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批判主义形成的理由 浅谈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

浅谈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

2024-07-01 16: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英国伟大的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是我很是喜爱的一个作家。之前,读着《大卫.科波菲尔》时,总为剧情中小男孩的悲剧诞生和贯穿一生的苦难而催然泪下。狄更斯将自己锋利的笔,化作外科医生的解剖刀,细致地剖析着那时候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时,英国整个社会的阵痛,主要是揭露出下层人民和普通群众的苦难史和心酸史。

本文结合手头的考研资料,结合网络上的各种文史史料,并佐以相关的评论,力图为大家还原一位有血有肉,真实动人,有着极大的人性关怀温度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

“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作品一贯表现出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贯彻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主要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等。一百多年来他的代表作《双城记》在全世界盛行不衰,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脑溢血与世长辞。”

这是网络上通行的对其一生大概生平的描述,有点轻描淡写了点。而他那厚重的思想与伟大的作品绝不是这样的简单一段话所能够包含得了的。当我们梳理这位伟大作家的一生的时候,会发现其悲惨的身世,在某种意义上是很好地助益了其日后的创作的。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里,有这样一句常提常新的话:词家不幸,词之幸。很多伟大的词人,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词穷而后工”过程的。诗、词、曲、赋,以及传奇小说等等的体裁,归而总之都是艺术,都需要创作者倾尽一生的知识和阅历的储备,去本色出演,去锤炼出打动人心的作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家也概莫能外。查尔斯狄更斯的悲苦生平际遇,恰恰成就了后人眼里光辉伟大的狄更斯。

狄更斯出生清贫,他父亲因负债而入狱。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场作童工。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他的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他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小说家。“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审慎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

是啊,这可谓是非常公允的评价了。他描绘和表现最多的就是普通人群的痛苦遭逢,并借此讽刺和抨击极尽剥削之能事的上层社会。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此类主题鲜明的作品,包括了、《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马丁·朱述尔维特》、《圣诞欢歌》等为人们所熟知的伟大小说。

但凡是横空出世一般的伟大作家,我们都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创作经历了好几个不同的分期。此类作家除了狄更斯外,还有莎士比亚,叶芝还有美国文学的鬼才爱伦坡和草叶诗人惠特曼等。

狄更斯的创作历程同样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里,都体现出了作家创作重心的转移,创作基调的改变以及创作笔锋的钝锐变化。

狄更斯生活在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大批小资产者贫困、破产,无产阶级受到的残酷剥削的程度、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扩大,进而沦为赤贫。这在资本主义发展一开始的“羊吃人”运动中可见一斑。当时,资本主义为了完成生产资料的原始积累,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圈地运动”,于是,“混沌初开,乾坤始奠”!资本主义完成了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有效分离,为后面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可能。广大的农民,手工业者,由于生产资料被统一性地剥夺,或者说被少数资本家进行集中分配之后,他们也就只能进入工场,到后面的工厂里面充当被剥削对象——全世界范围里最大的无产阶级群体。

在英国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即宪章运动,给予狄更斯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反映了宪章运动时代人民群众的情绪和要求,但他始终是个改良主义者。他同情劳苦人民,又害怕革命。他抨击资本主义制度,不断揭露它的罪恶,但他不主张推翻这一制度。他希望通过教育和感化来改造剥削者,并依靠他们的善心和施舍来消除社会矛盾。于是,作为一个改良主义者的温和派,他以文字抚慰人生,关怀现世。他那生动、幽默的笔触,为我们生动勾勒了那个时代英国社会的真实图景,也由此完成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并形成了其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

综合展览狄更斯的创作生涯,其创作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

折叠早期(1833~1841):狄更斯开始文学创作时,先为伦敦的《晨报》等撰写特写,主要表现伦敦城乡的风俗人情和景物、对生活的爱和憎。1836年后,狄更斯出版了《特写集》。1837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开始在报上连载。作者通过匹克威克和他的“匹派”至友的游历,暴露当时英国现实生活的黑暗,描绘了作者心目中的“古老的、美好的英格兰”,反映了作者向往不受封建压迫和资产阶级剥削的思想与乐观主义情绪。

