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书单丨14本好书,一起看上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要看上海新闻 联合书单丨14本好书,一起看上海

联合书单丨14本好书,一起看上海

2024-07-17 11: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年是上海都市化180年,我们为大家挑选了14本关于上海的好书,涵盖上海的历史、文学、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翻动书页,让我们一起走进上海,感受这座城市多元开放的文化魅力。

01

《异国事物的转译:近代上海的跑马、跑狗和回力球赛》

为了探究文化移转时可能发生的诸多现象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动力,本书以“异国事物的转译”为题进行探讨,且另辟蹊径将考察重心由文化的复制与移植,移至其间“看似相同、实则有异”的暧昧转变,希望借由近代中国的案例,探索不同文化互动时的若干原则。全书主要以当时鼎盛的大英帝国与力图振作的中国为载体,以中西往来频繁的上海为地理空间,借检视具有丰富文化意涵的跑马、跑狗、回力球等三项西式运动,来分析文化移转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

02

《魔都上海的魔力与魔性》

1924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以错综迷离的世相称上海为“魔都”,“魔都”由此逐渐成为上海的代名词,家喻户晓。近代上海作为“魔都”,具有高度开放、无所不容,一市三治、各行其是,战时中立、长期和平,形成中外利益共同体等特性,并由此形成上海超强的集聚功能,助推上海超强的创新能力,造就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精神。当代上海城市精神,是近代上海城市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海史专家熊月之以学术为支撑,围绕魔都上海的种种特殊之处,深入分析了上述特殊之处的种种表现、形成原因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为推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打造全球性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历史依据和文化支撑。本书视野宏阔,史论融合,分析细致,见解独到,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在诸多上海史研究专著中独具一格。

03

《一个寓沪青年的婚恋与生计——

余光裕书信的日常生活史(1944—1947)》

《一个寓沪青年的婚恋与生计——余光裕书信的日常生活史(1944—1947)》为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从事会计工作的青年职员余光裕与恋人、亲人、朋友之间来往书信的汇编合集与研究著作,书信共计172件,按照时间顺序,分为福民乳品公司、天赐药厂、乡居、空军、怡丰泰报关行五个阶段,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勾勒出余光裕事业与爱情发展的轨迹,还反映出动荡年代青年人面对的社会压力与命运抉择。讲述了当时青年在求职、婚恋及家庭方面的心理与喜怒哀乐,是研究近代江南社会文化的一份重要资料。这批书信不但是历史研究的珍贵史料,其书信内容本身也构成一段日常生活史的独特叙述。

04

《上海极简史》

《上海极简史》是一部对上海历史进行通俗讲解的著作,通过十个专题,简要、概括地介绍上海自然地理环境、城市人文环境、行政区划、居住人口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对近代以来上海发展过程中一些关键事件也进行了介绍。本书在通俗叙述的同时,深入浅出地概括上海历史发展中的一些要点,论从史出,夹叙夹议。

05

《倾盖如故——德语文献中的民国上海》

晚清民国时期,不少德国的外交官、学者、新闻记者、作家、医生、商人,甚至家庭妇女,纷纷来到上海,留下了数量众多的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报刊专栏文章等,记录他们在这里的经历和对这个古老东方国度的观感。本书即据这些记录选编辑译而成,其中对上海城市建设的变迁、城市的风貌、在上海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国际贸易的真实情况、上海官员的面相和思想、市民生活百态、中外交往情形、在沪外侨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等等都有生动详实的记录,是一部了解近代上海的珍贵文献。

06

《车墩墩野事记》

车墩镇位于上海外环线以外,松江区的边缘。一个“墩”字又土又憨,两个“墩”字就有点可爱,于是“我”随同样热爱观鸟的人,亲昵地称它为“车墩墩”。这里离城市很近,发展的脚步时刻在逼近;又仿佛被城市抛弃,留下了很多隐秘的角落。这里有戴胜、白鹭、獐、貉、兔,水塔、水闸、小破屋;114种可见的鸟类,93种可嗅的野花。“我”用双眼观察万物,用双脚丈量身边的世界,决心像一条野狗般,在车墩墩的16个村子中逡巡探索。

起初,“我”只看鸟,不太看别的。渐渐地,从鸟开始,慢慢也看虫、看花、看天、看水、看火车、看船。时间一长,发现万物皆可观察。这并不是一本“清新祥和”的田园之书,“我”的乡下生活没有那么便利,甚至有时灰头土脸、怪里怪气。别人觉得“噫——邋遢!”,而我却觉得——自由。

07

《四十年艺坛回忆录(典藏本)》

《四十年艺坛回忆录(典藏本)》是一部叙写清末民国时期海上艺坛往事的回忆录。丁悚是海派文化史上开一代风气的人物,他曾在1944至1945年间为《东方日报》撰写“四十年艺坛回忆录”专栏文字,以短文形式叙述其亲历的自1945年之前的四十年间的艺坛往事,内容包括鲜活生猛的艺坛八卦、亲历亲闻的精彩趣事、前卫开放的都市文化等。丁悚之孙丁夏将这组文字整理并集结成册,且附上了多张丁家收藏的珍贵照片。这是一部近代上海艺文史料集,是研究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典藏本在前版基础上增补16篇文章、丁悚年表、数十帧珍贵照片,并公开与周璇的12封信件,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丁悚的生活迹象以及民国艺坛面貌。

