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情》十年后才懂,安杰不喜欢江卫民的背后,太残酷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是替罪羊完结 《父母爱情》十年后才懂,安杰不喜欢江卫民的背后,太残酷了

《父母爱情》十年后才懂,安杰不喜欢江卫民的背后,太残酷了

2024-01-30 08: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如果你有情感方面的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倾诉哦

让我做你最好的倾听者,聆听你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作者:花语迟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原著与电视剧有出入

十年后才懂:

安杰不喜欢江卫民的背后,究竟有多残酷。

因为没有被看见,没有被爱照见过,所受的期待和关注又是那么地少!

所以,很多时候,他的成长,乃至于他整个人生的脱轨举动,都是注定的。

存在与感知的被扭曲

很多时候,我们都渴望被别人看见。

但在剧里,这个孩子受到感知都是被扭曲的。

心理学者武志红曾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指出:

忽视很简单,最初就是妈妈或最关键的抚养者,没有精力、没有兴趣或没有能力看到你。要么你在婴幼儿时总是孤独,要么那个你在乎的人尽管在你身边,但他只有头脑没有身体、没有心,甚至连头脑都没有,所以“看见”一样没有发生。

而极端忽视,会导致极端的不存在感。

江卫民的存在便是如此。

这个孩子真的是因为不够听话,不够讨喜才受到安杰的厌恶的吗?

其实并不然。

在特殊时代之下,安杰的身份饱受身边人诟病,乃至嫌恶,而身处那段晦暗的岁月,经历过闹事者的上门挑衅后,她心中更是后怕,所以,当她看到小儿子在一定程度上“不学好的学坏的”时,心中更是恼恨,更是想到了当时自己岌岌可危的处境,便是由此而得到的,于是,这一刻的安杰,在看到江卫民的告密举动后,又何止是愤恨!

她甚至将自己内心愤怒的影子投射到了这个孩子的身上!

正如书中所写的那句话:

从来没有被爱看见,于是存在本身就是错误。

极度可怕的忽视,会导致一个极度矛盾的状态:

我无比渴望被你看到,不被看到等于死,可被看到的那一刹那,我也觉得要死。

甚至,被精准地理解也是可怕的,因被理解也意味着被吞没、被窒息。

与理解和爱相比,他们宁愿被误解被憎恨,在孤立中,他们的小我反而定程度的安全感。

譬如,妈妈张开双臂欢迎你,你扑上去,但你感觉到她分明在推开你。你不扑上去,她会斥责你。

安杰的日常举动便是如此,在一定程度上,母亲的是会影响孩子成长的。

前边孩子太多了,以至于安杰在分享母爱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很难均衡的。

她的母爱,早已提前透支光了。

所以,在面对这个对于她而言并不讨喜的孩子时,安杰的内心,其实嫌恶与忽视,远大于这个孩子本身所具有的能力。

事实上:

在孩子很多的家庭中,大人往往是没有办法对着所有的孩子都怀有一视同仁的心态的。

相反的,大多数情况之下,他们还会在心中将这个目标群体进行暗暗地对比,甚至以自身的感知来给这些孩子设限。

当我在看剧的时候,观众的点评都是“这个孩子不学好”“果然长大了没有出息”时,其实在心态上是很矛盾的。

一方面,大家当然是看到了这个人物角色的演绎用心,所以才会“因爱生恨,”但另一方面,大家也因为对这个人物存在看法有些许扁平化。

可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有着令人憎恨也令人热爱、令人发笑也令人悲悯的人性。

一个人可以隐瞒自己的态度,但自己的言行和举动却一定出卖内心的想法。

江卫民的身上,其实一直都有一种双重的矛盾焦虑感。

他是受这个家忽略时间最长的人,同时,也是所有人眼中的可有可无的存在。

江卫民的经历,其实更像是身边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

何况,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学会体谅的。

总会有那么一只“替罪羊”在身边。

于是,那个不受重视的,沉默的,一直可有可无的孩子,便就这么顺理成章地成了众人的出气筒。

双重否定的忽视背后

从一开始,江卫民就一直是一个被否定的形象。

事实证明: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够一视同仁的。

作为家中的大儿子,江卫国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同样的,也是最受重视的孩子,他受到的,是江德福和安杰无与伦比的重视,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上,而二儿子江卫东也是如此,即便他是第二个孩子,但毕竟和安杰待得时间更长一些,而安杰自己也觉得如果有可能的话,这两个孩子会和自己生活一辈子,于是,这两个孩子的存在,几乎就这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安杰的心头肉。

但江亚菲和江卫民这对双胞胎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一规律。

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双胞胎之间的对比,几乎可以说是碾压性的。

江亚菲的优秀,就好像是一面镜子,将这个一母同胞的双胞胎兄弟的无能与缺点,几乎衬托的可以说太过明显了。

而本身就对这个家庭有矛盾的孩子,又怎么会去自我调节呢?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江卫民的内心其实是分裂的。

