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微’一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抖音思思本人长啥样 “五‘微’一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五‘微’一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023-12-22 18: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五‘微’一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 “微生态”系统构建方案

一、项目建设主题和思路

依托黑龙江省首批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和U+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研究团队,经过近八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以微平台、微课堂、微视频、微网文、微话语为主体,具备较强思想引领力、舆情引导力、广泛影响力、自我净化力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微生态”系统建设方案。

9.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微信、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移动客户端在信息传播速度、应用便捷性等方面已经超过传统网络媒体,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思想引领,无论在新媒体阵地建设、内容选择、形式设计、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生态学是把生物与其所处的环境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以系统的观点观察生命有机体与其周边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校园网络环境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其自身是由诸多要素按特定关系组成相应的结构,其内在的系统性与生态学系统观点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为了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题,研究团队将“生态系统”理论引入网络“微环境”的研究当中,从系统论的角度探索构建具有系统引领和自我净化功能的良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生态”系统。良性网络“微生态”系统的构建阐释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微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体系——多维度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机制。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指大学生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发展并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意识,是一个集意识水平、知识积淀和创造能力于一体,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吸收、融合、创新与完善的能力,作为大学生网络微教育的主体内容,是生态系统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本方案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基本框架、网络信息辨别能力提升、微媒体网络舆论价值引导三个维度探索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机制。

2.“微生态系统”的无机运行体系——四模块相互支撑的协同服务机制。

(1)以理论教学模块为依托,运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基于辅助课堂理论灌输外的“微课程”设计进行碎片化的教育引导,将简单枯燥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自我构建、发展能力。

(2)以实践养成模块为载体,运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平台搭建,从制度设计入手构建实践养成的秩序、从素质拓展入手促进德性修养的生成、从创新创业入手培养理想实践的能力。

(3)以质量评价模块为观测点,运用微评论的大数据分析手段,以热点问题讨论、时事焦点分析等的“微评论”进行有依托的质量评价,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预判,也是调整教育重点方向的参考。

(4)以效果展示模块为引导,运用典型事迹和榜样力量来修正大学生的认知与态度偏差。以典型案例、榜样导航等的“微故事”进行有倡导的效果展示,分别围绕理论教学、实践培养各次级模块建构起“微故事”库,突破原有核心价值宣传的既定模式,将注意力重心转移至新媒体领域,用大学生真正“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属于他们自己的昂扬青春。

3.“微生态系统”的良性调整体系——双螺旋互学互长的师生共生机制。

(1)通过梳理网络微教育中的微媒体运用情况,构建信息畅通的微平台网络,探索出有主次、有交错、覆盖广的信息来往渠道。在提高教育者的教育传播效率的同时,实现了接受者的即时效果反馈,从而使生活化教育“体贴入微”。

(2)通过掌握网络微教育中的微行为产生情况,构建多元化的微课程体系,探索出有特色、有受众、有效果的行为转化路径。在拓宽教育者的教育培育渠道的同时,丰富了接受者的认知结构体系,从而使碎片化教育“细致入微”。

(3)通过观测网络微教育中的微评论表现效果,了解动态的微语言变化情况,探索出贴近学生心理转变、符合学生发展趋势的交流方式。在促进教育者提升自身微权威的同时,提高接受者的是非辨别能力,从而保持“微生态”生态系统的自净化功能。

通过校园网络有机主体网络素养培育、网络无机客体协同服务机制与共生介质调和机制的构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可良性循环的网络“微生态系统”框架,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报告的方式进行阐述,破解实际工作难题,为高校、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的良性网络生态培育提供解决方案。

9.2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1.“微平台”建设。

(1)“和U+辅导员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①以大学生线上个性化发展指导为基础扩大平台影响力。

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指导本来就是辅导员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辅导员开展项目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前提,在“精细化”、“定制化”基本工作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在微信公号平台建立“学生服务”模块,接受学生线上咨询。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指导、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发展方案,并详细纪录学生咨询、制定指导方案,进行存档。定期编辑思想引领类、发展指导类、心理健康类等网络推文,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发展,同时扩大公众号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为提升思想引领小效果夯实受众基础。

②以贴近学生的创新教育内容为牵引增强平台粉丝“黏性”。

开设“辅导员说”“趣分享”“军工课堂”专栏。辅导员在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解读、分析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开展实时互动,培养学生辩证思考、独立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分享优秀学生榜样事迹,绘制学生成长路线图,引导学生理性规划人才发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以“哈军工精神”为依托,充分挖掘校园特色文化育人功能,以微课程、微视频、微网文等形式,传承优秀校园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创作大学生易于接受、乐于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质量的方式,牢牢吸引住大学生的注意力。

