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批判思想的重要性 论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论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2024-06-26 18: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每个人都要思考,每个人都要推理,每个人都要论证。每个人都需要和别人开展思想交流和心灵交汇。我们读书、发言、看电视、读报纸、和朋友往来、和家人生活,都离不开进行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属于逻辑学科。逻辑学产生于人类历史的轴心时期,即公元前6世纪左右,在古希腊、古印度和中国先秦,逻辑学开始萌芽。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被称为“逻辑学之父”。自亚里士多德以后一直到近代,逻辑学几乎没有什么进展。19世纪到20世纪的数理逻辑是逻辑学发展的革命性变革。但是数理逻辑的符号化、形式化,使逻辑学越来越难以解决实际思维中的具体问题。于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使逻辑学的发展和研究开始转向批判性思维。

对于一个演绎推理,经典逻辑认为它要么有效,要么无效,没有其他可能,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却不能那么简单地划分。例如,要论证“喝酒好不好”,我们会列出证据:“喝酒有害健康”、“喝酒导致不必要的支出”等等。我们很难说这样一个论证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很显然,这不是一个有效的演绎推理,单从经典逻辑的角度看它是否有效是不恰当的。但是我们不能怀疑这个论证的结论获得了前提在某种程度上的支持。批判性思维的专家卡恩(H.Kahane)在《逻辑和当代修辞学》一书中,详细地道出了批判性思维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正当我要讲授那些吸引人的、复杂的谓词逻辑的量词规则的时候,一个学生反感地问我,他花了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所学习的那些东西和约翰逊总统的对越南战争升级的决定究竟有什么关系。我说了这位总统先生政策的一些坏话,然后又说逻辑这门课不能解决这类问题。他又问,究竟哪门课程处理这一类问题。我不得不承认,到目前为止我还不知道这样的课程。他和大多数学生一样,要学一门与日常说理有关,与他们每天听到、谈到的种族歧视、污染、穷困、性犯罪、核战争、人口爆炸,以及人类在20世纪后半叶所面临的其他问题有关的课程。”[1]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始在北美出现了批判性思维运动,并且迅速在全世界传播开来。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学术刊物的大量涌现,学术著作的大量出版;二是大规模学术团体的产生,例如,加拿大的批判性思维学术团体达到1万多人;三是思维能力测试和批判性思维学科的设立。美国研究生院的三大考试GRE、GMAT和LSAT都需要着重考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测试试题。[2]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课堂已经逐渐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据统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四国的118所大学中有42%的大学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其中包括像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布郎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等9所全国性大学。[3]中国大陆目前的MBA、MPA、GCT、MPACC和国家公务员考试等都需要测试考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中国大陆一些大学也在实验性地开设批判性思维的课程。

“批判性”这个词的英文是“critical”,它有两个希腊词根:一是“kriticos”,其意指“判断”;二是“kriterion”,其意指“标准”。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基于标准的、有识别能力的判断力。《韦氏新世界词典》中把“批判性”定义为“以仔细的分析和判断为特征的”、“试图进行客观的判断,以确定正反两面”。

“批判性思维”的英文名称是“critical thinking”。《走出思维的误区》一书,关于“批判性思维”讲了两点:一是对外界信息给予“批判性考察”以“做出自己积极的选择”;二是人们可以“应用于实践”的“技能”。

总之,批判性思维就是要通过对外界所给予我们的信息进行批判性的考察,然后分清是非,同时也确定是非的标准,提高思维的技能。

二、 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维

批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分清是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外界所给予我们的信息是纷繁复杂的,这就要求我们对之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为了提高这种思考的有效性,我们还得确定一定的是非标准。

中国古代的墨家学派是善于批判性思维的。墨子《小取》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厉害,决嫌疑。”将明辨是非作为辩学的首要任务。墨家提出的“三表法”,就是作为用来确定真假是非的标准。

