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控制不住地想“欺负”一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想要你图片可爱的小猫 为什么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控制不住地想“欺负”一下?

为什么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控制不住地想“欺负”一下?

2023-07-16 16: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饺子姐 饺子姐的健康八卦

 

小奶狗、小奶猫、小鸡崽儿、小奶团子——萌物的诱惑,没有人能抵抗。

而在世间的众多“萌物”之中,最可爱的还要属——

人!类!幼!崽!

饺饺12岁的时候,表姐生了个超萌小女娃,眼睛大大的,睫毛长长的,脸肉嘟嘟的,还特别爱笑。饺饺经常会控制不住用力揉她的小肉脸,捏她的小肉手,在她奋力往前爬的时候把她拿回原地,看到她可爱的小模样总有种欺负她的冲动。

后来饺饺长大了,偶然回想起以前“欺负”小萌娃的场景,突然有些后怕:

“天哪!我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欺负不到一岁的小侄女??难道我是个变态??”

话虽如此,但即使到了现在,饺饺看到可爱的东西还是会有一种用力揉捏它的冲动。而且饺饺发现自己并非特例,很多人在看到可爱的东西时都想欺负TA一下——

“小狗好可爱啊~好想捏它的小尾巴!”

“小猫好可爱啊~好想把它团起来在地上滚来滚去!”

“小宝宝好可爱啊~好想咬他一口!”

想“欺负”可爱的东西?

“看到路上圆滚滚的小孩就想一脚踹飞他们,是什么心态?”

“闺女太可爱了,我总想把她团起来放口袋里,我是不是有病?”

......

饺饺在某知名论坛看过许多诸如此类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回帖的人很多,他们都反映自己也有相同的心态,可见这种“欺负萌物”的冲动在人们身上是普遍存在的。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心理变态,是暴力倾向和“虐待狂”的前兆,但耶鲁大学研究生的一项研究表明,有欺负萌物的冲动并不是变态,而是大脑的正常反应。

2013年,耶鲁大学心理学研究生Rebecca Dyer发现,自己在网上看到小奶狗、小奶猫等萌物图片时会有一种古怪而矛盾的感觉:一方面觉得小动物好可爱,另一方面会有种伤害它们的冲动。

在询问过身边的同学朋友之后,她发现不止自己会有这种感觉,大多数人都会对极端可爱的东西产生暴力情绪。对活物还能控制,如果是一个可爱的毛绒玩具,怕是早就揉变形了。

于是,她和同学Oriana Aragon一起做了几个实验,试图搞清楚这种情绪产生的机制。

(不愧是耶鲁的,科研精神真是无处不在......)

实验一:萌物与暴力情绪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本着严谨的科研精神,Rebecca和Oriana设计了第一个实验。

她们从网上召集了109个志愿者,分别为他们展示了三组图片并对比他们看到图片时的情绪变化,来测试对萌物的暴力情绪是否真的是一种常见现象。

实验者所展示的是这样三组图片:

第一组是动物搞笑图片,比如戴眼镜的狗狗、打扮得像人的猴子等;

第二组是成年动物图片,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那种猫狗牛羊的动物照,没什么特别的;

第三组是动物幼崽照片,也就是我们最喜欢看的小奶狗、小奶猫。

研究者要求参与者一边看图片一边给自己的情绪打分。据参与者打分及口述,在看第一组照片时会出现滑稽、有趣等想法,看第二组图片时没有特别的情绪波动,但是在看第三组照片时,他们一方面产生了强烈的保护欲,另一方面也明显产生了更为激烈的激动、烦躁等暴力情绪。

实验二:萌物与暴力行为

在第二组实验中,Rebecca和Oriana招募了90个新的参与者,让他们分别看三组和实验一差不多的图。

但在这个试验中,研究者并没有告诉参与者这个实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而是告诉他们这是一项测试记忆力和肌动能力的实验。

实验开始前,研究者给参与者每人一张泡泡纸。对,就是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泡泡纸:

接下来,研究者告诉他们看图的时候可以随意捏泡泡纸,想捏多少就捏多少,不捏也可以。

实验结果不出所料:

在看“搞笑图”和“成年动物图”时,实验者的反应一般;但是当看到“动物幼崽图”时,实验者一边露出“so cute!”的表情,一边用力捏着手里的泡泡纸,更有甚者,有的实验者直接把整张泡泡纸揉成一团,不断“蹂躏”泡泡纸。

实验数据表明,实验参与者看“动物幼崽图”时捏碎的泡泡数量,是看“搞笑图”时的1.5倍,是看“成年动物图”时的1.2倍,这说明人们“欺负萌物”的冲动确实会导向更暴力的行为。

“可爱侵略性”

圆脸、大眼睛、嘟嘟嘴、动作笨......这是许多动物幼崽(包括人类幼崽)的特征。为什么幼崽们要长成这样呢?

这是因为,幼小的动物需要依赖靠父母和同类的保护才能生存下去,而“圆脸”“大眼睛”“肉嘟嘟”等特征会激发我们大脑中喜爱婴儿的程序,促进多巴胺的产生,进而照顾和保护他们的冲动。而且,这种特点不仅存在于动物幼崽身上,成年人身上也有,“小个子的圆脸萌妹能更能激发男生保护欲”就是这个道理,别说男生了,饺饺这样的直女看到“圆脸萌妹”都想去保护她,这和性取向无关,是人类进化出来的天性。

但是,看到萌物时“保护欲”和“暴力情绪”并存的矛盾状态该怎么解释呢?

接下来的几年,Rebecca和Oriana设计了大量实验,并进行了严密的理论分析,得出一个结论:

可爱的东西带给大脑过多“正向能量”,大脑难以承受,因此需要这样一种机制,用相反的“负面能量”来进行中和。这种“对萌物的暴力倾向”,就叫做“可爱侵略性(cute aggression)”。

“情绪二态表达”

“其实,人体也遵循“物极必反”的自然法则,比如喜极而泣、伤心至极时突然笑出声,再比如人恐惧到极点会大吼大叫、摔打东西,出现类似于愤怒情绪下的行为(达尔文认为,恐惧的对立情绪是愤怒)。同理,当我们对萌物的“保护欲过剩”时,便需要一种“中和保护欲”的情绪,也就是“暴力情绪”。

这里就涉及到更深层次的心理学知识,那就是“情绪二态表达( dimorphous expressions)”。

“情绪的二态表达”指的是人们会对某种刺激产生两种相反的感受,从而保持每种情绪都在一个对机体安全的范围内。

我们都喜欢“正面情绪”,厌恶“负面情绪”,但是对大脑而言,“快乐”未必就比“悲伤”好,过度快乐和过度悲伤都会构成情绪压力。

大脑的第一职责不是让我们保持快乐,而是让每种情绪保持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内,当某种情绪过激时,就会产生另一种相反的情绪去进行中和,从而防止肾上腺素飙升对身体造成伤害。

范进中举之后为什么疯了?饺饺猜测,可能是范进的“情绪二态表达”机制不太发达,导致过激的正向情绪伤害到机体。

虐待动物的前兆?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会担心:

“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想欺负一下,会不会演变成虐待狂呢?”

饺饺告诉你,大可放心。虽然“可爱侵略性”是一种大脑天然的调节机制,但人不是只靠本能反应活着的,更多是靠理性思考和道德规范。“可爱侵略性”只是一种短暂的条件反射,并不会演化成一种长期存在的暴力倾向。

一个心理正常的人,理智上知道伤害小生命是不对的,而且正常人即使看到幼崽受欺负都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更别提动手对小动物或婴儿施暴了。

相反地,如果有朋友发现自己对萌物已经超越了“想法”这一范畴,而是产生了实际施暴的计划和行为,那多半是出现了心理疾病,饺饺建议及时就医,对自己和其他生命负责,莫用“可爱侵略性”欺骗自己。

原标题:《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想欺负一下,是不是心理变态?》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