③建设成果。

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平台开通以来,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连续六年获得校级“优秀新媒体平台”称号,获得省级以上网络文化成果奖励11项。工作室已推出微课47期、网文76篇,公众平台总浏览量达到356700人次。工作室公众号推送的部分网络作品受到了多家校外媒体的关注,部分作品被新华网、人民网、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央广网、极光新闻等媒体转载。

9.3

(2)和U+工作室抖音号。

①以辅导员、学生融合型团队为基础提升平台管理水平。

作为一个在青年学生群体影响广泛的短视频平台,抖音作品存在内容广度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要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存力,首先要有一个政治理论素质、技术包装能力、媒介传播意识、团队协同水平较高的运营团队,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内容有效地嵌入抖音平台的传播链条。和U+辅导员工作室以辅导员、学生深度融合的思路建设抖音运营团队,最大限度发挥师生两个层面的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挖掘学生团队的创新意识,适应青年学生网络语言习惯、关注热点、表达方式与资讯需求,真正创作出入脑、入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微视频作品。

②以双视角比较审视的方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在深入研究抖音短视频制作技巧和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开发了“辅导员第一视角”“辅导员的一天Vlog”“榜样力量”三个主题系列短视频,通过辅导员和学生双视角来发现、挖掘学生的成长成才历程,形成良性的对比审视,让学生对辅导员的生活状态、思考方式、工作思路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③建设成果。

“和U+工作室”抖音号平台自2020年上线以来,已累计吸引1万余名师生及家长的关注,总浏览量近10万余次,发布短视频30余篇。工作室抖音号推送的部分网络作品受到了多家校外媒体的关注,部分作品被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极光新闻等媒体转载。

9.4

2.“微课堂”建设。

(1)“五分信仰课堂”系列微课

“五分信仰课堂”系列微课以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信念信仰为核心目标,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课程建设脉络,充分挖掘典型人物事迹材料、梳理革命精神,用简练但不简陋的形式设计、简短但不简略的内容阐述引发学生思考,加强渗透式教育。每期微课时长不超5分钟,符合当前青年学生短视频接受耐度,具有较强的传播优势。

已发布作品数量:38期。

作品形式:网络微课。

发布平台: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学校微信公众号。

获奖情况:2017年省高校网络文化成果二等奖项,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彩一课”大赛一等奖,2018年省高校网络文化成果二等奖,2018年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展示活动微课二等奖、三等奖,2020年省“新思想·我来说”主题竞赛三等奖。

数据指标:“五分信仰课堂”系列微课以大学生思想引领为主要目标,在校园内广泛传播,受到学生广泛好评,并被省内十余所高校转发,平均每期阅读量2000+,评论量超过100+。

9.5

(2)“军工宝藏”系列微课

“军工宝藏”系列微课以传承“哈军工”精神为核心目标,通过“哈军工”时期文物背后故事的挖掘,展现老一辈教育家、“哈军工”学员严谨治学、奉献国防的精神内涵,激励当代“哈军工”传人自觉践行“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价值追求。

作品数量:9期。

作品形式:网络微课。

发布平台: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获奖情况:2018年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展示活动网络文章一等奖1项、网络文章二等奖2项、微课三等奖1项。

数据指标:军工宝藏系列微课以学校发展历史、留存文物、典型榜样为载体,挖掘特色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增强学生发展动力,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国防科技建设,网络作品研究报告被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推广,平均每期阅读量2000+,评论量100+。

9.6

 3.“微视频”建设。

(1)毕业MV系列作品

作品数量:3期。

作品形式:网络微视频。

发布平台:学校官微、学校学工在线、学校易班平台。

获奖情况:2018年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二等奖。

数据指标:毕业MV系列作品围绕以“忠诚”为灵魂,以“工学”为境界,以“海防”为特色的大学文化,让毕业生重温自己大学所拥有的梦想,重拾满腔的豪情壮志,让自己的青春无悔,展示了上课的军号声、杏花长廊、军工操场、济海湾等,各视频累计点击量50000+,评论100+,营造了良好的毕业氛围。