批判性思维属于理性思维,从哲学上说,进行批判性思维也就是要对于外界所给予我们的信息进行反思。所以,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进行理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斯柯雷文和玻尔合著的《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一文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智力的训练过程”。[4]我们总的来说同意这一看法,即批判性思维从根本上说是一门思维训练学科,基本功能是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而且主要是培养和训练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6]恩格斯还指出,自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还仍旧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7]在这里,恩格斯所说的逻辑就是指古希腊哲学家所发现的演绎逻辑和近代哲学家所发现的归纳逻辑,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传统逻辑或普通逻辑。我完全同意恩格斯的观点,我始终认为逻辑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对各种信息的理解、识别、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方面的能力,但推理和论证能力在其中最为重要,要善于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擅长推理和论证。从根本上说,批判性思维是一门逻辑学科。

理性思维能力具体表现在批判性思维过程中就是进行推理和论证的能力。比如根据排中律和矛盾律,我们知道,矛盾性的语句必然有一个是真的,必然有一个是假的。我们在具体的推理过程中能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呢?对待矛盾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我们知道反证法需要运用排中律,归谬法需要运用矛盾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分清是非的两个重要标准。反证法和归谬法是批判性思维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中国古代的墨家学派是善于进行理性思考的。《经下》说:“以言为尽悖,悖,说在其言。”认为“所有的话都是假的”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句话本身也是一句话。“所有的话都是假的”,这句是“是”还是“非”呢?,如果是“是”,就会出现矛盾、冲突和不协调,所以,应该为“非”。墨家在论证“所有的言论都假”这句话不能成立的过程中使用了归谬法。该方法是说,要反驳某个论断,先假定该论断是真的,然后从其真推出荒谬的结论来,从而确定所要反驳的论断为假。归谬法的本质,就是如果假设某个论断成立,就会导致矛盾和冲突,所以,该论断是不能成立的。

墨家还运用归谬法反驳了“非诽”(“圣人有非而不诽”)、“学无益”、“知不知”等谬论。[8]墨家学派的作品《小取》中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辩即批判性思维,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分清是非。墨子在《止楚攻宋》一文中,曾经要公输帮助去杀一个坏人,公输说杀人是不正义的,但是公输却有在给楚王建造攻城器械去攻打宋国,杀更多人,如果前者不义,那么后者更为不义,二者都是“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批判性思维则是创新的基础,其中逻辑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理论创新主要就是批判性思维在起作用。

例如,“真理标准”的确立。当时理论界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两个凡是”是不是真理呢?是“是”还是“非”?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呢?如果“两个凡是”是真理,那么党内许多曾经处理错了的案件就得不到纠正,实践就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标准就不是真理。当时身在江苏的胡福明同志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文,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可以想象,当时面对“两个凡是”的大背景下,如果没有反思的理性,没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勇气,谁又能够怀疑甚至起来否定这样的理论错误呢?

再如,“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的写作。当时,正好是1989年“六四”运动以后,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由于这一运动的干扰,理论上对于改革开放基本上保持着沉默的口吻。但是,如果长久这样下去,对于国家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必须抓住机会快速发展。所以,邓小平1992南下深圳,发表重要讲话就是一个大发展的信号。时任深圳特区报记者的陈锡添同志,正是由于在思想上敢于冲破理论上的禁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眼光和理论思维能力,连夜赶写“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对于推动改革开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来说,能否培养出善于批判性思维头脑的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需要产生大量的善于进行批判性的知识分子。上面我们说到的两篇论文,都体现了作者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和善于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从而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当然,我们也发现,有些理论工作者向来都是上面在说什么是,我下边就论证为什么是,从来没有去考虑什么不是,更不会去考虑为什么不是,没有考虑“是非”的问题。这实际上是理性失位的表现。一个国家缺乏反思,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素质,这个国家也就会失去大量的发展机会。这就是说,学习逻辑、加强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让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储存在专用电脑中的某财团的商业核心机密被盗窃。该财团的三名高级雇员甲、乙、丙三人涉嫌被拘审。经审讯,查明了以下事实:

第一,机密是在电脑密码被破译后窃取的;破译电脑密码必须受过专门训练。

第二,如果甲作案,那么丙一定参与。

第三,乙没有受过破译电脑密码的专门训练。

第四,作案者就是这三人中的一个或一伙。

根据上述条件,可以确定作案者中究竟有谁呢?

