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和流感症状高度相似,同为抗病毒药,奥司他韦对新冠是否有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扬州是否有新冠 新冠和流感症状高度相似,同为抗病毒药,奥司他韦对新冠是否有效?

新冠和流感症状高度相似,同为抗病毒药,奥司他韦对新冠是否有效?

2024-07-10 21: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期,全国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剧增,遍地都是“杨过”。当前,美国的头号流行毒株——XBB毒株引起各方关注,我国已至少有3地检测到XBB毒株。中国疾控中心认为我国短期内由XBB系列变异株引发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极低,但依旧有部分市民掀起了“囤药潮”,各大线上、线下平台出现退烧药、止泻药“手慢无”的情况。目前,随着国家的宏观调控等多方努力,医疗资源紧张情况有所缓解,但仍然存在不足的情况,有专家及公众人物呼吁将医疗资源尽量先留给儿童和老人。

图源:网络截图

当下防疫政策发生改变,我国医疗系统迎来了新的一轮挑战,恰逢冬春季易出现季节性流感暴发,可能会出现新冠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情况。

图源:中国国家流感中心https://ivdc.chinacdc.cn/cnic/

新冠与流感都是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的疾病,早期症状十分相似,鉴别诊断困难。而且两者都具备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二者叠加感染无疑是“火上浇油”,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合并感染的住院患者比单一感染更为严重1,合并感染的患者重症率与死亡风险会大大增加。同时,医疗负担加重,部分人群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在疫情之下,老人、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相较于普通成年人更易感染流感也更容易出现重症。

流感季节特殊人群需得到关注

01

老年人

由于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退化,常存在基础疾病,感染流感后临床症状多较严重,进展迅速,肺炎发生率高,重症率以及死亡风险较普通人群显著增高。我国每年大约有71000例老年人流感相关呼吸道疾病超额死亡,占呼吸道疾病死亡人数的80%2。

02

孕妇

孕期感染流感是常见的。据研究统计2015-18三个流行季苏州孕妇流感发病率分别为0.7/100人月、1.0/100人月、2.1/100人月 3-4 。怀孕后机体会出现免疫和生理上的变化 5-6 ,可能导致罹患流感时严重程度增加 7 ,导致孕妇住院、严重疾病和死亡风险增高,并增加流产、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2019年一项Meta分析发现孕妇感染流感后住院风险是非孕妇的6.80倍8 。

03

儿童

每年流感流行季节,儿童流感罹患率约为20%~30%9 ,在某些高流行季节,儿童流感年感染率可高达50%左右10-11 。5岁以下的儿童感染后重症率较高,容易导致流感相关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同时,患基础性疾病的儿童死亡风险显著高于健康儿童。

04

基础疾病患者

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慢性肺功能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由于慢性基础疾病减弱人体免疫机能,导致感染流感风险显著上升,肺炎发病率明显增加。与健康同龄人群相比,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流感后病情更严重,可诱发加重原有疾病,死亡风险是健康人群的11.3倍12。

05

医护人员

由于职业特殊性,医护人员暴露于流感病毒的风险高,是流感感染的高危人群13。一项对1957-2009年全球29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未接种流感疫苗的医务人员每季节实验室确诊的流感发病率平均为18.7%,是健康成年人的3.4倍1 。感染流感的医务人员可能会使其患者发生院内感染,面临严重疾病、并发症和死亡的高风险。

接种疫苗与抗病毒药物可有效预防流感

各地发热门诊第一波高峰陆续到来,医院人满为患,动辄排队3-4小时,面对流感病毒的来袭,特殊人群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以免出现看病难的情况。流感的预防手段包括接种流感疫苗与服用抗病毒药物。

1.接种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目前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流感疫苗(LAIV3)15,但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率不尽如人意,2020—2021和2021—2022年度,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率仅为3.16%和2.47%,远低于欧美。又加之每年都会有不只一种流感病毒在传播,疫苗株与流行病毒株不匹配时,疫苗的保护效力会明显降低。因此,通过接种疫苗形成流感群体免疫任重而道远。

2.抗病毒药物

根据中国国家流感中心数据,2022年4月4日以来,所有A(H3N2)亚型和B型流感毒株均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和聚合酶抑制剂敏感。奥司他韦是唯一的口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被国内外多个指南/共识推荐作为治疗和预防流感12,16-19。

