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以统一促强大,柏林墙的倒塌,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的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以统一促强大,柏林墙的倒塌,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德意志,以统一促强大,柏林墙的倒塌,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2023-12-15 02: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866年5月的一天,德国一位大人物正和随同在林登大街上闲庭信步,谈笑风生。

可他不知道,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有一双眼睛已经死死地瞄准了他。

下一秒,这个人突然朝他冲了过来,掏出别在腰间的口袋,对着大人物连开了4枪。

幸运的是,打中的2枪都只是皮外伤,大人物6天后,又气宇轩昂地骑着马出现在大街上。

那个叫科恩·布林德的刺杀者已经被捕,他的那支能装六发子弹的左轮手枪却被大人物永久地收藏在了自己的府邸里。

这个大人物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奥托·冯·俾斯麦,就是德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铁血宰相”,在德国统一和强大的历史进程中,他永远是那个至关重要的人。

这不禁让人假设,如果这次刺杀事件成功了,后来的德国将是怎样的走向。

德意志啊,你在哪里?

17世纪初,整个欧洲动荡不安,宗教纷争、王朝和国家利益之争交织不断。

1618年5月23日,捷克首都布拉格爆发起义,在围观群众的怂恿下,几名极端的新教徒涌入皇宫,将斐迪南国王派遣的2名帝国大臣和一名书记,从高达20多米高的地方,像扔小鸡似地扔出了窗户,由此挑起了战争的祸端。

这是一场以德意志为主战场的欧洲国际战争。

起初,大家都是为了信仰而战,它直接导致天主教与新教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后来,随着战争的深入,它进而发展为领土和王位而战。

经过30年的战争,欧洲各国精疲力尽,无心交战,于1648年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该和约不仅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失去了大量的土地,也削弱了皇权对神圣罗巴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

和约承认了德意志314个邦国政治实体的主权地位,每个德意志邦都有权决定其宗教信仰,从法律上确认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只是名义上的国家。

这片土地上,每个邦国各自为政,中央集权化为乌有,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并悄悄改变了欧洲各国政治上的力量,法国迅速崛起,一百多年后称霸欧洲。

1806年,拿破仑入侵德意志,当时这个四分五裂的帝国毫无还手之力,作为帝国中两个最大的邦国,普鲁斯和奥地利被打得屁滚尿流,普鲁斯甚至还被迫割让了一半的领土,并支付了1.5亿的战争赔款。

最屈辱的是,勃兰登堡门上,守护着德国命运的和平女神像,竟被拿破仑作为战利品拆下来,大摇大摆地运回了法国。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轰然倒塌,人们只能在诗句中探寻民族的未来,一遍遍低吟诗人席勒曾发出的感慨所说:“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

8年后,欧洲反法联盟击败了拿破仑,在他们的主导下,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它是由38个邦国组成的,每个邦都享有独立主权,因为欧洲列强们始终不希望看到统一的德意志在欧洲崛起。

和平女神回归到了勃兰登堡上,但她始终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德意志。

拿破仑无疑是德国人民不可饶恕的侵略者,但他却无意中推动了德国统一的进程。

他在用炮火轰炸这片土地的同时,也粉碎了存在这里几百年的封建势力。另外,他在这里传播的法国大革命倡导的自由和平等的理念,也让人们开始寻求建立一个统一和自由的国家。

这时,一个人的出现,让德国人统一的梦想有了一丝曙光,他就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初见曙光

德意志的发展受阻于分裂,德意志邦国最多的时候,市面流通的货币种类竟多达6000多种,这严重阻碍了贸易的往来。

除了货币的混乱,各邦国重重的关卡,沉重的关税也成了戴在德意志头上另一个的“紧箍咒”。

一批货物,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几百公里的路程,往往要经过好几个邦国。每经过一个邦国,都要办一次手续,换一次货币,交一次关税,一趟下来,所赚的钱还不够交关税呢!

