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建设中期巡礼】深化教学改革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打造技术技能平台包含哪些内容 【“双高”建设中期巡礼】深化教学改革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双高”建设中期巡礼】深化教学改革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2024-07-16 07: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

学校自入选“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档)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职教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围绕“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职业学院”的奋斗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办学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力大幅提升。

值此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一周年之际,学校党委宣传部和“双高”建设办公室(质量管理办公室)共同策划了“双高”建设中期巡礼系列专题,分期推出我校“双高”建设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充分展示“双高”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深化教学改革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自2019年“双高计划”启动以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双元育人为主线、标准建设为引领,以三教改革为重点、多元评价为手段,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完善“SCI”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开发区高端产业提供人才资源支撑,努力建成首都职业教育新高地。

以双元育人为主线,构建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建立“SCI”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以产教融合载体为依托,校企合作机制为保障,学校制定和发布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用于指导构建“SCI”(Skilled、Comprehensive、Innovative)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的书证融通型(S型)技术技能人才;主要依托工程师学院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新型产教融合载体,按照专业群培养一专多能的专业复合型(C型)技术技能人才;主要依托企业现代学徒制教育中心,基于实际生产任务或研发项目培养适应创新型新业态的创新实践型(I型)技术技能人才。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有机融合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劳动教育、美育学分,把职业道德、工程意识和精湛技能的养成贯穿全程,根据学生特点和发展方向设计不同的职业培养路径,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了30个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了187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作为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学校先后获批35项改革试点,获批X证书考核站15个(详见下表),X证书专业覆盖率达到90%。学生通过参加X证书培训与考证,技术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有了明显提升,目前已有1070名学生完成取证。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获取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毕业生全部入职IT类技术岗位,专业对口率达100%,从事Web前端开发岗位工作的同学薪资达到每月12000元;国际商务17级毕业生共72人考取“物流管理1+X”中级证书,其中有63人升入北京工商大学攻读物流管理专业学士学位,1人出国继续攻读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文凭,其余8人全部就业于证书相关岗位。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学校“依托开发区办高职、依托产业办专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据开发区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精准对接开发区“421”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专业布局。整体打造机电类、航空类、汽车类、电信类、生物类、经管类、艺术类七大专业群,并且逐一建立了专业与产业供求关系专业谱系图,建立“牵头专业+协同专业(或方向)+群外教学模块”的专业组合模型。近几年学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了赋能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的“五条线”。

一是服务高端汽车产业线。汽车制造专业群与北京奔驰合作成立北京奔驰汽车制造工程师学院,共建北京奔驰大师(赵郁)工作室、企业现代学徒制中心,建设开发区复杂和异形件智能制造研发中试基地,累计为北京奔驰订单培养1000余名毕业生。北京奔驰30%的一线班组长、三分之一的首席技师均出自我校,80%在职员工在我校参加技术技能培训,70%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二是服务生物医药产业线。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群与亦庄生物医药园合作共建北京亦庄药品生物技术工程师学院和“生物医药中试基地”,申报获批“开发区化药制剂和蛋白药物研发中试基地”、建设袁騉水处理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与世界五百强美国哈希公司共建水质监测中心,与科研院所合作组建“专业教师+企业人员+学生”技术团队,面向1140多家生物技术企业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

三是服务先进制造产业线。机电技术专业群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建立北京先进制造新工程师校企联盟,与西门子合作共建新工程师学院,全面升级现有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专业,完善新工程师能力模型,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证书,建设流程型、离散型行业全流程示范中心,服务企业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

四是服务集成电路产业线。电子信息专业群与中芯国际等企业合作,培养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设备材料、芯片应用等一线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与集创北方合作共建“集成电路版图绘制与产品测试中试基地”和“张晋芳 LED 显示芯片技术技能工作室”,开展职业培训、技术服务、产品测试,提供人力支持,支持芯片设计与生产能力提质升级。

五是服务首都航空产业线。航空维修专业群与Ameco合作成立“航空工程技术学院”,建设“北京飞机维修工程师学院”,与国航等企业签订订单培养,重点培养从事航空器及空港智能化设备及系统运维人才。学校建设航空发动机实训中心、航空电气与仪表维护实训中心、737NG系列飞机仿真维护实训中心。

以标准建设为引领,构建结构化的课程体系

构建书证融通课程体系。把“1+X”证书制度要求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基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模块化、项目化“书证融通”课程体系。通过单独开设X证书课程、在专业课教学内容中融入X证书内容、在课程考核中融入X证书评价标准等不同形式,积极探索构建多种证书的类型教育模式;通过将X证书培训与取证过程和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小学期进行整体设计,利于X证书考证实施。例如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学生可以考取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2个证书,这两个证书共涉及21个学分的课程,分解到6门专业课程,最后通过集中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考证集训。

