我们的能力。”

他以“宁愿牺牲,不负人民,勇于担当,不负历史”的无畏精神,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非典患者,在控制病情恶化、改善症状、激素减停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他还组织了非典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研究,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赞扬。

17年后,岁月虽然沧桑了白发,承诺却始终未变。2020年1月27日,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奔走了几十年的张伯礼院士,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率团来到武汉,来到新冠肺炎患者身边,立刻展开用中医药诊治患者的探索,推动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防治。

72岁的张伯礼不惧危险,深入医院、社区,马不停蹄地会诊病患、调查疫情、调制处方……让世界看到了历久弥新的传统中医药在抗击重大疫情面前的特色优势。

有人问:“您年事已高,是不是可以不必到前线来?”

他断然拒绝:“不!疫情不严重,国家不会点我的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必须来,而且还要战斗好!”

内容引自:求是网《“把胆留在武汉”的张伯礼,落泪了》

在没有针对性的药物和疫苗之时,他推动中医药尽早参与病人救治,展开研究;在众人因传染惶惶之时,他破谣立论,稳定民心。

随着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不断更新,中医药的参与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新冠肺炎患者经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出院。

他挺起了中医药人的脊梁。

在全部方舱医院的治疗中,中药使用率超过90%。那段时间,指导临床、进入隔离病区察看患者、亲自拟方、巡查医院等等,张伯礼不分昼夜高负荷工作。

内容引自:财经杂志《张伯礼谈中国抗疫三经验》

把胆留在武汉

更与武汉人民肝胆相照

2月15日凌晨,张伯礼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19日凌晨,张伯礼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

手术之前,张伯礼让医院不用征求家属意见,自己签字。手术很成功,但手术之后,张伯礼的双腿又出现血栓,必须卧床。医生说要至少休息两个星期。

张伯礼急了,他说自己尽量听话,多给点药,最后住院一个星期。

内容引自:澎湃新闻《张伯礼:中医抗疫》

在张伯礼手术后的第三天,他的儿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行院长张磊,带领天津市第十二批援汉医疗队来到了武汉。按照张伯礼的要求,张磊没有去探望父亲,而是直接去了江夏方舱医院驻地。

按照统一部署,3月17日张磊与援汉医疗队返回了天津,但张伯礼依然坚守武汉。

他说:“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加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

内容引自:新浪网《张伯礼哭了,这一幕让人动容!》

张伯礼在江夏中医院进行指导调研

疫情中发现真知

中医之路还有很长

在武汉深入一线探索,运用中医药诊治患者的过程中,张伯礼感触很深,对于如何加强中医药防治疫病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他直面问题:“第一,虽然中医有了定点医院,但数量及床位仍较少,缺乏系统全面的中医诊疗体系;第二,中医药诊疗方法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临床诊疗和研究力量的协同性需要优化,形成综合性力量;第三,对中医药的偏见或者说是信心不足还是存在,包括一些患者、医生及管理人员,中医药在非中医院的使用有待推进。”

他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一,我们不但要整理归纳中医药对新冠肺炎的临床疗效,更要做理论层面的思考。例如此次新冠肺炎以湿邪为主,潜伏期较长,病情发展相对温和,但又存在病情突然加重现象。这些都符合湿性黏腻、重浊、持久的特点;同时湿邪易转化,可以化火化毒,所以我们在中医理论方面,应该有所创新。

第二,在体制机制方面,国家和各地区发布了很多中医诊疗方案,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但也需要中医在第一时间介入防治工作,掌握临床数据,研究归纳疾病的症候规律,基于症候变化特点,优化中医诊疗方案就会更有临床指导性。

第三,应该设置更多的中医定点医院,以后一旦有新发的传染病疫情,中医应该尽早成建制介入。此次疫情,中医虽然与SARS时相比参与得更早,但还是晚了一些,以后有类似情况,中医一定要早介入,这也需要制度方面的保障。

内容引自:中国中医药网《张伯礼:抗疫中挺起中医人的脊梁 》

毕生的追求是

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张伯礼常说:“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

30多年来,他呕心沥血,锲而不舍,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

张伯礼在这三十余年中,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20余项。作为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专家组组长,参与组织、指导20余个省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2006年,张伯礼率先提出了“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战略,他主持的对30个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与产业化研究被列入天津市2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4年来,30个品种中年销售额过亿的品种已从2个增加到9个。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新型的产学研结合之路。

同时,张伯礼带领他的团队组建了国内首个组分中药技术工程中心,开展中药数字化分析及中药配伍组分研究,构建了10661个中药组分和235个化合物的中药组分数据库,使中药研发由单纯经验上升为优化设计,用现代科技方法揭示中药成分、作用机理,这项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成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针对传统中药生产中存在的剂型落后、工艺水平陈旧、质量控制水平低等问题,张伯礼潜心探索以提高疗效、便于服用为目的的中药现代化之路。

1999年,他申报的“方剂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获国家“973”项目资助。他发现了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优选了配伍比例,提出了名优中药小复方二次开发模式,突破了千百年来凭经验组方的局限,为现代中药研制提供了科学依据。2010年,复方丹参滴丸成为我国第一例完成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二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迈出了中药打入发达国家医药市场的关键一步。

张伯礼说:“中医药走向世界,不是一厢情愿的。中医药能走向世界,一定是世界有需求。”

内容引自:中国中医药网《张伯礼:抗疫中挺起中医人的脊梁 》

回顾他的简历,我们看到的是一长串头衔: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技术副总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会长......他在这一个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他说:“当今中医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我们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医药事业奋勇拼搏,鞠躬尽瘁!”

内容引自:中国中医药网

《张伯礼:抗疫中挺起中医人的脊梁 》

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

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这个信念使他以惊人的毅力

勇攀科研高峰

潜心教书育人,忘我救死扶伤

谱写出当代共产党员的华美篇章

参考资料:

1.中国中医药网《张伯礼:抗疫中挺起中医人的脊梁 》

2.财经杂志《张伯礼谈中国抗疫三经验》

3.新华网《张伯礼的抗疫故事》

4.新浪网《张伯礼哭了,这一幕让人动容!》

5.搜狐网《张伯礼浅谈中医发展 》

6.澎湃新闻《张伯礼:中医抗疫》

7.求是网《“把胆留在武汉”的张伯礼,落泪了》

原标题:《致敬抗疫英雄 | 中医泰斗张伯礼》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