临床研究表明奥司他韦可使流感患者症状缓解时间缩短21%,病情严重程度减轻38%,并发症下降44%,住院率下降63%;发病48h内使用时可使甲型H1N1和H5N1重症病例病死率下降50%12。发病6h内应用,症状持续时间减少4天。安全性佳,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大多症状较轻,停药后即可消失。且流感病毒对奥司他韦的耐药率总体保持在极低水平12。

奥司他韦适用人群几乎覆盖全人群,14天以上的儿童即可使用20。面对特殊人群流感,也能够“拿捏”。

01

预防老年流感表现突出

研究发现最终结果显示对于接种了流感疫苗同时使用奥司他韦补充预防的老年人中有0.4%发生了流感,安慰剂组则有4.4%的老年人群发病 21 。

02

孕妇首选抗病毒药物

目前的研究数据表明,奥司他韦对怀孕或胚胎发育没有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没有发现孕期使用奥司他韦会增加母体或胎儿的不良结果。与不治疗或延迟开始抗病毒治疗的住院流感孕妇相比,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提供更好的临床结局22 。

03

治疗儿童流感疗效和安全性显著

一项探究奥司他韦治疗儿童流感有效性的双盲对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组相比,使用奥司他韦治疗可以使病程缩短35.8h,中耳炎发病率减少40%。5岁以上的儿童亚组分析显示,奥司他韦治疗组相较于安慰剂组中耳炎发生率下降56%,抗生素使用比例下降40%,恢复正常的健康和活动时间提前约2天21 。

04

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用安全有效

应用奥司他韦组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28%,住院率降低了52%,疾病缓解的中位时间减少10.4-120h23 。使用奥司他韦的糖尿病患者出现流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和因任何原因住院的次数均有所降低24 。

05

医护人员的常备药物之一

医护人员在暴露后48 h内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果暴露时间超过48h ,预防用药改为全剂量经验性抗病毒治疗,持续用药直到整个流感活动消失。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奥司他韦暴露后预防的有效性为81%25 ,在医疗机构,奥司他韦对流感患者密切接触者的3天保护效果为93%26 。

奥司他韦或可有效治疗新冠病毒感染

面对和流感症状非常相似的新冠,学者们纷纷将注意力投入到最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身上。目前普遍认为冠状病毒不产生神经氨酸酶,因此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新冠感染无效。然而奥司他韦在冠状病毒或新冠感染治疗中的有效性并非一边倒的显示无效。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33,共纳入285例新冠住院患者,其中120人接受奥司他韦+标准治疗,165人接受标准治疗。结果显示,奥司他韦组出院时间、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另外ICU住院以及机械通气均较对照组有降低趋势。

图3:奥司他韦组住院时间对比

图4:奥司他韦组死亡率对比

还有研究显示奥司他韦可以缩短新冠病毒感染的恢复时间,发热后服用药物越早,发热时间越短34。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服用奥司他韦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降低、心脏安全方面的指标也优于对照组35。

图5:meta分析截图

这些报道均显示联用奥司他韦或对新冠患者缩短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等方面有所改善。

除了抑制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的作用机制外,奥司他韦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药物机理?以下是一些奥司他韦可能有效治疗新冠机制的报道:

•新冠病毒表现高传播性,这与刺突蛋白的结构以及功能紧密相关27。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的活性位点与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有相似之处28。

•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直接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结合,促进病毒进入和复制29,奥司他韦与ACE2具有更高的分子结合能30。

•奥司他韦通过抑制烟碱受体功能,抑制交感温度调节机制和未知的中枢机制降低体温31。而另一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扎那米韦并无此功能,表明奥司他韦除了抑制神经氨酸酶抗病毒外,还可能存在其他的降温机制;

•中性粒细胞是对抗病原体的免疫反应的关键组成部分,奥司他韦可以改善新冠病毒患者过度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新冠病毒对宿主的有害影响32。

•人体的神经氨酸酶可能作为冠状病毒的辅受体参与了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或可通过抑制这一途径,从而减少病毒的感染37。

至今,关于奥司他韦对新冠感染有效/无效的争议性仍没有解决。未来,奥司他韦在新冠感染治疗中究竟能不能有更多进展,需要更多的研究(尤其是随机对照试验)来获得支持或反对的有力证据。

面对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的双重夹击,相关研究建议使用奥司他韦等抗流感病毒药物与Paxlovid等抗新冠感染药物来联合治疗36。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奥司他韦还是其他抗病毒药物,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参考文献:

1.Zheng J, et al. PLoS Negl Trop Dis. 2021 Nov 29;15(11):e0009997.