比如一个商人从汉堡运着1000元的货物到萨克森贩卖,仅300公里的路程,就要交800元的税。

这两个“紧箍咒”,一方面严重阻碍了德国内部贸易,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这些被李斯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认为:落后的德国要发展,要达到发达工业国家的水平,就必须消除这些。如此,德国的经济才能发展,只有经济实现统一,德国才能在政治上实现统一,最终才能够与英法两国抗衡,提高国际竞争力。

李斯特呼吁全邦国建立关税同盟,为此他四处游说,很多小邦国却对他下了“逐客令”,就连第二大邦国奥地利也称他为“最危险的煽动者”,谁叫李斯特动了他们的奶酪呢,这些人可不想失去关税这块肥肉。

但这并没有劝退李斯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德意志几乎所有的邦国,都出现过李斯特的身影。

德意志最大的邦国普鲁士,非常认同李斯特的理念,在他的主导下,德意志关税同盟终于建立起来了。

在德意志18个邦国的边界上,满载着货物的马车汹涌而过,几百年来终于无须在边界停下来缴纳过境税,统一的曙光照射到了这片土地上。

而贫病交加的李斯特,却在1846年,由于儿子病逝的打击,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让他为之殚精竭虑的德意志。

李斯特带着遗憾离世了,但经过后人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已经呼之欲出。

德意志统一的道路在何方?

普鲁斯接受了李斯特的建议,成了建立关税同盟的主导者,实际上也就成了德国统一的领导者。

各个邦国陆续加入关税同盟,随着铁路网的建成,源源不断的货物被输送到各地,为德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血液。

到19世纪中期,关税同盟地区工业总产量跃居欧洲第三,德意志经济统一的目标已经实现,政治统一的目标,却没能如李斯特所愿以和平方式实现。

1848年,德意志的很多邦国爆发了革命,旨在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而这些革命基本上都获得了成功。

这些革命的首要任务,是以资产阶级为主体,解决德意志政治上的统一。几天后,全德意志议会在法兰克福召开,各邦国的议会代表尝试通过协商的手段,建立一个统一自由的德意志。

然而,当议会还在无休止地辩论时,封建势力很快集结到一起,并开始反击,君主专制很快又在各邦国抬头,革命很快失败了。

这场革命的失败,意味着靠和平民主的协商方式,来实现德国政治统一的道路得行不通的,那么德意志统一的道路将如何继续,谁将扛起德意志统一的这面大旗。

铁与血的斗争

1862年9月30日,一个蓄着大胡子,目光如炬的男人走进普鲁斯议会大厅,发表了一段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演说,他说:当代的重大问题,通过演说和多数人的决议是不能解决的,只有通过一场严重的斗争才能解决,而这场斗争只有通过铁和血才能达到目的。

这个男人,刚刚被威廉一世国王任命为普鲁士首相,他的名字叫俾斯麦。

1966年,当奥地利反对普鲁士吞并公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时,双方进入了较量的时刻。

对于这场战争,俾斯麦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当时的他,孤注一掷,几乎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另一个男人身上。他就是任总参谋长,赫尔穆特•冯•毛奇。

战争开始,毛奇就采用分开进军、联合进攻的作战方式包围了奥地利和其盟军,并用王牌作战工具“击针枪”,打得他们溃不成军。

这次克尼格雷茨战役,奥地利战败了,维也纳政府向普鲁士发表了求和声明,它允诺了普鲁即时的和平,和在德意志联邦中的自主权,唯一的条件是:奥地利绝不会割让一丁点领土给普鲁士。

就奥地利拒绝分割领地一事,俾斯麦和威廉一世国王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威廉一世想得很简单,他认为我战胜了,理应得到更多的领地;而俾斯麦则想得更远,为了以后的合作,应当扶持奥地利。

被逼无奈,俾斯麦使出最后的杀手锏,他给了国王这样一个抉择:如果他始终拒绝奥地利的协议,自己就辞职。国王这才做出让步,同意了这个协议。

最终,普鲁士和奥地利达成了和解,奥地利可以继续保有它原来的土地,并不再属于德意志帝国。

当奥地利被分离出去后,普鲁士统一了其他几个邦国直至北德意志联邦,在它把眼光投向南德时,普鲁士的“死对头”法国跳出来表示反对。

普鲁士对南德的统一计划只能暂时被搁置。

德国内部的统一问题,法国一个外人为什么要多管闲事?那是因为它怕德国统一后,经济实力必定会壮大不少,时间久了,会危及自身的地位,所以想要牵制德国,最先要控制的就是普鲁士。

