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摄影图书榜揭晓,最终15册摄影图书入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手机摄影书籍哪个出版社好 第五届中国摄影图书榜揭晓,最终15册摄影图书入榜

第五届中国摄影图书榜揭晓,最终15册摄影图书入榜

#第五届中国摄影图书榜揭晓,最终15册摄影图书入榜|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1年4月10日,由《中国摄影》杂志社与影上书房(嘉兴)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图书正式揭晓。

本届图书榜自2020年8月启动以来,主办方共收到中国大陆的143家出版机构及个人推荐的参选图书245种268册,最终15册摄影图书入榜。其中,《可能的往事》《父亲的村庄》等5本书入选“年度摄影集”;《孙明经纪实摄影研究:1939茶马贾道(全四册)中国百年影像档案》《岸萤》等3本书入选“年度摄影史论图书”;入选“年度引进版摄影图书”的是《亚洲家族物语》《阿尔伯特·卡恩的理想国:黑白时代的彩色世界史》等3本书;《视觉影像力:摄影的视觉设计与思路创建》入选“年度摄影器材技术图书”;《对照记》等3本书入选“年度自制摄影图书”。

本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评委为:影像文化学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视觉文化评论家、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刘树勇,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成员、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刘晓翔,摄影艺术家、摄影书策划人刘铮,影像器材专家、原北京照相机总厂研究所所长钱元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摄影评论家任悦,摄影史学者、独立策展人施瀚涛,艺术家、《本地》书系创办人及主编宋群,《中国摄影》杂志主编徐艳娟。

 

 

微信图片_20210418210423.jpg

第五届中国摄影图书榜组委、评委及活动主持人(左起:李波、刘晓翔、徐艳娟、宋群、毛小芳、王新妹、顾铮、刘树勇、刘铮、钱元凯、任悦、施瀚涛)

第五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评选现场

 本届中国摄影图书榜组委会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浙江省摄影家协会秘书长毛小芳,嘉兴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一伟、影上书房馆长王新妹组成。评选期间,特别增设一名监委:中国摄影家协会纪委委员连莹。

      此次评选还得到了浙江省文联、浙江省摄协和嘉兴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3月25日至4月1日,15种拟入榜图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公示,公示期间未收到入榜问题反馈,最终入榜图书现正式公布如下:

年度摄影集

《可能的往事》彭杨军 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0年7月

评委评语

今年年初我在收拾杂物的时候找到了一堆尘封了20年的未冲洗的底片,当我把这些胶卷都冲洗出来的时候,我经历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妙感受,看着一幅幅陌生的影像,记忆渐渐被重新唤起,一段段早已被遗忘的生活片段回到了脑海之中!这种诡异和意外的感受让我得以重新思考关于摄影能够带给人类的种种可能,很想在合适的时候把这些影像编辑成一本书。看到彭杨军《可能的往事》这本书,里面简单的文字介绍告诉我,他的这本书就是这样一种奇特经历后的产物。

在今年参加评选的众多摄影作品集里,这本《可能的往事》在我眼中是出众的,首先它从外部视觉感受上也更符合我们对于摄影书的一种理解,黑色的硬壳封面配以反白的中英文书名,给人的感受非常强烈。内文是统一的黑白照片,虽然是数码相机拍摄经过后期调整成为最后的效果,但是可以看出作者之前还是受到黑白胶片摄影美学的深厚影响,强反差和粗颗粒的后期效果更是增加了影像与当下的时空距离,让疏离感与梦境感更加凸显。从所拍摄图片的内容来看,也不是普通的摄影者可以涉猎和把控的,我们可以观看到从国内到国外,从肖像到风景、从表现到记录,从日常生活到社会事件的种种多维度、多层面的视觉呈现。在这些作品尘封的岁月之中,无论是作者或是世界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它们的时候,竟然也会让我们感受到其默默生长、发酵所带给我们的种种惊讶和震撼,就如一颗埋入地下的种子,究竟能生出怎样的结果?有时并不在我们把控的范围之内,哪怕是作者都会感受到支配自己的一种潜在的巨大力量的存在。

