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为何要大谈理想主义?因为他最害怕发生三件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投机主义者最怕什么人 马云为何要大谈理想主义?因为他最害怕发生三件事

马云为何要大谈理想主义?因为他最害怕发生三件事

2023-12-12 03: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119期—程大爷论市:

  图片来源:东方IC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早已习惯了机会主义者的蝇营狗苟,习惯了英雄主义者的飞扬跋扈,也习惯了现实主义者的随波逐流……当下的困惑之处是,各式成功学在教唆人们如何快速地猎取名利,而泛滥的心灵鸡汤却不断营造现世安稳的幻象。

  相比某首富理直气壮的“自己辛苦赚来的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马云在阿里巴巴18周年年会上放言“阿里巴巴可以失去一切,但不能失去理想主义”就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不得不承认,我们有太长时间没有认真思考过理想主义的现实意义了。

  阿里乌托邦

  为什么理想主义对阿里巴巴如此重要,以至于马云宁可失去所有,也不愿意失去它呢?

  因为阿里巴巴正是理想主义下的蛋——它“无中生有”,从空想的乌托邦到现世的商业奇迹,这一路上,如果离开了理想主义,很难想象阿里巴巴会变成一个怎样的存在。

  理想主义这个词并不时尚,它是基于信仰的一种追求,它是以精神层面为核心,但并不排斥物质,它跟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有信仰的地方,理想主义才会形成。而那些有信仰、有追求的人,就是所谓的理想主义者。

  改造世界既是理想主义者的目标,也是它的首要意义。理想对应着现实,理想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对手。理想主义是高于现实并能调校现实的一种思想倾向,碰到适合的环境,它也可能转化为一场思想运动。理想主义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只有从空想的云端回到现实的土壤,理想的种子开花结果,才能证明它的价值。

  理想主义对企业和社会的认知及主张常常导致乌托邦主义。乌托邦主义是理想主义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试图将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价值和实践安放在某个“理想国”,然后不遗余力地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的落地。

  18年前,教师出身的马云说他要做出一家前所未有的电子商务公司去颠覆几千来的传统商业模式,你可以说他是理想主义者,也可以说他是乌托邦主义者。18年后,不管是由于理想主义的精神指引,还是命运女神的特别眷顾,当初的“理想国”已然开花结果为走向世界的“阿里巴巴”。

  绝对意义上的理想主义社会是人类梦想中最美好的社会状态,有点类同于西方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生活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仿如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世外桃源。

  乌托邦式的企业文化也是极致的美好,它承载着企业领袖的完美主义倾向,洋溢着企业员工对灿烂未来的天真烂漫。

  可见,18年来,阿里巴巴正是因为有一个“乌托邦”悬于天边,才有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如今,“革命”已然在小河边取得了成功,如果阿里巴巴没有一个新的“理想国”去替代原有的“乌托邦”,那么,阿里不可避免会走向平庸。

  图片来源:东方IC

  所以,马云要强调现在的阿里已经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而是一个新型经济体。希望再过19年,能够打造全世界第5大经济体——一个全新的“理想国”横空出世了。

  马云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和创业时比,阿里已是庞然大物,但要是跟未来相比,它还是个孩子。18岁的阿里,需要思考改变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大部分人是看见才相信,只有少部分人相信了才看见。

  18年前,马云的理想就是做一家让世界尊重的中国公司。而现在,阿里的未来必须要有“家国情怀”和“世界担当”,必须考虑自己的家、考虑每个人的家,考虑这个社会,考虑这个国家,考虑世界的担当,阿里才会赢得尊重。

  理想借助牛人改写了商业的历史。理想主义在鞭策社会趋于完善的同时也肩负着制造牛人的任务,这是理想主义的在商业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之一。

  当然,理想主义只有经受了现实的洗礼才会更加光彩夺目。理想主义推崇那些在遭遇艰难险阻的时刻敢于付出代价挺过来的人,也推崇那些永远不满足于已有成绩而奋斗不休的人。放眼望去,那些伟大公司的创业者,无一不是理想主义者,正是这样的情怀激励他们历经磨难但不改初衷,从失败走向成功,从优秀走向卓越。

  马云最害怕的三件事

  阿里最初的理想只是一种对成功的渴望,由于遥不可及,严格意义上说那不是“理想”,而是“梦想”。马云那句广为流传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就是这种梦幻的标签。

  梦想只有“万一”成真的概率,没实现是正常,实现了是意外。

  很少人做好了面对意外成功的梦想,迷茫,不知所措就难以避免。

  理想主义选择与塑造英雄的活动只存在于每一段伟大历史的开端。理想不断创造神话,而现实却不断消弭神话。商业社会更加看重的是理性而非理想,这是一个理性主义的时代,它奉行的是现实标准,在这样的时代,理想主义逐渐受到冷落而被边缘化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图片来源:东方IC

  相比创业阶段,马云更加害怕功成名就之后的阿里会失去理想主义。

  因为他懂得,理想主义既是创业时的止痛药,更是守成时的春药。因为今天的阿里已经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而是一个新型经济体。

  只要还活着,药就不能停。

  所以,马云最害怕18岁的阿里会发生这三件事:

  第一,只做大了规模,却忘记了责任。

  在商言商,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说,商人都该是机会主义者才正常嘛。投机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可以使用一切方法,突出的表现是不按规则办事,视规则为迂腐之论,其最高追求是实现自己的目标,以结果来衡量一切,而不重视过程,如果它有原则的话,那么它的最高原则就是“成王败寇”这一条。

