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靶归来》:练兵比武的胜利之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打靶归来歌曲酷我音乐 《打靶归来》:练兵比武的胜利之歌

《打靶归来》:练兵比武的胜利之歌

2024-07-04 06: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词作者牛宝源青年照

也许是机遇巧合,也许是一种灵感的突现与迸发,让牛宝源孕育创作出了这首经典之作。

1959年3月,牛宝源随驻守于大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机械化师坦克团,来到美丽的大连滨海一个叫黄龙尾的地方,进行实弹射击训练。一连数月射击训练下来,牛宝源练就了过硬的射击技术,出类拔萃,够三级运动员水平,并多次打出5发子弹中48环的优异成绩,几次胸戴红花受到了表彰。

打靶练兵的战士们

一天傍晚,训练归来后,意气风发的牛宝源照样在营区内寻找着艺术创作的灵感。不知不觉走近了靶场,突然传来诞生于1950年夏天的军旅劲歌《我是一个兵》那一串串熟悉响亮的歌声:

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

革命战争考验了我,立场更坚定。

嘿嘿——枪杆握得紧,眼睛看得清,

谁敢发动战争,坚决打他不留情……

原来,正有一队战士扛着枪,扛着靶牌,胸前戴着大红花,雄赳赳气昂昂、精神抖擞行走在夕阳下。个个脸上洋溢着青春欢快的笑容。霎那间,这动人的图景引发了牛宝源的创作灵感,一个念头闪现了:若有一首反映战士打靶的歌,该有多好!自己不如试着写一首这样的歌。他急忙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洋洋洒洒写下4句小诗: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

胸前红花映彩霞,清脆的枪声满天飞。

当晚,回到营房后,牛宝源又聚精会神地对那首小诗反复揣摩、修改和推敲。随后,寄给了沈阳军区政治部主编的文艺刊物《部队文艺创作选》,很快就被刊载了出来。

曲作者王永泉青年照

这首清新隽永的小诗发表后,引起了另一位部队文艺青年的兴趣,他就是后来《打靶归来》的曲作者王永泉。1960年初,王永泉在解放军步兵某团任俱乐部主任。当时部队完成了施工任务,即将开始军事训练,他想结合部队的军事训练写一首歌,而且可以为全军文艺汇演创作新品做做准备。在准备资料时,军区发来了一本一年前(1959年)的刊物《部队文艺创作选》,翻阅中瞥见了牛宝源的那首小诗,眼前一亮,读着读着,顿时心生共鸣,就把它抄下来准备谱曲。

由于当时汇演在即,时间紧,无暇新作,王永泉便对小诗研究一番,修改了有悖“常识”的地方,使其更适合歌曲的演唱格式及韵调。在对这首略显简单的诗念来念去时,他觉得:例行打靶归来胸前是不会带红花的,又不是凯旋。而“风展红旗”场面就壮观多了。随即提笔把“胸前红花”改为“风展红旗”。接着又认为“清脆的枪声满天飞”这句词欠妥一些,感觉在打靶时会有清脆枪声,可是归来就不能再乱放枪了吧?打靶结束战士有的只是取得优异成绩后的那种自豪的心情和朗朗笑容,此时用歌声表达心声是最好不过的,应该有的是嘹亮“愉快的歌声”回荡在天际。于是,他提笔就把第四句改为“愉快的歌声满天飞”。如此,就有了《打靶归来》歌曲现在的第一段歌词: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

风展红旗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紧接着,王永泉又觉得这4句小诗内容显得有些单薄,便又乘兴提笔琢磨着增写了相应风格的两段歌词:

歌声飞到家乡去,父老们听了笑眯眯,人人夸来人人讲,说他们子弟有出息。

歌声飞到北京去,毛主席听了心欢喜,夸咱们歌儿唱得好,夸咱们枪法数第一。

这两段歌词超凡的想象力和所彰显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达到极致。同时也弥补了第一段歌词的先天不足。

歌词写好后,王永泉广泛征求首长和演出队战友的意见。战友们说,歌词意思好像有些重复。于是,根据大家的意见,他又对增写部分进行了删改,把“歌声飞到家乡去”这一段全删掉,敲定了歌词。这样经必要改动和打磨后,使歌词内容更丰富、意境更优美了。两段歌词前后呼应、一气呵成。第一段的“写实”与第二段的“写意”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臻于完美。

最后,王永泉使用他熟悉的陕北民间曲调、再结合军营进行曲的某些格调谱了曲,并增加了“咪索啦咪索” 语气词,以及“一、二、三、四” 口令声,充分表现取得打靶优秀成绩的战士们自豪喜悦心情。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咪索啦咪索,啦索咪多来,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歌声飞到北京去,毛主席听了心欢喜。夸咱们歌儿唱得好,夸咱们枪法数第一。咪索啦咪索,啦索咪多来,夸咱们枪法数第一!一、二 、三----四!