俾斯麦明白,想要实现南北统一,和法国的战争在所难免。

所以他故意借1870年西班牙人拥护利奥波德王子的长子,接管西班牙王位一事,挑起利奥波德和法国的争端,法国果然中计,主动向普鲁士宣战。

如此一来,法国就再次成为侵略者,曾经反对普鲁士的南德,都和北德联合起来,一同对抗法国。

德国人深藏在骨子里的民族精神被激发,整个德国都有响应征召的百姓,工人、教师、农民……都自愿参战。

毛奇军队的作战水准再次让对手大惊失色,部分法军被围困在梅斯,拿破仑三世从沙隆匆匆赶来解救,他们在色当打了一战后,也陷入了毛奇布置的“捕鼠器”里,在一天800多枚大炮的轰炸下溃不成军。

拿破仑三世投降了,他让人在堡垒的大门上升起了白旗。

色当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德国在军事上一次巨大的胜利,更极大增强了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法国战败的消息传入国内,法国人民爆发了起义,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了,德国统一大业最后一个障碍被扫除。

法国虽已投降,但战争却还未结束,巴黎被德军包围,并受到激烈的轰炸,德国的包围圈从巴黎蔓延到凡尔赛附近,最终凡尔赛中心区,成了普鲁士王室的大本营,也成了德国统一大业的商议地。

姗姗来迟的帝国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在法国的凡尔赛宫里,宣告了自己的诞生,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终于有了雏形。

帝国的建立,带来了飞速的发展。柏林成为现代化大都市,作为德国的新首都,到了1912年,柏林的居住人口从原来的一百万增长到两百多万,整整翻了一倍。

德国的工业革命,处于冲刺阶段,在帝国建立的头40年里,德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三番,1890年德国的工业人口首次超过了农业人口。

不管是国民生产总值,还是钢铁产量、煤产量等方面,德国都位于世界前列。

除此之外,俾斯麦还运用国家的力量,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社会福利制度,给民众提供医疗保险、意外保险和养老金保险,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英国开创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

德国姗姗来迟,但它一旦登上历史舞台,就开始大展拳脚。德国的崛起,让整个欧洲为之战栗,它伤透了法国的心,也刺痛了孤傲的英国。

在当时的欧洲曾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欧洲失去了一位女管家,却迎来一位男主人。”

那么,德国从一个四分五裂、濒临灭亡的国家,快速发展壮大,短短时间内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靠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或许可以从元帅毛奇的一句话里找到答案,他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早在19世纪中期,德国就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德意志统一前夕,适龄儿童入学率就已超过97%,这在全世界都是第一个。

在那时的德国,孩子们上学是免费的,小孩旷课,家长反而需要缴纳罚金。在一所学校的罚款登记本上清楚记录,有个孩子因为旷课13天,他的爸爸需要被罚39个银币。

德国的教育,让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明白人不能只为自己活,而要为民族的发展而活。

其实早在当年德国被拿破仑攻陷时,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就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当时的普鲁士要向法国支付一笔巨额的战争赔款,威廉三世穷得响叮当,但他还是不假思索地拿出王室最后一点家底,为创办柏林洪堡大学做出了巨大的支持,除此之外,他还把自己的王子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

而对于柏林洪堡提出的,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财政补贴,但不能对其进行干涉,威廉三世也全盘接受了。

同时拥有国家的保障和自由的学术空间,使这片土地上涌现了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其中最为后人所知的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教育给德国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发明,这使得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现在的俾斯麦也找到了“后进生”超越“优等生”的发展模式:以科学教育为第一战略资源,把国家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由国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导经济运行的方向。

德国生机勃勃地向上生长着,而它的两个领航者,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老。

帝国的黑暗时代

1888年3月,90岁的威廉一世,在弥留之际把接力棒交到孙子威廉二世的手上。

3个月后,29岁的威廉二世正式上台。不同于爷爷的知人善任,威廉二世雄心勃勃,不甘心居身于人后当个傀儡,开始有意排挤俾斯麦。

他放话道:我会让这个老家伙苟残喘半年,然后自己做主。

孤立无援的俾斯麦只好主动卸任,1890年3月,75的俾斯麦离开了他执政38年的首相位置。

领航员走下甲板,俾斯麦时代终结了,而他的接班人会搞砸他一手建立的帝国。

其实当全世界都在羡慕德国能够快速崛起时,往往都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德国统一后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而这背后的功臣就是俾斯麦。