9.7

(2)辅导员的一天Vlog

作品数量:7期。

作品形式:抖音短视频。

发布平台:工作室抖音号。

数据指标:“天塌了也好,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好,不管啥事通通找辅导员就对了”,辅导员每天到底在忙什么?“辅导员的一天”系列短视频以Vlog的形式记录辅导员一天的生活,让学生能够真实的了解辅导员这份工作,辅导员不光是学生大学四年接触最多的人,他们还在用爱和责任引领学生成长。系列作品累计浏览量10万+,评论量1000+。

9.8

(3)“破浪”微电影

作品数量:1期。

作品形式:微电影。

发布平台: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工作室抖音号。

获奖情况:黑龙江省第二届高校大学生“新思想,我来说”微电影大赛三等奖。  

数据指标:通过学生演讲的形式,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工程学子作为军工的传人,他们用自己的坚持不懈为祖国的海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该视频表达了对新一代军工传人的致敬,希望他们能保持初心,怀揣军工精神,继续乘风破浪。作品平均每期阅读量10000+,评论量100+。

4.“微网文”建设

(1)拒绝网贷,从我做起

作品数量:2期。

作品形式:网络漫画

发布平台: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获奖情况:入选2018年教育部、共青团联合举办的“全国网络安全微课”征集活动百强作品展、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展示活动优秀“微”作品类三等奖。  

数据指标:校园网络诈骗警示案例漫画以两个典型的网络诈骗真实案例改编而成,通过二次元漫画故事的形式呈现不法分子的网络诈骗情节与诈骗话术,切实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规避网络诈骗陷阱。作品累计阅读量10000+,评论量100+。

9.9

(2)辅导员指尖课堂

作品数量:14期。

作品形式:网文。

发布平台: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学校学工微信公众号。

数据指标:辅导员指尖课堂系列推送在思想引领、团队构建、内容研发、效果拓展等诸多方面,为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和借鉴的经验。作品累计阅读量10000+,评论量100+。

获奖情况:2019年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网络文章一等奖。  

9.10

5.“微话语”研究。

   (1)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社群发展引导

网络社群文化,是一种青年亚文化,即“社会阶层结构框架里不断出现的那些带有一定‘反常’色彩或挑战性的青年新兴社群或新潮生活方式”。在新兴亚文化“场景”中“游走”的青年,以其混杂多变的再现方式成为“网络亚文化”的簇拥,而社群话语体系是对其所属文化在价值认同及目标引导方面的回归与发展。

9.11

①网络社群亚文化的社会冲突研究。一是社会转型压力增大导致的外在性冲突,在社会高速转型过程中,以“困境”为主题的亚文化现象悄然兴起,体现了当代青年对既希望保持个性又希望得到认可的无奈;二是社会心理发展失衡导致的内生性冲突,网络亚文化产生的社会心理主要包括网络虚拟环境下媒介技术催生的“无畏心理”、群体性认同危机催生的“挫败心理”、躲避责任担当催生的 “释压心理”,这些心理特征本质上都是情绪的宣泄和对身份认同的渴求。

②网络社群的思政教育话语范式转型机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活化转向与主体间性转向对于掌握网络社群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坚持关联思维,由工具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变,准确掌握大学生最关注的现实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立足于生活世界,根植于实践,提升话语的生活叙事能力,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需求选择,在情感上与学生形成共鸣,实现由主客体二分的说教性话语到主体间性的对话性话语的转型,从而有效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对象的虚拟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主体间性话语交往。

③构建网络社群主流话语介入引导机制。针对网络平台中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行为倾向,适时精准投放内容,吸引群体互动。充分利用大学生网络趣缘行为的需求动因,实现学生服务学生、学生引导学生的网络文化自主管理格局。创新教育投放内容的时代性与实效性,充分运用二次元漫画、短视频、表情包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形式,提升网络社群主流话语的引导力与渗透力。

9.12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渗透与共振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思维逻辑中嵌入量化方式,实现大数据分析方法与经典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有机融合。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承载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之中,提高思想引领与语言结构的联系密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政治功能与实践模式,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创新,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互联网实现高度融合和深度内嵌的路径,形成与网络传播手段相适应的话语体系,潜移默化地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①树立总体、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从大数据中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洞见的能力,优化顶层设计,以总体性、包容性思维构筑合理的教育者话语权威。

②建立有效的话语共享空间。对海量、复杂数据的清洗、集成、转换等数据处理,掌握话语发展趋势、定位话语聚集场域,使师生双方在充满理性的话语场中展现主体间的自由言论,减少话语隔阂。

