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波:关注百年变局下青年国际胜任力,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投资公司如何运营才能赚钱 江波:关注百年变局下青年国际胜任力,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江波:关注百年变局下青年国际胜任力,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2024-04-13 23: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什么是“全球能力(胜任力)”?在英文中,它被称作“global competence”,直接翻译应该是“全球能力”,但实际上,对比“ability”“capacity”“capability”等英文中均能表示“能力”的词语,“competence”具备更加卓越、更加综合的涵义,因此尽管不甚准确,但是我们采用“全球胜任力”这种翻译方式,来指代能够参与全球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一种综合能力。

“培养年轻一代‘全球能力(胜任力)’相关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主题讲座

  近日,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原副司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原秘书长江波老师应邀做客华东师范大学,为学校人才学院学生、国际高层次研修班同学带来“培养年轻一代‘全球能力(胜任力)’相关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主题讲座。活动在普陀校区文科大楼401会议室举行。华东师大副校长顾红亮、国际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彭利平等参与活动。讲座由校团委副书记张静主持。

什么是国际组织?“了解国际组织的发展与现状,就是了解国际社会的发展与现状”

  什么是国际组织?江波老师列举了专业性组织产生到发展的例子,一种组织的形成通常是基于共同的信仰、理念,依共同制定的规则办事。西方文艺复兴和全球地理新发现后,特别是工业革命发生后,国家间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任何单独国家都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有关国家共同研究。为此,他们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国际会议,由于需要处理日常事务而成立秘书处,逐步转化成为相应的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为了适应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交往的领域和地区不断扩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和交通工具的进步使国际交往逐步扩大到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在通讯、公共卫生和经济贸易等方面,出现了“国际行政联盟”的组织形式。

  当今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广义是指:2-3个以上国家(或其它国际法主体)的法人机构/组织(政府、人民、民间团体等),基于特定目的(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经济等目的),以一定协议形式(依据其缔结的条约或其他正式法律文件等)而建立的常设性机构。国际组织分为政府间组织(IGO)和非政府组织(NGO),也分为区域性和全球性国际组织。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有联合国、欧洲联盟、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世界贸易组织等;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有国际足球联合会、乐施会、创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等。20世纪初,世界有200余个国际组织,到50年代发展到1000余个,70年代末增至8200余个,1990年约为2.7万个,1998年为4.8万余个,21世纪初超过5.8万个。2020年,在世界300个国家和地区,有7.4万余个国际组织,其中4.2万余个活动活跃。每年新增约1200个国际组织。它们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地区性、国家集团性的。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科技的发展,国际组织快速扩张,不仅数量上数以万计,而且覆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环境、安全、贫穷、人口、妇女儿童等等众多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关的领域,成为影响世界局势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众所周知,联合国是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由政府代表发言。但实际上,在政府代表发言之前,联合国允许经社理事会同非政府组织做出适当的咨商安排。能够为联合国提供咨询、参与全球治理的非政府组织具有“咨商地位”(consultative status)。参与这些具有“咨商地位”的国际组织,作为其代表在联合国发表意见,同样是我们能够参与联合国事务的重要途径。

  另外,联合国国际职员分类具有标杆性,了解职员分类也是我们了解联合国不可或缺的部分。联合国职员由为G、P、D三个类型的职员和高级官员组成:G Staff指一般职员general service,G类从低至高分7级(grade下同);P Staff指业务官员Professional,P类从低至高分5级,P5享受外交待遇;Director指司级官员,分D1和D2两级;高级官员有助理秘书长(简称ASG)和副秘书长(简称USG)。

  中国作为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自1971年恢复合法席位以来,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度不断提升,在联合国组织的职员总数也不断增加。据统计,2019年联合国共有36574名职员,中国职员565人,排第21位,占职员总数的1.54%。在3158个地域分配岗位中,193个成员国中,29国人数偏高,34国人数不足,其中包括中国(幅度为238-322人,现仅有93人)。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的幅度均低于中国,但实有人数却高于中国。按地域分配原则,D级以上职务共有378个,其中中国有14人,排第8位。截至2020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共有职员8447人,我国理想幅度为46-63人,实有40人,排在第12位。与美、英、法、俄等常任理事国相比,我国P5以上职员仅高于俄罗斯。我国在联合国组织任职的现状仍是人员偏少、职位偏低、结构失衡,除去历史、政治等客观原因,制约因素还有我国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工作起步较晚且范围不广,对联合国机制研究不足、对其用人制度和聘用规则了解不够深入等。培养推送更多胜任于国际组织的优秀人才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

  世界大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相互影响,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因此,江波老师勉励各位同学,认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断提升自身全球胜任力,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那么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全球胜任力?