俾斯麦虽然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但他却不同意用武力侵略别的国家,来扩张自己的领土,他力主保持整个欧洲的平稳,不希望拿破仑时代的动荡在德国重演,事实证明这是极有远见的,他为德国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而新上任的国王威廉二世却有着更大的野心,他无时不在觊觎那些资源优渥的领地,垂涎海外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在帝国议会中,威廉二世对俾斯麦亲英友俄的外交政策嗤之以鼻,他叫嚣道:“德国奉行的是世界政策,柏林应当是世界都市,德国贸易应当是世界贸易,德国与世界的含义是一致的。”

这番言论无疑是在向世人昭示德国扩张的野心,深藏在德国人内心的军国主义被唤醒,当军国主义和高速发展的经济紧密结合后,德国成为了极具侵略性的帝国。

1913年,当德国全国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时,德国开始了争霸世界的征程。

另一方面,当时列强林立的欧洲各国也都处于国力最鼎盛的时期,谁都不服谁,由德奥意组成的同盟国,也长期被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挤压,早就互相看对方不顺眼了。

1914年5月,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帝国决定在塞尔维亚边境的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这一行为,大大激怒了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一个叫普林西普的暗杀者,向奥匈帝国的继承人斐迪南的车辆扔出炸弹。

这个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暗杀,最终成了列强发动战争的借口,并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然而战争正式开始后,德国就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境地,西面要对付英、法、比,东面直面沙俄,南边的同盟军意大利、奥匈、保加利亚战略力太弱,德国夹在中间,叫苦不迭。

在历经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后,德国又迎来了长达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

美国一直在坐山观虎斗,只在最后关头加入协约国一同作战,而德国的“好朋友”意大利却临时倒戈,加入了协约国。

拖着几个羸弱的盟友,德国以一己之力对抗协约国十几个国家,它终于扛不住了。

威廉二世就像一个败家子,打光了俾斯麦几十年辛苦创下的家底,打没了一百多万士兵和七百多万平民,打掉了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更是打掉了德国上升的势头。

战败后的德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凡尔塞和约》,将西里西亚工业地带、西普鲁士、波森省都割让给了波兰,并支付1320亿金马克(相当于9.6万吨黄金)的赔偿,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西岸50公里内德军不得设防,陆军必须限制在10万人以下……

《凡尔塞和约》苛刻的条件,狠狠教训了德国人的同时,也埋下了可怕的恶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23年,德国无力支付巨额赔款,法国出兵占领了德国鲁尔区的工业心脏,强行带走工厂里的设备和产品来抵账。

国库空虚,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只得疯狂印钞票,导致德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百姓苦不堪言。

这一切都暗暗在德国人民的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在20多年后破土而出。

德国经济慢慢回暖后,开始暗地里进行军事机床的大规模生产,即使受限于《凡尔塞条约》,德国也有自己的办法,他们把军队包装成工业企业,随时扩充兵力。

而此时的美国却在暗地里给德国提供了很多帮助,美孚石油给德国转移了2000多项专利技术,杜邦公司把大量的橡胶和飞机技术卖给德国,福特公司投资了20亿美元。

美国人为什么会这么帮德国?除了趁机捞笔横财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想通过德国的崛起,来制约它的“死对头”苏联。

在美国人技术和资本的帮助下,德国的军事工业迅速恢复。

另一方面,很多一战时积累的优秀参谋人才依然还在,他们对于一战的失败仍然耿耿于怀,希望出现一个强势的人物,引领德国崛起。

这时,希特勒出现了,他充分利用民众对剥削者的仇恨和对生活失望的情绪,宣扬极端民族主义,用极具煽动性的言论获得了一大批坚定的追随者。

后来,希特勒获得独裁,建立了一个有高度执行力的政府,他们通过发行债券、兴修基础设施、提高民众福利、秘密扩军备战等措施,赢得了德国人民的支持。

这一切,都让在黑暗里已久的德国人看到曙光,此时德国的民族凝聚力得到空前的高涨。

但《凡尔赛条约》让德国军备和经济都受到很大制约,希特勒利用了民众的情绪,不断煽动民族仇恨,德国的战车再次朝着世界范围开启。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始阶段,德国旗开得胜,1940年,德、意、日三国正式组成轴心国时,德国横扫大半个欧洲后都不曾一败,屡屡得手的德国在一连串胜利的刺激下,在尝到掠夺他国资源的滋味后,欲罢不能。