分析:上述案例看起来很复杂,但是如果有了正确的思考方法,求解就会立刻变得简单起来。我们要使用的方法是反证法。具体来说就是,如果否定丙,即作案者中没有丙,再考虑题干中的第二个条件,那么甲就不会作案。但是,题干中的第四个条件又说,作案者就是这三人中的一个或一伙。这样,作案者就只能是乙。但是,根据题干中的第一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在甲和丙都不作案的情况下,乙不可能作案,否则就会导致不协调、矛盾和冲突。所以,假设丙不作案是不成立的,作案者中一定有丙。但是,假设其他人不作案都不会导致矛盾和不协调。所以,可以确定的作案者只能是丙。

上例中所使用到的反证法,实质上就是一种反思的方法,即从反面来思考。一般地,当我们阅读题干以后,最想知道的就是:到底谁是作案者呢?在这里应用反正法就是说,如果假设谁不是作案者就会导致冲突、矛盾和不协调,那么谁就是作案者。这里预设了一条重要的逻辑原则,那就是:矛盾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我们逻辑学中的矛盾律。通过大量类似上述的思维训练,我们就可以达到分清是非的能力,从而提高我们进行反思的能力,即理性思维能力。

三、批判性思维和超协调思维

超协调思维的基础是弗协调逻辑。弗协调逻辑是非经典逻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能够容纳矛盾,但是从矛盾却不能推出一切的逻辑理论。在弗协调逻辑看来,矛盾律不普遍有效,即矛盾不一定都需要排除,有时矛盾也是可以容纳的,可以承认有意义的矛盾。条件就是矛盾不会扩散,矛盾并不能推出一切,即从A和非A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一般不能推出任意命题B。这样在经典逻辑中,作为重言式的邓斯·司各脱定理不再有效。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要立刻分清是非和矛盾是很难的,甚至在很长时间之内也难以分清究竟谁是谁非,这时最好的做法就是超越矛盾,谋求发展。

我国在设置深圳特区之后,曾经有关于特区经济究竟姓“资”还是姓“社”问题的争论。邓小平指出,我们应该向前看,发展才是硬道理,矛盾和争论可以先搁置起来。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要发展,而分清到底谁是谁非并不是根本目的。那么,是否就不应该分清是非了呢?不是的。是非总有一天是要分清的,但目前我们还分不清楚,所以,应该着手解决我们当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超协调思维能力也是一种理性思维能力,它也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下面是一个实例: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写富家少女鲍细娅品貌双全,贵族子弟、公子王孙纷纷向她求婚。鲍细娅按照其父遗嘱,由求婚者猜盒定婚。鲍细娅有金、银、铅三个盒子,分别刻有三句话,其中只有一个盒子放有鲍细娅肖像。求婚者通过这三句话,最先猜中鲍细娅的肖像放在哪只盒子里,谁就可以娶鲍西娅为妻。三个盒子上刻的三句话分别是:

(1)金盒子:“肖像不在此盒中。”

(2)银盒子:“肖像在铅盒中。”

(3)铅盒子:“肖像不在此盒中。”

鲍细娅告诉求婚者,上述三句话中,最多只有一句是真的。如果你是一位求婚者,如何尽快猜中鲍细娅的肖像究竟放在哪一个盒子里?