《可能的往事》是一本作者与时间合力创作出来的一个作品,再次给了我们深入认识摄影和世界的机会。——刘铮

《父亲的村庄》 孙京涛 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0年12月

 评委评语

作者对故人/故乡富有深情的诚恳描述、影像构建的仪式化,以及由此赋予这些普通平民的尊严感,让《父亲的村庄》一书受到关注。图书本身朴素而有节制的装帧设计,亦有效地支持了这种表达。——刘树勇

《最短的长镜头》王牧 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20年4月

 评委评语

这是一本不必纠结于“秩序”的摄影集,即可随处翻看,亦可随时终止。其中的每张照片都如一行自带韵脚的诗句,让影像从特定的意义中跳脱出来,又彼此叠加反复,形成一个轻松有趣的世界。

阅读此书,可以感受到作者徜徉的脚步与轻松的心态。它们是直白的,直白到尽可放下文字之重。它们又是偶然的,偶然到只可以影像触及,如一个平行世界,在翻阅中邂逅,抑扬之间,意趣转合,可以意会,难以言传。

拍摄类似图片的摄影者不在少数,但该书作者很强的把控力使整部作品风格协调统一,又不重复拖沓。装帧的方式让宽幅影像以最快的方式连续入目,强化了阅读的节奏感。但由于装订和用纸方式限制了书脊的展开度,给阅读带来一定阻滞,算是小小的遗憾。——徐艳娟

 

这本书的有趣之处是将一本书做成了类似挂历的形态。一般来说,读者都习惯于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左翻或右翻,只有看挂历和撕日历的时候习惯于上下。在这本书出现之前,上下翻的书也曾出现过,我不知道作者是参考了这样翻阅的书籍,还是因为其中的内容都是宽幅摄影作品而采用这种装订方向。显然,本书的装订方向并不适用于通常的阅读,而是必须把它置于案头,将其翻开的页面压住,然后再欣赏书内的摄影作品,这为阅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怎样将有趣和翻阅方便结合在一起,是这本书没能解决的问题。——刘晓翔

 

《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王璜生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11月

评委评语

受1980年代特有的时代风潮鼓荡,1984年,艺术青年王璜生和另外一位艺术同道,骑自行车开始了珠江溯源这一“壮游”。《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将考察中见到的珠江沿线人文地理风貌和历史变迁,与骑行中的摄影、绘画创作和私人文本熔铸一炉,成功再现1980年代的时代气息、文化价值观和个人情感告解。而令人联想起连环画的开本设计和图文编排,更以亲切的阅读体验成功召回了那个时代的精彩与激情。——顾铮

 

《返场》高原 著

东方出版社 2020年10月

评委评语

这不是⼀本旁观者的书,正如封⾯,拍摄者也在⾃⼰的镜头叙述之中。作者⾼原在此书所收录的照⽚,时间跨度从1990年到1999年,恰好10年。这10年间,作者镜头⾥的这些⾳乐⼈或是电影⼈,正在经历⾃身命运转折和时代起伏,每⼀个年轻的⾯孔,都眼神清澈,⽆所畏惧,正像他们正在经历的时代。书中的作者与被拍摄者,因为年纪相仿且⼤多相互熟识,使整本书呈现出⼀种⾃⼰书写与共同书并存,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并存的意味。

该书结构以年为单位,每⼀年⾃成篇章,共10篇。每⼀年以⼀或两篇身边朋友同时也是时代亲历者的⽂字做先导,串起各⾃篇章,形成⾮常完整与稳定的结构。作者在拍摄的同时,也偶尔将⾃⼰摄⼊镜头之中,和书中集结的⽂字⼀样,“⾃述”和“他述”在平⾏交叉中进⾏,形成很有意思的对照关系。透过此书,让读者看到了逐渐在离开舞台的⼀代⼈,返场,谢幕,⻘春未远,余温尚存。——宋群

年度摄影史论图书

《革命的凝视:政治·宣传·摄影维度下的研究》    杨健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0年8月

