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苏州古城区,为什么是最像“京都”的中国城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扬州老城区限高的原因 深度丨苏州古城区,为什么是最像“京都”的中国城区?

深度丨苏州古城区,为什么是最像“京都”的中国城区?

2024-07-13 00: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是平江路?不,这是京都

万科苏南公司总经理韦业宁曾说过,苏州有朝一日会变得像京都一样美丽——当你打开世界地图,聚焦这个1138公里外的日本城市,你会发现,它和苏州古城有着诸多的相似点。

△网友:苏州和京都太像了!

千年京都,三千年姑苏城。

乍看之下,苏州古城历史是超过京都的。但从现实出发,京都对古城的保护、发展堪称“世界模范”,对于苏州来说有借鉴意义。甚至我们可以说,苏州古城,是最像“京都”的中国城区。

京都仿唐长安洛阳而建,古代日本大名去趟京城,叫做“上洛",这里的洛就是洛阳。也是因此,很多人认为,今天的西安,应当是和京都最相仿的。

不过,从地图上看,苏州古城和京都也撞脸了——经典的“棋盘式”,格局整齐,街道纵横,对称相交,苏州有护城河,京都有“y”字型的鸭川。

一个相当有趣的巧合。苏州古城虽然以护城河为界,但在明清时期,阊门地区,也就是今天的石路,尤其繁华,“红尘中一二等风流富贵之地”——苏州古城的扩展,早在明清就突破了河界。

△京都祗园

京都也是如此。平安时代中后期,京都市区开始跨过鸭川向东延伸,鸭川外的祗园,直到今天都是京都最负盛名的街区。华灯初上时,潺潺的流水,排排的木屋,恍惚间竟有“十里山塘”的错觉。

更巧合的是什么?

京都和苏州,今天的核心区域,就是几百几千年前的古城。西安、洛阳...这些古城,虽然历史长,但新建城区却并非原址,原来的那个古城,早已淹没在时间长河中。

△清军攻破苏州 画面来源:《投名状》

苏州古城不是没有经历过浩劫,吴越相争、清军围城、太平天国,兵火迭遭,几度兴废。但是,古城还在那儿,虎丘园林寒山寺还在那儿,默默承载着岁月与文明。

至今能保有如此完整的古城格局,是历史的褒奖,也是一份现实的无奈——苏州和京都,注定不能过度开发,只能“保护”。

说起古城保护,苏州人首先想到的是“限高”。

2003年,古城区明确限高,建筑高度被严格控制在24米内,所谓“能看到北寺塔的才叫古城”。

△北寺塔下的古城

限高,更低的土地利用率,不能造高楼,商业体就无从谈起。苏州人常说,观前街越来越low,本地人不爱去,一定程度就是因为观前业态低端,缺乏CBD。

京都也遇到过相似的窘境。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京都也造了不少高楼。但人们逐渐发现,高楼崛起后,反而游客变少了。

于是乎,1978年开始,又陆陆续续把当时已建成的高楼全部拆除。

△同样建筑限高的京都

此后,京都市中心地区的建筑物限高31米,同时全面禁止楼顶广告与闪烁式照明,禁止6层以上建筑,屋瓦颜色大小也要审批。

按照京都市府的说法,这是保护古都的“百年大计”。

好笑的是,就连鲜艳的奶黄色的麦当劳标志,在京都也要被改成色调统一的茶色。各种条条框框,使得京都几乎是日本商业管制最严的城市。

△京都的茶色麦当劳

是京都人短视吗?只要“古都”的面子,不要经济发展了?

一个数据。2015年,京都市GDP为615亿美元,服务业(商业+旅游)对其贡献约20%,为 123亿美元 (注①)。这是什么概念呢?

2017年,苏州姑苏区, 整个区的GDP,约为96亿美元。

京都的旅游业,能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苏州古城为何不可?

要知道,在先天资源上,苏州古城并不输京都——论世界级文化遗产, 京都有17处,苏州却有26处世界遗产点,包括9个园林和运河苏州段(4个河道和7个景点),且把大部分都居于苏州古城内。

症结在哪里呢?