08

《上海史(全二卷)》

在外国人撰写的有关上海的历史著作中,1920年代出版的本书可谓是颇为权威的著作。这部二卷本《上海史》由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委托兰宁(George Lanning)负责撰写,后由库龄(Samuel Couling)接手完成。两人前后经历十几年,搜集、整理英国驻沪领事馆、工部局的档案和《字林西报》等资料,全面地叙述了上海开埠至1900年前后上海区域的政治、商业、社会和外侨的发展。因其史料翔实、细节可靠,向来为学界所重视。

本书内容丰富,涉及上海租界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引用了不少典故,给本书翻译带来一定的挑战。由上海档案馆马长林研究员领衔的团队精心翻译,对书中出现的历史典故和专名等进行了考证和说明,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本书内容和把握那个特殊的年代。

09

《上海繁华:经济伦理与近代城市》

《上海繁华:经济伦理与近代城市》回顾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社会文化史,透过细细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现代百货业,作者生动描绘了中国第一批城市中产阶层。在国家角色尚弱的20世纪初期,这个新富阶层在从商与消费被视为爱国志业的观念下,不仅取得在儒家社会的正当性,从而改变了上海,更成为近代中国政治与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力量。本书由七个篇章组成,分别探究近代都市文化的物质取向、商学与企业专业的兴起、视觉文化的市场化、企业生活的时空组织与纪律、“生活杂志”与小市民的现代家庭想象、城市失业失学青年的社会觉醒、孤岛时期爱国主义与企业伦理之间的张力。

10

《上海人》

《上海人》是作家沈嘉禄先生书写上海这座城市的一部随笔集,分“城市的密码” “不可改写的剧情” “变焦镜里的群像” “味觉引导人生” 和 “爱上这座城” 五部分,上海人并没有显著的特征,不是城市人,连小市民也算不上。上海城市精神中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特点,这是历史的赐予,也是上海人的品性和族群印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上海人与外来移民不期而遇,并肩而行,撩下历史的包袱,从磨难与挫折中懂得了担当与尊重,也懂得了激流勇退、敢为人先。解析上海人,作者认为不能绕过让上海人骄傲或尴尬的历史,不能随意改写造成上海集体性格和市民生态的内在逻辑,将作为个体生命的上海人置于宏观面的上海人中间进行对比,或许更有戏剧性和典型性。

11

《东岸纪事》

《东岸纪事》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群像小说,故事的发生地是一个叫六里的浦东村镇。在历史和时代的变迁中,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被打破。作者用大量笔墨还原了老浦东的风土人情,刻画出浦东开发之前的市井百态。评论界认为《东岸纪事》改写了上海文学版图,颠覆了外省人想象中精致的、小资情调的、后殖民时代的上海,唤醒了其粗粝的、荒蛮的、泥沙俱下的一面。

12

《四万万顾客》

《四万万顾客》是负有盛名的“外国人看中国”著述之一。该书获1937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小说类最佳原创书籍),本书前序是《午夜北平》作者保罗·法兰奇所作。

作者卡尔·克劳是生活在老上海的广告大亨。

卡尔·克劳把四万万中国人当作潜在的顾客,以幽默的行文和饭后闲聊的语气,在书中描绘了他在上海经商过程中与中国人打交道的一系列逸闻趣事。克劳笔下民国的市井街巷、柴米油盐,有不少情景至今还在上演并为我们所熟知。

《泰晤士报》曾评价:“任何一个想在中国做生意的人都不能抱着侥幸心理绕开它。”

书中特别收录俄国画家萨巴乔为本书英文初版所绘的42幅插图,采用奥地利漫画家许福关于老上海的画作为封面图,惟妙惟肖,与内文相映成趣。

13

《上海城记》

上海从哪里来?又将要沿着怎样的轨迹发展下去?著名学者徐锦江老师以愚园路为切入点,纵横契阔,探寻了上海的城市发展路径、城市形态以及城市意象。愚园路,作为上海西区一条马路,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工部局越界填浜筑路,以当时著名园林“愚园”命名。愚园路所承载的沿革与旧址,是上海城市发展史、文化史和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城记》也是愚园路历史的第一部整体性研究作品,对愚园路的历史沿革,旧址,以及相关的城市发展史,文化史、革命史作了详尽的文献整理和叙述,清晰展示了愚园路的整体的面貌,填补了上海城市史研究的一个空白。

14

《漫步上海老房子:外滩篇》

上海是留存中国近代老建筑最多的城市,尤其是在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的老建筑更是构成了“万国建筑博览群”。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一些老建筑被人们重新认识和发现,并得到妥善的保护。特别是在贯通黄浦江两岸滨江空间和苏州河两岸滨水空间工程中,许多具有百年历史的工业用厂房和仓库被重新利用,成为上海老建筑群中一个新的亮点,而以往少有介绍。本书通过精心设计的九条导览线路,并配有大量精美的照片,重点介绍了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的老建筑,引领读者领略上海在一轮轮城市更新后一江一河两岸最新的城市风光。

策划/配图/排版丨陈虹静雯

原标题:《联合书单丨14本好书,一起看上海》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