作者还批判了英国的议会制度、法律、司法、监狱等,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述绅士、车夫等各种人物,宣扬实施道德教育的理想。

纵观这些小说的风格手法,可圈可点的地方还真是不少。

作为一个小说家,他以擅长描摹著称。每一个大大小小的人物形象,经他创造性的笔触一提点,顿时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此外,狄更斯也表现出难得的幽默和嘲讽的功力。《大卫.科波菲尔》的“麦考伯”就是西方文学史上最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人物。更有甚者,狄更斯擅长描绘和表现社会的苦痛症结。小说的主线外,往往隐伏着一条副线。于是,通过这样的副线,一些不起眼的人物以及更加广阔的社会图景,都可以被包含进来。

而且,他的小说总会揭露点什么,一个或者特定的几个社会丑恶面。 例如:《雾都孤儿》里面的加工作坊,童工以及底层世界里的种种犯法犯罪和倾轧活动。当然,作者不仅仅在揭露,字里行间同时流露出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与怜悯,是作家人性大爱的某种映射。

这些小说,往往结构上颇为松散、拖沓。但独特的是,它们把平民作为主人公。狄更斯的这种天才式的创造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主人公还不仅仅只是平民。更让人动容的是,他们还是底层社会的孤儿。这些“孤儿”主人公们,很多确乎是无父无母无所依靠的,还有一些还有父母,但是这些父母往往形同虚设,只是摆设,丝毫给不了孩子们所渴望的父母之爱。这些孩子们往往是醒来,或者生下来后,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冷血无情的冰冷社会里,没有家庭的关爱,也没有安全感。他们被那个无情的时代和社会所忽略,独自面对和扛下生活抛过来的霜刀冰剑。他们往往会经历几个不同的充满苦痛的成长时期,历经反复性的挫败、羞辱,然后以绝对的忍耐熬过生命里的所有苦难和考验,然后存活下来。

狄更斯作品里,纵然充满着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里的“去人性化、疏离以及对自我认知的探求”等重要主题,但是,其本质上是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他的乐观主义也没能允许他超越时代所加之的局限。

狄更斯早期的小说,气势宏伟,通俗流畅,幽默泼辣而又充满感伤情调,其中对社会的揭露批判,一般只限于局部的制度和领域。如《奥列佛·特维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马丁·朱述尔维特》、《圣诞欢歌》等。

从《董贝父子》以后,狄更斯的创作更为成熟。这部小说通过董贝先生与儿子保罗、女儿弗洛伦斯的关系,探讨了财势对人类美好天性的侵蚀,体现了作家对人类社会前途的忧思。狄更斯的重要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进一步深入探索人生的奋斗历程,具有自传性,是反映19世纪中叶英国中下层社会的长幅画卷。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大卫,无疑地成为当时社会中为善良而奋斗、坚持正义的中产阶级青年的楷模。

《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是3部政治意识很强的重要作品。《荒凉山庄》以错综复杂的情节揭露英国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的黑暗;《艰难时世》直接描写罢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对英国的宪章运动产生了推波助澜的策应;详尽描绘了负债人的监狱生活,同时也更为深入地揭露了英国官僚制度和机构的冗繁、腐朽。

后期,狄更斯在创作主题和技巧方面,进一步得到深化、完善、成熟,并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远大前程》可以视为《大卫·科波菲尔》的反面, 但在探讨人生道路方面则更具有现实性和警世性。最大的区别在于,作者早年的乐观态度明显减少了。主人公匹普也是孤儿,但经不起环境的诱惑丧失了原有的淳朴天性,经历严酷的磨难后才翻然悔悟,重新生活,整个小说在结构上也更精练。

