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书摘与剧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战争和平手绘 《战争与和平》书摘与剧透

《战争与和平》书摘与剧透

2023-03-09 04: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看百年前的《战争与和平》,观百年前的人性,以及托尔斯泰对社会历史规律(以及自然科学规律)的理解。

小说主要写了俄国四个贵族家族在1812年俄法战争中的复杂活动。主角之一皮埃尔的庄园在基辅(乌克兰)。

1、战争与和平与选择

为什么有人会主动参军?小说里的主角安德烈给了一些答案,他不喜欢现在的生活,他可能也有追求名利的想法:

““那么,您是为了什么去打仗?”皮埃尔问。“为了什么?我不知道。我得去。再说,我去……”他停了一下,“我去是因为这里的生活……我不喜欢这种生活!””

安德烈的心态也在变化中(刘文飞教授说,描绘小说中人物的心态的变化,是小说特色,又称“心灵的辩证法”),能与每个人当下的生活对应。这是他第战场失利后心灰意冷,但某一刻产生的“正念”:

“对,生命不能在三十一岁上结束,”安德烈公爵突然斩钉截铁地说,“我心里有什么感觉,只有我自己知道是不够的,应该让人人都知道:应该让皮埃尔知道,让那个想飞上天去的姑娘知道,要让人人都了解我,我活着不能只为我自己,也不能让大家都像那个姑娘似的不关心我的存在,我的生命要在大家身上反映出来,要使大家都同我一起生活!””

皮埃尔后来与有类似的思考:

““我的全部思想只是,如果坏人结合成一股势力,那么好人也应该这样做。这道理很简单。””

也许一切的努力,一切的变革都有战争,但是战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含义,在2023年不一定要和一两百年前一样。

2、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走向

战争必定有输赢,至少对于一些人来说如此:

“老公爵第一次从报纸上知道了奥斯特里茨会战失败的消息。报上照例简单而含糊地说,俄军在获得辉煌战果后顺利撤退,而且秩序井然。老公爵从官方的报道中明白,我军已被打败。”

在这次战争中,俄军的确被打败了,但是报纸上却说打了胜仗后顺利撤退。新闻报道也有套路,虽然不仅限于战争中:正话反说,有点像鲁迅《推背图》里所说的 “从反面来推测未来的情形。”也有点像街角某店说的“最后一天,五折大甩卖”:但实际上可能不是最后一天,也没有打五折,只是天天在说的口号而已。

托尔斯泰认为历史有必然规律,神不直接干预人类社会,人类历史是人类群体意志的结果,个人领袖是人民群体的结果:

“古人认为是神支配着人类,是神指引着各个民族去追求既定的目标。近代史既然否定了这两点,那么,它就不应该研究形成政权的表面现象,而应该研究形成政权的原因。但近代史并没有这样做。它在理论上否定了古人的观点,在实践中却跟着古人走。近代史否定前人提出的赋有神权和直接受神意引导的人物,代之以天赋非凡的英雄,或者领导群众的各种人物,从帝王到记者。近代史否定以前符合神意的犹太、希腊、罗马等民族的目标 (古人认为这就是人类活动的目标),代之以自己的目标,那就是法国人、德国人、英国人的福利,并极其抽象地提出全人类文明的福利,而所谓全人类就是指占欧洲大陆西北角一小块地方的几个民族。”

“理性和意志只是脑子的分泌物,而根据一般规律,人可能是在太古时代从低级动物发展而来的。这个事实只是从一个新的方面阐明几千年前各种宗教和哲学理论都承认的真理:从理性观点看,人服从必然性规律,但这丝毫没有解决问题,因为这问题具有建立在自由意识上的另一个方面,也是相反的方面。”

“我们把已知的东西叫做必然规律,把未知的东西叫作自由意志,从历史来说,自由意志只是对我们已知的人类生活规律中未知部分的一种说法。”

3、战争与和平中的信仰

宗教在俄罗斯文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在《战争与和平》中也不例外,托尔斯泰的宗教观比较复杂,但是似乎爱与宽恕是关键。玛丽雅在重要的“相亲”前的纠结中实践了信仰:

“上帝呀,”她说,“我怎样才能压下心中这种鬼念头呢?怎样才能永远摆脱这种罪恶的念头,无所欲求地奉行你的旨意呢?”玛丽雅公爵小姐刚提出这问题,上帝立刻在她心里回答说:“不要存什么个人的愿望,不要追求什么,不要激动,不要妒忌别人。人类的前途和你的命运不是你应该知道的,你活着,就要准备忍受一切。如果上帝要在婚姻义务上考验你,你要遵奉他的旨意。”