评委评语

这本书是关于中共创办的第一本大型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的第一部研究专著。从该书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晋察冀画报》的诞生,在于党意识到摄影在抗日救亡的特定时期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宣传和动员力量。但同时,画报这一形式的提出又得益于沙飞等人之前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媒体和视觉经验,乃至聂荣臻等共产党干部早年的留学经历。也许正因为这两种不同的缘起,在之后的工作中,摄影卷入了宣传和记录、摆拍和抓拍、政治需要和专业主义等一系列论争之中。可以说,作为一种满足战时宣传需要的武器和工具,《晋察冀画报》及其摄影工作为1949年之后整个国家的文艺方针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综观中国摄影史的研究现状,多为资料收集和整理,或编年式的笼统陈述,但基于个案的事实考证和意义阐述不足;惯于从艺术的维度去分析摄影家个体的成就,而欠缺从摄影本体或艺术之外的学科和视角去探究某一现象的发生和存在机制,以及它们的性质和意义。该书从传播学和文化史的视角入手,内容横跨抗战史、摄影史与画报史等多个研究领域,同时包含大量一手的文本和访谈资料,是今天摄影史个案研究的一个很好的范例。——施瀚涛

 

《岸萤》    陈传兴 著

大方 |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9月

评委评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岸萤》是一本无法归类的书。它既是一种个人史,也是一个纸上摄影个展。因此,书中文字和图像的关系如何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很具挑战性。书中,银色文字与或反转为负像或具银盐照片质感的图片密集交织,交响起伏。有阻尼感的文字和需要不时凑近才能辨识的图片,也强化了阅读感受和看图体验。黑衣素裹的书装,刻意映照出时间的幽深感。书中照片与文字的关系,既是断裂的也是胶着的,壁垒峻拒和好奇探诱同在。远岸的萤光,明灭之间给我们送来一个远涉重洋求学的青年的多感与孤独的青春光芒。《岸萤》本身就是由记忆文字和图像的片鳞堆叠而成的底片之砖。——顾铮

《岸萤》在设计上先将摄影作品和文本区分开,营造出完全不同的阅读氛围,使作品和文本在各自的空间里展开,体现出设计师对编辑设计的驾驭能力。黑色纸张和白色纸张按印张计算后交替出现在书中,巧妙地将成本控制和有效地烘托出黑白相间的氛围结合在一起,对应黑白影像带给读者的视觉感受。黑纸上采用印银工艺,文本的排印也做了有效区分,而不是简单的混排;插在文本中的图片以小图的形式出现,弱化为对白色纸张中出现的影像的提示,使文图之间的阅读层级分明。白纸上印刷黑白影像,页面构图优美,干净利落。

此书的设计,使摄影作品、文本与材质、装订的关系完美呈现,为此类书籍的出版提供了参考。——刘晓翔

 

《孙明经纪实摄影研究——1939:茶马贾道》(中国百年影像档案)孙明经 摄 孙健三 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0年1月

 

评委评语

这套书完整呈现了中国纪实摄影先驱孙明经最重要的一次的摄影科考行程—— “川康科学考察”的影像成果。书中的600多幅照片以保存至今的原底扫描而得,按照孙明经当年的拍摄路线来编辑,再现了当年川康地区的人文风貌、地理景观。无论体量还是格局,这批作品与同时期世界其他著名的纪实摄影家的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难得的是,书中还影印了大量孙明经当年的底片袋、纪念簿、报纸等材料,并附以详实的文字,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孙明经当年严谨、扎实的摄影工作方式。该书既是中国近现代史图文并茂的珍贵史料,也是中国早期纪实摄影个案研究的重要成果。——徐艳娟

 

年度引进版摄影图书

《亚洲家族物语》  [日]濑户正人 著 林叶 译 

浦睿文化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年1月

 评委评语

小托伊的父亲是一名困在泰国的日本兵,在日本投降的那一刻,脱去军装走出密林冒充越南人在泰国山村小镇生存下来。他在那里娶了越南裔的太太,生下了托伊和弟弟妹妹。而托伊的外祖父是越南的爱国人士,曾因逃避法国殖民者的镇压而逃亡泰国。1961年泰国排外,父亲带着小托伊回到日本,托伊改名濑户正人。而外祖父带着舅舅等族人回到了河内。