曲调犹如歌词的翅膀,佳词配上妙曲自然展翅飞翔。王永泉凭藉对民族音乐的深厚素养,在汲取了陕北民歌的元素后,经过反复咏唱,水到渠成,“曲调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王永泉原话)。这话说起来轻松,似乎是妙手偶得,实则若没有深厚的音乐功底和高超的技巧恐怕很难做到!例如:“战士打靶把营归”一句,朗读起来就像“绕口令”一样的拗口,那唱出来岂不更难?而王永泉举重若轻,只用了简单的几个音符一带而过,轻松化解。足见其技巧之深湛。

王永泉将《打靶归来》的成品,报送全军文艺汇演。在众多的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歌曲类唯一的一等奖。

经典之处在于,歌曲旋律的清新激昂不言而喻,创作手法也新颖别致,独具匠心。歌中根据“旋律的音名”所加的衬词和末尾的“口令”,都充分展现了革命战士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战斗风貌和乐观精神。此处无词胜有词啊!这应该说是王永泉的首创。“咪索啦咪索,啦索咪多来”一句,已成为中国人在心情愉快时脱口而出的经典引歌。

《打靶归来》是一首既有民歌风格又有进行曲特点的队列歌曲。这首歌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把简谱“咪索啦咪索,啦索咪多来”直接唱出来,增加了歌曲欢快活泼的气氛,充分体现了战士们自豪喜悦的心情。王永泉后来忆及往事时说,当初歌曲里运用过“啊”“哎嗨哟”等语气词,但听起来不自然不和谐。在反复试唱修改中,他猛然想到教战士唱歌时都是先教简谱,战士们也喜欢唱简谱,何不用简谱发音直接唱起呢?于是就有了今天歌曲中“咪索啦咪索,啦索咪多来”这样的唱法。歌曲最后还加上一句口令“一、二、三----四!”演唱起来更能体现军旅歌曲的风格,更加符合队列行进歌曲的特点。

有趣的是,由于当时的消息闭塞,牛宝源一直都不知道他的诗歌已经成为军内外风行的“流行歌曲”。直到1960年秋季的一天,牛宝源无意间从收音机中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打靶归来》时才为之一怔,熟悉的歌词让他感到异常的亲切。他欣喜地急忙去找唱片,几经曲折,待将唱片拿到手中后,果然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了唱片上。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那一刻他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鉴于《打靶归来》在群众中的影响与日俱增,反响异常强烈,1964年9月,解放军总政治部特意为牛宝源颁发了奖状。一直以来,他视这个奖状为珍贵物品精心收藏着。

此后,牛宝源又陆续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相继发表在《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歌曲》等报刊上。

晚年牛宝源

1976年3月,牛宝源退伍转业到地方工作。到2002年从律师岗位上退休后居住抚顺。几十年过去了,年近古稀的他谈及《打靶归来》的诞生和流传经过依旧如数家珍。他谦虚地说:“那首歌是曲谱得好,歌词只是表达了自己当时在练兵场上的感受和对军营生活的真实描绘,是部队给了我创作的源泉。”令牛宝源遗憾的是,他始终未与原在沈阳居住的曲作者王永泉(于2007年去世)见过面。2016年八一建军节前后,78岁的他又精心创作了《把人民写在党旗上》的新歌词。他曾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型军史系列丛书《军中骄子》一书收录其中,还荣获“国防文化研究会”授予的军旅骄子“永葆革命青春”百佳军旅英模人物的牌匾。

在建国40周年时,《打靶归来》被收入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唤起我美好回忆的那些歌》和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难忘的歌声》。曲作者王永泉也被写进《中国音乐家名录》《袖珍音乐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音乐著作权法协会的会员及常务理事,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歌舞团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除《打靶归来》外,还有《我当上解放军》《志愿军的铁匠炉》等200多首歌曲。

《打靶归来》这首歌,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简练朴实、贴近生活、旋律优美、易于传唱的显著特点,轻快活泼、青春澎湃、激情飞扬、富有自豪热烈的战斗情绪,而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及影响力,传唱了半个多世纪,伴随着人民军队的成长与壮大一路走来,彰显着它价值非凡的永恒艺术魅力。

责编:张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