③构建开放、兼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库。建立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新与升级系统,并坚持兼容并蓄原则,与多元化的话语系统交流与融合。

④打造尊重差异、贴近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立足于生活世界,根植于实践,增强生活叙事能力,尊重差异和需求选择,在情感上与学生形成共鸣。

⑤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横、纵双向领域。秉持前瞻思维和学科交叉思维,纵向适应新需求、横向拓展新领域,适应不同学科、兴趣背景的话语接受习惯。

9.13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团队化推进。

2015年,成立全省第一个辅导员工作室、第一个网络思政研究工作室,在借鉴全国各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经验和基层学术组织建设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工作室建设路径探索为基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为核心、辅导员职业素质、能力提升为目标的“三位一体”新型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模式。2017年开始承担全省新入职辅导员培训工作,累计培训辅导员600余人,培育、孵化辅导员工作室4个,组建专项网络思政研究团队5个,成员规模由最初的9人发展到当前的46人。2020年,工作室入选黑龙江省首批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9.14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项目化推进。

充分挖掘成员专长和特质,以破解网路思想政治教育突出问题、前沿问题为导向,组建多个研究项目组,合力攻关难点、热点问题。例如:为探索高校网络生态系统的建设构建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学、系统科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成员为核心组建“校园良性网络微生态系统研究项目组”,开展系统地、深入地专项研究工作;为破壁青年网络亚文化社群圈层,以社会学、心理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成员为核心组建“青年网络亚文化社群研究项目组”,通过广泛的调研、访谈,梳理我国网络亚文化社群发展现状,研究青年亚文化社群发展导向路径;为了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引领能力建设,组建“网络微课建设项目组”,研究、学习微课拍摄技巧、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拍摄“五分信仰课堂”、“军工宝藏”等品牌微课程;为了适应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与应用,组建“网文与短视频项目组”,组织开展教师和学生层面的网文写作培训、网评技能培训、短视频制作技术培训,在抖音、哔哩哔哩、微博开设账号,成立“学生易班建设发展中心”、“学生视频制作团队”等,构建师生共建协同的网络产品生产团队,发布“正能量”网文与短视频,引导舆论方向、抵制不良网络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播。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化推进。

在团队化、项目化的团队建设思路引领下,团队与团队成员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研究成果“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培育机制研究”被全国高校辅导员研究会在全国推广;团队参与“超星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为全国高校教师提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学习、师德师风建设等培训课程的资源支持;近五年,研究项目组成功申报省部级课题9项,微课、网文获得省级以上网络文化成果奖11项;主编、参编“十三五”规划教材2部,主编学术专著6部,其中,学术专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入选“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文库”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省级以上论文奖8项。在团队成员个人发展方面,经过多年的团队写作与专项研究锻炼,团队成员个人职业素质与能力显著提升,三分一的成员晋升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人获得全国最美辅导员、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2人获得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6人获得省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获得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第一名,1人获得全国高校网络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3人入选省青年讲师团,团队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日益增强。

9.159.16

9.179.18

9.199.20

9.219.22

9.23

9.24

9.25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1.加强网络思政工作团队培育与网络人才培养。

依托于省级网络思政工作室和项目研究团队,进一步梳理、凝练、总结网络思政团队建设规律,加强跨校、跨省交流、合作,推动经验推广与应用;重点加强一线思政工作者的网络素养培训,培育校级、省级网络思政工作室,组建师生协同的网评员团队,夯实网络思治工作人力资源基础。

2.加强网络思政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工作。

 新媒体时代,新技术、新平台、新问题层出不穷,在继续深入推进“青年网络亚文化社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等已有课题研究工作的同时,围绕网络生态中出现的新热点难点问题,组建项目攻关团队,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为网络思政工作提供方案性参考。加强大数据技术在思政领域的应用研究,提升网络思政工作的预判能力,应对瞬息万变的网络问题。

3.培育更具感染力、传播力的校园网络作品。

当前的校园网络作品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感染力聚焦不足,网络作品在角度定位、内容痛点选取、形式包装策略方面往往与受众的接受频段发生错位,很难引起强烈的认同感;其次,传播力散射不足,校园网络作品始终处于有限传播状态,散射覆盖面较小,传播阻力主要来源于语言、格调、内容、形式等要素缺少与社会网络环境的兼容,无法得到社会力量的有效支撑。加强校园网络宣传阵地建设、网络作品感染力设计、提升校园网络作品的社会兼容度,打造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校园网络作品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