玛丽雅与安德烈分享自己的信仰实践:

“安德烈,我有一件事求你,”她摸摸他的臂肘,眼睛里泪光闪闪地瞧着他说,“我了解你(玛丽雅公爵小姐垂下眼睛)。你别以为痛苦是人造成的。人是上帝的工具。”她越过安德烈公爵的头顶,仰望什么地方,就像她习惯地仰望圣像那样,“痛苦是上帝降下的,不是人造成的。人是上帝的工具,人没有罪。你要是觉得有人得罪了你,别放在心上,要宽恕他。我们没有权利惩罚人。你会懂得宽恕的幸福的。””

皮埃尔也与安德烈分享自己的信仰心得:

““既然有上帝,有来世,也就有真理,有美德;而人类最大的幸福就是追求这些东西。我们要生活,要爱人,要信仰,”皮埃尔说,“我们不仅仅今天生活在这一小块地面上,我们过去、未来都永远生活在这整个宇宙(他指指天空)里。”安德烈公爵双臂搁在渡船栏杆上,听着皮埃尔讲话,眼睛盯着蓝色河水上夕阳的红艳艳反光””

安德烈在死亡前的内心活动:

““爱?爱是什么?”他想,“爱阻止死。爱就是生。因为我爱,我才懂得一切,一切。因为我爱,世间才存在一切,一切。只有爱才能把一切联系起来。爱就是上帝,而死就是我这个爱的因子回到万物永恒的起源。””

4、战争与和平中的大千世界

谈到了一些当时的女性:

“妇女权利、夫妻关系、夫妻的自由和权利,当时虽然还没有被当作问题,但已像现在一样存在”

俄国当时医学的一角:

“医生每天来给她按脉,看舌苔”

有些译本还附上了托尔斯泰对他作品批评的一些回应。以下摘录一些:

a小说看起来不像正经的小说,体裁不明,他回应一流的作品不必局限形式;

b没有写明时代特征,他回应小说的时代与他生活的时代大体类似(人们的内心与我们2023年这年也差不多)

c在俄罗斯作品里使用法语,他回应“在研究本世纪初那个时代,描写那个社会的俄国人,描写拿破仑,描写直接参与当时生活的法国人时,我不由得过分迷恋于表现那种法国思维方式。”

d"在描写历史事件上我同史学家的叙述是有分歧的。这种分歧并非偶然,而是不可避免的。史学家和艺术家在描写历史时代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对象。"

e"我认为,在历史事件中所谓伟大人物只有微小的作用。"

注:小说详细背景推荐看翻译书籍里的简介。以下小段落摘录自译者或者评论家。

“文艺作品主要是以情动人,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有益的熏陶,并由此产生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主要是关心人,同情不幸人们的苦难,思索怎样使人间充满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也就是宣扬人道主义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人格感动了并在不断感动着全世界一切正直人的心。难怪他的作品在全世界被译成最多种文字,在经典著作中印数始终占据首位。” 草婴

“《战争与和平》这部不朽的巨著再现了欧洲的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气势磅礴,风起云涌,与此同时,全面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叶俄国的社会风貌,而又笔意纵横,挥洒自如,将万千气象熔于一炉,构成精彩纷呈的艺术整体。” 娄自良

“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是矛盾的,这种矛盾不可能不反映在作品里。他理解战争的胜利是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却认为群众是盲目的、“蜂群式”的力量,库图佐夫指挥战争的本领也是在于顺乎自然,合乎天意。作者让安德烈在临终前接受了《福音书》的教导,寄希望于宗教救世的威力;又让皮埃尔接受一位俄国士兵普拉东·卡拉达耶夫的宿命论思想的影响,相信顺从天命、净化道德、爱一切人和积极行善是改革社会的良策。作者甚至把普拉东的听天由命、逆来顺受、“勿抗恶”作为美德来欣赏。这些,无疑都是作品中的消极因素。” 李明滨 《前言》(刘辽逸 译本)

《战争与和平》草婴 《译后记》

《战争与和平》 刘辽逸 (《前言》李明滨 )

《战争与和平》娄自良 《译本序》

刘文飞《审美的乌托邦:俄国文学100讲》

宗教异见者托尔斯泰的最后时光_思想市场_澎湃新闻-The Paper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65045

wikipedia/维基百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