这是部自传性质的图文随笔集,是正人对托伊一次次的回访,寻找“我”的来由,更回看到父亲在1942年对村里人挥手说出“我走了”的那一刻。整个叙事中充满了电石的气味、赤脚奔跑的少年、中南半岛雨季的气息等生动的意象,让人感慨于20世纪亚洲历次战争和政治事件对个体命运的捉弄,以及由此带来的身份的迷失和焦虑。书的后半部分则涉及作者在放弃继承父亲的照相馆事业之后,走上独立摄影家的道路,这是关于自我的又一次挣扎。他师从深濑昌久和森山大道,以贴身观察的视角描摹了一代著名摄影家的生活和工作,欣赏着他们对于艺术和生命的态度。本书的叙述生动真切,译者的文字流畅优美。——施瀚涛

微信图片_20210418211008.jpg

《阿尔伯特·卡恩的理想国:黑白时代的彩色世界史》[英] 大卫·奥库夫纳

编著    杨凌峰 

译金城出版社  2020年5月

评委评语

这是⼀本令⼈肃然起敬的书。

⼀旦透过此书知道了法国犹太⼈阿尔伯特·卡恩(Albert Kahn)是谁,做了什么,就不得不肃然起敬。这是⼈类历史上最早的彩⾊世界史,这个充满理想主义⾊彩的历史书写,始于阿尔伯特·卡恩的“或许是⽆可救药的天真”(本书编著者⼤卫·奥库夫纳语)。

该书详尽介绍了这位欧洲富商卡恩在1908年发起的“星球档案计划”,这个计划资助摄影师们奔赴世界各地,⽤当时最先进的“玻璃⼲板彩⾊正⽚”成像技术,记录了正在经历世纪更迭,遭遇着巨变与崩塌的旧世界。卡恩期望借此增进不同⽂明彼此间理解甚⾄促进世界和平的想法,在今天看来,虽然天真但依然令⼈钦佩。该书的⽂字部分,深⼊解析了那些照⽚背后的故事,很多照⽚的解读因缺乏信息和时间久远,只能是揣测,这种信息缺失和遗憾也是该书阅读时引发的探究乐趣。

卡恩最后在破产与战乱中离世,这种充满传奇甚⾄是具有某种悲壮意味的⼈⽣,使这本书也具有了⼀种强烈的类似戏剧冲突的独特⽓质。观看时总是会让⼈会想起他发起这项宏⼤计划的初衷,与可想象的艰⾟。这些⼀百年前的彩⾊影像,赋予了“⿊⽩时代”更多的“现场感”,⼀种惊⼈的真实。这本书,像是⼀道来⾃旧世界的光,让淹没在历史之中的每⼀个普通⼈都熠熠⽣辉。——宋群

 

《塞西尔·比顿:光彩年华》

英国苏富比塞西尔·比顿工作室档案馆 编     钱卫 译     

后浪 |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年7月

评委评语

本书作者塞西尔·比顿作为英国皇室御用摄影师,《时尚》(Vogue)杂志的密切合作者。他的一生无比绚烂丰富,身兼摄影师、服装设计师、舞台设计师、记者、作家等数职,3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4次获得美国话剧和戏剧最高奖项托尼奖。他70多年的职业生涯,游走于英国皇室、文艺圈、好莱坞,到20世纪中叶,他已经为当时许多文学艺术界极具创造力的人物留下了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肖像。

本书对他的摄影生涯进行了重新评定,照片多数是从苏富比塞西尔·比顿工作室档案的上千张底片和照片中选出的,里面包含了为大家所熟悉的毕加索、卢西安·弗洛伊德、弗朗西斯·培根等众多文艺名家。后浪引进的这本书的中文版全面沿袭了原书的设计风格和制作工艺,这些珍贵的肖像照片以如此多的数量推介给国内的读者尚属首次。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可以全面了解塞西尔·比顿的创作风格,是一本极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图书。——刘铮

