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文脉】来汕头小公园两街区感受“特色民俗文化”经济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手绘潮汕 【潮人文脉】来汕头小公园两街区感受“特色民俗文化”经济圈

【潮人文脉】来汕头小公园两街区感受“特色民俗文化”经济圈

2023-04-08 13: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映光 实习生 林文惠 高丹琦

2021年7月22日羊城晚报地方版A9潮人文脉报道

有着“潮人精神文化家园”之称的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建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汕头城市发祥地,也是全国34个开埠城市中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开埠区。漫步其中,连排林立的中西合璧骑楼群、环形放射状的商业街区,随处可遇见潮汕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在这里融合汇聚留下的印记,堪称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近年来,随着保育活化工程的持续纵深推进,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焕发出全新活力,修旧如旧的骑楼建筑群不仅成为了一场场文旅盛会的天然舞台,而且在赓续传承城市文脉的同时也让海内外潮人回望汕头时,看得见骑楼,记得住乡愁。

本月中旬,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相关通知,将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中山纪念亭街区、西堤街区列入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这既是汕头小公园开埠区近年来保育活化工作取得成效的生动注脚,也为汕头接下来更好地保护、挖掘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着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基础。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以建于1934年的中山纪念亭为中心 羊城晚报记者 蚁璐雅 摄

旧貌换新颜:“绣花功夫”绘出魅力街区

以建于1934年的中山纪念亭为中心,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街区呈现出极富特色的环形放射状,聚心向海的格局聚集了众多晚清及民国的官府衙署、洋行领事馆、公寓私邸、工业商会、影院酒楼等中西合璧风格的历史建筑,曾有过“百载商埠、楼船万国”的繁荣景象。

不过,随着岁月流转,曾经繁华的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也在城市中心日渐东移的发展进程中逐渐落寞,甚至成为了斑驳不堪的“锈带”。

亟待被重新“擦亮”的小公园开埠区,终于在2013年迎来了“新生”的曙光——当年,汕头市提出《关于立法保护我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风貌的议案》,拉开了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工作的序幕。

2014年,《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开始实施,小公园开埠区的保育活化工作自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16年,汕头以西堤路的七栋骑楼作为试点,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打响了小公园开埠片区改造的头炮,也为此后大范围的片区改造奠定了技术基础。

2017年,汕头市正式启动小公园开埠区首期修复改造工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用“绣花功夫”陆续完成了中山纪念亭、南生百货大楼、红色交通线等特色建筑以及大面积的旧时骑楼、建筑、街巷的修缮,并且对外开放了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汕头市文化馆、老妈宫戏台等文化场所,进一步赓续传承城市文化根脉,整体打造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街区。

今年初,汕头也制定出台了《汕头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并提出以小公园开埠区为重点,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护商埠文脉统一起来,采用“分片实施,重点示范”的策略,分步以街区为修复单元,循序渐进开展活化利用。

随着各项保育活化工程的持续推进,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逐渐旧貌换新颜,不仅成为当地文化地标,更吸引各地游客慕名前往打卡。在此基础上,汕头市住建局今年以来积极推进小公园开埠区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并通过制定《汕头市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工作方案》,委托专业机构对小公园开埠区规划范围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现场踏勘和现状调查,结合规划梳理、历史研究等多种技术方法,先行组织中山纪念亭、西堤两街区进行申报。

据悉,积极申报国家、省历史文化街区,创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是建设小公园开埠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汕头市住建局表示,该局接下来将着手开展制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对街区进行3D测绘和挂牌保护,并继续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指导监督,开展更多片区的论证和申报资料编辑工作,争取继续申报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为汕头谋划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奠定基础。

游客在位于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内的非遗体验馆内感受剪纸魅力 羊城晚报记者 蚁璐雅 摄

老城新活力:赓续文脉成就“文旅顶流”

记者梳理发现,此次被列入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两个街区,几乎囊括了整个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内有城市人文价值的建筑、街巷等。

