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绥这个乡村,有座9平米的博物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扶绥县的历史 扶绥这个乡村,有座9平米的博物馆

扶绥这个乡村,有座9平米的博物馆

2024-07-09 16: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岁月的痕迹

博物馆的建设从挨家挨户收集老物件开始。陇邓屯党支部书记何华与巡护员马启皇互相配合,在向群众沟通活动内容之后,便骑着三轮车在村庄里走街串户。在这个过程中,群众们踊跃参与,纷纷捐来家中的老物件,为博物馆的建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论是箩筐、竹篓子,还是老旧的马鞍、碗柜,村民十分大方地向我们娓娓道来属于每一件物品的用法与故事。

走街串巷,搜寻物件

鱼篓,是一种由竹篾编成、用来捕鱼和盛鱼的竹笼,内部设有使鱼能进不能出的结构,使用时要在笼内置上鱼饵。放鱼饵的容器也是用竹篾编成的,形状类似鱼篓,小巧精致。陇邓的李政崇和何华回忆说:“这玩意儿附近以前只有我们这有,别的村还要来我们这儿买喔!”

唤起大家回忆与赞叹的还有一种神奇的粥筐,被大家称为“镇馆之宝”,这是马启皇从家里菜园一角落拿出来的,都说“竹篮打水一场空”,可这个粥筐呀,盛粥粥不漏。老一辈人以前去田里干活会提上它,盛着玉米粥,去渴耐饥,可保障半天工作精力充沛。这个粥筐坚固耐用,好着呢!年轻人乍听都不信,但仔细看,能发现表面还泛有些许润泽,内在丝丝细密,过去这么多年竹纹间仍不露缝隙,处处透着手艺人的巧思与麻利,掂量着结实又轻巧。

村民黄月莲贡献了老房子的大门,现在它变成了博物馆的展示桌,上面摆满当地特有的农作物种子。罗凤吹为博物馆提供了大大小小十几件竹编箩筐,还有自家爷爷亲手制作的木梯子。黄升红则拿来他妻子的嫁妆箱,现在和罗凤吹捐赠的马鞍、何子才家的石磨盘陈列在博物馆一角。何秀杰家的鸡笼、何子勇家的牛嘴套经过巧妙的组合,成为博物馆内高悬的灯罩。

有个快散架的碗橱是村里一位老手艺人年青时创作的第一件作品,大家把埋伏其中多年的陈霉积灰除去,再进行一番修补,刷好的旧瓷碗碟放置其中,旁边是被擦拭得黑色放光的圆瓮,一切都那么和谐。

落满灰尘的老物件经过仔细清洗,岁月的痕迹逐渐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岜農老师巧用匠心,让博物馆空间的设计、物品的摆放充满意趣。路过的村民时不时前来观看,提出建议。

博物馆的几个角落

火种的保存

九月十九歌坡节当天,陇邓农耕文化博物馆面向群众正式开馆!无论是陇邓屯的村民,还是远道而来的客人们纷纷对博物馆充满了好奇和赞美。阿伯阿婆们一同来围着看,走近都看得出神,有时轻轻用手摸一下,一位老人说道:“这是我们最宝贵的文化记忆,近些年我看着它们被慢慢遗忘、丢弃,心中很难过。现在陇邓把它们收集起来进行展示和保存,是留下了一个火种啊。”

陇邓歌坡长黄忠森在开馆当天,主动担任起博物馆的讲解员,积极为大家讲解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和传统生活,还时不时向大家施展那些宝贝的妙用。

他说:“以前觉得这些东西没什么好的,都是落伍的老一辈了,刚开始他们说要收集这些老东西的时候我们还不好意思拿出来。没想到大家都挺喜欢的,小一辈的看到这个才知道以前有什么!很高兴我们屯能建起这个农耕文化博物馆,欢迎大家来陇邓参观!”

博物馆小小的几平方米,却浓缩了陇邓屯从上个世纪到今天的历史,记录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变化,也保存着属于陇邓的农作物种子资源。

此次博物馆建设顺利完成,收到了群众们积极的反响,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赋予传统农耕文化更为现代时尚的表达方式,加深了观众对农耕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其更好地感悟、领略中华农耕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之美。

美境自然/图文

资助方

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

鸣谢

扶绥县昌平乡石丽村村民委员会

岜農

想助力社区保护?

加入月捐,成为美境挚友

和美境一起行动

👇

关注美境,关心广西人与自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