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原副司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原秘书长江波

  江波老师讲到,在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国际工作呈现出三种主要形态:在“政府间的国际组织(IGO)”里工作”,与本境外的各种组织(与“全球化”相关的5大力量)“打交道”,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工作,都需要我们具备全球胜任力。

  那么什么样的能力能被称之为全球胜任力、怎样培养全球胜任力,江波老师在讲座的第二部分为我们做出了解答。从宏观来看,联合国对于人才有“三、八、六”的要求:3项核心价值:诚信正直、专业精神、尊重多样性;8项核心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规划与组织、责任心、创新精神、用户导向、持续学习、技术意识;6项管理能力:领导力、战略视野、赋权增能、建立信任、绩效管理、决策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将全球胜任力界定为:“个体审视本地、全球和跨文化事务,理解并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并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公开、适当和有效的互动,且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即四个维度的素养)。

  中国政府文件中,还没有正式写入“全球胜任力(教育)”文字,相关用语有“国际理解教育”等。2010年,国家教育政策文件(《纲要》)提出:“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发布,将“国际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界定为: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更多体现的是态度、情感和价值观。2020年6月,在新冠肺炎疫情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我国外部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要着眼加快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和培养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

  前不久召开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坚持”里有一条“坚持胸怀天下”。江波老师指出,从中我们能够充分体会到,我们党和人民事业是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科学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反映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高度统一,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培养“全球胜任力”,江波老师提出,如果在国家内部参与对外工作,就需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进合作共赢开放体系建设,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以系统观念深化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坚持不懈推动完善全球治理,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世界。如果身处国际组织之中参与国际事务,就要:坚持胸怀天下,以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为人类共同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坚持命运与共,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坚持和谐共生,寻求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绿色之路。坚持开放合作,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坚持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无论以哪种方式参与全球治理,最终都要统一于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联合国成为各国共同维护普遍安全、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共同掌握世界命运的核心平台。

  最后,江波老师总结到,积极行动、知行合一就是一种胜任力。如果想要到国际组织任职,还需要很多努力,如综合评估自己的情况(包括与家人商讨),选读有关学位项目+参加一个与“全球胜任力”相关的培训,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调研国际组织,确定申请方向和目标(实习/工作),积累自己的经历、经验(与智库、媒体、企业、社会组织等打交道、走到前台、对外发声,应对争议、化解矛盾/危机),准备自己的简历和资料,调研可能会得到的帮助(经费、朋友),按规定进行申请等等。目前,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也在开展“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同学们可以多多关注。讲座主体内容结束之后,江波老师与现场同学进行了亲切的交流,为同学们解答了疑惑,让同学们对国际组织的了解更加清晰。

  讲座尾声,副校长顾红亮对江波老师的讲座表示感谢,并提到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取得了一些成绩、打出了一定的品牌。学校正在发动各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各种活动,采取各种举措,加强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最后,顾红亮向参与讲座的各位同学提出期待,希望同学们加强能力储备,抓住机遇,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华东师范大学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全球素养上有着优良育人传统和特色优势。在丽娃河畔涌现了一批翻译家和外交官群体。近年来,一批师大学子活跃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国际舞台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育一批勇于担当重任的、具有国际胜任力的未来人才,学校积极开展培育工作。近期,依托教育学部,推出了“育关天下:未来全球教育治理青年营(第一期)”,通过集中实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学习和交流能力、语言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图文、来源丨选调生办公室 校团委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国际教师教育中心 

编辑丨余苏宁 编审丨郭文君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