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研究之“剪小人”学习活动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手工剪纸手拉手小人 一课研究之“剪小人”学习活动设计

一课研究之“剪小人”学习活动设计

2024-01-03 16: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前测分析

经历三次课堂实践,发现学生想要一次剪成功2个手拉手的小人就很不容易。第四次教学前,团队教师对202班45名同学开展了前测,具体情况如下:

数据显示,68.9%的学生剪2个手拉手的小人失败,其中12人表示不知该怎么操作。可见,学生想要解决剪出给定小人图案的问题,需要让学生经历有程序的操作活动,在操作中反思,寻找原因,逐步调整策略解决问题,而不是盲目的操作。应当避免在学习活动中,剪错的学生只是单纯模仿正确剪法,缺少反思、调整、修正的机会,错失空间观念培养的好时机。

2.学具研制

本课学习活动设计有一处特别困难,就是学生剪失败的作品需要开展交流讨论,因底纸破碎无法观察,粘贴还原较费时;即使没有破碎,想要思考之前的操作步骤进行反思推理,需要融合技术手段。因此,研制学具的想法油然而生,便于操作与思考有效结合。

现有学具已将半个小人描好,折痕已标,学生一次剪成功的机率很高,但方法单一,不利于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形成,更缺少想象力与创造性。自制学具可体现两大优势:一是半个小人模具采用较厚的硬卡纸与磁性板贴制成,其边缘光滑便于描绘,使得剪出的小人图案有美感;二是模具的大小与对应的剪纸相匹配,尤其是剪两个手拉手的小人刚刚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利于形成不同的,正确的或者错误的丰富资源,学生有了大胆尝试的机会。

学习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经历折一折、描一描、想一想、剪一剪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2.在操作、观察、猜测、想象、表达、推理等活动中,探索剪出给定小人图案的方法,感悟规律形成过程,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3.感受中国传统民间剪纸的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享受成功的乐趣。

活动设计

一、趣味观察,直观演示——提供丰富的素材

引入两分钟,展示丰富的小人图案。

第一次观察:在欣赏图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对称轴,发现这些小人图都是轴对称图形,可以由一个小人平移或旋转得到。

第二次观察:提供4个小人手拉手站一圈的剪纸实物原图,教师放手让学生沿着找到的对称轴对折,每对折1次,观察图形并思考还能否再对折下去?直至最后出现半个小人模具,再将半个小人逐步展开,又得到了原图。可见,前面所呈现的不同图形均可以利用这半个小人剪出来。

【意图】提供头顶头,手拉手站一排,围一圈等不同的小人图案,由静态到动态,由图形到剪纸实物,经历两次充满趣味的观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半个小人的模具,激发探索欲望。学习剪小人不单单是运用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帮助儿童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反思等活动多角度学习感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学生就能有更多的机会经历活动过程,形成空间表象,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二、搭建支架,多维想象——留足想象的空间

【活动一】剪1个小人,选择小号正方形纸,先用半个小人模具描一描,再剪出1个小人。要求剪完后的底纸要保留。

问题1:老师把同学们的不同描法分成了两大类,请你想象一下,几号作品能成功,几号作品会失败,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半个小人模具在不对折的情况下需要描两次才能剪成功,但对折后只需描一次,会更加方便,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疑问。

问题2:③④⑤号作品都是对折后靠边描了一次,剪完后会是怎样的呢?想象哪一部分会连在一起,哪一部分会分开?

学生对比想象后,分析出对称轴与折痕的紧密联系,用语言表述理由,尝试小结:折痕所在的位置就是1个小人的对称轴。要想剪出1个完整的小人,像③一样需要将小人的肚子靠着折痕描,并且不能剪断。

教师鼓励失败的学生再次尝试,并通过观看课件中的动态演示,验证成功剪出1个小人的方法。

【意图】活动一是初步体验剪1个小人的方法,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想象与猜测的。第一步是放手尝试进行实物操作,务必保留底纸,有亲身实践的过程,便于交流;第二步是对分类后的作品进行观察想象,猜测能否成功;第三步是针对同一类作品,结合底纸展开图对比想象,寻找失败的原因,初步尝试调整策略;第四步运用多媒体,将一个小人的折叠过程进行动态翻转,帮助学生发现对称轴与折痕之间的关系,解决剪出1个小人的关键点,为剪2个手拉手的小人作铺垫。

