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不要给孩子的老师送个礼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想要看澎湖湾 今天,我要不要给孩子的老师送个礼物?

今天,我要不要给孩子的老师送个礼物?

2023-03-23 01: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一叶舟

1.

周末聚餐,闺蜜向我吐槽,说她在教师节之前给女儿的班主任老师送了一支限量版的口红,为的就是让老师能重视一下女儿在班级里的状态,但那老师收下了口红许久,女儿依旧是从没得到过奖励的小红花。

看着女儿失落的小表情,她真的很想发条微信给这位“朋友”。

“请问老师,口红的色号您喜欢吗?不行给您换一个?”

我和她同时笑出声来。她在安慰自己的苦楚,我在想老母亲的不易。

也许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礼物的目的性太明确了,所以对于那位班主任来讲,它并没有代表家长传递过来什么真情实感。

又或者,这个礼物从一开始就没有被赋予情感。所以,送的人惦记着礼物的效果,收的人显然并不想被“收买”。

2.

我问身边一些朋友,“你们给孩子的老师送过教师节礼物吗?”

他们处在不同的阶层,从事不同的职业,文化程度也不同。但大多数朋友都回答,“送过呀!”

甚至有朋友还反问我,“能不送吗?”

大家送的礼物琳琅满目,鲜花、丝巾、化妆品、购物卡应有尽有;而且还要千方百计找到最合适的送礼方式,是去办公室送还是等在校门口给都要斟酌半天。有的家长朋友还选择了快递,来避免当面和老师交谈这件事的尴尬。

可就算是尴尬透顶,也要完成这项任务。因为他们会觉得,不给老师一些“表示”,就会被认为不尊重老师、不认可老师的辛苦或者家长根本就不重视孩子的成长。

家长们都特别担心被老师这样误会。

知乎上还曾有一条热搜话题,“如何才能不露痕迹地给老师送礼物?”一个问题就道尽了大家对待这件事的关心、疑惑和谨慎。

少部分没有送礼物的朋友,是考虑送礼物的行为反而会影响老师看待孩子的方式和心态,同时又怕其他家长都送了就只有自己不送,这样会显得很没有人情味。

只不过,送或者不送,这件事都特别容易启动我们的羞耻感。我们不认为自己是向一个普通朋友表达了心意,而更倾向于觉得自己在恳求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会很容易重新体验到那个小时候的自己,恳求被父母看到、被父母认可,希望自己什么都做得足够好。

在老师面前,我们和孩子一起变成了孩子。

3.

“老师”这个角色,在我们的人际关系网中,是非常特殊的。最特殊的地方之一,便是老师≈权威。

而权威,常常是我们向外寻求安全感、确定感的来源。

当我们把礼物送给孩子的老师,礼物出手了,对方接纳了,我们就心安了——因为在很多家长的概念中,孩子能不能学出好成绩,基本就靠老师了。老师这个权威,是我们关于孩子成长的一颗定心丸,是我们的安全感和确定感的重要源头。

但与此同时,我们通过送礼物给老师,实现了一种对权威的隐形攻击。这种攻击使得我们与权威产生了某种自恋性融合,继而实现了我们自己也是权威的错觉。

我们精心挑选礼物,巧妙选择时机,反复琢磨话语,甚至见面之后还带着一丝紧张,所有的这一切,连同我们的态度,都打包送给老师当作一份礼物,一份我们认可、崇拜老师拥有强大力量的物质证明,希望老师能意识到我们的讨好和服从,然后更加重视我们的孩子。

4.

面对送礼这件事,孩子、家长、老师都会有不同的想法:

我听过一些孩子说,因为发现自己的父母给老师送礼而感觉到非常丢人。这种丢人的感觉,就像是考试作弊被发现一样,他们担心其他的同伴知道这件事后会小看自己。

其实,这并不是送礼这件事出了问题,而是孩子并不认为这样就是对老师表达了自己的尊敬和爱,反而是说明爸妈并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上学”这件事,于是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

甚至,在一些孩子的成长经验中,礼物是用来道歉和补偿的,或是用来充当交换条件的,而不是用来表示感谢的。

闺蜜用一支口红就想交换老师对孩子的肯定和表扬,其实是掩盖了关注女儿行为发展的焦虑。她关于女儿成长的焦虑随着那支口红一起交给了老师,如果女儿还不能进步,那就只能说明是老师不尽心了,“反正老娘我是已经尽最大力量了。”

面对礼物,一些老师是十分开心的,因为自己的辛勤工作受到了认可和回应,这对自恋的满足的确十分重要,也的确会激发老师们更大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投入。

但也有一些老师会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会觉得这是家长用金钱来定义、摆布自己的工作。

5.

如果送礼只是让家长得到了一份心安,而让孩子本身陷入自我怀疑,那么就是最不值当的事了。

所以,送礼这件事,可能还有这样一些值得考虑的点:

·如果想教会孩子表达情感,礼物不在于什么形式

我们都希望孩子未来能够自如地去表达情感、建立关系,跟同学也好,跟权威也好,都是流畅而自在的,不必过得那么拧巴。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教师节这样的机会,陪孩子一起、让孩子动手给老师做一个真正蕴含着尊重和爱戴的礼物,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交换。

·如果是建立成人之间的关系,请绕开孩子

我知道的一些家长,会在言辞之间告诉孩子自己在老师身上下的“功夫”,最主要的还是想向孩子传达:你看我都为了你做了这些,你还有理由不努力?又或者隐约向孩子传达:孩子,大胆自信做,你妈我已经为你铺过路了。

但假如,父母与老师之间真的只是想多增加寻常的沟通和交流,那便完全是监护人和从业者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把孩子作为必要知情者。

·向内寻求安全感和确定感

如果想让孩子更出色,可能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向孩子传递一种自信,那就是他们自己有能力面对学校里的课业任务和人际关系,包括如何提高成绩、怎样和同伴以及权威相处等,而不需要父母在背后看不到的地方帮他们用力。不仅是父母向内寻求安全感和稳定感,孩子也同样需要练就这一本领。

在这样的前提下,送礼与否,都不再与“恳求”有关,也不违背正常建立关系的需求。

·老师是孩子在知识上的权威,不是家长的权威

因为一些成长经历的影响,我们常会不自觉地搬出自己应对权威的模式来与孩子的老师相处。或者百般低顺讨好,或者各种挑剔攻击,还试图教孩子跟着自己做。这种与权威相处的模式也会让孩子模仿。

只是,我们首先要让孩子意识到,老师的权威性来自于知识,我们对老师的尊重源于对知识的热爱和对辛勤工作的回报,而不是来源于恐惧或者伪装。

当我们收到别人的礼物时,其实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一份礼物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情谊。同样,在我们准备送出礼物时,在那份礼物中标记了什么样的情感,也会被收礼的一方准确感知到。

所以,在不超出职业准则的前提下,送礼或者不送礼,更多的都只是传达态度和情感。我们要带着孩子学会的,是做有态度、有情感、温暖却不世故的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