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时期正面战场22次大战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是半妖小说在线阅读无弹窗 中国抗战时期正面战场22次大战役

中国抗战时期正面战场22次大战役

2024-06-03 08: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平津战役(1937年7月7日-7月31日)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电令29军军长宋哲元就地抵抗,并调二十六路军4个师至石家庄、保定一线集结,作为侧翼支援。中国军队参战全部兵力9个师另8个保安旅,达20余万人。日军进攻兵力为3个师团另2个旅团,约10万余人,并有飞机200架、坦克100辆作为支持。七月二十六日,日军在优势火力支援下,分别在廊坊、杨村、广安门、南苑、宛平城等宽广正面向中国军队猛攻。战至29日北平失守,30日天津失守。是役,中国军队损失兵员五万余人,日军损失五、六千人。

2、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8日)

平津失守。侵华日军就把矛头指向华北战略重镇太原方向。动员4个多师团十四万之众兵力,在300架飞机,150辆坦克,35时1大炮的支援下,一路出大同,一路出石家庄沿正太路对太原实施向心突击。中国军队则集结了34个师,13个旅,约28万人的兵力于太原方向防御,并得到挺进敌后的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有力的侧翼支持。整个战役,中国军队损失11余万人,日军损失3万余人。中国军队于1937年11月8日弃守太原。战役过程中的平型关战斗、忻口战斗曾使骄横的日军为之丧胆。

3、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2月13日)

正当华北战场激战方酣之际,1937年8月,日军大本营决定在中国华东开辟战场。进攻上海,直接威胁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以吸引并就地歼灭中国军队主力,一举解决中国问题。为此,投入空前雄厚的兵力、技术装备,计n个师团,30余万人,并得到飞机500架,航空母舰3艘,各类舰艇五十余艘,大炮千余门的强大支援。南京政府为保卫京沪杭根本重地,也倾其告主力,计6个集团军70个师,250架飞机,40余艘舰艇,近75万人于淞沪战场,对日进行决战防御。整个战场历时4个月,中国军队伤亡三十多万,日军也损失兵员6万余人。但日军未能达成击破中国军队主力的战略目的。

4、徐州会战(1938年3月12日-6月12日)

太原、上海、南京失陷后,中国战场重点就转向徐州方向。徐州是津浦、陇海路的咽喉,连接华北、华东的战略枢纽。徐州控制在中国军队手里,不仅可以屏障华中重镇武汉,还可以割裂侵华日军华北、华东两大战略集团联系。为保卫徐州,中国军队在李宗仁指挥下,集结了64个师3个旅,约45万人的雄厚兵力。日军投入的兵力,初期为8万余人,后期增至8个师团30余万人,得到火炮千余门、飞机300架、坦克200余辆的支持。战役持续了3个月,中国军队损失20余万人,日军也付出伤亡三四万人的代价。中国军队虽最终退出徐州,日军却未能实现歼灭这一地区中国军队主力的旧标。其间,中国军队台儿庄一役的巨大胜利,更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5、武汉会战(1938年7月23日-10月26日)

武汉会战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上规模最大的防御作战。中国方面投入作战兵力达124个师,约100万人,40余艘舰艇,100余架飞机,苏联援华空军志愿大队也参加了作战,防御纵深达400公里。日方为一举迫使中国政府屈服,以腾出手来准备对苏、美作战,也搜罗了中国战场上所能集结的机动兵力和火力。投入了12个师团,120余艘军舰,500余架飞机,一千五百门大炮,300辆坦克,约45万人的兵力,分南北两路向武汉进攻。会战持续3个月,战况空前激烈。中国军队虽损失30余万人,日军伤亡也高达10多万人。战役持续到10月中句,由于广州失陷,中国军队统帅部认为继续防守武汉已无战略价值,遂于10月25日决定放弃武汉。

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历时一年零四个月,国民党军共毙、伤、俘日军25万余人,牵制日军70万人以上,同时也付出了重大牺牲,其正规军损失达104.4万余人。8日军在15个月内侵占华北、华东、华中大片国土和华南要地,占领中国大中小城市340余座,13个省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国民党军正面战场防线,由中国沿海向内地后退约700公里。

(二)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的战役有:南昌会战(1939年3月-5月)、随枣会战(1939年5月)、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0月)、1939年冬季攻势(1939年11月-1940年3月)、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940年11月)、绥西作战(1939年12月-1940年4月)和枣宜会战(1940年5-6月)等。

这7次战役的规模都相当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广大地区,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10万人左右,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正面战场在1939至1940年的两年里,对日军的进攻仍进行了较为坚决的抵抗,因而给日军较大打击,共毙俘日军26.3万余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万余人的重大伤亡,与1937年至1938年两年的伤亡人数大体相等,这也是国民党在这一阶段抗战较为积极的一个突出表现。

1941年至1943年,是中国战场完全的战略相持阶段,其特点是军事上相持。日军作战重心逐渐由中国战场转移到南太平洋战场,对中国战场采取巩固占领区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策略方针,频繁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大规模“扫荡”“清乡”,敌后战场开始独立承担抗击日军的重任,并成为中国抗日的主战场,正面战场的作用开始下降到次要位置。

从1941年到1943年,正面战场进行的主要作战有豫南战役(1941年1-2月)、上高战役(1941年3-4月)、中条山战役(1941年5-6月)、第二次长沙战役(1941年9-l0月)、第三次长沙战役(1941年12月-1942年1月)、浙赣会战(1942年5-9月)、鄂西战役(1943年5-6月)和常德战役(1943年11-12月)。

国民党军在1941年至1945年,五年的伤亡总数(计853603人),不仅不及1937年至1938两年的伤亡数(1084379人),也比1939年至1940年两年的伤亡数(1019911人)少。这个下降趋势,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国民党在1941年后确实消极抗日的事实。

(三)抗日战场进入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1944年至1945年8月,敌后战场由局部反攻向全面反攻过渡。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反攻作战缺乏主动性、全面性,只局限于西南一小隅。敌后战场从1943年8月的林南、卫南战役起就揭开了局部反攻的序幕,且在苏联红军实施远东战役的同时,即已将持续一年半之久的局部攻势作战,发展成全面反攻,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最后一战”,取得了歼敌39.8万余人,收复县以上城市250多座的重大胜利。然而,正面战场国民党军在蒋介石的指令下,加速从西南大后方空运至华北、华中和华南抢占战略要地,对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的对日大反攻不但不予协同配合,反而采取无理阻挠和破坏,甚至与日伪军暗中勾结,进攻八路军、新四军,致使敌后解放区军民的大反攻作战,在1945年9月2日日本于投降书上签字后,仍持续到当年年底。

整个八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战役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战斗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自己付出322万多人的重大伤亡。涌现出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郝梦龄、戴安澜等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