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被向往的文化目的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打卡最美的书店先锋书店 南京 被向往的文化目的地

南京 被向往的文化目的地

#南京 被向往的文化目的地|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想要在休闲中寻找温暖和意义,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南京。

6月24日,端午假期最后一晚,从南京老城区到河西新城,在各个大小剧场,正在上演的烛光音乐会、舞剧、戏剧,为整座城市渲染出别具一格的文艺情调。

江苏大剧院一个月前开售的芭蕾舞剧《红楼梦》,开票即售罄;南京保利大剧院引进的法语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开票五分钟就被抢光。今年上半年,两大剧院超过六成购票观众来自外地。

那些为一场剧、一个展、一次读书会,甚至一杯独特的咖啡来到南京的人们是追求文化消费体验的、正在壮大的“城市游客”。据南京市文旅局6月25日发布的数据,南京端午小长假共接待游客470.32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26.3%。美团、大众点评发布假期前两天的“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南京居首。

千年古都南京,从剧场到街巷,历史的掌纹无处不在,高品质的文化活动高频发生,对于追求真实感知、审美愉悦、轻松联结的新一代消费群体,南京成为最受瞩目的文化目的地。

演出第三城重返高光时刻

“1900个座位,国内保利剧院里座位最多的一个厅,满座!”南京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巩升林满是自豪。4月初,2023南京戏剧节开幕大剧、国家一级演员何冰执导话剧《代价》完成南京首演,人气火爆。

年初启动的“2023·南京音乐剧节”,成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全国首个戏剧类品牌演出季,中文原创音乐剧《人间失格》上座率达到八成,涵盖治愈、悬疑、奇幻、谍战等题材的11部剧目、22场演出交替上演。特别是时隔三年重启“国外单元”后,引进的法语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提前三个月预售,连续5场“开票即售罄”。巩升林介绍,今年上半年南京保利大剧院演出密度已恢复到2019年鼎盛期,上座率达到80%,在全国保利院线居前三名。

江苏大剧院同样迎来如织人潮。舞剧《孔子》《日出》,昆剧《牡丹亭》,京剧《大探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接连不断。

“我开车进剧院的地下车库,已经开始排队。不早去的话就不容易找座位,得一路说‘抱歉’挤到最里面。”南京市民吴女士今年以来看了两场剧,其中一场是《咏春》。散场时的文创售卖环节,热门商品早已售罄,许多年轻人拿着门票和海报,在大厅排队拍照,她对眼前的景象有些恍惚,“好像那个丰富多彩的日子,一下子就回来了。”

2023年已官宣的演唱会举办城市,上海53场居首,南京以52场排名第二。

今年第一季度,南京市演出数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55.6%。多位剧场负责人表示,南京演出市场在全国位于前三名,是上海、北京之外的演出第三城。“如果一部剧没来南京,那就不能说是成功的。”业内基本形成共识,剧好不好,一定要来南京试试。

上述令人振奋的数字,“拎着行李看演出”的南京以外的观众作出了大贡献。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屹介绍,从芭蕾舞剧《红楼梦》购票观众的身份证统计,南京本地观众占比28.8%,外地观众占71.2%。来自南京保利大剧院数据显示,上半年观众超过六成来自外地。各大剧场的大厅,大量拉杆箱被看剧的主人留在寄存处。“看一场剧,花费少的要近百元,贵的要近千元,大家愿意花很多钱看一场剧。”廖屹说,江苏大剧院的购票观众平均年龄在27岁,要考虑当下年轻人的特点,吸引年轻人参与。

文化消费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为了这个傍晚,5个女孩约了一个月。6月23日下午六点半,洪武北路国民小剧场,陆陆续续有人来取票。这是南京新街口一座有年代感、颇具情调的院落。5个女孩里,有同事、同学还有老乡,因缘际会经常约了聚,一起看剧、顺道打卡美食是她们最爱的休闲时光。5人在红庙吃了砂锅,每人捧着一杯甜点走过来。上下两层、共288个席位的小剧场,即便坐在最后一排,也能清楚看到演员的表情,女孩们买了后排98元的票。

当天,一家名为北纬零度的团队上演了话剧,上座率达到六七成,大部分观众是不到30岁的年轻人,姐妹淘占到一大半,其次是年轻情侣。

演出市场年轻人是主力军,在文艺演出中,年轻女性又是主力军。法语版《罗密欧与朱丽叶》、舞剧《红楼梦》还有各类戏剧演出,年轻女性占观众主体。廖屹认为观众的人员结构导致美学成为当下文化消费最重要的逻辑,观众追求美的体验,舞台呈现要“赏心悦目”。

南京话剧团是国内最早发起“小剧场探索演出”的国有院团之一。南京全市共有107个小剧场,遍布社区、景区、高校、产业园区、商业综合体等城市空间,“金陵小剧场”文化标识统一,其中50个剧场有稳定演出团队并进行常态化演出。南京全市打造“十朵金花”小剧场,遍布主城五区,夜瞻园剧场主打沉浸式演出,星空剧场是先锋剧目的“试验场”,猫头鹰剧场专注潮流乐队的孵化,梅花小剧场则是全国首个梅花奖主题的戏剧剧场,各具特色。