  从规模来看,今天的阿里已经是全世界第21大经济体。马云希望再过19年能够将阿里打造成全世界第5大经济体。而这个第5大经济体,不是因为规模,而是责任,更是担当。马云希望为全世界解决1亿的就业机会,希望能够服务20亿的消费者,更希望能够为1000万家中小企业创造盈利的平台。

  按照马云画下的蓝图,这个经济体创造的价值就是能够让世界更加普惠、共享,让世界经济更加可持续发展,更加健康和快乐的成长。经济体和普通公司有差别,公司以考虑自己利益为主,而经济体是要担当社会的责任。它不是规模的差别、不是利润的差别,而是担当和责任的差别。

  第二,只看见了机遇,却忽视了挑战。

  18年前,马云看到的是机会;而18年后,他看到的是巨大的挑战。

  这个挑战超越了一个企业的“经营范围”,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去“自讨苦吃”,例如,他们更关心全球的环境问题、贫困问题、疾病问题、不公平问题。

  而阿里巴巴今天拥有了5万多名员工、2.5万名工程师和科学家,它拥有强大的技术能力,巨大的技术资源、客户以及一定的影响力。是时候思考一下,面对未来这个国家、这个世界存在的问题,阿里应该做一些什么。

  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中,能力与责任永远都要成正比。在理性主义者看来,理想主义者就是“吃饱了撑的”,主动把责任往肩上扛的马云宣称,他们拥有了别人没有的东西,这不仅仅是财富,更是责任。

  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对阿里来说绝非易事。不是所有的阿里人都做好了去承担更多责任的准备。

  承担更多的责任不仅是态度问题,也是一个能力问题。

  第三,只拥有了财富,却失去了信仰。

  让阿里巴巴坚持18年的是马云们的理想主义,或者说,正是因为坚持理想主义才使阿里巴巴走到了今天这样的高度。但是,马云最担心的是阿里的员工看到自己拥有这一切的时候,会志得意满,小富即安,忘却了理想主义,失去了去追逐“理想国”的激情。

  改造世界既是理想主义的目标,也是它的首要意义。

  如果人没有了理想,这个人会活得非常无趣。而由人组成的组织失去了理想,一个公司失去了理想,就只是一部赚钱的机器。

  这个世界上永远会有公司比阿里更赚钱,但是这个世界需要每一个人都非常明确知道自己有什么、要什么和想做什么。所以马云才会反复强调阿里巴巴可以失去一切,但是不能失去理想主义。

  为理想点赞

  一个企业家是不是真的成功,需要看两点:从物质上超越别人,从精神上超越自己。

  正如海明威在《真实的高贵》中写到的那样:风平浪静的大海,每个人都是领航员。 但是,只有阳光而无阴影,只有欢乐而无痛苦,那就不是人生。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从马云的创业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在精神层面的不断进化:从追求个人事业成功的梦想主义,到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主义,再到追求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福祉最大化的理想主义,从物质到精神,从利己到利他,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尽管围绕阿里商业模式的争议不断,尽管有人会认为马云的激情显得矫情,但是,我还是愿意为马云高举的理想主义点赞。

  现实主义者总是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中,我们对物体的理解与感知,与物体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实际存在是一致的。所以,现实主义关心现实和实际而排斥理想主义。

  愤青们肯定会质疑在我们这个时代谈理想主义的现实意义,会认为一个企业只有做到了阿里这样才能谈理想主义,一个人只有在物质上取得了成功才可以有精神上的追求。就像管仲所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样。

  活在当下的自我满足、精致的利己主义以及成功欲望的匮乏,凡此种种的生活态度已经深入人心。布尔乔亚的生活方式展示了我们身边的伊甸园,人们宁愿躺在安稳而慵懒的小资生活上睡大觉,也懒得去操心社会的完美与否,以及我们的人生还有哪些价值值得去追求。

  相信理想主义可以拯救萎靡的灵魂,马云站出来表态要为理想主义大厦增砖加瓦,说明他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他不满足于仅仅做商业世界的领袖,还要做我们身边的理想主义英雄,他呼唤的正是越来越多走向世界的中国富豪在道德上的回归。

  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也不乏理想主义的典范,在那些把助人为乐当成最大的快乐、把有道德的行为当成生活理想的小人物身上,我们同样看见了将德行贯穿于人伦物用的理想主义光芒,这让我们想起了遵德性、道问学、致良知以及人人皆可为舜尧的中国儒家传统。

  理想主义认可的英雄越来越没有高低上下之分,这种历史趋势迫切需要我们认真评价身边各种各样的理想主义。

  比如,有一个名叫樊建川的四川人,倾其所有去建抗战博物馆,他的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聚落”,超过1000万件藏品,为我们留住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忆。樊建川有一句话说得透彻,“中国十三亿人,十二点五亿都应该过自己平淡的正常生活,但应该有一部分人挺起脊梁,敲响警钟,去做牺牲,我就想做一个敲钟人。”

  真正的理想主义越多,我们的社会也就越完善,应当大张旗鼓地赞美那些旨在改变现实的或声名显赫或默默无闻的理想主义者,请给予他们同样热烈的掌声。

  只要今天不是世界末日,就总会有人看到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总会觉察改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只要还有这种可能性存在,理想主义就有其生命力。

  理想主义为我们平淡的生活不断注入正能量,以信奉者的自我超越证明理想的高贵。

  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偶尔会看见理想主义的另类表达方式——乌托邦主义舞动的魅影,不管它是不是人类情境所固有的信仰,也不管它曾经对古典和基督教传统文化产生过如何深刻的影响,王尔德的这句话都值得我们仔细回味:一张没有乌托邦的世界地图是丝毫不值得一顾的。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