其中,中山纪念亭历史文化街区范围东至外马路、南至海滨路、西至永平路、北至梅溪河,街区面积35.97公顷(核心保护范围21.61公顷,建设控制地带14.36公顷),包含不可移动文物12处(2处省保、9处市保、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1处),历史建筑18处,传统街巷56条(骑楼街10条,内巷46条);西堤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则东至永平路、南至西堤码头、西至西堤路、北至梅溪河,街区面积27公顷(核心保护范围19.40公顷,建设控制地带7.60公顷),包含不可移动文物6处(1处国保、1处省保、1处市保、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2处),历史建筑18处,传统街巷37条(骑楼街9条,内巷28条)。

而在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过程中,汕头除了通过修缮破旧建筑、开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以壮大其“筋骨脉络”外,也围绕中山纪念亭等核心地标,有机融合了非遗展示、非遗文创活化、美食体验、红色教育等主题元素,打造“民俗特色文化”经济圈,并通过一场场文旅盛会逐步树立起小公园的经济文化品牌,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精神生活及消费业态,让汕头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羊城晚报记者连日来在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实地探访时就看到,经过活化保育后的小公园开埠区如今已然成为了汕头文化旅游融合领域的“顶流”:经久不衰、热闹非凡的“戏亭印象”舞台,在交相辉映的时尚灯光中把一幕幕的经典潮剧,跨越时空植入汕头开埠区小公园的雕梁画栋;中西合璧的小公园沿街骑楼里,吸引了各类商家特色摊位入驻,特产手信、传统小吃、民间杂耍、工夫茶艺、非遗展示等高颜值的网红打卡点,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沉浸式场景体验;“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化身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党员群众。

“小公园又重现往昔的热闹场面了,我们的生意自然也是跟着水涨船高的啦……”位于中山纪念亭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老妈宫粽球”是许多到汕游客必打卡的百年老字号,其第五代传承人陈芬就告诉记者,在小公园开埠区修缮过程中,他们也敏锐地察觉到了新商机,通过扩大店面、全新装修等方式进行了改造,“小公园现在发展得很好,以前我们在老地方没有这样的环境,经过修复改造之后,游客停车也更加方便,小公园的人流量变多,我们的生意也变得越来越好。”

修旧如旧的小公园开埠区骑楼群 羊城晚报记者蚁璐雅 摄

文脉故事

国家级非遗项目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纪传英——

专业精心修复“斑驳时光” 匠心重塑潮人“精神家园”

历经百余年沧桑后,昔日商贾云集的汕头小公园开埠区逐渐老去,雕梁画栋的骑楼群也一度成为了摇摇欲坠的斑驳危房。拯救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这片古建筑群以传承城市文脉,成了一件与时间赛跑的事。

但如何“原汁原味”地重塑这片海内外潮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让这些建筑物成为讲好汕头故事的真实载体呢?

领衔参与了汕头小公园开埠区骑楼群修复工作、国家级非遗项目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纪传英,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向记者回忆了自己“遇见”古建筑、修复汕头小公园骑楼群、推动古建筑营造技艺走出汕头走向世界的故事。

纪传英 受访者供图

承接首单仿古建筑曾“交学费”三万元

“其实,我以前是画版画出身的,在版画中培养的审美观和造型艺术为我转入古建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记者日前在广东纪传英古建筑营造有限公司见到纪传英时,已是77周岁的他依然步伐矫健,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儒雅谦和。

据纪传英回忆,年少时他便对画画充满兴趣,也曾多年从事过版画工作,并且小有成就,多幅作品曾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等媒体上刊登。但因为种种原因,纪传英无法圆了年轻时的画家梦,此后他辗转打拼于多个领域。

回忆起那段青葱岁月,纪传英笑着说,他多年的打拼生涯尝试过多种身份与角色,在油漆工、水泥工、木工等角色之间自如变换,并始终以谦卑的态度虚心向他人请教学习,这为他沉淀了许多建筑领域的过硬本领与精湛技艺。

直到1968年,纪传英为谋生计开始涉足建筑行业,并于1980年开始专注于古建筑修缮领域。在纪传英看来,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的潮汕古建筑是向世界展现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他希望自己的工作不仅是让破损的古建筑恢复原貌,更多的是让传统的古典文化得以传承。