演出向前后延伸。演出前开放探班,演出当中邀观众参演,剧终后请观众合影,号召转发朋友圈。剧本之外的互动,是时下小剧场的标配。

话剧《恋爱的犀牛》在南京上映前,一场百人沉浸式戏剧体验活动“犀牛冲进美术馆”走进城市中心,普通市民得以体验剧中的经典台词,得到情绪表达和肢体语言等方面的训练;南京戏剧节期间,小西湖里开起露天剧场,即兴戏剧表演、影像放映、沉浸式戏剧体验等让观众成为参与者……过往的一系列尝试让巩升林愈发意识到,如今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不再满足于被动观看,他们需要获得更多沉浸式体验。“需要引流的商圈、象征性强的公园,那些能体现深厚文化、现代文明的场所,包括整个南京城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泛剧场’。”在巩升林看来,南京最不缺场地。

最不缺文化场景的南京成为社交平台的“网红”。“《红楼梦》有上亿次的传播量,全是观众自发传播。”廖屹第一次感受到来自观众自发而无比强大的推动力。

新一代消费群体偏好有收获感的好时光,追逐能提供一站式多重体验的场景。德基广场8楼美术馆,手环一戴,市民立刻跃进大宋金陵城,与画中的商贾摊贩、船夫马夫隔空“对话”,手指轻点,还能了解城内市井建筑、物品背后的风俗故事……“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将清代冯宁所作的《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放大百倍,搬到屏幕上,近400名工作人员历时两年,以个位数厘米级的精准定位和自主决策的移动交互,实现“人在画中游”。该展常设以来,在小红书、大众点评等平台上的热度居高不下,有博主感叹“戴上手环,我能玩一个小时”。

“屏幕上每个元素背后,都有相应的数字点位。体验者投射到画中的虚拟形象一旦走到某处,手环探测到信号并触发,画中的人物、建筑、物品就会弹出互动。观众不再是面对着一幅画去观摩,而是真正走进南京城,感受它的生活百态。”德基美术馆展览统筹负责人李鸿雁说。

数字技术、现代手法使封存的历史、丰富的城市得以亲近,这种拓展的见识、新鲜的刺激还有真实的互动对当下消费者有无穷的魔力。

日前,原创策展作品《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在秦淮国创园的遇见博物馆南京馆落下帷幕。除了《伎乐天反弹琵琶》《观无量寿经变图》《鹿王本生故事画》等石窟形制、石窟建筑的展陈外,该展的一大看点是,以数名艺术家重绘的200余幅敦煌壁画作品为基础,动用数十台4K超清设备,3D光雕技术投影面积达500平方米,将壁画进行更为“鲜活”的再现。

展出的市场反响,遇见博物馆馆长王春辰直言出乎意料。“开展前就卖出了数万张预售票,开创了南京文博场馆市场的纪录。开展半年来更是好评如潮,累计超10万人次入馆观展。”

2021年创立以来,遇见博物馆先后与法国卢浮宫书画部、意大利现当代国家美术馆、英国曼彻斯特博物馆等百余家文博单位合作,在全球选择文化遗产策展。“只要是‘美’的,就是我们选择的方向。”

南京馆则是遇见博物馆在国内开设的第5座线下实体场馆。“每选择一个落地城市,会优先考虑它的消费等级和人口数量,把每个城市馆都打造成一处文化艺术会客厅。”王春辰认为,南京的文化消费层次和鉴赏水平排在国内前列,高水准的演出展览近年来愈发扎堆南京,特别是南京对周边地市人群的辐射带动强,整个地区的消费人口达到数千万。

南京馆计划每年举办6至8场展览,7月的《遇见印象派:莫奈、雷诺阿等诺曼底大师真迹展》、8月的《遇见古埃及:木乃伊文物特展》正在路上。

巩升林对网上关于年轻人“穷游”的认定并不苟同。他认为,这一代年轻人,只要碰到自己热爱的事物,能产生共鸣,他们就能接受很高的价格。“过去我们讲看剧、看展,是‘尝鲜’高雅艺术,现在艺术成为高品质生活的一部分,给城市的考验是,要供给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文化产品。”

演出重镇背后有推手

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文化演出重镇,为此南京谋划已久。南京是全国唯一一座有政府专项补贴优秀剧目的城市。2017年起,南京每年拿出2000万元资金,以5%—50%的额度直接补贴票价,帮市民把看剧成本“打下来”,最高补贴500元。截至去年底,南京市文旅消费政府补贴剧目共评审出22批次767部1355场,补贴金额约6160万元,观演人次约99万,其中跨城观演人次约为30%。