2.Li L, et al. Lancet Public Health 2019, 4(9): e473-e481.

3.Chen L, et al.BMJ Open, 2018, 8(4): e019709.

4.Chen L, et al.. Influenza Other Respir Viruses, 2022, 16(1): 14-23.

5.Racicot K, et al.. Am J Reprod Immunol, 2014, 72(2): 107-116.

6.Soma-Pillay P, et al. 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pregnancy [J]. Cardiovasc J Afr, 2016, 27(2): 89-94.

7.Sappenfield E, ,et al. Infect Dis Obstet Gynecol, 2013, 2013: 752852.

8.Mertz D, et al. BMC Infect Dis, 2019, 19(1): 683.

9.Fraaij P L, Heikkinen T. Seasonal influenza: the burden of disease in children [J]. Vaccine, 2011, 29(43): 7524-7528. DOI: 10.1016/j.vaccine.2011.08.010.

10.Monto A S, Koopman J S, Longini I M, Jr. Tecumseh study of illness. XIIII. nfluenza infection and disease, 1976-1981 [J]. Am J Epidemiol, 1985, 121(6): 811-822.

11.Cowling B J, et al.Clin Infect Dis, 2014, 59(4): 517-524. DOI: 10.1093/cid/ciu356.

12.中国成人流行性感冒诊疗规范急诊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10):1204-1217.

13.Jenkin D C, et al. .Vaccine X, 2019, 2: 100036.

14.Kuster S P, et al. PLoS One, 2011, 6(10): e26239.

15.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2023)[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10):1515-1544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年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0,13(06):401-405,411

17.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流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35(17):1281-1288.

18.CDC.What are Flu Antiviral Drugs.https://www.cdc.gov/flu/treatment/whatyoushould.htm

19.eCDC.https://www.ecdc.europa.eu/en/publications-data

20.COMMITTEE ON INFECTIOUS DISEASES. Recommend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luenza in Children, 2022-2023. Pediatrics. 2022;150(4):e2022059274.

21.磷酸奥司他韦胶囊说明书

22.成人流行性感冒抗病毒治疗共识专家组.成人流行性感冒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40(11):641-655.

23.Shim SJ,et,al. Health Sci Rep. 2021;4(1):e241. Published 2021 Feb 10.

24.Orzeck EA, et, al. Clin Ther. 2007;29(10):2246-2255.

25.Jackson RJ, et al. J Infect. 2011;62(1):14-25.

26.Ishiguro N, et al. J Hosp Infect. 2016;94(2):150-153.

27.Shang J,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 117(21): 11727-11734.

28.Zhang X W, Yap Y L.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 THEOCHEM, 2004, 681(1-3): 137-141.

29.Liu J, et al. Annals of intensive care, 2020, 10(1): 1-21.

30.Zhou L, et al. Genomics, 2020, 112(6): 4427-4434.

31.Ono H, et al. 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 toxicology, 2013, 113(1): 25-30.

32.de Oliveira Formiga R,et al. bioRxiv.

33.Zendehdel A, et al. Ann Med Surg (Lond). 2022 May;77:103679.

34.Chiba S. Wien Klin Wochenschr. 2021 Apr;133(7-8):292-297.

35.Aliyu B, et al.PLoS One. 2022 Dec 1;17(12):e0277206.

36.Bai L, Zhao Y , et al. Cell Res. 2021 Apr;31(4):395-403.

37.Li W, Hulswit RJG, Widjaja I, Raj VS, McBride R, Peng W, Widagdo W, Tortorici MA, van Dieren B, Lang Y, van Lent JWM, Paulson JC, de Haan CAM, de Groot RJ, van Kuppeveld FJM, Haagmans BL, Bosch BJ. Identification of sialic acid-binding function for the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pike glycoprotei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7 Oct 3;114(40):E8508-E8517. doi: 10.1073/pnas.1712592114. Epub 2017 Sep 18. PMID: 28923942; PMCID: PMC56359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