据悉,上世纪八十年代,潮汕地区有不少古庙宇、宗祠之类的古建筑年久失修,亟须修缮和保护,而从事古建筑修复的师傅却少之又少。作为一名古建筑修缮行业的新兵,纪传英也曾在自己接手的第一单仿古建筑上吃了亏。

“那时候一位香港老板想要在家乡建设一个仿古楼阁并且找到了我,那时候我还只会画画,对现代建筑和仿古建筑的设计、估价等方面还不熟,因此接手的第一单古建筑项目就亏损了三万元,那时候的三万元算得上是巨款了。”纪传英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在古建筑领域的第一单亏了但他却感觉十分有价值,正是这次“交学费”的经历让他更加清楚了古现代建筑在建筑材料、估价等方面的异同,在今后的项目中估价也变得更加准确。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街区呈现出极富特色的环形放射状 多爸 摄

力推古建筑营造技艺走向世界

在外行人看来,修缮古建筑就是敲敲打打,不足为奇。但纪传英却用大半辈子的辛苦耕耘,赢得了“中国营造技术人物传承奖”“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等称号;并在国内外主持完成了500多个仿古建筑和古建筑修复项目,留下一批典范之作,斩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资产保存优异奖”等多项荣誉,为潮汕古建筑在中国古建筑界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古建筑是让人记住乡愁的重要因素,它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历史。”纪传英说,他一直坚持要把古建筑上的每个细节当作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载体去对待,在不改变古建筑现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原貌。

纪传英的这种理念,在他领衔修缮汕头小公园开埠区骑楼群的过程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据介绍,汕头在2016年启动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改造试点工作,并以西堤路31号—57号(单号门牌)7栋骑楼作为试点建筑。该项工程改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后续的片区改造项目能否顺利推进,因此对于纪传英来说,接受这个项目,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历经岁月沧桑,试点修缮的骑楼建筑破损严重、骑楼的灰塑风化脱落严重、没有现成图纸等许多棘手的问题摆在了纪传英面前。

“我们翻找了大量的相关历史照片和材料,充分考虑建筑特点,坚持对原形制、原工艺、原材料进行深入研究,使用了包括贝灰、河砂、糯米、红糖等传统材料,力求在修复过程中尽量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纪传英说,为做到“修旧如旧”,雕刻师傅们根据原先留存的图案框架,推测出原先的图案,进行手工描绘;从骑楼屋顶、窗台四周到支柱顶端的各种灰塑装饰物,工程方都进行了全部保留和修复,细致程度达到雕塑不增一花一草、屋内不少一梁一柱。

据介绍,纪传英团队还运用了不少新材料和新技术去还原骑楼的历史风貌。例如,南生百货大楼外立面的修缮,其中的彩色玻璃就是按照原来的老工艺去定制的。而为了解决骑楼墙体软塌的困难,纪传英团队还改良配方,加上了水泥、黏合剂等新材料增强墙体耐久性,并通过“上色”的特殊处理让建筑得以恢复原貌。

汕头小公园是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 方淦明 摄

“经过四年的时间,我们从试点开始,逐步完成了对小公园开埠区7条街古建筑群的修缮工作,同时确保了工程安全。”纪传英说,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接下来的保育活化工作让历史与当代相得益彰,使得小公园开埠区的人气越来越旺,重现繁荣。纪传英认为,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保育活化还应在“修旧如旧”的同时加快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通过增设停车场等方式优化公共空间,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全面改善街区环境,留住更多的游客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自2016年被列入汕头市龙湖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在短短五年内已连续晋级为汕头市级、广东省级非遗项目及国家级非遗项目。作为代表性传承人,纪传英目前仍活跃在古建筑修缮领域,同时还授徒传艺,让年轻一代更多地了解传统建筑,了解古建筑文化。而他的儿子纪雪山、纪雪峰也都已参与了古建筑的修缮工作,共同推动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走出汕头走向世界,以工匠精神赋予古建筑以灵魂和生机。

总策划 /汪一洋 刘海陵 林海利

编委会主任 /曾颖如 孙爱群 孙璇 胡泉

主办单位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羊城晚报社

本期统筹 /马汉青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斯睿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