分析:根据题干所给出的条件“三句话只有一句真”,我们首先需要找到具有矛盾性的命题。显然,(2)和(3)矛盾,其中必然有一句是真的。所以,(1)必然假,肖像一定放在金盒子中。解答此题的基本步骤是:先发现矛盾(2)和(3),然后将矛盾搁置起来,从矛盾之外的话即(1)的话为假进行推理。上述解法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在发现矛盾以后不能陷入矛盾之中,必须首先将矛盾搁置起来,站在矛盾之外,即超越矛盾进行推理。因为对于题干的要求来说,分清是非不是题干的要求,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不分清究竟谁是谁非的情况下解答问题。当然,最后我们还是可以确定是非的。既然肖像在金盒子中,则银盒子上的话就是假的,铅盒子上的话是真的。

有时矛盾之间究竟谁是谁非根本就无法确定,这时超协调思维就更为重要。我们再来看一个实例:

军训的最后一天,一班学生进行实弹射击。几位教官谈论一班的射击成绩。

张教官说:“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人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孙教官说:“不会吧,有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周教官说:“我看班长或者体育委员能打出好优秀成绩。”

结果发现上述三位教官中只有一人说对了。由此可以推出下列哪项肯定是真的?

(1)全班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不优秀。

(2)班里有人的射击成绩是优秀。

(3)班长的射击成绩不是优秀。

分析:我们一般容易选(1)。其实上,(1)和(2)都仅仅是可能性,而(3)是必然性。该题的解法和上题类似。由于张和孙的话矛盾,必然有一句真,所以,周的话是假的,所以,班长的成绩不是优秀。我们看到,在我们得到(3)为真之后,并不能确定张和孙的话究竟谁的真谁的假,即不能分清究竟谁是谁非。因为对于题干的要求来说,分清是非不是题干的主要目的,所以,我们可以在不分清究竟谁是谁非的情况下解答问题。

有一次,一位女士遇到了难题:将由她来主办一次大型的活动。这次活动的经费经过再三考虑不得不由参加者中的两位来提供。但是,这两位能提供经费的参加者的为人和道德修养却太差劲。所以,别的参加者都说“如果他们来两位参加活动,那么我们都不参加”。显然提供经费的两位也是必须参加活动的,否则他们两位就不会提供赞助经费。那么该女士应该如何来处理和解决她所面对的问题呢?

一般我们常规的思考方法是,说服大家或者教育这两位提供经费的人。但是实际上这都不可行。关键在于活动的主持人该如何来处理在这次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

其中有一个解决方案就是,让提供经费的两位参加者晚来半个小时。这样,即使矛盾依然存在,但是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却可以得到解决,将由自己来主办的活动也就可以举行了。

再看一个实例。小王从学校毕业没有几年,但是他的经济负担却非常地重。薪水不高,孩子出生以后,经济上更显得紧张。可是他还需要赡养父母,每个月还得给父母邮寄一定的生活费。但是,妻子却说,如果你敢将这微薄的工资再寄给你父母一部分,那么我们就离婚。但是,父母也说,如果你不给我们寄钱,那么我们就会到法庭上告你。小王所面对的矛盾是十分艰巨的,他将如何去面对呢?

一般认为,小王应该说服他的妻子。事实上,妻子没有错,父母的要求也十分合理的。关键的问题还是自己无能,没有能够赚到足够的钱。所以,问题应该从自己身上去找答案。其实,妻子说的是不能用这点微薄的工资寄给父母,并不排除可以通过借贷等方式来解决。这对小王来说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思路。

上述思路,反应了弗协调逻辑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说,矛盾只要不妨碍我们的推出,我们就没有必要排除它,就没有必要分清是非。当下能够解决的矛盾,需要分清的是非当然需要分析清楚,但是对于暂时不能分清的是非则不要强求解决,矛盾只要不是恶性的,我们就没有必要马上解决它。

总之,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在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上面的讨论仅仅涉及到了其中某些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大量的研究。

【注释】

[1]Howard Kahane: Logic and Contemporary Rhetoric[M].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70:ⅶ.

[2]杨武金、闫景强.“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及批判性思维”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154.

[3]武宏志.外国大学逻辑课程的设置及其启示[J],哲学动态,2001年增刊:82.

[4]Michael Scriven, Rechard Paul: Defining Critical Thinking, www.criticalthinking.org.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46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46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65.

[8]杨武金.墨经逻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1—42.

(原载《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增刊。)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