1941年,在上百万领土失守,两百万士兵阵亡后,苏联开始对德军进行绝地反击,先是莫斯科,后是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的胜利,将入侵的德国人赶出了苏联。

仿佛是一战的重演,一直冷眼旁观的美国,再次在这节骨眼上切入欧洲战场,给了德国沉重的打击。

而德国的“老朋友”意大利再次倒戈,德国再次面临四面楚歌的窘境,再加上国库空虚,国内反战的呼声越来越高,德国再次战败投降。

柏林墙的眼泪

二战战败,德国直接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后被分裂为东德和西德,也就是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

东德跟随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西德跟随美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由于东西两德经济发展悬殊,经常有东德的人逃往西德,东德政府不得不展开了行动。

1961年8月12日午夜,数万名士兵,东德警察和240辆坦克,320辆装甲车把西柏林团团围住,在它的外部,修筑起全长160公里的柏林墙。

事实上柏林墙并不仅仅是一道墙,它有几十甚至上百米宽的严密防御工事,遍布通电的铁丝网,碉堡、瞭望塔,巡逻道、反坦克拒马等。

1962年8月17日下午3点,一个住在东德,名叫彼德费查的18岁小伙子,因为想去见见他住在西德的姐姐,在试图翻越柏林墙时,被警察击毙。

击毙彼德的警察受到了政府的嘉奖,而彼德成了第27个倒在柏林墙下的人,未来的二十多年间有更多的“彼德”倒在了这面墙下,柏林墙围住的是西柏林,禁锢的却是所有德国人。

帝国的再次统一

1970年的一个冬天,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寒风中,缓缓地走向波兰华沙犹太纪念碑前,在全世界的目光下,跪了下去。

这位在二战中反纳粹的总理,替德国纳粹赎罪了,他不仅承认了两次世界大战德国的错误,还把这一切都写进了教科书,并陆续给犹太死难者家属巨额赔款。

敢于担当的德国,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谅解,它再次走上了世界的舞台,再加上波兰、匈牙利等国相继剧变,两德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了。

但是,考虑到德国分裂是二战的产物,想要顺利实现统一,就必须得到苏美英法四大占领国的明确表态。

美国作为德国的盟友,两德统一后,随着东德的并入,只会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因此当联邦德国明确表示,统一后的德国将不会离开北约,美军可以继续驻扎时,美国欣然投了赞成票,德国拿到了最有利的一票。

英法两国其实就是美国的跟屁虫,一切以美国马首是瞻,即使他俩心里一万个不愿意看到德国统一,也只有顺水推舟,卖德国一个人情,投了赞成票。

而此的苏联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刻,实力大不如前,就算再反对,也是有心无力了,只能在条件上大做文章,并趁机捞点油水。

在德苏双方进行多番会晤后,苏联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领土方面,德国不得索要加里宁格勒(原德国哥尼斯堡);经济方面,德国要提供80亿美元的担保金和20亿美元的无息贷款;军事方面,要求北约不得在民主德国地区进行演习等诸多条件。

德国为了尽快实现统一,全盘接受了所有条件。

最后,德国与波兰也达成了共识,许诺统一后不会向其索要二战中割让的所有土地。

德国扫清了统一道路上的所有障碍,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两德结束了长达41年的分裂,达成了统一,勃兰登堡门的和平女神再次见证了这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统一后的德国,在和平的环境里,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再次创造了奇迹。

这个在一战和二战中受到重创的国家,作为欧盟的主要成员国,它把振兴欧洲当作了壮大自己的强国之路。

这个被音乐和哲学浸染的国家,虽没有灯红酒绿,却依靠自身特色和强大的信仰与精神,支撑了国家的崛起,成为了欧洲经济的桥头堡。

参考资料:

《大国崛起》

《德国通史》

《十九世纪德国史》

【作者】:笑傲江湖

【责任编辑】:池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