三、表达推理,反思验证——结合操作和思考

【活动二】剪2个小人,选择中号正方形纸,第一步折一折,思考对折几次;第二步描一描,用半个小人描一次;第三步想一想,打开底纸观察能否剪成功,如果不能,需要回到第一步重新开始,如果能,就进入第四步,剪一剪进行验证。

首先让成功的学生分享经验,在评价、验证的过程中进一步厘清折痕与对称轴的关系,半个小人的数量变化;然后,再针对半成品和错误作品,重点展开讨论。

(1)操作中思考

问题1:猜测现场直播中这位同学能否剪成功?

一开始,学生对打开后能否成功是有争议的,直到最后剪完打开,发现失败了,从而产生探索的需求,思考前面三步的做法该如何调整。

(2)操作后思考

问题2:想象一下,失败的两份作品,他们的操作方法错在哪一步呢?

(3)操作后再思考

第一次再思考:思考两次折痕与半个小人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第二次再思考:根据发现的规律,灵活运用方法剪出头顶头、脚顶脚的小人图案,反思验证方法与规律。

第三次再思考:尝试剪出4个小人图案,或者创造自己喜欢的小人图案。

【意图】判断错在哪一步,在对话与交流中,学生观察底纸,逆向推理,能深刻体会到对折2次产生的折痕与小人数量之间的关系,感悟规律的形成过程。这时,学生会再思考自己的操作活动,观察手中的剪纸,进行有目的的调整、修改。此活动把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经历,总结内化为自身的经验,更好地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互动练习,回顾总结

【练习一】请你想象第(1)幅展开前的样子,第(2)、(3)幅图展开后的样子,从方框中选择正确的图案。

【练习二】剪完后的图案是( )。

练习一中的两幅小猫图极其相似,每个学生用平板电脑互动提交,全班的准确率显示是80%,需要重点反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想象展开前后样子,说明理由。

【意图】通过练习,想象展开前后的图案,是将学生脑中表象进行外显的方式之一,尤其是相似图案的描述想象,在易混淆处充分给予了学生想象的空间,逐步明晰本质,完善认知。

教学感悟

1.提供丰富的素材

结合问题的呈现,打破教材中较为单一的手拉手小人图案,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提供头顶头,脚顶脚等充满趣味的图案。儿童就有更多的机会经历活动过程,多角度认识和理解图形。

2.留足想象的空间

空间想象是空间观念的本质,同时,培养儿童的空间想象力是发展儿童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想象可以是多维的,除了观察实物展开想象,借助动手操作、语言描述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活动如果只是凭空想象,儿童头脑中形成表象显然是很困难的。通过底纸展开图的对比想象,结合操作想象,运用语言描述想象,在问题的驱动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支架,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逐步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想象过程才是有意义的,儿童才能把握数学本质,逐步形成并建立空间观念。

3.结合操作与思考

操作与思考都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将动手操作活动和数学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恰当的时机操作、思考,并在操作、思考后进行再思考,反思验证不合乎实际的情况下,学会及时调整修改,再次尝试,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将儿童的思维引向对数学本质的思考,促进思维与素养的共生、共长。

5

轻松一刻

传说王安石20岁那年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碰巧遇见一个大户人家正在征集对联招女婿。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读后,一时对不出,便记在了心中。到了京城,你说巧不巧,考题正好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马上以招亲联对出了对联,并被录取为进士。返乡的途中,当王安石再次路过那户人家时,听说那个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他便又以考试的下联对了他们家的上联,结果被招为了女婿。一次巧合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金榜题名、娶了妻子,王安石喜上加喜,当场就写了两个并排的大喜字贴在了门上。从此,便有了结婚贴红双喜字的习俗,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请你欣赏美丽的剪纸喜花,思考当中的折法、画法、剪法,试着剪一个吧!

你若盛开 蝴蝶自来

审核人:蒋红 吴会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