《我们共同的朋友》是又一部广泛深入社会的批判小说,其中所包含的人性探索和生活哲理也更加的深刻,作品运用的象征主义和侦探小说的手法为其增添了别样的艺术魅力。狄更斯的最后一部小说是《埃德温·德鲁德之谜》虽仅完成23章,但其中的精雅文笔、严谨构思以及诱人的悬念和神秘色彩亦可见一斑。

狄更斯的小说作品中,早期的《巴纳贝·拉吉》和后期的《双城记》是历史小说。《巴纳贝·拉吉》以18世纪末英国清教徒反对天主教统治的高登暴动为背景;而《双城记》则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两部小说都具有明显的讽喻性和警戒性,旨在说明不合理的制度和统治必定导致人民奋起反抗,而奋起的群众(狄更斯称之为“暴民”)犹如洪水猛兽,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形成巨大的非理性破坏力量。

两部小说无疑都代表了狄更斯的改良主义立场和悲观主义历史观,而《双城记》中以牺牲自己生命换取自己所爱女子的幸福的西德尼卡尔登,是狄更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也是他的小说中反复颂扬的高尚情操的最高典范。从这两部小说栩栩如生的描述、扣人心弦的情节,不难发现其受到英国著名的历史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的明显影响。尤其是《双城记》,以精雅深奥的笔墨、简练完美的结构和悬念重重的设置以及对人生哲理和人物潜意识活动方面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被认定为狄更斯的最佳小说之一。

后期(1848~1861):这是狄更斯创作的繁荣时期。由于英、法革命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的反动势力更加嚣张,狄更斯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更加广阔。他着力描写小人物的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其乐观主义的精神已被沉重、苦闷的情绪和强烈的愤懑所代替。

这时,作家创作出了其创作生涯的主要的作品,有《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和《远大前程》等。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断深化,艺术风格也出现了与前面创作阶段不同的特色。作者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表现人物的特征;在着力描写小人物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的同时,对资产阶级的罪恶和惨无人道的社会制度作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概括。

《大卫·科波菲尔》(1850)是半自传体的小说,它的成就盖过了狄更斯所有的其他作品。它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遭遇描绘了一幅广阔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司法界的黑暗腐败和议会对人民的欺压。作品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劳动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

在《大卫·科波菲尔》这部出彩的小说中,作者还企图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最后成功,去鼓舞人们: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信心。这让我想起了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真正的勇士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深爱着生活。狄更斯笔下的大卫·科波菲尔就是如此的形象,通过这个主人公,作者传递着其人道主义观点,也隐含着令其读者身体力行的希望。

这部小说最后仍以一切圆满作为结局,体现了作者一贯的创作思想。

作为一位伟大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目光如炬,发掘着彼时英国社会重大转型期间的所有阴暗面,其一贯的人道主义情怀,其对“假、恶、丑”的揭露与鞭挞,与其对“真、善、美”的赞美和讴歌,连同作品字里行间饱含着的对下层人民苦难的同情与怜悯,都使其成为一个值得铭记和感怀的英国19世纪的伟大作家。

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和作品所承载的普世价值与人文情怀,将成为人类文学史和文明史的璀璨明珠,历久弥新!

谨以此文,小谈我心中的人道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

作家平生主要作品文末如下:

《博兹札记》(SketchesbyBoz)——1836年

《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1836年

《雾都孤儿》(Oliver Twist)——1837年-1839年

《尼古拉斯·尼克贝》《雾都孤儿》(Nicholas Nickleby)——1838年-1839年

(The Old Curiocity Shop)——1840年-1841年

《巴纳比·拉奇》(Barnaby Rudge)——1841年

《美国纪行》(American Notes)——1842年

《圣诞颂歌》(AChristmas Carol)——1843年

(Martin Chuzzlewit)——1843年-1844年

《董贝父子》(Dombey and Son)——1846年-1848年

《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1849年-1850年

(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1851年-1853年

《荒凉山庄》(Bleak House)——1852年-1853年

《艰难时世》(Hard Times)——1854年

《小杜丽》(Little Dorrit)——1855年-1857年

《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1859年

《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1860年-1861年

《我们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1864年-1865年

(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未完成,1870年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