高楼迷论坛曾有一帖,《苏州古城能不能弄得和日本京都一样?》,贴子中出现了两张图片:一边是京都,另一边还是京都,只不过p上去了苏州古城的行人、摊贩、广告牌。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京都比苏州古城做得更好的是细节。这个细节可以是地面的洁净程度,可是广告商标的配色,也可以是居民的素养。

也有网友调侃道:苏州古城,就是人多,人少了也能维护好细节,也能干净整洁。

△苏州各区常住人口数量一览

苏州古城区人多吗?2017年数据显示,姑苏区户籍人口为28万,常住人口为95.2万——常住人口数量,达到了户籍人口的近3倍。

古城区的人口承载压力可见一斑。

不是苏州古城不想控制人口,而是古城区有现实的苦衷:古城区不仅是名片,更加是外来人口住房的“缓冲带”——连接东西南北的核心位置、便宜的老公房老新村、密集的地铁站点......极具性价比的租房市场,这让古城“被动”容纳着大量务工人员。

但是,我们又必须明白,外来务工人员也是建设者,城市需要接纳他们,只不过接纳他们的,恰好是古城,本应进行保护而最不适合做租区的。

了解这点,我们就不能过多苛责古城区。

我们应该庆幸,苏州古城已经意识到了人口和资源压力了。

实际上,自80年代以来,苏州就在逐步像其他外围区域疏解人口了,但是仍然存在老龄化严重、外来人口比例高、低层次人口集聚等问题。

怎么办?疏散只是手段的,根本还是要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产业档次等多种措施实现居住人口的置换,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古城保护。

△古城区的街坊重新设计

看看古城这些年的动作。一方面,是保护古城现有格局,范围包括一城二线三片(注②);另一方面,针对逐个片区的改造,比如街坊重新规划,比如老新村的环境改善,再比如河道治理。

而在新建住宅这方面,决策层意识也在悄然转变。

近两年,内环范围内古城出让的宅地并不少,纯新项目多达十几个。这些项目,低容积率是肯定的,有意思的是,这些项目就连建筑风格、配色等方面也正逐渐趋于统一。

△古城区纯新项目规划

举个例子,中铁建拙政园项目,是这样要求的:与周边建筑、肌理风貌相协调,体现淡、素、雅的古城传统特色,建筑必须是以黑、白、灰为主的色调。

然后,你再翻开这12个项目的规划效果图,你会发现,除了少数几个商住项目,几乎都是“粉墙黛瓦”的苏式建筑——在进行住宅开发的同时,保持古城整体“风貌”,顺便拉升周边的绿化、卫生水平。

△京都自建屋能够得到补助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很有聪明的做法,乃至让人想起京都的“辅助金制度”:

在京都,要是你要盖房子,或者修缮房屋,建筑一定也要和周边“画风统一”,相应市府会进行金钱补贴,最多可报销工费的4/5。

其实,不管是在卖地时就规定好限制条件,还是通过金钱补贴来引导民众,两者殊途同归——在城市景观审美上,尽可能地追求统一性、高级感。

上面我们说过,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产业档次等措施,可以实现居住人口的置换,提高人口素质。何以见得?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京都的案例。

△2017年京都市各区地价一览

京都地价最高的区域在哪里?中京区、下京区、东山区,地价折合人民币,约2.5-4.9万/平,这三大区有什么共同点?囊括了京都大部分的旅游名胜。如果对标苏州,差不多就是沧浪平江金阊。

高额的地价门槛,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人口结构,常住人口基本就三类:本地居民、学生、游客。本地居民自不必说,京都是日本的大学之都,学生同样很多,剩余的,就是大量的游客了。

苏州古城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来看近两年住宅项目的地价。

△苏州古城新住宅项目地图

靠近风景名胜的,像中铁建拙政园项目,天房留园项目,土地楼面价普遍在3万/平以上,内环线周边的区域,地价在2万/平左右,地价模型十分类似京都。

重要的是,这个地价出去的住宅项目,基本定位都是纯改善项目了。 用高端住宅,实现“脏乱差区域”的腾笼子换鸟,也间接地完成了常住人口的置换。

其实,苏州古城的未来走向很明了:老公房、棚户区等比较“乱”的角落,将被传统别墅住宅逐步替代升级,直到古城区成为一个纯粹的“高端住宅区“和“旅游区”。

当然这需要过程,可能是十年,可能是二十年。

今天,京都市得以保存了“日本人心中的故乡” 的形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通过了从昭和到平成几代人的辛苦付出。

道阻且长,苏州古城要做的还很多。

- END-

本文由苏房网原创发布

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注释:

① 日本每三年才会发布一次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准确值,故为2015年数据。

② 一城:护城河以内的古城,二线:山塘线、上塘线,三片:虎丘片、西园留园片、寒山寺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