年度摄影器材技术图书

《视觉影像力:摄影的视觉设计与思路创建》  

[美] 伊巴瑞恩里斯·佩雷勒 著    娄义川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年6月

评委评语

有些摄影人独具慧眼,能丛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特殊的题材与场景,拍出与众不同或出人意料的作品,但还有很多影友经过长期的努力仍然登不上这个台阶。伊巴瑞恩里斯·佩雷勒的这本书,就是帮助广大中影友步入这条升级之路的指引书。

书中教你:看什么?怎样看?如何将摄影的观看贯穿于摄影的全部流程(取景、拍摄、评价、编辑)之中。不但讲述了理论,还具体地提出了20个作业,以便通过反复的训练,培养你的眼力,将你的摄影思维从逻辑思维转换成形象思维,从而增强读者摄影表达的能力。

近年来培养眼力的摄影书屡见不鲜,但是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训练的步骤切实可行,可读性与可操作性俱佳的著作却并不多见,本书实在是引导广大中级影友提升自己摄影水平的良师益友。——钱元凯    

                             年度自制摄影图书

《对照记》作者:林舒

出品:鼹书、翻译:贺潇

制作时间:2020年

评委评语

摄影术诞生,从观看到再现,无需人手参与描绘,人类似乎获得了有史以来最为真实的图像,发展至今,摄影式图像在当代似乎更是迎来了它的胜利时刻,流转于屏幕之间,它们告知着我们发生在这个世界的一切。

《对照记》启发我思考观看过程中人身体在场的必要性。观看、触摸、翻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这一系列动作在装帧、用纸与图书设计的支持下,没有任何阻滞,你可以依照自己的节奏,一页页地翻看下来。手指触动书页的熨贴感,让阅读不仅仅是“看”,感官的互相支持,对事物体验的绵延感觉,让阅读者感觉到舒适与自在。

摄影把可见物拉近,但另一可能的结局是将其推至越来越远。当场景转化成照片,感官经验被排除到只剩下视觉,你只能隔着屏幕对照片指指点点,那些微风与气息,那些柔软与粗糙,都可能会被屏幕所阻挡。通过在观看和再现之间重新引入手的经验,《对照记》对读者的启发是微妙的,阅读完毕,合上这本书,我真有些想念大自然。——任悦

《隐字上海》摄影:格里董 施佳宇 沈健文

编辑:应宁 王诗韵、设计:陈妍 杨恒斌

封面及标题字体设计:应永会

出品:The Type、制作时间:2020年

评委评语

这本书收录了三位摄影师历时七年对上海街头各种“隐字”的发现。这本书的整体设计呈字典样态,它的确可谓是一本“字”典,从中可以一窥上海街头各种文字招牌的视觉变迁,但它对文字的使用却又非常节制,除了前言和附录,没有其他多余的文字解释。这种开放性,似乎是在等待着不同的阅读者对之进行各自的注解。

全书结构按照城市地理空间做了章节划分,一个对页之间可以对照观看,但更有趣的方式是分开观看,图书设计也支持了这种观看方式。

摄影师、设计师、图书制作人,这个自发的团队为城市留下了一份别样的档案,它完整且具文化价值,对于如何以摄影书为载体将一个视觉文化研究项目予以纸面上的呈现,《隐字上海》提供了一个样本。——任悦

张树楠手工书集(《三日誌》《试雨》《你的一切都是星辰》《2020,被吸收的时间》《没有任何事物是寻常的》)

摄影/编辑/制作:张树楠

制作工艺:骑马钉、异形本、手工缝制

尺寸:12cm×18.7cm、11.5cm×18.7com、15cm×20.5cm、12cm×14cm、18cm×15cm

制作时间:2020年5月-12月

评委评语

张树楠的系列书手制书,显示出她对摄影手工书制作的持续热情和多样化试验。从照片的话题选择、采集拍摄、编辑结构,到图书的装帧设计、材料应用、印装工艺,都表现出一种平实而又不乏精细的品质。——刘树勇

 

本网站及其公众号为公益性网络平台,所发图文仅供传播信息、介绍知识、说明问题之用;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

稿件一经选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本网免费将其使用于本网或与本网有合作关系的非赢利性各类出版物、互联网与手机端媒体及专业学术文库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权问题及其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了解更多动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