构建“四级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依据职业技能形成规律,构建了基本技能、综合技能、生产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四级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把职业道德、工程意识和精湛技能的养成贯穿全程,系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理论和技术去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生产性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应用创新能力。根据四级能力递进的体系要求,按照基础技能实验实训室、综合技能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四类优化整合实训实习基地。其中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38个,含国家级实训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训基地1个,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性中试基地3个;校内实验实训室371个;校外实习基地210多个。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规范实习实践教学管理,出台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包括《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试行)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等,统筹协调实习实训管理工作。

以三教改革为重点,创建教育教学质量品牌

强化精品资源建设,打造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依托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项目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立体化、数字化的课程教学资源,鼓励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目前,学校已开发建设精品在线课程59门,通过中国大学生MOOC网、超星学银在线平台等开展“O2O”混合式教学并向社会开放,形成一批优质教学在线视频资源,对全校课程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其中2门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称号,近几年连续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原信息化大赛)一等奖,无论是获奖率和获奖总数量,都位居全国高职院校首位。积极推动以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为基础的新形态教材建设,鼓励编写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注重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化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资源的立体化和多样化,已经立项完成100部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获批“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7部。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造“三金”教育教学品牌。推进思政课与学生专业、信息技术、学生需求相融合,率先使用智慧课堂教学互动系统,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得到增强,《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开展课程思政“三金”(金扣子、金种子、金点子)教学案例设计活动,引导各专业教师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遴选三批优秀教学设计案例150项,其中100项已公开出版。在“三金”案例基础上,评选“最美课堂”,引导教师展示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的融合方法,累计评选30个“最美课堂”并在全校推广示范。建立三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机制,《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和《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通过实施“校级、市级、国家级”三级技能竞赛体系,鼓励教师把技能竞赛项目转化成开放性的实践教学项目,作为常态教学开展,落实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进一步通过层层选拔磨练师生的技能及品格,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成绩斐然,2019年以来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累计获奖397项,其中国家水平技能大赛获奖30项,北京市水平技能大赛获奖159项,北京市水平及以上创新创业类大赛获奖127项,均已提前超额完成“双高”建设指标。

以多元评价为手段,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健全校院两级督导体系,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先后制定修订《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信息化网络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方案》《处级干部听课制度》。建立监督与指导并重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建立包括学校专兼职督导专家、二级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学生、领导干部等多主体多角度评价队伍。每学期督导听课评价100%全覆盖,从教学态度、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方法手段、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评价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督导的针对性。尤其注重加强对师德师风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指导和引导,以督促导、以导为主、寓导于督,网上监控与线下常规手段督导相结合,推动教师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适应信息化教学督导要求,针对“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情况,专门开辟“在线督导专题”,以各二级学院(部)为独立数据分析对象,进行相关数据项的采集、整理、分析,提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反馈服务,为教师教学质量改进提高提供数据参考。

建立数据分析反馈机制,推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持续完善。基于大数据技术推进教学诊改工作,加强对教学督导、学评教、状态数据等多维度的统计、比较和分析,建立基于数据分析与反馈的诊改工作机制,充分挖掘学校办学治校各类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定期撰写发布《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质量分析报告》,为各单位提供数据分析与反馈服务,推动建立常态化诊改机制。编写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报告共24期,有序推进诊改工作,促进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螺旋提升,为学校精细化和科学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定期撰写发布学校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从学生发展、教学改革、政策保障、国际合作、服务贡献等方面充分展示学校办学治校水平和人才培养工作成效。2021年学校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荣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高职组优秀质量报告奖和企业优秀质量报告奖。

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健全人才培养质量多方评价体系。学校建立学生、家长、教师、企业等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委托第三方机构(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和用人单位需求调查,其中,毕业生调查数据主要涉及毕业生就业质量、求职过程以及毕业生对专业培养的反馈等;用人单位调查数据主要涉及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及综合能力素养评价、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评价等。同时,委托相关公司组织开展毕业生半年后职业发展状况及毕业生三年后职业发展状况跟踪调查,重点关注毕业生工作后的薪资水平、晋升情况、工作稳定度、专业对口度、职业满意度、职业适应度等方面。调研数据显示,我校2021届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8.18%,本地(北京)就业率为96.77%,就业对口率达到70.95%,毕业生对工作满意度为93.68%。用人单位对我校 2021 届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 96.10%,对所招聘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满意度为 96.10%。毕业生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为97.31%。毕业生工作三年后人均税前月收入达到6980元,整体晋升率达到72.60%;受访者职业满意度为95.36%、职业适应度为97.85%。数据显示出我校毕业生本地就业比例高,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高,毕业生就业布局整体与学校培养定位相符,毕业生工作稳定度较高,整体职业满意度和职业适应度很好。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反馈作用,持续优化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通过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