而双重矛盾的源头,是一个人内心的分裂,也即意识与潜意识的分裂。

就像很多人在社会上是一个无可指摘的好人,但在家里,却是一个暴君。但别人见到你都说,啊,你爸妈啊,他们可真是好人啊,你真幸福啊。但你真实的感受是无比痛苦的。

在很多中国家庭中,父母的暴行往往会被说成“打是亲,骂是爱”,但暴行太多了,最终还是会让孩子认定父母是错的。

有时,比暴行更严重的是隐蔽的攻击。

隐蔽的攻击,攻击者不会承认,旁观者也看不到,受害者甚至都难以诉诸语言。

譬如,许多人,表面上对人很好,可一转身,却会小声咒骂。

而江卫民前期则正是经受了这样的打击——无论是在父母的身上,还是在孩子的身上,这个小萝卜头都更像是一个似有若无的陪衬,而非是这个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事实上:

不管是先天运气,还是后天努力,有丰富感受并被确认的人,都会形成所谓的“存在性安全感”。

莱因描绘说:

具有存在性安全感的个体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的、活生生的。他们能感觉到内在完整的自我身份和统一性;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在性、真实性以及内在的价值;具有空间的扩张性。

但江卫民显然没有。

于是,江卫民的存在,就成为了一种极为尴尬的象征。

前边有优秀的哥哥们,而与自己一母同胞的姐姐,也比自己更加聪明,甚至是“对比式”暴击般的伤害,而下边又有一个自己的妹妹,而按照那条铁律,几乎都是家中的老幺最为受宠…….江卫民的位置和存在,乃至日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他在这个家中的地位。

由此看来,他的被忽视,其实是注定的。

美国心理学家克莱因说:

存在等于被感知。

可很多时候,江卫民的存在都是被忽视的。

就连最为疼爱孩子们的姑姑,都对这个孩子的成长有些许忽视。

陪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实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个小儿子的身上,安杰其实并没有耗费多少心力。

跟其他孩子比起来,江卫民既显得不聪明,又总是喜欢在关键时刻临阵倒戈掉链子,反倒是最招众人讨厌的那个。

许多时候,不被重视的那个孩子,往往也是受委屈最多的那一个。

而身处那个特殊的时代,因为环境的影响因素,安杰又最是讨厌告密者,所以,当这个并不如其他孩子聪明,懂事的时候,安杰内心的不满与愤恨,其实是有所转移的。

很不幸的是,江卫民就是那个转移对象。

我们常常说,对待孩子要做到一视同仁,要做到公平对待,可在现实生活中,人是很难去做到完完全全的公平的。

因为家中孩子众多的缘故,安杰其实对这个最小的儿子,并没有投入过太多的希望,孩子多的时候,往往人的关心与惦念都会少上那么几分。

所以,当江卫民在家里的时候,听到的大多都是贬低他的声音,哪怕是挨揍最多的,也是这个小儿子。

江卫民其实一直都是没有被照见过的。

这是整个人物最为悲哀,也是最为可恨的地方。

孩子在童年时期,总是会做各种各样的举动来引起大人的主意,江卫民也不例外。

在前后都有这么优秀的兄弟姐妹的对比之下,他能够做的,便只有“另辟蹊径。”

于是,饭桌上的江卫国的偷肉告密,孩子们偷桃酥时因为“分赃不均”而叛变,长大后工作上的选择上山下乡而不是去当兵,种种行径,都是这个人物内心“孩子气”的一面。

人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是会有缺失的。

而江卫民所缺失的,却是众人的关注。

于是也就这么着,因为时运,因为机缘,因为这一切,他走向了命运为他安排好的,注定的那条路。

隐形的替罪羊

“就我是家里的替罪羊。”

真相撕开,竟是如此地肮脏,丑陋,乃至残酷。

大家总说人心不会长偏,但事实上却是:

人心易变,没有什么东西是恒久不变的。

初看看到这个角色的时候,我的心里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可直到看到安杰那句“打的就是你这告密的”时 ,我的心狠狠触动了。

那时候的江卫民,或多或少受到的教育都是“告诉xx,”于是,生活中他也潜移默化地用上了这一套,可面对安杰时,他迎来的,却只有多次的暴栗与贬低。

安杰说自己的并不喜欢这个孩子,可是,从这个出生开始,她又何尝去试着用等同的爱来对他?

而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你又如何去要求孩子能够去尽善尽美,甚至如你期待的一般去成长?

很多时候,事情的走向总不会照着你所预期的方向去走,波折横生,道上有拦路虎,才是人生常态。

剧中,江卫民最终在家人的扶持之下,和妻子开起了茶馆,开始让生活步入正轨。

可原本,只要安杰和江德福多关注一下这个孩子,他其实也是不至于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江卫民的这一生,其实更像是我们普通人的一生。

不断地折腾,不断地试错,然后再不断地跌倒,爬起,最终选择躺平。

却又在平地一声惊雷后,再次匆忙爬起,然后继续向前,向前。

即便言不由衷,即便无可奈何。

作者:花语迟,自由撰稿人,兼具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专注女性成长与情感方面的写作,励志做一个努力写作,热爱阅读的女汉子。

热爱文字之美,卖字为生,相信有一天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