今年上半年,南京共补贴了56场剧目,下半年计划补贴36场。“各剧院提供申报名单后,由政府组织专家评审,综合价值导向、创作水准、艺术教育等标准,确定补贴剧目。”南京市文旅局产业发展处处长陆生怀介绍,仅今年第一批评审就吸引了79部剧目参评,话剧《钟鼓楼》、舞剧《骑兵》等44部最终入选,补贴额度从10%到30%不等。

这样的补贴既直接带动演出剧目等文化消费,又拉动了旅游市场,形成以文促旅、文旅融合的良好效应。“文旅消费补贴剧目中,外地观众占比越来越多。一些热门剧目如法语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超六成观众来自周边地市,甚至有不少人专程从上海赶来。”看剧前后在南京城里City Walk,逛逛景点吃吃小吃,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据测算,南京市补贴剧目直接拉动演出市场消费比为1:7.6,间接拉动旅游、餐饮、住宿等其他行业消费比例超过1∶12.5。

在紫金山山谷、在秦淮河之源、在长江边……南京音乐节、咪豆音乐节、长江潮音乐节,一票难求,政府强力托举的文化活动获得市场认可。

文化追求融入城市肌理

随意走进一条街巷,就可能发现藏在转角处的文保建筑;大大小小的书店、图书馆分布在城区各处,无论何时都有人在逛;600年前的历史遗存对面就是现代化玻璃高楼,少有城市能像南京这样,把历史和文化自然而然地融进城市肌理,无时无刻不带给人丰富的生命体验。

玄武湖畔的台城书房,就在明城墙的“肚子”里,要爬几十层台阶才能到,没有比在城墙里读书更浪漫的事;近万平方米的锦创书城,入夜灯火璀璨,排排书籍透过玻璃幕墙,接受全城围观,文化交流、作家签售会、观影讨论会、学习课堂等定期开展;江苏路转盘上的先锋书店,隔开窗外的车水马龙,在闹市为爱书之人留下一处空间……南京有近千家实体书店,尤其近年来涌现出一批特色书店、精品书店,滋养着新的城市气质。截至去年底,南京有20家书店被评为“江苏最美书店”。

占地35公顷的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285处院落点状分布,264幢中西风交融的小楼形成的建筑群,被誉为“民国建筑博物馆”。近年来,封闭的大门一扇扇敞开,南京先后开放颐和路十二、十一街区,百年前的时代风华尽在眼前,成为游客打卡地。

“位置绝佳,文化氛围浓厚,里面的一幢幢建筑太漂亮了,我们所有人都一见钟情。”街区运营方、南京元成文化商旅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潘韬记忆犹新。由此带来的烦恼是,街区建筑近九成具有文物保护身份,改造处处受限。“光是外立面和房屋结构两个‘不许动’,就让人头疼。过去‘订单地产’的商业开发思路,在这里行不通,必须手工操作。”

这里的文化味和小资气息更浓。街区引进了宝龙艺术中心,四层小楼里规划了主展厅、艺术长廊和艺术生活馆,开馆以来以每两个月一次的频率更新艺术展览,逐渐在年轻人中积攒了名气。婚纱品牌VERA WANG、NORA HAUTE,英国零售品牌集合店英园汇集于此,许多是江苏首店。

因为一处玫瑰艺术装置,靠近马路的一幢建筑一度成为网红打卡点,数千朵红色玫瑰如瀑布般从窗口倾泻而下,一经推出就被推上社交平台热门。围绕这处窗口,街区的创意还在不断翻新。潘韬漫步街区时发现,35岁以下的年轻人是主力军,还有人专程坐飞机过来打卡。从假期的火爆回归日常,几处小院子也能在工作日收获数千人次的客流。

通过这些年的城市更新,南京老城有韵味、更宜居,街街巷巷经得起细品。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场景。从老城南的小西湖、老门东片区,到熙南里、水木秦淮等特色街区,城市更精细,南京的角落旮旯都能轮番成为社交平台上的新宠。

近百年历史的中山码头,依旧繁忙。沿着江边路一路向北,绿荫掩映中,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南京下关历史陈列馆、招商局旧址、民国海军医院旧址、铁路轮渡栈桥旧址等串珠成链,岁月的遗存、历史的底蕴在这里蔚成方圆。

正因为如此,意大利最美踏板摩托车品牌Vespa在南京开了3家店,位于江边路的这一家是主理人张诚最看重的。“滨江岸线的人文积淀和生态环境,与Vespa的小资调性高度契合、相得益彰,开在这里才能让消费者对我们的品牌内涵产生共鸣。”那款曾在《罗马假日》里与奥黛丽·赫本一同出现的踏板摩托车,就停在展厅中间,挂在墙上的各类配件设计精巧,一股异域风情扑面而来。距此不远,一处400平方米的更大店面即将迎来开业,从展车、销售到售后一应俱全。“我们畅想着就在江边广场搭建一个体验空间,消费者可以在这里打卡拍照、展示,没有比这里更有代入感的地方。”

如果消费需要新体验,心灵需要有归属,灵魂向往深度共鸣,不妨来南京,度过完美的一天。

本报记者 董翔 颜芳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